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汉语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1
作者 谢荣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4期20-23,共4页
以课程建设为基点,拓展与探索丰富的路径,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论文以古代汉语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具体实施路径,实现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组建与指导科研兴趣小组,激发学生研究兴趣;融专业性、社会性、... 以课程建设为基点,拓展与探索丰富的路径,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论文以古代汉语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具体实施路径,实现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组建与指导科研兴趣小组,激发学生研究兴趣;融专业性、社会性、实践性一体,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训练;集先进性、科学性、现实性于一体,引导“挑战杯”竞赛项目。引导学生紧密结合课程学习中的相关知识与理论,在大量阅读、材料收集与整理、田野调查中,强化问题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加强合作与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提升综合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汉语 课程建设 人才培养路径
下载PDF
秦汉楚方言区文献中的鱼部与侯部 被引量:3
2
作者 谢荣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1-145,共5页
以秦汉楚方言区文献中反映语音的资料为对象,考察鱼部与侯部之间的关系。认为古侯部一等字与鱼部合流是上古楚方音的特点。提出这种独特的现象在《诗经》语音里无法得到解释,只能推定其另有来源。战国时期随着楚国地位的不断上升,楚语... 以秦汉楚方言区文献中反映语音的资料为对象,考察鱼部与侯部之间的关系。认为古侯部一等字与鱼部合流是上古楚方音的特点。提出这种独特的现象在《诗经》语音里无法得到解释,只能推定其另有来源。战国时期随着楚国地位的不断上升,楚语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扩展,到了秦汉时期,其它方言区也零星出现古侯部一等字与鱼部合流的现象,但楚方言区韵语中最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楚方言区 鱼部 侯部
下载PDF
民族语言视角下民间文学类非遗的分层保护 被引量:1
3
作者 谢荣 孙正国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92-101,共10页
国家法典明确规定,民间文学类非遗及其作为载体的语言,是国家非遗的重要内容。学界关于民间文学的研究较为深入,但对其载体语言的研究明显不足,更少将民间语言本身作为非遗对象来研究。针对这一现状,论文从民族语言的视角,提出语言类非... 国家法典明确规定,民间文学类非遗及其作为载体的语言,是国家非遗的重要内容。学界关于民间文学的研究较为深入,但对其载体语言的研究明显不足,更少将民间语言本身作为非遗对象来研究。针对这一现状,论文从民族语言的视角,提出语言类非遗的概念,考察民间文学与其载体语言的关系,同时强调民族语言特有的文化个性、艺术表现力与文化形态具有的相对独立性,在当代生活中既建立与民间文学共生互动的传承机制,也以自身的非遗品格突出传承主体的民族性、艺术形态的民族品格和文化载体的民族智慧。语言论逻辑的彰显,启迪创新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策略,应实现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从语言亚型的理论层次扩展到语言教育和文化认同的实践层次。这一视角的拓展研究,有益于民族非遗保护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探索,为当前国家非遗名录体系的完善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语言 民间文学类非遗 语言论逻辑 语言教育 文化认同
下载PDF
秦汉楚方言区文献中的支部与歌部 被引量:2
4
作者 谢荣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8-140,共3页
东汉时期大量歌部支韵字并入支部,直至魏晋宋时期歌部支韵字与支部字完全合流,这一通语音变起初是发生在楚方言里的,由于楚方言的地位,其发生区域不断扩大,至东汉时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语音现象,致使歌支合韵不再成为某种方言独有的... 东汉时期大量歌部支韵字并入支部,直至魏晋宋时期歌部支韵字与支部字完全合流,这一通语音变起初是发生在楚方言里的,由于楚方言的地位,其发生区域不断扩大,至东汉时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语音现象,致使歌支合韵不再成为某种方言独有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楚方言区 支部 歌部
下载PDF
论扬雄《方言》楚地词“革”源自古越语 被引量:1
5
作者 谢荣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6-120,共5页
扬雄《方言》记载楚地表老义的语词"革",晋以前不见于汉籍文献,《三国志》始见"老"、"革"连用现象,而今南方十余种少数民族语言仍广泛使用此词,这一现象启人思考。借助民族史和移民史,结合现代汉语方言... 扬雄《方言》记载楚地表老义的语词"革",晋以前不见于汉籍文献,《三国志》始见"老"、"革"连用现象,而今南方十余种少数民族语言仍广泛使用此词,这一现象启人思考。借助民族史和移民史,结合现代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实地调查,发现扬雄《方言》楚地词"革"源自古越语,随着古越族的变迁,保留于部分少数民族语言中。这一古越语词汉代通行于南楚江湘一带,为楚方言所吸收,后与"老"连言,进入汉籍文献,留存于现代汉语方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方言》 楚地词 “革” 古越语 少数民族语言
下载PDF
论语言教育的文化传承观 被引量:1
6
作者 谢荣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192-195,共4页
语言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基础,是关乎人生成长的第一环节。当前语言教育以语言习得、语言应用和语言研究为主体目标,将文化要素作为语言材料和学习方法,成为主流的语言论范式。本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语言纳入到非遗范畴,赋予其文化... 语言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基础,是关乎人生成长的第一环节。当前语言教育以语言习得、语言应用和语言研究为主体目标,将文化要素作为语言材料和学习方法,成为主流的语言论范式。本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语言纳入到非遗范畴,赋予其文化遗产的价值,语言及其关联的文化形态因之有了新的面貌。在语言教育的对象里,语言具有了文化传承的维度,由此以文化论视野去还原语言的意义,为补充语言论范式的学科教育能力创造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教育 文化主体 语言意义 文化传承观
下载PDF
秦汉时期楚方言区文献中的东部与冬部 被引量:1
7
作者 谢荣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53-757,共5页
以秦汉时期楚方言区文献中反映语音的资料为对象,我们发现,东冬合韵与方音有关,带有楚方言色彩,楚方言中幽部与东部相通、冬部与阳部相叶、东部与蒸部相叶的现象更能说明楚方言里东冬两部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绝非偶然,东冬合韵的性质... 以秦汉时期楚方言区文献中反映语音的资料为对象,我们发现,东冬合韵与方音有关,带有楚方言色彩,楚方言中幽部与东部相通、冬部与阳部相叶、东部与蒸部相叶的现象更能说明楚方言里东冬两部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绝非偶然,东冬合韵的性质也必然需要从方言角度加以认识与解释,而且当我们将东冬两部置于他们各自与其它韵部的联系中时,这种系统而有规律的关系网进一步有力地证明了东冬合韵的方言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方言 东部 冬部
下载PDF
秦汉楚方言区文献中的脂部与微部 被引量:2
8
作者 谢荣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31-34,共4页
秦汉楚方言区文献中的脂微合韵与方音有关,带有楚方言色彩。先秦时期,楚方言里脂微合韵现象较为突出,至东汉,脂微两部发生合并。这种音变现象起初是在方言中发生的,是秦汉时期楚方言、秦晋方言共有的特征。
关键词 秦汉楚方言区 脂部 微部
下载PDF
浅论明清竟陵方音“iη、η”与“in、n”的混同现象 被引量:1
9
作者 谢荣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00-103,共4页
天门方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iη、η"混入"in、n"。据文献记载,这一语音现象在明代江淮方言中已普遍存在。明清时期竟陵方音中存在深、臻摄与曾、梗摄的混同现象,即部分"iη、η"与"in、n&qu... 天门方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iη、η"混入"in、n"。据文献记载,这一语音现象在明代江淮方言中已普遍存在。明清时期竟陵方音中存在深、臻摄与曾、梗摄的混同现象,即部分"iη、η"与"in、n"混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竟陵方音 梗摄 诗文用韵
下载PDF
明清竟陵方音部分“”与“u”混同现象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荣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58-60,共3页
明清时期竟陵方音中存在遇摄与流摄的混同现象,即部分""与"u"混同。
关键词 明清竟陵方音 遇摄 流摄 诗文用韵
下载PDF
上古楚语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荣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0-13,共4页
上古楚语的研究呈现出由记录性、零散性、单一性逐步转向考证性、系统性、多角度性的趋势,其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都有所拓展,但有许多方面仍需加强,突出表现为:史籍所载楚语资料穷尽性的梳理工作,楚地楚人作品中楚语成分的考证,出土的楚... 上古楚语的研究呈现出由记录性、零散性、单一性逐步转向考证性、系统性、多角度性的趋势,其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都有所拓展,但有许多方面仍需加强,突出表现为:史籍所载楚语资料穷尽性的梳理工作,楚地楚人作品中楚语成分的考证,出土的楚地文献的充分利用与详尽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 楚语 出土文献 传世文献
下载PDF
论秦汉时期楚方言区文献中的声调 被引量:1
12
作者 谢荣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69-74,共6页
秦汉楚方言区文献韵语中长入与去声的合并在不同韵部内并非同步的,从西汉到东汉,长入与短入关系逐渐疏远,最终变为去声。
关键词 秦汉时期 楚方言区 声调
下载PDF
论扬雄《方言》楚地词“■葇”
13
作者 谢荣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7-169,共3页
扬雄《方言》记载的楚地词"■葇"表示"苏之小者",前人考证为香葇,有失偏颇。"■葇"属"苏"的一种,亦属草类。通过考察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发现在侗语、苗语中表"小草"义的词保留着与&qu... 扬雄《方言》记载的楚地词"■葇"表示"苏之小者",前人考证为香葇,有失偏颇。"■葇"属"苏"的一种,亦属草类。通过考察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发现在侗语、苗语中表"小草"义的词保留着与"■葇"古音相近的读音。结合民族史及移民史,推断"■葇"极可能是扬雄以汉字记录的楚地侗族、苗族先民语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楚地词 苗语 侗语
下载PDF
《三刻拍案惊奇》韵文的用韵
14
作者 谢荣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75-177,共3页
文章穷尽性考察了《三拍》中近体诗用韵的情况,并参考了古体诗、词及假借材料,立足于共时与历时两个维度,比证《中原音韵》及《五方元音》,认为其用韵材料反映实际语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明末通语语音,其二是作者所操方言的语音,... 文章穷尽性考察了《三拍》中近体诗用韵的情况,并参考了古体诗、词及假借材料,立足于共时与历时两个维度,比证《中原音韵》及《五方元音》,认为其用韵材料反映实际语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明末通语语音,其二是作者所操方言的语音,试图展示《三拍》作为一部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对北方官话研究的重要参考价值及其对《三拍》方言层次探讨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韵脚 中原音韵 五方元音 《三刻拍案惊奇》
下载PDF
“莫之或欺”之“或”再释
15
作者 谢荣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0-128,共9页
对“莫之或欺”中的“或”,学界有不同解释。本文立足古代文献,探讨“或”的用法,尝试对“莫之或欺”中的“或”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本文提出“莫”与“或”是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或”为肯定性无定代词,“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对“莫之或欺”中的“或”,学界有不同解释。本文立足古代文献,探讨“或”的用法,尝试对“莫之或欺”中的“或”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本文提出“莫”与“或”是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或”为肯定性无定代词,“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莫”“或”连用,“或”起陪衬作用,取义时往往取“莫”之义。在先秦文献中,“莫”与“或”对举,为其连用奠定了基础。“莫”“或”连用构成韵律词,在形式上渐趋固化,中古之前“或莫”偶有出现,之后渐趋消失,“莫或”从先秦一直延用到民国时期。在句式中,代词“之”作宾语往往前置,多置于“莫”与“或”之间,偶置于“莫或”之后。由于“莫”作为否定性无定代词在现代汉语中消失,“莫或”也就没能在现代汉语中固化与保留。本文提出“莫之或欺”即“莫或欺之”,“或”为肯定性无定代词,与否定性无定代词“莫”构成韵律词,取“莫”之义,“或”起陪衬补充音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之或欺 莫或 韵律词 再释
下载PDF
汉字字形民俗解说的误区
16
作者 谢荣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105-107,共3页
许多学者从民俗学的角度对汉字字形进行解说,为汉字学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但其中也存在一些臆断之说。不能将某种预定的民俗文化强加给字形,而需要从汉字内部入手,考察单音节语素物化与物化回归的全过程,运用汉字发生发展的相关理论来... 许多学者从民俗学的角度对汉字字形进行解说,为汉字学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但其中也存在一些臆断之说。不能将某种预定的民俗文化强加给字形,而需要从汉字内部入手,考察单音节语素物化与物化回归的全过程,运用汉字发生发展的相关理论来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字形 民俗 解说 误区
下载PDF
古代汉语课程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建设构想
17
作者 谢荣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第1期63-66,共4页
教育之本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建设。近年来,国家课程建设深化"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以国家一流课程建设为主要举措,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其中,强化课程的本土文化意识,拓展课程思政的... 教育之本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建设。近年来,国家课程建设深化"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以国家一流课程建设为主要举措,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其中,强化课程的本土文化意识,拓展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对新文科建设做出全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数字化学习平台 立德树人 文科建设 优秀传统文化 人才培养 本土文化意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下载PDF
汉语言文学创新人才培养的两大融合路径
18
作者 谢荣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第21期100-102,共3页
创新人才培养一直是中国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近十年来的大类培养模式,既体现了学科综合趋势,也推进了学科相互交叉与渗透的改革进程,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发展空间。立足于当前中小学教育实际,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核心工作,汉语言文学... 创新人才培养一直是中国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近十年来的大类培养模式,既体现了学科综合趋势,也推进了学科相互交叉与渗透的改革进程,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发展空间。立足于当前中小学教育实际,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核心工作,汉语言文学专业从课程教学到第二课堂的延展,皆需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人才培养 学科综合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小学教育 学生创新意识 大类培养模式 融合路径 创新思维
下载PDF
“口无择言”之“择”释字辨
19
作者 冉俊漫 谢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3期30-34,共5页
“口无择言”的“择”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是表“选择”义;二是认为“择”通“殬”,表败坏义。为准确解释“口无择言”一词,该文结合大量古典文献资料,从“择”字的义项、“择言”的含义、“口无择言”的使用语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明确... “口无择言”的“择”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是表“选择”义;二是认为“择”通“殬”,表败坏义。为准确解释“口无择言”一词,该文结合大量古典文献资料,从“择”字的义项、“择言”的含义、“口无择言”的使用语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明确“口无择言”一词中的“择”应当理解为通假字,该成语应译为“不说败坏人的话”。在释义的基础上,该文结合古今语料,对比“口无择言”和“口不择言”两词的使用语境及区别,了解两词常因为表层结构相似而误用、混用的现状,深入分析两词误用的现实原因,为准确理解和解释古汉语材料提供建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无择言 择言 口不择言 释义 通假字
下载PDF
再釋“步、埠”
20
作者 謝榮娥 《文献语言学》 2021年第2期54-62,195-196,共11页
關於“步”與“埠”,有不少學者關注過,對其來源有不同説法。論文以揚雄《方言》爲出發點,借助歷史文獻、民族語言、漢語方言、地域分布及地名變遷等資料,梳理其歷史演變之軌跡。我們認爲“步、埠”表示船隻停泊處,並非古越語音譯詞。... 關於“步”與“埠”,有不少學者關注過,對其來源有不同説法。論文以揚雄《方言》爲出發點,借助歷史文獻、民族語言、漢語方言、地域分布及地名變遷等資料,梳理其歷史演變之軌跡。我們認爲“步、埠”表示船隻停泊處,並非古越語音譯詞。論文提出“步”表示“水際、碼頭”等義與“步”的本義及引申義無關,“步”爲標音字。魏晉時期江東方言中,“步”與“䒀”音同,“䒀、艀、桴、泭”音近義通,最初指木筏,後指小船。由小船因事連類,指水際、船停泊之處,因此“步”到南北朝時期就有了“水際、泊船處”之義,後又表示碼頭之義。由於“步”字形與“水際、泊船處”義無關,後增“土”旁出現“埗”,繼而使用俗字“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䒀” “步” “埠” 江東方言 南楚江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