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粮食干燥机废气参数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詹志学 邢佐群 +3 位作者 魏波 孙佩东 邓柏林 邢柏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88-90,共3页
经理论计算及现场试验 ,揭示了粮食干燥机废气参数随其工作条件的改变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基于所进行的试验研究 ,提出了优化粮食干燥机废气参数的途径及其对于提高生产率 ,降低单位耗热量的意义 ,从而为干燥机的试验、使用和产品改进... 经理论计算及现场试验 ,揭示了粮食干燥机废气参数随其工作条件的改变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基于所进行的试验研究 ,提出了优化粮食干燥机废气参数的途径及其对于提高生产率 ,降低单位耗热量的意义 ,从而为干燥机的试验、使用和产品改进设计 ,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干燥机废气参数 试验研究
下载PDF
液压驱动在农业机械行走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詹志学 牛文祥 《现代化农业》 2012年第9期63-64,共2页
简述了液压驱动的优缺点;以自走式联合收获机为例,讨论了采用液压驱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比分析了几种常用的液压驱动行走系统方案的优劣。
关键词 液压驱动 农业机械 行走系统
下载PDF
发动机性能试验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
3
作者 詹志学 张世科 王旭 《现代化农业》 1996年第11期3-4,共2页
发动机性能试验计算机软件辅助测试系统,是在现有通用仪器设备基础上,配备一台计算机,采用现代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实现了对所有性能参数的自动采集、显示、处理及结果输出、曲线绘制和最终结果的现场显示。
关键词 发动机 测试系统 计算机辅助测试
下载PDF
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方芳 王婉灵 +6 位作者 余术宜 谢立新 詹志学 王晨静 吴建华 李健哲 方云祥 《中南药学》 CAS 2007年第5期423-429,共7页
目的观察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MCAO)、MCAO+预适应组、MCAO+后适应组和MCAO+尼莫地平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24 h后,取脑进行TUNEL染色,免疫组织... 目的观察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MCAO)、MCAO+预适应组、MCAO+后适应组和MCAO+尼莫地平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24 h后,取脑进行TUNEL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察Bcl-2,Bax,Casepase-3和p53的蛋白表达,测定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肿胀度、膜流动性、膜磷脂(PL)和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半暗带线粒体的MDA含量明显增高,PL含量减少,膜脂流动性降低;ATP含量及Na+-K+-ATP酶、Ca2+-ATP酶、SOD活性明显降低。与MCAO组比较,后适应组大鼠凋亡细胞和Bax、Casepase-3、p53蛋白表达明显减少,ATP含量及Na+-K+-ATP酶、Ca2+-ATP酶、SOD活性明显升高。MCAO组大鼠脑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断裂、溶解和消失,后适应明显减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线粒体损伤程度。结论后适应对MCAO大鼠脑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减少神经原凋亡,抑制p53、Bax、casepase-3表达,增加线粒体Na+-K+-ATPase、Ca2+-ATPase、SOD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适应 脑缺血 CASEPASE-3
下载PDF
国外大功率拖拉机底盘特点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旭 魏士鑫 詹志学 《农机试验与推广》 1997年第1期19-19,共1页
拖拉机是世界各国农业机械的主要动力,近年来为适应'两高一优'农业发展的要求,垦区先后引进一批大功率轮式拖拉机。这些拖拉机适用于粘重土壤和大面积作业,以及深松和复式作业。因其效率高、可靠性好、配套功能完善。
关键词 拖拉机 大功率 底盘特点
下载PDF
新癀片外用制剂镇痛模型的溶媒筛选及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侯红平 关斌 +9 位作者 詹志学 张广平 陈西翌 高云航 宋玲 李晗 陈晓琳 陈腾飞 南淑华 叶祖光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第13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新癀片外用制剂的最佳溶媒,为新癀片临床外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扭体实验:选择ICR小鼠6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阳性对照组、溶媒水组、溶媒醋组和溶媒酒组各12只,连续经皮给药3 d,最后1次给药后40 min腹腔注射1%冰... 目的探讨新癀片外用制剂的最佳溶媒,为新癀片临床外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扭体实验:选择ICR小鼠6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阳性对照组、溶媒水组、溶媒醋组和溶媒酒组各12只,连续经皮给药3 d,最后1次给药后40 min腹腔注射1%冰醋酸生理盐水溶液0.1 ml/10 g,比较各组小鼠扭体反应的潜伏期和扭体反应次数。舔足实验:选取ICR小鼠60只,雌性,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阳性对照组、溶媒水组、溶媒醋组和溶媒酒组各12只,连续经皮给药3 d,比较各组小鼠最后1次给药后30、60、120、180和240 min痛阈值。结果扭体实验:阳性对照组、溶媒水组和溶媒酒组小鼠扭体反应的潜伏期长于生理盐水组(P<0.05或P<0.01),溶媒水组和溶媒酒组小鼠扭体反应的潜伏期长于溶媒醋组(P<0.05)。阳性对照组、溶媒水组、溶媒醋组和溶媒酒组扭体反应次数均少于生理盐水组(P<0.01);溶媒水组、溶媒醋组和溶媒酒组小鼠的扭体反应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舔足实验:溶媒水组、溶媒醋组小鼠给药30、60、120、180和240 min痛阈值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或P<0.01);阳性对照组、溶媒酒组小鼠给药后60、120、180和240 min痛阈值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或P<0.01)。结论新癀片外用制剂的溶媒水、溶媒酒、溶媒醋中,溶媒水的镇痛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癀片 外用制剂 溶媒 扭体实验 舔足实验
下载PDF
新癀片外用给药对小鼠镇痛模型的有效成分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侯红平 关斌 +8 位作者 陈西翌 高云航 詹志学 李晗 陈晓琳 陈腾飞 南淑华 叶祖光 张广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第4期26-28,共3页
目的分析新癀片外用对小鼠镇痛模型的有效成分,为新癀片镇痛的药效成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 ICR小鼠5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给药组、全方中等剂量吲哚美辛组、全方缺吲哚美辛群药组,每组10只。连续给... 目的分析新癀片外用对小鼠镇痛模型的有效成分,为新癀片镇痛的药效成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 ICR小鼠5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给药组、全方中等剂量吲哚美辛组、全方缺吲哚美辛群药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3 d,给药后40 min醋酸造模,立即观察并记录小鼠出现扭体的潜伏期和20 min内小鼠发生扭体反应的次数。雌性ICR小鼠50只,根据基础痛阈值分为5组,给药后30 min、60 min、120 min、180 min和240 min测定痛阈值。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给药组和全方中等剂量吲哚美辛组的潜伏期均延长(P <0.05),扭体次数降低(P <0.05)。而全方缺吲哚美辛群药组潜伏期较模型组有所延长,扭体次数有所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给药后30 min到给药后240 min,阳性对照组和给药组的痛阈值较模型组有所延长(P <0.05)。而全方中等剂量吲哚美辛组和全方缺吲哚美辛群药组的痛阈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癀片中的吲哚美辛和中药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同,共同参与小鼠的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癀片 皮肤给药 镇痛 有效成分
下载PDF
大功率轮式拖拉机的特点及应用前景
8
作者 詹志学 周玉发 陈庆宏 《现代化农业》 1997年第8期23-24,共2页
介绍了大功率轮式拖拉机技术先进、效率高、配套功能完善、作业范围广、可靠性好等特点,并分析了其缺点和不足,以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 拖拉机 轮式 大动率 特点 应用前景
下载PDF
引进拖拉机的自动检测与控制系统
9
作者 詹志学 《农机试验与推广》 1999年第5期57-57,共1页
关键词 拖拉机 自动检测控制系统 牵引负荷 滑转率
下载PDF
国外大功率轮式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调节农具的新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旭 詹志学 魏士鑫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1997年第3期49-50,共2页
关键词 拖拉机 轮式拖拉机 液压悬挂系统 调节农具
下载PDF
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4
11
作者 詹志学 林丽颖 +1 位作者 刘薇薇 方云祥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9年第9期1580-1582,共3页
目的评价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治疗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4例正己烷中毒患者用mNGF治疗,肌内注射,18μg/次,1次/d,56d1个疗程,其中15例重度患者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后每14天检查症状、体征... 目的评价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治疗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4例正己烷中毒患者用mNGF治疗,肌内注射,18μg/次,1次/d,56d1个疗程,其中15例重度患者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后每14天检查症状、体征、日常生活能力,根据症状体征及日常生活能力增分情况评价疗效;治疗前和治疗后每28天进行实验室检查,每天记录不良事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症状体征以及日常生活能力于治疗后14d开始增分,至治疗后的28—56d与疗前比较,增分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4例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实验室指标未发现明显异常。注射部位疼痛是主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5%(37/54)。结论mNGF治疗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疗效确定,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正己烷中毒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药物评价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八宝丹治疗病毒性肝炎潜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盛洪达 李洪祥 +4 位作者 关斌 金泽华 墙世发 詹志学 王毅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93-101,共9页
目的:探索八宝丹的活性成分及其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TCM-PTD、SwissTargetPrediction等数据库,收集八宝丹的活性成分与靶标信息,采用Cytoscape 3.8.0软件和String数据库构建八宝丹"成分-靶点"网络... 目的:探索八宝丹的活性成分及其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TCM-PTD、SwissTargetPrediction等数据库,收集八宝丹的活性成分与靶标信息,采用Cytoscape 3.8.0软件和String数据库构建八宝丹"成分-靶点"网络,并利用GeneCards数据库搜索病毒性肝炎相关靶点,绘制韦恩图找到八宝丹作用靶点与病毒性肝炎靶点的交集,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将交集蛋白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以及GO功能富集分析,使用Pymol、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总计找到八宝丹化合物110个,药物作用靶点463个,选取疾病靶点200个,通过韦恩图找到交集靶点54个;通过富集分析得到KEGG通路107条,GO生物过程386条,细胞组成39条,分子功能52条。选取活性成分麝香酮、石胆酸、胆红素、槲皮素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分子-蛋白间存在稳定连接结构。结论:八宝丹可能通过调控AKT1、IL-6、IL-1β、CASP3、INS、MMP9等靶点,以及乙型肝炎相关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发挥抗病毒性肝炎作用,为诠释八宝丹临床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机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宝丹 病毒性肝炎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