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典:中华文化的根魂源 被引量:3
1
作者 舒大刚 廖名春 +3 位作者 李景林 丁鼎 詹海 Liu Huawen(Translated) 《孔学堂》 CSSCI 2021年第1期4-18,I0004-I0012,共24页
2020年11月5日,贵阳孔学堂通过远程连线方式,邀约清华大学的廖名春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李景林教授、四川大学的舒大刚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的程奇立教授、西南交通大学的詹海云教授,就“中华经典及其当代价值”问题,举行了秋季论辩会。... 2020年11月5日,贵阳孔学堂通过远程连线方式,邀约清华大学的廖名春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李景林教授、四川大学的舒大刚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的程奇立教授、西南交通大学的詹海云教授,就“中华经典及其当代价值”问题,举行了秋季论辩会。对“何为经典”“中华文化的根魂源”“经典与诸子百家的关系”“经典何以是‘不刊之鸿教’”“经典阅读与体系构建”“尊经还是研经”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辩论,达成了基本共识:“经乃永久不易的常典,经典是中华历史之根、智慧之源、信仰之魂,经典最早产生并对诸子有启迪之功,经典的内容具有永恒性和超时代性,经典体系与时俱迁而‘四书’最宜先读,对待经典应当怀着温情与敬意,尊研结合返本开新。”“两办”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倡导传承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主要都记载于儒家经典中,经典明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思过半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师范大学 中华人文精神 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经典阅读 文化的根 西南交通大学 返本开新
下载PDF
“慎独”观念的起源和发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詹海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3,共9页
"慎独"是中国思想史中的重要概念,本文从文字学、构词学、思想史三个角度主要谈两个问题:一、慎独的本字本义引伸义,二、慎独义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开展,以期将慎独一词的丰富涵义与其变化的学术思想史的意义梳理清楚,以解决中... "慎独"是中国思想史中的重要概念,本文从文字学、构词学、思想史三个角度主要谈两个问题:一、慎独的本字本义引伸义,二、慎独义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开展,以期将慎独一词的丰富涵义与其变化的学术思想史的意义梳理清楚,以解决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些谜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慎独 文字学 构词学 思想史
下载PDF
气节观的词源、流变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詹海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30,共10页
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和概念入手研究中华文化与学术,不仅有助于真切理解中华文化的精义,同时也能使先哲修身淑世的正确价值观得以永续传承和发展。本文以中华文化的理想格品内容之一的"气节"作为探讨对象,理解"气节&qu... 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和概念入手研究中华文化与学术,不仅有助于真切理解中华文化的精义,同时也能使先哲修身淑世的正确价值观得以永续传承和发展。本文以中华文化的理想格品内容之一的"气节"作为探讨对象,理解"气节"的来源、发展、变化及在中国士人生活中的表现,着重从语言学、语法学、词汇学、语境学探讨其语义来源的多重性,也从思想史、文学史、历史现场上的使用看"气节"一词在中国文化史上义涵的变化,以及"气节"观在中国文化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节 节气 词汇学 词族 理学
下载PDF
脱中入西,面向世界——谈中国近代书院教育发展变迁的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詹海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21-24,共4页
为了深入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变迁的意义,就必须完整地了解剧变(鸦片战争)前的书院发展及清廷政策与教育内涵。清廷藉由禁设书院和转化书院等手段,使书院丧失了成立的精神而趋于官学化,这也导致了书院教育的覆亡。而民办书院对书院精... 为了深入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变迁的意义,就必须完整地了解剧变(鸦片战争)前的书院发展及清廷政策与教育内涵。清廷藉由禁设书院和转化书院等手段,使书院丧失了成立的精神而趋于官学化,这也导致了书院教育的覆亡。而民办书院对书院精神的提倡,是保存和发扬书院教育的最好的方式,也对与世界教育的接轨产生了良性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院教育 书院精神 教育变迁 书院官学化 民办书院
下载PDF
屈万里《易》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詹海 Wang Xiaonong 《孔学堂》 2016年第2期87-95,共9页
屈万里的经学研究以《诗经》《尚书》《易经》研究闻名,尤以《易经》研究创获最大,被李济赞誉为"当代中国经学第一人"。他的《易经》研究的主要贡献是:将传统旧学(文字、历史、音韵、词汇、方言、经学、金石学)与当代新学(民... 屈万里的经学研究以《诗经》《尚书》《易经》研究闻名,尤以《易经》研究创获最大,被李济赞誉为"当代中国经学第一人"。他的《易经》研究的主要贡献是:将传统旧学(文字、历史、音韵、词汇、方言、经学、金石学)与当代新学(民俗学、人类学、目录学、甲骨学、二重证据法、新史学、学术史)兼融的典范;他的研究反映近代学术由疑古(疑宋、疑汉、疑先秦、疑上古)到释古(重建可信的古史)的努力。屈万里是晚清到当代学风的吸收者、转化者与创见者,确实开启了新的治《易》方法与园地,但它是起步,不是结束,正待后学继续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万里 易经 甲骨学 民俗学 新史学 目录学
下载PDF
东西方哲学、宗教与文化对“爱”的诠释 被引量:1
6
作者 詹海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26,共11页
"爱"是上天赐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爱有正面意义的爱,也有负面意义的爱,还有中性意义的爱。讨论"爱"的历史与现实发展状况与意义,包括:中国文字文化中的"爱",中国思想史上"爱"的观念,印度佛教... "爱"是上天赐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爱有正面意义的爱,也有负面意义的爱,还有中性意义的爱。讨论"爱"的历史与现实发展状况与意义,包括:中国文字文化中的"爱",中国思想史上"爱"的观念,印度佛教、道教中"爱"的观念,西方文化中宗教与政治的"爱"的观念,"爱"的观念的检讨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爱 兼爱 道爱 自然爱 神爱
原文传递
谈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 被引量:1
7
作者 詹海 《儒学评论》 2018年第1期170-186,共17页
本文重点有四:1.儒者'家族国家观'的形成是由天下国家(家国异构)到家国天下(家国同构);2.儒家对'家'的几个主要看法:家的形成、家的内涵与齐家之法;3.儒家对'家''国'关系的内外、轻重、冲突的取舍的分... 本文重点有四:1.儒者'家族国家观'的形成是由天下国家(家国异构)到家国天下(家国同构);2.儒家对'家'的几个主要看法:家的形成、家的内涵与齐家之法;3.儒家对'家''国'关系的内外、轻重、冲突的取舍的分析;4.天下的概念是怎么形成的与儒者的天下为公和世界秩序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家国关系 天下为公与世界秩序
原文传递
论屈万里先生《周易》研究的价值
8
作者 詹海 《周易研究》 CSSCI 2016年第4期38-48,共11页
屈万里先生为"当代中国经学第一人"。屈先生的经学研究以《诗经》《尚书》《周易》研究闻名。尤以《周易》研究创获最大。屈先生的《周易》研究的主要贡献是:(1)它是传统旧学与当代新学兼融的典范;(2)他的研究反映出近代学术... 屈万里先生为"当代中国经学第一人"。屈先生的经学研究以《诗经》《尚书》《周易》研究闻名。尤以《周易》研究创获最大。屈先生的《周易》研究的主要贡献是:(1)它是传统旧学与当代新学兼融的典范;(2)他的研究反映出近代学术由疑古到释古的努力。所以,他是当代学风的吸收者、创始者;(3)他开启了新的治易方法与园地,但它只是起步,而不是结束,正待后学继续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万里 《周易》 甲骨学 民俗学 新史学 目录学
原文传递
《宋代“三礼”诠释研究》读后
9
作者 詹海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2019年第6期91-91,共1页
潘斌《宋代“三礼”诠释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一书70余万字,对宋代“三礼”学作了全面细致的研究。该书是一部断代专经学术史,其所取得的成就及特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第一,《宋代“三礼”诠释研究》的结构合理,可以最大限度... 潘斌《宋代“三礼”诠释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一书70余万字,对宋代“三礼”学作了全面细致的研究。该书是一部断代专经学术史,其所取得的成就及特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第一,《宋代“三礼”诠释研究》的结构合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呈现宋代“三礼”学的面貌。该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个案研究,主要是对宋代“三礼”诠释的名家名著展开具体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礼 学术史 宋代 最大限度 全面细致 人民出版社 诠释研究 个案研究
原文传递
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套名著
10
作者 詹海 《孔子研究》 1988年第4期118-122,共5页
缘起大陆学者对中国哲学名著之系统化评述,当以《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以下简称《古代》,1980年11月)、《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续编》
关键词 学术界 中国哲学史 缘起 哲学家 中国古代 阴符经 王明 史料 评传 名著
原文传递
論譙定學術思想的定位
11
作者 詹海雲 《宋代文化研究》 2016年第1期10-33,共24页
宋代巴蜀是理學與易學昌盛之地,其中有外來學者帶進新的學風,也有本地傳統的學風。只有在全面理解這一背景的前提下,我們才能更清楚地知道蜀學的特色以及兩個不同區域學風影響下的所謂'洛蜀相融'到底融合到什麼地步,是否仍有不... 宋代巴蜀是理學與易學昌盛之地,其中有外來學者帶進新的學風,也有本地傳統的學風。只有在全面理解這一背景的前提下,我們才能更清楚地知道蜀學的特色以及兩個不同區域學風影響下的所謂'洛蜀相融'到底融合到什麼地步,是否仍有不可消彌的差異性。譙定,四川涪州人,生活時期大至為北宋末到南宋初年。他是兩宋之際影響巴蜀地區學術變化最關鍵的人物,雖然他的著作已亡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學風 影響 變化 蜀學 學術 融合 生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