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定污染源排污登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被引量:1
1
作者 孙亚刚 刘宇春 +5 位作者 解梦怡 王博通 张锦飞 刘涛 袁芳 李强强 《化工管理》 2023年第36期71-76,共6页
排污登记管理是排污许可制度的重要管理类别之一。《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9年版)》中规定,对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都很小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实施登记管理。由于体量较大且无审批流程,地方... 排污登记管理是排污许可制度的重要管理类别之一。《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9年版)》中规定,对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都很小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实施登记管理。由于体量较大且无审批流程,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在对登记管理排污单位实施监管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文章以某区固定污染源排污登记表填报情况为研究对象,对下辖企业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填报的排污许可登记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针对推进排污登记管理提出建设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污登记 排污许可 固定污染源
下载PDF
不同覆盖措施下旱作玉米田土壤呼吸对氮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11
2
作者 商雨晴 解梦怡 +1 位作者 王俊 张少宏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11-719,共9页
基于9a秸秆和地膜覆盖旱作玉米农田定位试验,采集土壤样品进行了室内恒温培养,对比分析了氮添加与否对土壤呼吸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d培养期中,土壤呼吸速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而后逐渐平稳的趋势,并在15d左右达到最大值;土壤CO2累... 基于9a秸秆和地膜覆盖旱作玉米农田定位试验,采集土壤样品进行了室内恒温培养,对比分析了氮添加与否对土壤呼吸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d培养期中,土壤呼吸速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而后逐渐平稳的趋势,并在15d左右达到最大值;土壤CO2累积排放量程“S”型上升趋势,30d后趋于平缓,前30d的排放量占整个培养期的80%~90%。覆盖方式和氮添加对土壤呼吸具有显著影响,但二者无交互作用。与不覆盖对照相比,秸秆覆盖土壤呼吸速率平均提高了16.4%,CO2累积排放量提高了15.1%(P<0.05),而地膜覆盖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与不加氮相比,氮添加处理土壤呼吸速率提高了44.7%,CO2累积排放量提高了39.1%(P<0.05)。总地来看,长期秸秆覆盖较地膜覆盖提高了土壤固碳能力,并刺激了土壤呼吸排放,而氮添加在短期内可显著加速旱作玉米农田覆盖措施下土壤碳释放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秸秆覆盖 地膜覆盖 氮添加
下载PDF
西安市某工业园夏季VOCs浓度特征及O_(3)、SOA生成潜势 被引量:9
3
作者 郑欢 毛东 +5 位作者 解梦怡 高云天 贾红建 王博通 马莹 张新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0-61,共12页
2020年7月30日—10月10日对西安市某工业园区大气中的70种VOCs开展了为期73 d的VOCs手工采样监测,分析了上、下风向2个点位VOCs浓度组成特征、O_(3)生成潜势和SOA生成潜势,并运用PMF进一步分析该区域VOCs的主要来源。结果显示:监测期间... 2020年7月30日—10月10日对西安市某工业园区大气中的70种VOCs开展了为期73 d的VOCs手工采样监测,分析了上、下风向2个点位VOCs浓度组成特征、O_(3)生成潜势和SOA生成潜势,并运用PMF进一步分析该区域VOCs的主要来源。结果显示:监测期间工业园区平均VOCs浓度为203.50μg/m^(3),以甲醛和乙醛为主的醛酮类(148.37μg/m^(3))是主要污染物,占TVOC浓度的57%~84%,其次是烷烃。通过上、下风向VOCs成分比较发现,醛酮类为高污染时段特征污染物,工业园区平均OFP为969.66μg/m^(3),醛酮类对O_(3)生成的贡献最大,占TOFP的80%~97%,其次是烯烃。工业园区平均SOAFP为0.50μg/m^(3),芳香烃对SOA生成的贡献最大,占TSOAFP的48%~98%,其次是烷烃。PMF源解析得到5个因子,分别为工业源、溶剂涂料、燃烧源、移动源及其他源,贡献率分别占35.2%、20.4%、18.3%、12.8%、13.3%,解析显示该区域受到下风向电子产业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二次有机气溶胶 臭氧生成潜势 PMF 工业园区 手工采样监测
下载PDF
秦岭锐齿栎林土壤酶活性与化学计量比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4
作者 解梦怡 冯秀秀 +6 位作者 马寰菲 胡汗 王洁莹 郭垚鑫 任成杰 王俊 赵发珠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85-894,共10页
研究微尺度海拔梯度土壤酶活性与化学计量学比值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对于探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秦岭太白山6个海拔(分别为1308、1403、1503、1603、1694和1803m)的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 研究微尺度海拔梯度土壤酶活性与化学计量学比值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对于探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秦岭太白山6个海拔(分别为1308、1403、1503、1603、1694和1803m)的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林作为研究对象,测定锐齿栎叶片、凋落物、细根和土壤的碳(C)、氮(N)、磷(P)含量以及碱性磷酸酶(AKP)、β-1,4-葡萄糖苷酶(β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木糖苷酶(βX)与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活性,探究不同海拔植物、土壤、酶含量如何变化及驱动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5种土壤酶活性在海拔梯度上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CBH和βG活性随海拔升高整体呈先增后减趋势,βX与之相反;NAG与AKP活性在1408–1694 m呈下降趋势,在1803 m处有所升高;土壤总体酶活性随海拔上升整体表现为降低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不同程度上受到植物和土壤C、N、P资源及土壤水热条件等的调控,其中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较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可被认为是锐齿栎林中影响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因子。总之,土壤酶活性及化学计量比在微尺度海拔梯度上具有差异性,且受到植物和土壤C、N、P资源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比 土壤酶活性 养分循环 海拔梯度 锐齿栎林
原文传递
不同覆盖方式下旱作玉米田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8
5
作者 解梦怡 商雨晴 +1 位作者 赵发珠 王俊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67-473,共7页
为探明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增温对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基于9年田间定位试验,对秸秆覆盖(SM)、地膜覆盖(FM)和无覆盖对照(CK)3种管理方式下的土壤样品进行了为期60 d的室内恒温培养,培养温度分别为15、25和35℃,对土壤呼吸速率... 为探明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增温对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基于9年田间定位试验,对秸秆覆盖(SM)、地膜覆盖(FM)和无覆盖对照(CK)3种管理方式下的土壤样品进行了为期60 d的室内恒温培养,培养温度分别为15、25和35℃,对土壤呼吸速率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期间,土壤呼吸速率呈单峰型变化,土壤呼吸累积释放量则呈"S"型增长趋势,其中培养前30 d土壤呼吸累积释放量约占整个培养期的75%~85%。与CK相比,SM土壤呼吸累积释放量显著增加了19.4%,而FM差异不显著。与15℃相比,25和35℃条件下土壤平均呼吸速率分别增加了17.0%和36.8%,土壤呼吸累积释放量分别增加了13.1%和33.6%。覆盖方式与温度二者无交互作用。土壤呼吸变异的97.7%~99.9%可以由温度变化解释,且土壤呼吸与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无覆盖对照和地膜覆盖相比,秸秆覆盖可通过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输入促进土壤呼吸,但同时会降低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表明在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进行秸秆覆盖较地膜覆盖能更有效地减少土壤CO2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秸秆覆盖 地膜覆盖 增温
原文传递
秦岭不同海拔森林土壤-植物-凋落物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2
6
作者 马寰菲 解梦怡 +3 位作者 胡汗 郭垚鑫 任成杰 赵发珠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49-757,共9页
为探究不同海拔森林土壤氮组分对土壤-植物-凋落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响应规律,选取太白山1300~2600 m海拔范围内4种典型森林--锐齿栎林(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辽东栎林(Quercus liaotungensis)、红桦林(Betula albo-sinensis... 为探究不同海拔森林土壤氮组分对土壤-植物-凋落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响应规律,选取太白山1300~2600 m海拔范围内4种典型森林--锐齿栎林(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辽东栎林(Quercus liaotungensis)、红桦林(Betula albo-sinensis)、牛皮桦林(Betula albo-sinensis var.septen-trionalis)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叶片、凋落物、根的碳(C)、氮(N)、磷(P)及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分析不同森林土壤、植物、凋落物的化学计量比值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氮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森林土壤C、N、P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6.77~59.80、2.91~4.76、0.13~0.80 g·kg^-1。C、N含量在不同森林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牛皮桦林>红桦林>辽东栎林>锐齿栎林;P含量的变化趋势表现为辽东栎林>牛皮桦林>红桦林>锐齿栎林;2)锐齿栎林叶片N∶P<14,表明锐齿栎林生长较大程度受N限制;辽东栎林、红桦林、牛皮桦林叶片N∶P>16,表明辽东栎林、红桦林、牛皮桦林生长较大程度受P限制;3)不同森林间微生物量氮差异显著(P<0.05),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硝态氮含量表现为锐齿栎林(0.33 mg·kg^-1)>牛皮桦林(0.28 mg·kg^-1)>辽东栎林(0.27 mg·kg^-1)>红桦林(0.17 mg·kg^-1);4)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植物-凋落物N∶P值是影响土壤微生物量氮的重要因子,土壤C∶N是影响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的重要因子。本研究结果为太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氮循环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态氮 铵态氮 微生物量氮 C∶N∶P生态化学计量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