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源镁对强酸性紫色土壤阳离子交换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詹江渝 陈洪 +2 位作者 程永毅 赵新儒 杨剑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4期1056-1058,共3页
[目的]为研究外源镁对强酸性紫色土壤阳离子交换效应。[方法]选择重庆地区强酸性紫色土壤为对象,采用1∶5的土水比,用10 cmol(+)/L MgSO4溶液对土壤进行多次交换处理。[结果]在实验条件下,外源镁能快速取代土壤胶体上吸附的各种盐基离子... [目的]为研究外源镁对强酸性紫色土壤阳离子交换效应。[方法]选择重庆地区强酸性紫色土壤为对象,采用1∶5的土水比,用10 cmol(+)/L MgSO4溶液对土壤进行多次交换处理。[结果]在实验条件下,外源镁能快速取代土壤胶体上吸附的各种盐基离子,但对致酸离子(H+、Al3+)则难以达到快速、完全取代,经5次交换后,盐基饱和度由46.6%上升至72.4%,土壤pH仅上升0.7个单位;Mg2+与Ca2+、Na+的交换分别可以用指数方程y=14.998e-1.484 9x(R2=0.993 8)、二次方程y=0.011 1x2-0.100 5x+0.233(R2=0.986)进行很好地拟合;Mg2+与K+的交换后期明显表现出有部分土壤次生黏土矿物层间固定的K+会被交换出来,导致被交换出的K+总量增加。[结论]在无酸碱中和的条件下,外源镁可以改变土壤胶体盐基离子的构成,但对于改良强酸性土壤并无实际意义,反之,过量的外源镁还可能造成土壤其他盐基离子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酸性土壤 外源镁 阳离子交换 效应
下载PDF
伊犁河流域土壤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基线研究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22
2
作者 赵新儒 特拉津.那斯尔 +2 位作者 程永毅 詹江渝 杨剑虹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392-2400,共9页
采用标准化方法建立伊犁河流域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和盐碱土Cu、Zn、Pb、As、Hg环境地球化学基线模型,并计算其理论基线值.采用基线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环境背景值评价法和重金属环境洁净度评价法对流域土壤进行对比污染评价.结果表... 采用标准化方法建立伊犁河流域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和盐碱土Cu、Zn、Pb、As、Hg环境地球化学基线模型,并计算其理论基线值.采用基线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环境背景值评价法和重金属环境洁净度评价法对流域土壤进行对比污染评价.结果表明:①基线因子污染评价显示流域内4种典型土壤类型以As的污染最为突出,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分别有7.14%、9.76%、7.50%的样点达重度污染;其次为Pb,栗钙土有7.32%的样点达重度污染,且As和Pb的变异度最大,表明人为扰动大.②环境背景值评价显示,土壤主要污染元素为As,其次为Cu、Zn、Pb;③土壤重金属环境洁净度评价显示,Cu、Zn、Pb在4种土类中均优于二级洁净度,Hg为一级洁净度,As在灰钙土中为中度污染,黑钙土、栗钙土、盐碱土为二级或优于二级.比较3种评价体系,基线因子污染评价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特性及土壤发育过程,且可将污染评价定位到样点;而背景值污染评价因建立于区域背景值,忽视了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自然迁移、淀积过程;重金属环境洁净度评价则以土壤环境安全度为主要评价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河流域 土壤 重金属 环境地球化学基线 污染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