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論韓儒丁若鏞詮釋《論語》“不貳過”的特點及其局限
1
作者 許子濱 《中国经学》 2023年第2期187-214,共28页
茶山詮釋群經,會通彼此,對心性相關文字進行辨析與統合,完成了自我建構的心性論。《論語古今注》呈現了茶山的心性論,其中論“仁”“恕”,説“心”“體”,重出疊見,不可殫指。茶山潛心探尋經義,對透露在字裏行間的聖人之意,體究殊深。... 茶山詮釋群經,會通彼此,對心性相關文字進行辨析與統合,完成了自我建構的心性論。《論語古今注》呈現了茶山的心性論,其中論“仁”“恕”,説“心”“體”,重出疊見,不可殫指。茶山潛心探尋經義,對透露在字裏行間的聖人之意,體究殊深。心性論主宰着茶山對《論語》片言隻字的理解。茶山詮釋《論語》的獨特見解,集中於“原義總括”,“辨不貳過,是不兩屬”即居其一。茶山訓“不貳過”之“貳”爲兩屬,具體表現爲對待“過”的兩種勢成對立的心理——既“欲改過”又“欲無改”,“欲”爲性、爲嗜好。“欲改過”發自道心,“欲無改”發自人心,兩者對決,角力交戰。茶山就這樣,將改過内化爲一種内心自反省察的克己工夫,使改過遷善變得實在,可以踐履。若撇開文本原意不論,茶山解説“不貳過”之意,實自程朱心性之學進路,既對理學中的心性之學有所繼承,又能推陳出新,擴而充之,大而化之,創建更完善周密而切實可行的理論體系。夷考其實,茶山解説“不貳過”,既重文本,又善推衍,但用心過寬,只顧“推論推通”,規模雖大,却未能貼合文本的詞理語脈。其説雖極精微周致,終嫌求之過深,恐非孔子原語的意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若鏞 《論語古今注》 不貳過 人心道心 大體小體 横説豎説
下载PDF
論《禮記·鄉飲酒義》坐位之義及其成篇之年代
2
作者 許子濱 《岭南学报》 2023年第1期47-75,共29页
《儀禮·鄉飲酒禮》記述諸侯鄉大夫每三年在鄉學(庠序)舉行選舉賢能之禮,而《禮記·鄉飲酒義》則解説經文包含的“尊賢養老”之意及坐位背後的意蘊,二篇又構成事義相應的關係。《鄉飲酒義》以“象”説解賓、主、介、僎、三賓坐... 《儀禮·鄉飲酒禮》記述諸侯鄉大夫每三年在鄉學(庠序)舉行選舉賢能之禮,而《禮記·鄉飲酒義》則解説經文包含的“尊賢養老”之意及坐位背後的意蘊,二篇又構成事義相應的關係。《鄉飲酒義》以“象”説解賓、主、介、僎、三賓坐位的象徵意義。本文將記文放在《易傳》及《荀子》、《中庸》的思想脈絡中作考察,闡明與禮諸人的坐位之義,及其與天文、四時、仁義的對應關係,以及當中體現的將人道與天道融爲一體的觀念。《鄉飲酒義》談及仁義、聖、禮、德等德目,以及仁氣、義氣説,實有自來,可與《孟子》及郭店楚簡《五行篇》等文獻聯繫起來。然則,《鄉飲酒義》既以儒爲主,又摻雜了不少如陰陽五行思想,融各家於一體而翻出新貌。凡此,無不反映篇中展現的晚周以後儒者的特點,其成書年代自可據以推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鄉飲酒義》 坐位之義 仁氣 義氣 《易傳》
下载PDF
《儀禮》婦人拜儀説
3
作者 許子濱 《中国经学》 CSSCI 2016年第1期69-91,共23页
婦人拜法名目之見於《周禮》與《禮記》者,有"肅拜"、"手拜"、"稽顙",其見於《儀禮》者,除《士昏禮》"婦拜扱地"外,餘皆單言"拜"。古今説者把這些單言的"拜"一概看成"... 婦人拜法名目之見於《周禮》與《禮記》者,有"肅拜"、"手拜"、"稽顙",其見於《儀禮》者,除《士昏禮》"婦拜扱地"外,餘皆單言"拜"。古今説者把這些單言的"拜"一概看成"肅拜"。自漢以降,説者大多依據《周禮》"九拜"推想婦人拜禮的姿勢,只是對於何謂"肅拜",言人人殊,紛然殽亂,甚或互相牴啎,爲後人理解婦人拜儀平添許多障礙。鄭衆以爲"肅拜"同《左傳》所記軍禮之"肅",其儀爲:"但俯下手,今時撎",撎通揖。鄭玄則謂"肅拜,拜低頭"。再結合賈誼《容經》中"肅"的詞例來看,可知"肅拜"爲立拜,行禮者頭部微俯,身體作磬折之狀,兩手合攏自上而下向地。本文旨在申明,必須自行歸納《儀禮》文例,方能探明書中所記婦拜之真相。《儀禮》所記婦人之"拜",除扱地爲跪拜外,餘者皆爲立拜。文本證據確鑿,無可疑者。然則,黄以周所謂"更端以示敬",實不足以解説《儀禮》所見婦拜的文例,而前人言之鑿鑿的婦人跪拜諸説,同樣與《儀禮》文意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拜 肅拜 撎揖 磬折 扱地 鄭衆 鄭玄 黄以周
下载PDF
“諸侯冠禮之裸享正當士冠禮之醴或醮”考辨
4
作者 許子濱 《中国经学》 CSSCI 2014年第2期147-160,共14页
"諸侯冠禮之祼享,正當士冠禮之醴或醮"一語,始見於王國維在1915年與日本學者林泰輔辯論祼禮的書信中。王國維此語,影響深遠。近人談論先秦冠禮、注釋《左傳》、解説祼禮,每好引用王國維此語,藉以説明諸侯與士在冠禮上的相通... "諸侯冠禮之祼享,正當士冠禮之醴或醮"一語,始見於王國維在1915年與日本學者林泰輔辯論祼禮的書信中。王國維此語,影響深遠。近人談論先秦冠禮、注釋《左傳》、解説祼禮,每好引用王國維此語,藉以説明諸侯與士在冠禮上的相通之處。但近人引用此語,多有誤解,未得其意。要想準確掌握王國維此語的含意,就必須結合撰作時期相近、同樣出現此語的多篇文章來看。此語的提出,是王國維依據《儀禮》冠、昏禮儀推出諸侯冠禮的結果。王國維以爲,士冠禮賓禮冠者的醴或醮,與諸侯冠禮賓獻冠者的祼享,都是"醮於客位,加有成也",性質相同,只是所獻酒類有異而已。對《左傳》"祼享"的釋讀,是王國維所獨創的。夷考其實,説《士冠禮》之醴或醮指賓獻冠者,當然不錯;説祼鬯可飲,饗賓客亦用之,亦於禮有徵;但要説《左傳》的"祼享"同樣指賓獻冠者,却有違《左傳》的原意。且就《大戴禮記·公冠》、《禮記·曾子問》所見諸侯以上冠禮,在賓醴或醮冠者這點上,士與諸侯並無不同。由是而知,所謂"諸侯冠禮之祼享,正當士冠禮之醴或醮",不無可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國維 《洛誥》 《左傳》 冠禮 裸享
下载PDF
《左傳》“放絰而拜”及相關紀事考釋
5
作者 許子濱 《中国经学》 CSSCI 2014年第1期75-85,共11页
《左傳·哀公十二年》記魯昭公夫人孟子卒,"孔子與弔,適季氏。季氏不絻,放絰而拜。"對這段紀事,古今注家解説不一,迄無定論。綜合而言,各家所論,主要涉及四個問題:(1)"孔子與弔,適季氏"是弔於季氏家而就其哭位... 《左傳·哀公十二年》記魯昭公夫人孟子卒,"孔子與弔,適季氏。季氏不絻,放絰而拜。"對這段紀事,古今注家解説不一,迄無定論。綜合而言,各家所論,主要涉及四個問題:(1)"孔子與弔,適季氏"是弔於季氏家而就其哭位,還是弔公畢而適季氏家?(2)"放絰而拜"者是孔子還是季氏?(3)"放絰而拜"之"絰"與"拜"屬何類别?(4)"放絰而拜"究竟是"禮從主人",還是别有深意?本文結合相關禮儀,嘗試解答上述問題:(1)"孔子與弔,適季氏",指弔於季氏家,季氏爲主人,不絻,故孔子亦放絰。《孔子家語·曲禮子貢問》於《左傳》紀事之後補綴孔子語曰:"主人未成服,則弔者不絰焉,禮也。"足爲明證。"孔子與弔"與"適季氏"是一回事,往季氏家的目的就在於弔季氏,不涉及弔於哀公的問題。(2)"放絰而拜"者是孔子,而不是季氏。《孔子家語》"孔子投絰而不拜",補出主語,可與《傳》文互爲參證。(3)弔服之"絰"實爲葛絰,而非麻絰。孔子之拜,應屬賓主相見禮之答拜,想是季氏迎拜,故孔子答拜。(4)孔子"放絰而拜",是基於"禮從主人"的原則。季氏(主人)既不服喪,孔子(賓)不成其弔,無着絰之理,否則便是失禮。孔子放絰而拜,暴露了季氏不爲小君服喪之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傳》 孔子 弔服 絰拜 《孔子家語》
下载PDF
蘇文擢先生禮學遺稿二題疏證
6
作者 郭鵬飛 許子濱 《人文中国学报》 2017年第2期379-405,共27页
蘇文擢先生國學深醇,其學融合義理、考據、辭章,於禮學尤爲深邃。現存蘇公經學著作主要收録於《經詁拾存》。發表於《中國語文研究》的《經詁拾存》,包括《爾雅》之部及《禮記》之部,各有十三條及十八條。蘇公治經之微言精義,粲然可觀... 蘇文擢先生國學深醇,其學融合義理、考據、辭章,於禮學尤爲深邃。現存蘇公經學著作主要收録於《經詁拾存》。發表於《中國語文研究》的《經詁拾存》,包括《爾雅》之部及《禮記》之部,各有十三條及十八條。蘇公治經之微言精義,粲然可觀。筆者藏有蘇公經詁寫本複印本十餘條。此部分經詁,除《九州變置》外,有《三禮》經詁十四條。此等經詁,採用傳統條目札記體式,無不針對《三禮》文本的疑難處,廣綜舊帙,參酌群言,推尋研覈,斷以己意。其識見之卓著、論證之謹嚴,並不遜色於乾嘉學人。加上用雅醇的古文寫成,短小精悍,堪與清人説禮佳構相媲美。本文以《追享朝享申先鄭義》、《庫門天子皋門雉門天子應門解》兩條爲例,整理蘇公這部分經詁,既校對寫本的文字、引文,亦爲之疏通證明,將香港本地經學家放在經學傳承的脈絡中來考察,藉此窺探蘇公的治禮路徑及其成就,彰顯他在經學發展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蘇文擢 禮學 追享 朝享 庫門 皋門 雉門 應門
下载PDF
《左傳》“請安”及相關紀事釋義辨疑——《左傳》與《儀禮》互證之一例
7
作者 許子濱 《人文中国学报》 2015年第1期147-175,共29页
據《左傳》所載,魯昭公奔齊後,多次朝見齊景公。昭公二十七年這一次,景公請求設饗禮招待昭公。子家羈料知景公只是借饗爲名,實邀昭公飲酒,於是對昭公説:'時常朝見於其人之朝,又行甚麽饗呢?大概是飲酒吧。'結果正如子家羈所料。... 據《左傳》所載,魯昭公奔齊後,多次朝見齊景公。昭公二十七年這一次,景公請求設饗禮招待昭公。子家羈料知景公只是借饗爲名,實邀昭公飲酒,於是對昭公説:'時常朝見於其人之朝,又行甚麽饗呢?大概是飲酒吧。'結果正如子家羈所料。當日行宴之所,大概就在景公的寢宫之中。'使宰獻'謂使宰獻爵。蓋用士一獻之禮。'請安'指景公命人(蓋爲司正)請昭公安留。'重'只能是景公自稱其妻之名,'請使重見'也只能是景公自請。依禮,君命'請安',賓答應後,便可進行旅酬以下的儀節。只有昭公答應安留,才能'請使重見'。《傳》文所述的'使宰獻,而請安',與《儀禮·燕禮》等篇所記飲酒儀節契合無間。'請使重見',應在旅酬後宴飲之時。景公不親自向昭公敬酒,而是使宰獻酬,又命人留賓,就像君飲大夫酒那樣。這樣做,顯然不以兩君之禮對待昭公,竟將他比作大夫,輕慢之心昭然若揭。景公請求讓夫人與昭公相見,只爲了使她參與宴飲,更顯得褻慢輕佻。在子家羈看來,讓夫人接待外賓,男女雜坐,相與宴飲,失禮已甚。就在夫人出現之前,子家羈與昭公遽然離開,避見夫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傳》 《儀禮》 齊景公 魯昭公 子家羈 饗飲酒 請安
下载PDF
《左傳》禮制與“三禮”有合有不合説
8
作者 許子濱 《人文中国学报》 2012年第1期25-67,共43页
《左傳》據事直書,紀録了各種禮典,包括冠、昏、喪、祭、饗、射、朝、聘,其中聘禮尤備,還有豐富的軍禮。自漢迄清,注家無不以'三禮'通釋《春秋》、《左傳》禮制。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可説是以'三禮'通釋《春秋》、《... 《左傳》據事直書,紀録了各種禮典,包括冠、昏、喪、祭、饗、射、朝、聘,其中聘禮尤備,還有豐富的軍禮。自漢迄清,注家無不以'三禮'通釋《春秋》、《左傳》禮制。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可説是以'三禮'通釋《春秋》、《左傳》禮制的集大成者。其實,《左傳》與'三禮'所言禮制,實有合有不合。兩者相合,自可博采禮文,互爲印證;若其不合,不能强相牽附,必須自行根據《春秋》、《左傳》本文建構春秋禮制。本文以個别禮制爲焦點展開討論,然後聚點成面,嘗試勾勒《左傳》禮制與'三禮'合與不合的6廓,主要着眼於兩者的同中有異之處,探討致異的因由,并歸納出其間的通例。簡言之,《左傳》禮制與'三禮'相合,原因易明,要麽兩者都是周禮或更早期的禮制,要麽都是春秋時禮。兩者同中有異,成因較爲複雜,大抵有五種可能:一、'三禮'所載爲時代較早的禮,或即周禮,而《左傳》則爲時代較晚的禮,可稱春秋時禮;二、情况剛好相反;三、《左傳》反映春秋時期國别禮異的現象,而'三禮'所記則局限於某國的情况;四、'三禮'雖以事實爲基礎,但經後儒改定規範、整齊劃一或增飾附益,而《左傳》則紀實,前者實中有虚,而後者則純實;五、《左傳》紀實,而《禮記》、《周禮》所記并無實據,只能視作禮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傳》 “三禮” 周禮 春秋時期 正禮 變禮 楊伯峻 姚際恒
下载PDF
編後記
9
作者 許子濱 《岭南学报》 2015年第3期305-306,共2页
2014年3月7日至8日,嶺南大學中文系(下簡稱中文系)在蔡宗齊和李雄溪兩位教授的帶領下,召開了爲復刊《嶺南學報》而舉行的第二次學術會議。會議由經學與詩學兩部分組成,命名爲'經學之傳承與開拓國際學術會議暨聲音與意義——古典詩... 2014年3月7日至8日,嶺南大學中文系(下簡稱中文系)在蔡宗齊和李雄溪兩位教授的帶領下,召開了爲復刊《嶺南學報》而舉行的第二次學術會議。會議由經學與詩學兩部分組成,命名爲'經學之傳承與開拓國際學術會議暨聲音與意義——古典詩歌新探國際研討會'。經學部分,匯聚了兩岸四地近40位學者,可謂群賢畢至;發表的論文共有34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會議 詩歌 新探 學術 位學者 國際 經學
下载PDF
王國維“《顧命》之廟爲廟而非寢”説探討
10
作者 許子濱 《中国经学》 2008年第1期265-280,共16页
本文就王國維“《顧命》之廟非殯宫路寢而爲太廟”一説詳加辨析,既證成王氏之説,於其違失之處,亦爲之斠正。考諸《尚書》、《左傳》等先秦文獻,可知周代以至春秋,實有殯廟之事,僞孔《傳》所謂“殯之所處,故曰廟”,以及服虔以殯宫説《左... 本文就王國維“《顧命》之廟非殯宫路寢而爲太廟”一説詳加辨析,既證成王氏之説,於其違失之處,亦爲之斠正。考諸《尚書》、《左傳》等先秦文獻,可知周代以至春秋,實有殯廟之事,僞孔《傳》所謂“殯之所處,故曰廟”,以及服虔以殯宫説《左傳》“不殯于廟”之“廟”,皆不可從。《禮記》所謂“周朝而遂葬”,亦與春秋實況不符。王國維説《顧命》之廟非殯宫路寢而爲大廟,比舊説更爲可信。陳漢章、黄侃信守漢人舊説,而譏詆王説,反而是以不誤爲誤。此外,王國維對《顧命》諸儀節的研究,也有不少邁越前人之處。但毋庸諱言的是,王氏的某些看法也值得商榷。雖然如此,王氏之説爲我們澄清了上古殯禮的真象。在近代禮學中,王國維應佔有一個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國維 陳漢章 黄侃 二重證據法 《顧命》 殯禮 廟制 册命之禮
下载PDF
《左傳》“凡去其國”例楊伯峻注訂補
11
作者 許子濱 《人文中国学报》 2021年第2期1-45,共45页
本文旨在探討《左傳》“凡去其國”一例,既嘗試釋讀凡例文字,結合出土簡帛異文説明此例關涉的語言現象,也通過考察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的應用情況,尤其是對杜預《注》、孔穎達《疏》的取捨,窺探《傳》例的來源及其解《經》的效能。全... 本文旨在探討《左傳》“凡去其國”一例,既嘗試釋讀凡例文字,結合出土簡帛異文説明此例關涉的語言現象,也通過考察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的應用情況,尤其是對杜預《注》、孔穎達《疏》的取捨,窺探《傳》例的來源及其解《經》的效能。全文主體共分四個章節,包括:《左傳》“凡去其國”例釋義——兼從出土文獻異文現象看《傳》例文字;楊伯峻“凡去其國”例總注辨證——兼駁安井衡《傳》例文字訛誤説;從楊《注》對杜《注》孔《疏》引《傳》例解《經》的取捨看其注釋策略;“史之書策,必有舊法”——據《傳》“凡去其國”例證“五十凡”實有自來。杜預從《傳》例解《經》事,有根有據。於若干例外《經》文,杜説亦甚通達,但有時過於執著,委曲牽合,難免招人詬病。楊伯峻注以舊注疏爲鑒,於其説有取有捨,其注釋策略及説解《經》、《傳》之用心,無疑值得審視與借鏡。楊注未爲“凡去其國”例文字釋義,以“凡去其國,復歸其位曰復歸”解《經》,實有未安。凡杜《注》於例外説義,楊注均避而不談,有意擺脱前人束縛。安井衡認爲,“凡去其國”例中“入”與“歸”二字爲誤换,論證粗疏,並不可取。純從文字訓詁論,《傳》所見“入”“復入”“歸”“復歸”與“納”“復”“反”“還”,取義相通,故每每互用。這種現象也出現在傳世與出土的各種《老子》版本中。古策書法式應有如《傳》例的規條,後史或依或違。借鑒楊伯峻的實踐經驗,引《傳》例説《經》,須審慎行事,於兩者之相合處,固可據《傳》例並書法解讀《經》文義理,於其不合處,不能一概而論,以免委曲牽合、膠柱鼓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傳》 五十凡例 復入 復歸 楊伯峻
下载PDF
從“衛侯出奔齊”看《春秋》書法——以楊伯峻説爲討論中心
12
作者 許子濱 《人文中国学报》 2020年第1期-,共29页
據孟子所言,《春秋》乃孔子以魯史"春秋"爲底本,參酌百國"春秋",修訂而成,其書法寄寓孔子的"微言大義",在褒貶中呈現了聖人的思想和見解。《左傳》有兩處記載"未修春秋",分别見於宋華耦及衛甯... 據孟子所言,《春秋》乃孔子以魯史"春秋"爲底本,參酌百國"春秋",修訂而成,其書法寄寓孔子的"微言大義",在褒貶中呈現了聖人的思想和見解。《左傳》有兩處記載"未修春秋",分别見於宋華耦及衛甯殖之言。甯殖説:"吾得罪於君,名在諸侯之策曰:‘孫林父、甯殖出其君’。"是知諸侯史策皆書曰"孫林父、甯殖出其君",而《春秋》則書"衛侯出奔齊",兩文迥異。古今論者大多認定後文出於孔子所修,此説自杜預創始,得到唐宋後儒的推衍,具有清晰的傳承脈絡,成爲解讀"衛獻公出奔齊"的主流意見。楊伯峻獨排衆議,不信孟子説,倡言孔子不修《春秋》。楊先生認爲史策本書"孫林父、甯殖出其君",《春秋》作"衛侯出奔齊",是由於甯喜使衛侯復位更改史文的緣故。楊説出於臆測,裁斷無稽,翻案乏力,不可信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春秋》 書法 衛獻公 出奔 楊伯峻
下载PDF
屈原與經術——從詞語、文法及思想看屈賦對儒經的接受和融合
13
作者 許子濱 《人文中国学报》 2018年第2期29-61,共33页
王逸標舉屈賦'依託五經以立義',其《楚辭章句》中屢屢舉屈賦與經語互證。這種論證方法,一直爲後世學者所沿用。洪興祖對王注多所補充。明、清兩代《楚辭》學家如汪瑗和蔣驥等,對前人的論證方法,既有繼承,又有所擴充、深化和完善... 王逸標舉屈賦'依託五經以立義',其《楚辭章句》中屢屢舉屈賦與經語互證。這種論證方法,一直爲後世學者所沿用。洪興祖對王注多所補充。明、清兩代《楚辭》學家如汪瑗和蔣驥等,對前人的論證方法,既有繼承,又有所擴充、深化和完善,觸及屈賦與經術的更深層次的關聯。在近現代學者中,饒宗頤教授是提出'屈原與經術'命題的第一人。饒公曾列舉十四條《離騷》與《論語》、《易》、《書》、《詩》、《左傳》互證的文例。本文踵武饒公的論證方法,除條舉五十餘例,印證屈賦中語多源於經書外,還從文法及思想兩方面,提出新證,著力證明屈原與經術密切相關。從'内美'、'中正'、'折中',以及'道'、'路'意象,足見屈原的思想植根於經術,不獨文章爲然。不可不知的是,屈原的'中正'思想,亦與《管子》相通,具備多元融合、恢廓宏遠的特質,也因此成就了屈原思想的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饒宗頤 經術 中正 内美 道路
下载PDF
禮書侯制尺度鄭玄注辨析
14
作者 許子濱 《中国经学》 2021年第2期123-140,共18页
禮家論侯制,漢時已有異義,鄭玄遍注《三禮》,會通彼此,構擬出獨特的三侯之制。侯制尺度,禮書或有定數,或有明確的比例,或有兩者俱無而可遞推而知者。鄭玄以互注互證之法會通《周禮》及《儀禮》,通過跨文本的整合,並以經文關目爲紐帶,應... 禮家論侯制,漢時已有異義,鄭玄遍注《三禮》,會通彼此,構擬出獨特的三侯之制。侯制尺度,禮書或有定數,或有明確的比例,或有兩者俱無而可遞推而知者。鄭玄以互注互證之法會通《周禮》及《儀禮》,通過跨文本的整合,並以經文關目爲紐帶,應用“推致之法”計算出侯制尺度。自孔穎達、賈公彦以降,禮家大多沿用鄭説,少有如劉敞、郝敬、梁景福、林昌彝等人就其尺度提出異議的。今人墨子涵(Dianel Patrick Morgan)運用數學原理,重新計算鄭玄侯制尺度,結果顯示:鄭玄在侯的幾何構造上失算,所言侯的幾何構造的計算(calculation of target geometries),按照自然法則來説是不可能的(physically impossible)。鄭玄致誤的主因在於從二維(two dimensions)視角,以三侯相疊不離運算,而不是從三維(three dimensions)視角,以三侯同道相離來運算。精讀細究,墨子涵計算出的數字還有不盡精確之處,亦未有將堂高計算在内。鄭玄所言侯制,不免脱離實際,無關實用。但其演算結果,一概依據經文,將來源不同、參互錯綜之文融合爲一,串連作解。鄭玄精通算術,其説侯之用心,不在乎數字切合實際與否,而旨在詮釋經文,藉以重構周代侯制,蓋無復興古制之意存乎其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鄭玄 《周禮》 《儀禮》 射禮 侯制
下载PDF
告朔与朝享——《论语》告朔之饩羊章郑玄注的辨识与诠解 被引量:1
15
作者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33,218,共9页
郑玄注礼,以《周礼》为正,《论语注》所见礼说为其明证。本文旨在辨识及复原唐写本告朔之饩羊章郑注之文,并诠释当中的"告朔"及"朝享"。篇中所论,主要针对近人错误释读唐写本郑玄《论语注》中的"庙享"。... 郑玄注礼,以《周礼》为正,《论语注》所见礼说为其明证。本文旨在辨识及复原唐写本告朔之饩羊章郑注之文,并诠释当中的"告朔"及"朝享"。篇中所论,主要针对近人错误释读唐写本郑玄《论语注》中的"庙享"。传世众多引用郑玄此注的文献,确有将"朝享"写作"庙享"的例子,如明范钦天一阁及清张海鹏《墨海金壶》本韩愈《论语笔解》所引郑注便是一例,其中所录韩愈说亦然。然而,韩愈解说中出现的"庙享",与郑注一样,皆为"朝享"之误,伊东龟年《挍刻韩文公论语集解》可提供佐证。郑玄说的"朝享",本于《周礼·司尊彝》之文。依郑义,"朝享"专指一种间于禘祫与四时之祭的特定祭名。"庙享"不见于现存郑玄经注及其他著作,唐人疏释郑义,也没有用上此词。总之,"庙享"与"朝享"两词,含义有别,不能混同。郑玄用"朝享"注解告朔之饩羊章,实据《周礼》解《论语》,为其以《周礼》会通经典的体现。要想理解其确切含义,就必须把它放在郑玄整个礼学体系中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玄 《论语注》 《周礼》 告朔 饩羊 朝享 庙享
原文传递
《左传》所释《春秋》书法考辨三则 被引量:1
16
作者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0-30,共11页
《左传》所释《春秋》书法中,有的只据个别事例立论,缺乏普遍性,不能使人无疑。本文选取《左传》所言书法三例,指出其不能自圆其说之处。并进而指出:《左传》所标举的《春秋》义例,未可尽信。历代注家为之曲意弥缝,也是徒然。
关键词 《春秋》 《左传》 《谷梁传》 《公羊传》 杨伯峻 襄公二十九年 书法 公孙敖 考辨 历史语言研究所
原文传递
戴震《屈原赋注》成书考——兼论《安徽丛书》本《屈原赋注初稿三卷》为伪书说
17
作者 許子濱 《古典文献研究》 CSSCI 2013年第1期309-334,共26页
一绪言1936年,《安徽丛书》编印时,许承尧(1874-1946)将得自"湖田草堂"的《屈原赋注》写本(仅存《离骚经》、《九歌》、《天问》三篇),题为"屈原赋注初稿三卷"(下文引此,简称《初稿》),附印于《屈原赋注》刻本(包... 一绪言1936年,《安徽丛书》编印时,许承尧(1874-1946)将得自"湖田草堂"的《屈原赋注》写本(仅存《离骚经》、《九歌》、《天问》三篇),题为"屈原赋注初稿三卷"(下文引此,简称《初稿》),附印于《屈原赋注》刻本(包括《屈原赋注》、《通释》、《音义》三部分。下文引此,简称"刻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歌》 兼论 离骚经 《天问》 通释 召南 汪梧 文引 天問 九歌
原文传递
《禮記·曲禮上》“奉席如橋衡”鄭玄注義證——兼論《儀禮·士昏禮·記》之“橋”
18
作者 許子濱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CSSCI 2018年第2期146-162,共17页
《禮記·曲禮上第一》記為尊者掃除、布席之儀節中有云“奉席如橋衡”。鄭玄以井上桔橰為喻,説明奉席左昂右低,猶如桔橰上衡木低昂之狀。後人有採用鄭義而與孔疏異説者。自宋以降,有注家對鄭注多所質疑,並别出新説,將“橋”與“衡... 《禮記·曲禮上第一》記為尊者掃除、布席之儀節中有云“奉席如橋衡”。鄭玄以井上桔橰為喻,説明奉席左昂右低,猶如桔橰上衡木低昂之狀。後人有採用鄭義而與孔疏異説者。自宋以降,有注家對鄭注多所質疑,並别出新説,將“橋”與“衡”釋作兩義,只是迄無定解。衆説之中,唯鄭注得其實。鄭玄以桔橰比喻奉席之狀,甚為貼切。依鄭義,將卷席横奉,其高度約與心平衡,而左端席頭稍高於右端,猶如展席有首尾般。藉“左昂右低”,體現陽尊陰卑之辨。執禽、魚、皮等,以左首為尊,可充作奉席“横奉之,令左昂右低,如有首尾然”的注脚。换言之,“奉席如權衡”無非是遵行左首為陽為尊的觀念。而鄭玄所言之左右,當就奉席者而言,而非屬於長者。前人有謂《士昏禮·記》“笲,緇被纁裏,加于橋”與《曲禮》“奉席如橋衡”二“橋”為同物。其説不足信據。“加于橋”之橋不屬於笲(蓋),而别是一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鄭玄 《禮記》 奉席如橋衡 桔槔 《儀禮》 加于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