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寻找理想国香格里拉的神奇之旅 消失的地平线
1
作者 詹姆斯.希尔顿 罗尘 子晓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7-49,共3页
关键词 《消失的地平线》 詹姆斯·希尔顿 英国 探险小说 文学评论
下载PDF
再见,奇普斯先生 被引量:1
2
作者 詹姆斯.希尔顿 朱雍 《当代外国文学》 1984年第4期69-89,共21页
《再见,奇普斯先生》是希尔顿的成名作,自从1934年在《大西洋月刊》上重刊,几十年来,这篇小说被重印过一百数十版,并且搬上银幕,改编成音乐剧。小说写的是布鲁克菲尔德中学,可谓英国的“校园小说”。这个校园是奇普斯的典型环境,它不是... 《再见,奇普斯先生》是希尔顿的成名作,自从1934年在《大西洋月刊》上重刊,几十年来,这篇小说被重印过一百数十版,并且搬上银幕,改编成音乐剧。小说写的是布鲁克菲尔德中学,可谓英国的“校园小说”。这个校园是奇普斯的典型环境,它不是一块“宁静的绿洲”,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商品化。民主与社会主义思潮,经济危机与大罢工,帝国主义大战,都无不深刻地影响着它。写奇普斯在这个校园中度过的一生也就从侧面反映了英国数十年的社会变迁。这篇作品用的却是散文式的写法,白描敷以淡彩,有些地方又写得象诗。小说的节奏是缓慢的,这和一个老人在炉边烤火时追忆往事的韵律很合拍,希尔顿含着淡淡的幽默和悲哀娓娓地说着凡人小事,如同讲述读者身边发生的事。文章是作者心里流出来的,自然也就能流入读者的心里去。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美国小说开始影响西方小说的年代。希尔顿很赞赏《大西洋月刊》,一直把这家刊物看成是他“未尝向人吐露过的雄心的顶峰”,因而他受美国小说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这篇小说虽然是十足的英国气氛,但写法已大大摆脱了当时一般英国小说沉闷的书卷气(尽管他写的是一个老学究),语言清畅可读,很有感染力,这大概也是这篇小说得以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十年代 笑话 新校长 克菲尔 煤气灯 大讲堂 说写 名字 四年级 舍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