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讨热毒宁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4
1
作者 黄新造 柯文炳 +3 位作者 纪丹 赛君 李晓霞 解瑞青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第5期713-715,724,共4页
目的探讨热毒宁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麻疹合并肺炎患儿9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菌、消炎药物及相应支持治疗等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 目的探讨热毒宁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麻疹合并肺炎患儿9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菌、消炎药物及相应支持治疗等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利巴韦林,而观察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注射液,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1周,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临床体征、病症的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患者退热、咳嗽与咯痰缓解、白细胞水平恢复、血液生化指标恢复、皮疹完全结痂、肺部啰音消失、X线胸片影消失及住院时间,评价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退热、咳嗽与咯痰缓解、白细胞水平恢复、血液生化指标恢复、皮疹完全结痂、肺部啰音消失、X线胸片影消失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7%,显著优于对照组(8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毒宁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小儿麻疹合并肺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患者的病症、恢复体征,并且取得较好的疗效,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毒宁 常规西医 小儿 麻疹合并肺炎
下载PDF
湖北省黄石市2003—2018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解瑞青 柯贤洲 钱足庶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20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目的研究黄石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提取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黄石市2003—2018年进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信息,通过寿命表法计算患者的累积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时间影响的单因素分析,Cox比例... 目的研究黄石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提取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黄石市2003—2018年进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信息,通过寿命表法计算患者的累积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时间影响的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时间影响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截至2018年12月,研究对象存活1159例,平均生存时间为142.50个月,95%CI(139.09~147.94个月)。1~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54%、85.76%、82.82%、80.50%、78.87%。全死因死亡253人,平均死亡年龄(62.77±11.46)岁,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患者157人,治疗后1年之内死亡162人,全死因患者中位数生存时间为10.00个月(P25~P75为3~24个月)。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51~500个/μL,治疗效果较好(HR=0.20,95%CI 0.09~0.47);年龄越大,生存率越低(HR=22.57,95%CI 5.89~86.49)。结论黄石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累积生存率较高,开始治疗年龄、CD4+T淋巴细胞计数、WHO临床分期等是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抗病毒治疗 生存分析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湖北省黄石市2000-2019年HIV/AIDS死亡病例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解瑞青 李霞 +4 位作者 赵陈桥 周红梅 王琼 柯贤洲 钱足庶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21年第6期588-593,共6页
目的分析黄石市2000-2019年艾滋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HIV/AIDS)病人死亡情况及死亡相关影响因素,探讨减少死亡的方法。方法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中下载相关卡片,运用Excel 2007和SPSS 21.0软件对数据库进行整理和统... 目的分析黄石市2000-2019年艾滋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HIV/AIDS)病人死亡情况及死亡相关影响因素,探讨减少死亡的方法。方法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中下载相关卡片,运用Excel 2007和SPSS 21.0软件对数据库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2 361例HIV/AIDS患者累计死亡760例,累计病死率32.19%。死亡时50岁以上患者600例(占78.95%),73.15%(556/760)的患者接受过CD4+T淋巴细胞检测,其中65.11%(362/556)的患者检测值<200个/μL;50.79%(386/760)的死亡病例接受过抗病毒治疗;54.61%(415/760)的死亡病例确诊后1年内死亡,多因素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其他就诊者(OR=5.081,95%CI=2.7769.302)、未接受抗病毒治疗(OR=4.716,95%CI=3.0027.407)、最近1次CD4+T淋巴细胞值<200个/μL(OR=8.550,95%CI=4.28917.046)和未检测的患者(OR=29.392,95%CI=13.46664.155)更容易在1年内死亡。艾滋病相关死因占比逐年下降,至2017年为39.13%。死亡时患者平均年龄从2001年的37.39岁增长到2019年的66.86岁。结论黄石市HIV/AIDS累计病死率较高,死亡时平均年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逐年升高趋势,晚发病例更容易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不断提高,艾滋病无关死亡占比和患者生存时间不断增长。应继续开展早发现、早治疗工作,提升抗病毒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死亡 抗病毒治疗 生存时间
原文传递
黄石市2011—2017年艾滋病疫情及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熊馥 解瑞青 +1 位作者 柯贤洲 钱足庶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8年第9期906-909,共4页
目的分析2011—2017年湖北省黄石市艾滋病疫情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7年新报告的现住址为黄石市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资料,采用Graphpad Prism 5、SPSS19.0软件... 目的分析2011—2017年湖北省黄石市艾滋病疫情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7年新报告的现住址为黄石市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资料,采用Graphpad Prism 5、SPSS19.0软件和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7年共新报告HIV/AIDS 1 518例,死亡471例;病例主要集中在大冶市,868例,占57.18%;男性1 156例占76.15%,女性362例占23.85%,男女性别比为3.2∶1.0;50岁以上938例占61.79%;农民为主体,726例占47.83%,其次为无业人员,352例占23.19%。哨点监测显示MSM人群HIV感染率为3.89%,孕妇HIV感染率为0.00%。异性传播1 158例,占76.28%,同性性传播350例,占23.06%,且男男同性传播方式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黄石市艾滋病疫情呈全市低流行和特定人群集中流行并存,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大冶市和MSM人群流行形势严峻,须进一步加大防控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流行病学 预防控制
原文传递
黄石市2013—2015年MSM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柯贤洲 熊馥 +1 位作者 解瑞青 刘婧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6年第9期908-910,共3页
目的分析黄石市2013—2015年男男性行为(MSM)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资料,为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3—2015年黄石市MSM哨点监测数据,每年4—7月为监测期,采用国家统一设计的问卷对MSM人群进行调查,并采集血液标本进行HIV... 目的分析黄石市2013—2015年男男性行为(MSM)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资料,为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3—2015年黄石市MSM哨点监测数据,每年4—7月为监测期,采用国家统一设计的问卷对MSM人群进行调查,并采集血液标本进行HIV和梅毒抗体检测,对HIV感染状况及相关性行为进行分析。结果每年分别调查MSM人群400名,分别检出HIV抗体阳性者11人、12人和17人,HIV感染率分别为2.75%、3.00%和4.25%,分别检出梅毒阳性2例、1例、9例,检出率分别是0.50%、0.25%、2.25%;艾滋病知识知晓率90%以上,80%以上被调查者前6个月与同性发生过肛交性行为,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不足5成;2013年与2015年比较,最近6个月与男性发生肛交性行为的比例上升,最近6个月与男性发生商业性行为的比例下降,其它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黄石市MSM人群艾滋病流行形势严峻,存在"知行分离"现象,普遍存在高危性行为,应加大防治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哨点监测 MSM
原文传递
黄石市2011年艾滋病、梅毒、丙肝哨点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柯贤洲 熊馥 +2 位作者 解瑞青 彭红艳 宋伟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2年第5期80-81,共2页
为全面了解黄石市艾滋病流行态势,为开展艾滋病疫情评估、预测和进行防治效果评价提供依据,根据《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2011年黄石市对吸毒者(简称DUS)、女性性工作者(简称FSW)、男男性行为者(简称MSM)、性病门诊... 为全面了解黄石市艾滋病流行态势,为开展艾滋病疫情评估、预测和进行防治效果评价提供依据,根据《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2011年黄石市对吸毒者(简称DUS)、女性性工作者(简称FSW)、男男性行为者(简称MSM)、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简称STD)和孕产妇(简称PRG)5类人群开展哨点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黄石市 监测结果 男男性行为者 梅毒 丙肝 女性性工作者 流行态势
原文传递
黄石市2003—2020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柯贤洲 柯中古 +1 位作者 解瑞青 朱丹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分析黄石市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为提高疗效提供参考。方法黄石市2003—2020年根据病毒学或免疫学检测结果筛选研究对象(治疗成功511例和治疗失败157例),回顾性分析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对象开始治疗平均(... 目的分析黄石市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为提高疗效提供参考。方法黄石市2003—2020年根据病毒学或免疫学检测结果筛选研究对象(治疗成功511例和治疗失败157例),回顾性分析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对象开始治疗平均(51.3±15.3)岁,以男性(71.4%)、在婚或同居(57.2%)、异性传播(62.7%)、服药依从性好(71.7%)为主,严重毒副反应发生率9.4%(63/668),耐药发生率54.9%(28/51);女性、开始治疗时<40岁、学历≥大专、未婚、血液传播、服药依从性好、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500个/μL、不耐药的治疗成功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血液传播(OR=0.04)、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500个/μL(OR=0.10),是抗病毒治疗的保护因素;男性(OR=2.85)、≥60岁(OR=3.24)、服药依从性极差(OR=137.48)、耐药(OR=19.52)是抗病毒治疗的危险因素。结论黄石市应提高艾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特别关注老年男性患者的治疗,加大基因型耐药的检测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高效抗病毒治疗 服药依从性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黄石市MSM人群行为特征与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结果分析
8
作者 陈燕 熊馥 +2 位作者 解瑞青 陈文胜 熊浩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9年第5期115-117,共3页
关键词 艾滋病相关知识 行为特征 MSM 黄石市 人群 调查结果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男性同性恋
原文传递
黄石市2017—2020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晚发现情况分析
9
作者 朱丹 熊馥 +4 位作者 刘婧 高珊 柯贤洲 雷蕾 解瑞青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30-32,共3页
目的分析黄石市新报告HIV/AIDS病例的晚发现情况,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随访的834例新报告HIV/AIDS病例的晚发现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黄石市2017—2020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834例,... 目的分析黄石市新报告HIV/AIDS病例的晚发现情况,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随访的834例新报告HIV/AIDS病例的晚发现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黄石市2017—2020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834例,晚发现361例,晚发现率为43.3%。以男性(77.1%)、≥60岁(39.2%)、文化程度<初中(58.0%)、已婚/同居(63.4%)、家务待业(39.0%)、异性传播(80.2%)、医疗机构样本来源(74.7%)和大冶市(51.6%)居多;病例晚发现率为43.3%(361/834),其中年龄≥60岁(51.4%)、已婚/同居(45.7%)、文化程度<初中(55.4%)、务农和民工(52.5%)、医疗机构样本来源(51.4%)和大冶市(52.1%)的晚发现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初中(OR=1.80)、样本来源为医疗机构(OR=1.73)是晚发现的危险因素;年龄<30岁者晚发现较少(OR=0.40)。结论黄石市新报告艾滋病病例的晚发率达43.3%,应加强高危人群和高风险地区的宣教和扩大检测,以降低晚发现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新报告病例 CD4+T淋巴细胞检测 病例分析 黄石市
原文传递
自拟疏肝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新造 柯文炳 +4 位作者 纪丹 赛君 解瑞青 占桂香 程丹 《四川中医》 2016年第6期54-56,共3页
目的:观察自拟疏肝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同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8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门诊及住院的肝郁脾虚型慢性乙肝患者94例,随机分到对照组和观察组中,对照组46例,观察组48例。对照... 目的:观察自拟疏肝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同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8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门诊及住院的肝郁脾虚型慢性乙肝患者94例,随机分到对照组和观察组中,对照组46例,观察组48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加上西药常规治疗,给予患者口服水飞蓟宾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观察组采用基础治疗加以本院自拟中药汤剂疏肝补脾方,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乙肝病毒指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转阴率,以及淋巴细胞(CD_4^+、CD_8^+)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肝功能指标ALT、AST及TBIL的水平显著较对照组低(P<0.05);乙肝病毒指标HBsAg、HBeAg及HBV-DNA转阴率均显著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CD_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CD_4^+及CD_4^+/CD_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自拟疏肝补脾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淋巴细胞CD_4^+/CD_8^+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肝 淋巴细胞 HBV-DNA 肝郁脾虚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