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额眶前移手术对额缝早闭患儿额叶容量及社会情绪改善的效果评价
1
作者 李森 詹琪佳 +3 位作者 肖波 蒋文彬 魏民 陈欣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24,共6页
目的探讨额眶前移手术改善额缝早闭患儿额叶容量和社会情绪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诊断并接受额眶前移手术治疗的15例额缝早闭患儿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术后(52±19)个... 目的探讨额眶前移手术改善额缝早闭患儿额叶容量和社会情绪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诊断并接受额眶前移手术治疗的15例额缝早闭患儿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术后(52±19)个月]时,采用头颅MRI检查及Slicer 5.4.0进行前额体积、脑体积和额角的计算,同期采用社会情绪调查量表对患儿社会情绪进行评估。结果15例均行额眶前移手术。术前额叶体积为106.58(103.38,112.35)cm^(3),脑体积为528.65(496.57,563.36)cm^(3),额角为91.3(89.6,93.3)°,额叶/脑比例为20(20,20)%;术后1年额叶体积为149.64(145.64,168.85)cm^(3),脑体积为623.71(587.76,651.87)cm^(3),额角为109.5(106.4,114.6)°,额叶/脑比例为24(20,30)%;末次随访时,额叶体积为217.18(208.44,238.42)cm^(3),脑体积为870.62(786.21,961.88)cm^(3),额角为116.4(113.4,120.7)°,额叶/脑比例25(20,30)%;上述指标于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显示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年额叶增长比例32(30,30)%,显著高于脑增长比例15(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额叶增长比例51(50,50)%,脑增长比例39(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术前社会情绪得分为85(85,95)分,显著高于正常界值(50分);术后1年随访时,社会情绪显著下降至50(50,55)分,基本接近正常界值;末次随访时,社会情绪得分为35(30,40)分,15例患儿均低于界值,达到正常水平,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额眶前移术可显著增加额缝早闭患儿额叶容量,改善前额畸形,同时有效改善不良社会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缝早闭 额缝早闭 外科手术 额眶前移 治疗结果 社会情绪评估 儿童
下载PDF
组织工程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詹琪佳 陈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20-1122,共3页
组织工程技术为泌尿外科临床医师提供了一条修复乃至重建受损脏器的新途径。组织工程再造阴茎海绵体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动物模型;利用组织工程产物进行尿道下裂重建在临床上已获得肯定的疗效;膀胱组织工程技术的临床应用也已进入临床Ⅱ期... 组织工程技术为泌尿外科临床医师提供了一条修复乃至重建受损脏器的新途径。组织工程再造阴茎海绵体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动物模型;利用组织工程产物进行尿道下裂重建在临床上已获得肯定的疗效;膀胱组织工程技术的临床应用也已进入临床Ⅱ期试验阶段。随着新血液透析装置的临床应用,腹腔内人工肾脏替代可能成为现实。该文就目前组织工程技术在泌尿外科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泌尿外科 临床应用
下载PDF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疗效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魏民 蒋文彬 +3 位作者 詹琪佳 李森 刘晨 肖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05-411,共7页
目的 分析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DR)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5年9月至2019年6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行SDR的131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分-66项(GMFM-66)评价术... 目的 分析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DR)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5年9月至2019年6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行SDR的131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分-66项(GMFM-66)评价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粗大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价双下肢目标肌群痉挛程度,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GMFM-66评分改善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下肢目标肌群双侧内收肌(Z=-8.164,P=0.000;Z=-8.304,P=0.000)、双侧腘绳肌(Z=-7.424,P=0.000;Z=-7.123,P=0.000)、双侧腓肠肌(Z=-9.328,P=0.000;Z=-9.605,P=0.000)、双侧比目鱼肌(Z=-9.349,P=0.000;Z=-9.543,P=0.000)肌张力不同程度下降,术后GMFCS分级总体改善率为34.35%(45/131),无一例GMFCS分级升高。不同GMFCS分级患儿手术前后GMFM-66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030,P=0.000),GMFCS分级Ⅰ级(t=4.379,P=0.000)、Ⅱ级(t=3.686,P=0.000)、Ⅲ级(t=3.198,P=0.002)患儿GMFM-66评分改善程度优于Ⅳ级患儿,且Ⅰ级患儿评分优于Ⅲ级(t=2.170,P=0.03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年龄3~6岁(OR=4.917,95%CI:1.554~15.557;P=0.007)和术前GMFCS分级Ⅰ~Ⅲ级(OR=10.294,95%CI:3.522~30.092;P=0.000)是ΔGMFM-66≥6.55分的有利因素。结论 SDR可有效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目标肌群肌张力、改善粗大运动功能,尤以双下肢肌张力增高且能够配合康复训练患儿(GMFCS分级Ⅰ~Ⅲ级)术后疗效良好,严重脑瘫患儿(GMFCS分级Ⅳ~Ⅴ级)为便于生活护理也可行SDR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脊髓切断术 肌张力 运动 儿童
下载PDF
内镜下颅缝条状切除术治疗矢状缝早闭疗效分析
4
作者 魏民 詹琪佳 +3 位作者 蒋文彬 李森 刘晨 肖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21-626,共6页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颅缝条状切除术联合术后颅骨矫形头盔治疗矢状缝早闭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0例矢状缝早闭患儿,均行神经内镜下颅缝条状切除术,术后订制颅骨矫形头盔辅助治疗,手术前...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颅缝条状切除术联合术后颅骨矫形头盔治疗矢状缝早闭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0例矢状缝早闭患儿,均行神经内镜下颅缝条状切除术,术后订制颅骨矫形头盔辅助治疗,手术前后根据头部CT检查测量颅骨横径、前后径、眉间至横径距离以计算头颅指数(CI)和最大宽度点(PMW)。结果 共20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手术区域均未留置引流管,术后无一例出现骨瓣移位、脑脊液鼻漏、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以及颅骨截骨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骨片游离导致的继发性损伤。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19例患儿头型预后良好;1例2月龄女性患儿头型预后不良(术后6和12个月CI分别为72%和74%)。本组患儿手术前后CI(F=230.542,P=0.000)和PMW(F=112.166,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CI(t=-14.231,P=0.000;t=-21.041,P=0.000)和PMW(t=-8.068,P=0.000;t=-16.109,P=0.000)均高于术前,末次随访亦高于术后6个月(t=-6.810,P=0.000;t=-8.040,P=0.000)。结论 神经内镜下颅缝条状切除术联合术后颅骨矫形头盔治疗可以改善矢状缝早闭患儿头型预后,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缝早闭 神经外科手术 内窥镜检查 矫形外科固定装置 婴儿
下载PDF
新型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微创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治疗儿童痉挛型脑瘫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詹琪佳 吴水华 +8 位作者 肖波 蒋文彬 魏民 王君璐 虞锡丹 沈敏 胡继红 伍添 周渝冬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6期523-529,共7页
目的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探讨新型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微创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single-level laminectomy selective dorsal rhizotomy,SL-SDR)联合康复治疗对于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 目的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探讨新型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微创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single-level laminectomy selective dorsal rhizotomy,SL-SDR)联合康复治疗对于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及湖南省儿童医院等于2015年11月至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所有在新型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行SL-SDR联合康复治疗,并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临床资料。收集患儿手术前及手术后末次随访时目标肌群肌张力、肌力、关节活动度、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分级及粗大运动功能66项(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66 items,GMFM-66)评分情况,并评估患儿手术后运动功能变化。结果共有435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儿纳入研究,其中男249例,女186例;手术年龄(8.2±2.3)岁(3.2~15.5岁)。术前标记目标肌群2523组,受累关节2133个。术中离断神经后根(小根)数为(9.3±3.8)枚/例,其中3849枚(3849/4059,94.8%)符合离断50%神经截面积的标准。术后83例(83/435,19.1%)出现短期下肢浅感觉异常,经对症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无一例出现长期并发症。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8.3)个月,目标肌群肌张力、肌力、关节活动度、GFMCS分级及GMFM-66评分均显著改善;术前GMFCS分级为Ⅱ、Ⅲ级者术后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优于Ⅳ、Ⅴ级者(134/309比8/105,P<0.01);术前GMFM-66评分≥50分者术后GMFM-66评分提升值高于术前CMFM-66评分<50分者[(7.65±3.39)分比(5.01±2.18)分,P<0.01];手术时年龄小于6岁者术后GMFCS分级改善情况好于年龄大于6岁者(106/249比36/165,P<0.01);术后GMFCS分级获改善患儿的平均年龄小于术后GMFCS分级无改善患儿的平均年龄[(6.1±1.0)岁比(11.6±1.7)岁,P<0.01]。结论新型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SL-SDR联合康复治疗肢体痉挛瘫痪型脑瘫安全、有效,术后近期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并发症 脑性瘫痪/外科学 肌痉挛状态/并发症 肌痉挛状态/外科学 神经电生理监测/方法 脊神经根切断术/方法 治疗结果 儿童
下载PDF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单椎板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中的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Xiao B Constatntini S +4 位作者 Browd SR Zhan Q Jiang W Mei R 詹琪佳(编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9-369,共1页
目的单椎板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SL-SDR)治疗痉挛性脑瘫完全依赖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本研究旨在讨论SL-SDR术中肌电图判读对神经根选择和离断的影响及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 目的单椎板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SL-SDR)治疗痉挛性脑瘫完全依赖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本研究旨在讨论SL-SDR术中肌电图判读对神经根选择和离断的影响及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改良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指导下SL-SDR治疗的痉挛性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重点关注术中肌电图判读及其与术前临床表现的相关性,以及比较采用不同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解读术中肌电图时的神经后根选择差异。结果共纳入318例患儿,男性231例、女性87例,平均年龄5.9岁,32例为偏瘫、161例为双侧瘫、125例为四肢瘫。每例患儿有2~8组目标肌群(术前肌张力≥2级)。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显示,探测的21728枚神经小根[(68.3±8.2)枚/例]中6272枚(28.9%)与肛门括约肌相关,15456枚[(48.6±7.6)枚/例]与下肢肌群相关,其中,神经后根11009枚[(34.6±7.4)枚/例]。共有3370枚[(10.6±4.7)枚/例]符合改良神经后根离断方案,其中3061枚50%部分离断、309枚75%部分离断。术前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分级Ⅰ~Ⅴ级的离断率(部分离断的神经后根数/下肢肌群相关神经后根数)分别为15.8%、22.3%、33.4%、41.8%和45.7%。75%部分离断的离断率随术前GMFCS分级的递增而增加,分别为1.5%、4.8%、8.5%、14.1%和15.2%。术后3周,2068组目标肌群肌张力显著降低[(1.7±0.5)级对(2.7±0.6)级]。术前GMFCS分级Ⅰ和Ⅱ级患儿采用传统离断方案约有20%的病例无法识别任何1枚约20%需离断的神经后根,而随着患儿术前GMFCS分级的递增,传统与改良方案离断的符合率逐步提高,分别为39.5%、41.3%、52.2%、54.1%和62.8%。结论由于SL-SDR完全依赖于术中肌电图判读,使得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显得至关重要。改良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指导下的SL-SDR可以安全、有效治疗痉挛性脑瘫。SL-SDR术中肌电图及其与临床表现相关的预后,可以使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此类患儿脊髓神经元环路的运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脑瘫 肌张力 附属儿童医院 改良方案 四肢瘫 离断术 上海交通大学 临床医师
下载PDF
诱发肌电在脑瘫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离断术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肖波 蒋文彬 +1 位作者 王君璐 詹琪佳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0期901-906,共6页
脊神经后根离断能有效抑制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处于兴奋-抑制失衡状态的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从而达到降低其对应肌群肌张力、改善患儿运动功能的目的。但由于人体仅双下肢感觉相关的脊神经后根就有数十枚,如何精准选择需要毁损... 脊神经后根离断能有效抑制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处于兴奋-抑制失衡状态的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从而达到降低其对应肌群肌张力、改善患儿运动功能的目的。但由于人体仅双下肢感觉相关的脊神经后根就有数十枚,如何精准选择需要毁损的脊神经后根一直是临床面临的棘手问题。脊神经诱发肌电监测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为获得稳定及有效的诱发肌电数据,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selective dorsal rhizotomy,SDR)中麻醉程度、监测肌群及电刺激参数等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串刺激及单刺激是目前较为常用的肌电诱发刺激模式。刺激模式不同,会导致对于脊神经后根的最终“选择”不同。因此,探寻一个安全、有效、量化并能适度降低痉挛肌群肌张力的术中脊神经后根“选择”方案是SDR手术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团队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轻截瘫 痉挛性 脊神经根切断术 神经电生理监测 肌电描记术
下载PDF
单椎板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治疗儿童痉挛性偏瘫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Zhan Q Tang L +6 位作者 Wang Y Xiao B Shen M Jiang S Mei R Lyu Z 詹琪佳(编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09-309,共1页
目的传统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指导下的单椎板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SL-SDR)治疗儿童痉挛性偏瘫仍具有一定挑战性。本研究旨在评估新的改良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指导下的SL-SDR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7... 目的传统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指导下的单椎板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SL-SDR)治疗儿童痉挛性偏瘫仍具有一定挑战性。本研究旨在评估新的改良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指导下的SL-SDR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改良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指导下的SL-SDR治疗,并且术后接受≥12个月强化康复治疗的痉挛性偏瘫患儿的临床和康复资料,重点在于改良方案的术中肌电图判读、手术离断策略及预后。结果共纳入11例患儿,根据新的改良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术中共34枚神经后根被离断。经过平均19个月的术后康复治疗,患儿下肢目标肌群肌张力平均下降1.4级,下肢肌力和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术后运动功能明显提高。11例患儿粗大运动功能66项(GMFM-66)评分平均增加10分,6例术前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Ⅱ级患儿中5例术后GMFCS分级降低。部分完成手术前后步态分析的病例显示,11例患儿患侧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异常运动参数均获得纠正,步态周期中足底压力分布改善明显。无一例出现脑脊液漏、感觉丧失和大小便失禁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新的改良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指导下的SL-SDR治疗儿童痉挛性偏瘫是可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偏瘫 大小便失禁 关节活动度 改良方案 离断术 肌张力 上海交通大学 步态分析
下载PDF
终丝脂肪变性患儿脊髓栓系松解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的应用价值
9
作者 蒋文彬 王君璐 +3 位作者 詹琪佳 梅荣 伍添 肖波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0期929-935,共7页
目的探索终丝脂肪变性(fatty filum,FT)患儿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确诊并行脊髓栓系松解术治疗的48例FT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1... 目的探索终丝脂肪变性(fatty filum,FT)患儿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确诊并行脊髓栓系松解术治疗的48例FT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2个月至12岁。25例因排便或排尿异常、3例因背部疼痛就诊后确诊FT,另有20例因筛查发现背部皮肤异常确诊FT。患儿均接受脊髓栓系松解术治疗,并在脊髓栓系松解前及松解后1 h分别进行双下肢SSEP监测。随访患儿术后康复情况,并与术前症状进行比较,评定出症状改善、无变化或加重。根据术前影像学提示脊髓圆锥位于L1~L2椎间盘以上或以下,将患儿分为圆锥正常组或圆锥低位组。比较两组患儿脊髓栓系松解前后双下肢SSEP参数变化(主要为P37潜伏期、N45潜伏期及P37-N45波幅),并探索年龄与SSEP参数的相关性。结果25例排便或排尿异常患儿手术后末次随访时症状改善24例,无变化1例;3例术前腰背部疼痛患儿术后均症状改善。圆锥低位组25例患儿术前双下肢P37-N45波幅中位数较圆锥正常组更低(左侧:0.3μV比0.7μV,P<0.01;右侧:0.5μV比0.8μV,P<0.05)。脊髓栓系松解后所有患儿双下肢P37-N45波幅较术前增大(左侧:1.1μV比0.6μV,P<0.0001;右侧:1.1μV比0.6μV,P<0.0001)。年龄与脊髓栓系松解后双下肢P37-N45波幅的变化幅度呈负相关(左侧:r=-0.45,右侧:r=-0.44,P值均<0.01),该负相关性主要体现在圆锥低位组患儿中(左侧:r=-0.51,P<0.05;右侧:r=-0.57,P<0.01)。结论脊髓栓系松解术能改善FT患儿的临床症状。SSEP波幅能监测和发现脊髓圆锥低位FT患儿的潜在神经功能损伤。尽早手术解除异常的脊髓圆锥牵拉,可能有助于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 病理学 神经外科手术 神经电生理监测 体感诱发电位 儿童
下载PDF
扩颅术对小头畸形不良社会情绪的改善
10
作者 王炎炎 詹琪佳 +2 位作者 蒋文彬 魏民 肖波 《医学研究杂志》 2019年第7期49-53,共5页
目的探讨扩颅手术对改善小头畸形患儿社会情绪异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6月~2017年5月在笔者医院诊断及行扩颅手术治疗的14例小头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患儿中,其中男性9例,女性5例。这些患儿除了在认知及运动发... 目的探讨扩颅手术对改善小头畸形患儿社会情绪异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6月~2017年5月在笔者医院诊断及行扩颅手术治疗的14例小头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患儿中,其中男性9例,女性5例。这些患儿除了在认知及运动发育等方面有明显落后外,临床上还同时伴有极度烦躁和注意力缺陷等社会情绪问题;术前影像学资料显示有随时间加重的颅骨指压迹表现(beaten-copper patterns,BCPs);14例患儿均经扩颅手术治疗;手术时患儿的平均年龄为16(12~23)个月,其随访期均为12个月;对患儿术前及术后随访期内社会情绪变化的情况采用《12~36月龄幼儿情绪社会性评估量表》进行量化评估,14例患儿均表现为外显域、内隐域、失调域和能力域的异常;术后随访结果显示14例患儿的内隐域和失调域皆为正常(P<0.01),外显域和能力域也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14例患儿扩颅术后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且头围呈持续性增加趋势。结论对于那些存在有持续社会情绪异常,且头颅正侧位X线片显示有颅骨指压迹进行性加剧的小头畸形患儿,及时的扩颅手术可以有效地改善不良社会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头畸形 颅骨指压迹 扩颅手术 社会情绪异常
下载PDF
口服葡萄糖溶液对缓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疼痛的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欣 詹琪佳 +1 位作者 肖波 乔彤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4期437-441,共5页
目的探讨口服葡萄糖溶液对缓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疼痛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8月1日至2015年7月31日,于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95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 目的探讨口服葡萄糖溶液对缓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疼痛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8月1日至2015年7月31日,于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95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45)及对照组(n=50)。实验组早产儿在进行ROP筛查的同时,予以持续口服25%葡萄糖溶液;对照组早产儿则按照常规流程,在禁食状态下进行ROP筛查。以早产儿疼痛评分量表(PIPP)评分结果,评估早产儿疼痛程度。统计学比较两组早产儿及每组不同性别早产儿筛查时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及PIPP评分差异。两组早产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上海市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知情同意,并与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1接受ROP筛查时,实验组早产儿心率和PIPP评分分别为(149.6±5.0)次/min与(12.6±1.0)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73.3±6.8)次/min与(15.8±0.9)分,而血氧饱和度为(94.7±0.9)%,则高于对照组的(90.1±1.2)%,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实验组或对照组中,不同性别早产儿接受ROP筛查时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及PIPP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25%葡萄糖溶液,能有效缓解ROP筛查操作导致的早产儿疼痛刺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药 口服 葡萄糖 镇痛 视网膜病 早产儿 普查 疼痛测定 婴儿 早产
原文传递
"三分法"单椎板切开SDR术治疗儿童痉挛型脑瘫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詹琪佳 虞锡丹 +7 位作者 肖波 沈敏 蒋文彬 魏民 王君璐 应灏 唐亮 吕志宝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86-892,共7页
目的评估"三分法"单椎板切开SDR术(single level laminectomy-selective dorsal rhizotomy,SL-SDR)联合术后康复治疗对儿童痉挛型脑性痪瘫的中期疗效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10月间在上海市儿... 目的评估"三分法"单椎板切开SDR术(single level laminectomy-selective dorsal rhizotomy,SL-SDR)联合术后康复治疗对儿童痉挛型脑性痪瘫的中期疗效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10月间在上海市儿童医院行三分法SL-SDR手术并联合术后康复治疗,随访至少12个月的67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对术前、术后6个月以及术后12个月的各指标进行分析,评估运动功能改变的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运动功能改变的相关因素。结果在平均为12.7个月的随访期内,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改善1级的有22例,改善2级的有4例,维持原分级的41例,无运动功能减退的病例。术前GMFCS Ⅱ级和Ⅲ级的患儿,术后12个月的跨级表现好于Ⅳ级和Ⅴ级的患儿(20/37比6/23,P=0.034);6岁以下的患儿在术后12个月GMFCS的降级率高于6岁以上的患儿(20/31比6/29,P=0.001)。术前GMFCS为Ⅰ~Ⅲ级的患儿,术后12个月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66项(Gross Motor Function Meature-66,GMFM-66)改善值好于Ⅳ、Ⅴ级的患儿(13.4±2.8比8.7±4.6,P=0);6岁以下患儿术后12个月的GMFM-66改善值高于6岁以上患儿(13.5±3.6比9.8±3.9,P=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0.491,95%CI:0.324~0.743,P=0.001)和术前GMFCS(OR:0.225,95%CI:0.086~0.589,P=0.002)是影响术后12个月患儿(术前GMFCS Ⅱ~Ⅴ级)GMFCS降低≥1级的独立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0.575,95%CI:0.404~0.820,P=0.002)和术前GMFCS(OR:0.103,95%CI:0.031~0.344,P=0)是影响术后12个月GMFM-66改善10分及以上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三分法" SL-SDR手术联合康复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术后12个月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显著。手术效果在6岁以下、术前GMFCS≤Ⅲ级的患儿中尤为突出,且年龄越小、术前GMFCS越好的患儿更容易获得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痉挛型脑性瘫痪 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 中期疗效
原文传递
单椎板切开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联合康复治疗对儿童痉挛性脑性瘫痪临床疗效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詹琪佳 肖波 +5 位作者 王炎炎 王珺璐 梅荣 应灏 唐亮 吕志宝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及评估单椎板切开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三分法)联合术后康复治疗对儿童痉挛性脑性痪瘫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间在我院行单椎板切开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联合术后康复治疗并随访至少6个月的痉挛... 目的探讨及评估单椎板切开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三分法)联合术后康复治疗对儿童痉挛性脑性痪瘫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间在我院行单椎板切开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联合术后康复治疗并随访至少6个月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对其术前、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至少6个月的目标肌群肌张力、关节活动度、肌群肌肉力量以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的分析,评估其运动功能改变的情况。结果共有21例(男13例,女8例)患儿符合本研究的入组标准。四肢痉挛性瘫71.4%;GMFCS分级Ⅲ及Ⅳ型为81.0%;手术年龄最小3岁,最大12岁,平均(7.5±3.1)岁;术前标记目标肌群106组,目标关节数103个;平均每例单椎板SDR术中离断神经后根(小根)(12.6±1.8)枚,其中70.0%的为离断75%;手术没有长期并发症,2例出现短期下肢麻木,但1周后缓解;术后3个月目标肌群肌张力即出现显著下降,6个月后尤为明显;目标关节被动ROM在术后3个月就有明显改善,而主动ROM、目标肌群肌肉力量及GMFCS分级的显著改善出现在术后6个月以后;在平均为8.0个月随访期内,患儿GMFCS改善1级的11例,改善2级的2例,总跨级率为61.9%;术前GMFCS分级Ⅱ及Ⅲ级的患儿,术后6个月后的跨级表现(81.8%)明显好于Ⅳ及Ⅴ级的患儿(40.0%,P〈0.05);尽管两组的术前GMFCS分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6岁以下组的患儿术后6个月GMFCS分级的跨级率(88.9%)显著高于6岁以上组(41.7%,P〈0.05)。结论单椎板切开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三分法)能够快速、有效地降低脑性瘫痪患儿痉挛性肌群的肌张力,显著增加受累关节的活动度,再结合术后系统性康复治疗,则能够在术后6个月以后明显提升患儿受累肌群的力量、改善他们的粗大运动功能,这在术前GMFCS≤Ⅲ级及6岁以下患儿中的表现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椎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