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健康志愿者脑深部静脉血氧水平与灰质核团铁沉积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唐乐梅 訾鑫 +4 位作者 冯杰 宁殿秀 孙博 伍建林 苗延巍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1-85,共5页
目的通过对正常志愿者脑深部小静脉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相位值(Δφ)的测量,评价健康人群脑静脉血氧含量的年龄、性别、侧别差异,探讨颅内小静脉血氧含量与深部灰质核团铁沉积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56例健康志愿者行SWI扫描,应用神经影... 目的通过对正常志愿者脑深部小静脉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相位值(Δφ)的测量,评价健康人群脑静脉血氧含量的年龄、性别、侧别差异,探讨颅内小静脉血氧含量与深部灰质核团铁沉积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56例健康志愿者行SWI扫描,应用神经影像信号处理软件生成滤过后的相位图,比较双侧基底静脉(BV)、大脑中深静脉(DMCV)、大脑内静脉(ICV)、丘纹上静脉(STV)Δφ,比较健康志愿者男性与女性、左侧与右侧各静脉Δφ。测量双侧尾状核头、苍白球、壳核、丘脑、黑质和红核Δφ,分析健康志愿者脑静脉Δφ值与年龄、深部核团相位值的相关性。结果脑深部静脉中,DMCVΔφ明显低于BV、ICV、STV(P<0.05),ICVΔφ高于其他静脉(P<0.05),BVΔφ与ST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左侧与右侧的BV、DMCV、ICV、STVΔ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V、DMCV、ICVΔφ与年龄无相关性(P>0.05)。BV、DMCV、STVΔφ与双侧尾状核头、双侧苍白球、双侧壳核、左侧红核呈正相关(P<0.05),BV与左侧丘脑Δφ呈正相关(P<0.05),ICV与双侧壳核Δφ呈正相关(P<0.05),DMCV、STV与右侧红核Δφ呈正相关(P<0.05),DMCV、ICV、STV与左侧黑质Δφ呈负相关(P<0.05)。结论正常人脑静脉Δφ值存在部位差异,无年龄、性别及侧别差异;脑深部核团铁沉积与脑静脉血氧含量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脑静脉 血氧测定法 沉淀 成年人
下载PDF
手指皮肤脱套伤腹部皮管治疗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2
作者 刘加田 肖静 訾鑫 《中国医药指南》 2007年第8期96-97,共2页
腹部皮管治疗手指脱套伤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手段,但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若设计合理,手术操作适当,加强并发症及其合并疾病的治疗,加强术后护理,可以避免各类并发症的出现。
关键词 手指脱套伤 腹部皮管 并发症防治
下载PDF
微型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切开内固定技术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疗效和适应证的探讨 被引量:31
3
作者 王桂龙 李翠云 +3 位作者 刘加田 訾鑫 翟永清 吴玉波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1-152,共2页
目的总结应用微型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切开内固定技术治疗手部骨折的疗效,探讨该方法在手部骨折治疗的适应证。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们对35例42处掌、指骨骨折的患者应用微型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切开内固定技术进行治疗。结果术后... 目的总结应用微型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切开内固定技术治疗手部骨折的疗效,探讨该方法在手部骨折治疗的适应证。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们对35例42处掌、指骨骨折的患者应用微型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切开内固定技术进行治疗。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5—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5-12周,平均7.5周,按TAM标准评定手指活动度,优良率为85.7%,术后无固定针断裂松动等并发症,2例出现钉道感染,多次换药,感染控制。结论微型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切开内固定技术具有微创、固定可靠等优点,治疗掌、指骨骨折疗效肯定,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及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是这一技术的良好适应证。特别适用于粉碎骨折和骨折块较小,无法应用钢板固定的关节部位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骨 指骨 骨折 外固定器 适应证
原文传递
Orthofix微型外固定架结合操纵杆技术微创撬拨复位有限内固定治疗关节部位的掌指骨骨折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桂龙 陈阳 +3 位作者 刘加田 訾鑫 吴玉波 翟永清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Orthofix微型外固定架结合操纵杆技术微创撬拨复位有限内固定治疗关节部位的掌指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0月至2017年6月我们应用微型外固定架技术牵拉恢复关节对位,初步复位骨折,再应用操纵杆技术微创撬拨复位,恢复关... 目的探讨Orthofix微型外固定架结合操纵杆技术微创撬拨复位有限内固定治疗关节部位的掌指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0月至2017年6月我们应用微型外固定架技术牵拉恢复关节对位,初步复位骨折,再应用操纵杆技术微创撬拨复位,恢复关节面平整,有限克氏针内固定,共治疗34例36处关节内或关节周围的掌指骨骨折,评估骨折愈合及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6~10个月的短期随访,其中21例获得10~30个月的长期随访,术后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5~12周,平均7.3周;按TAM标准评定手指活动度,短期随访的优良率达82.4%,长期随访的优良率达90.5%;5例患者短期随访手指活动度为中,其中2例术后10个月再次手术松解,长期随访功能良。1例患者不能配合功能锻炼,随访手指活动度为差。结论该方法治疗关节部位掌指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微创,不增加关节部位软组织粘连;固定可靠,满足早期功能锻炼的需要;美观,无明显关节部位手术瘢痕;手部关节僵硬的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骨 指骨 骨折 微型外固定器
原文传递
废弃指皮片联合同指顺行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末节断指残端 被引量:1
5
作者 孙长胜 王有福 +2 位作者 苏磊 李晓亮 訾鑫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77-478,共2页
目的探讨废弃指皮片联合同指顺行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末节断指残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6年9月,应用废弃指皮片联合同指顺行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无再植条件的末节断指残端11例12指。示指4指,中指4指,环... 目的探讨废弃指皮片联合同指顺行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末节断指残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6年9月,应用废弃指皮片联合同指顺行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无再植条件的末节断指残端11例12指。示指4指,中指4指,环指3指,小指1指。挤压伤4指,冲压伤5指,绞伤2指,砸伤1指。末节断指残端缺损面积1.5em×1.0cm。2.5cm×2.0cm。结果11例12指皮瓣及植皮全部存活,2例植皮2d后出现水泡,刺破水泡换药后创面I期愈合。术后2周进行功能锻炼,以屈曲锻炼为主,伸直锻炼至术后3周开始。术后3周拆除全部缝线。3例患者3个月后指间关节完全伸直有20。受限。两点分辨觉皮瓣为4~5mm,植皮6~10mm。1例患者切口愈合后瘢痕增生明显,触痛。无骨外露,3例甲板有钩甲出现,程度较轻。按TAM法评定:优10指,良1指,可1指。结论废弃指皮片联合同指顺行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断指残端可恢复良好的外观和功能,是修复无再植条件的断指残端较为理想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损伤 外科皮瓣 软组织缺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