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数转换芯片AD7734与DSP芯片的接口 被引量:6
1
作者 杨剑 刘光斌 +1 位作者 姚志诚 计晓彬 《兵工自动化》 2005年第2期71-72,共2页
AD7734模数转换芯片可通过片内寄存器设置用户参数,能在原硬件电路中改变输入电压的范围和转换精度。其工作模式分为Idle模式、连续/单转换模式、掉电模式、ADC零刻度自校准模式、通道零/满刻度系统校准模式;在进行A/D转换时,主要有Dum... AD7734模数转换芯片可通过片内寄存器设置用户参数,能在原硬件电路中改变输入电压的范围和转换精度。其工作模式分为Idle模式、连续/单转换模式、掉电模式、ADC零刻度自校准模式、通道零/满刻度系统校准模式;在进行A/D转换时,主要有Dump模式、单/连续转换模式。D7734与TMS320LF2407接口通过SPI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数转换 AD7734 接口:TMS320LF2407
下载PDF
环保型GS试剂在特殊染色中的使用 被引量:2
2
作者 信芳杰 管静静 +2 位作者 邵世宏 赵涵 计晓彬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07-808,共2页
现代病理学中免疫组化、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由于这些技术需要较高的实验条件和昂贵的试剂而难以普及。特殊染色技术以其操作简单、检测快速和成本低廉等优势,在临床病理学诊断中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GS试剂 环保 特殊染色
下载PDF
Leica全自动染色封片工作站的使用体会 被引量:2
3
作者 信芳杰 赵涵 +2 位作者 刘晖 管静静 计晓彬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3期109-110,共2页
目的总结全自动染色封片工作站的使用体会。方法设定程序,利用全自动染色封片对常规石蜡切片进行染色封片,并分析结果。结果 HE染色均匀,对比清晰。结论 Leica全自动染色封片工作站操作简单,染色效率提高,效果稳定,改善工作环境。
关键词 染色机 HE染色 石蜡切片
下载PDF
肾上腺碰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户燕姣 张伟 +3 位作者 姜天娇 计晓彬 李玉军 林东亮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8期639-642,647,共5页
目的探讨肾上腺碰撞瘤(ACTs)的临床病理特征,进一步认识此类病变。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及海军第九七一医院2009-2019年手术切除标本诊断ACTS 12例.采用HE观察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并进行随访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2例ACTS者... 目的探讨肾上腺碰撞瘤(ACTs)的临床病理特征,进一步认识此类病变。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及海军第九七一医院2009-2019年手术切除标本诊断ACTS 12例.采用HE观察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并进行随访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2例ACTS者中,男7例,女5例,发病年龄44~73岁(中位年龄58岁)。9例无症状,为体检时CT偶然发现,2例有高血压病史,1例有糖尿病病史。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肾上腺占位。组织学上,11例为肾上腺皮质腺瘤分别合并髓脂肪瘤(7例)嗜铬细胞瘤(3例)、血管瘤(1例),1例为髓脂肪瘤并节细胞神经瘤。12例患者均行肿物手术切除,术后随访4~120个月,均无复发、转移。结论ACTs少见,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大多为肾上腺皮质腺瘤和其他不同组织类型的良性肿瘤的混合,以皮质腺瘤合并髓脂肪瘤最多见,手术完整切除后,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肿瘤 碰撞瘤 皮质腺瘤 嗜铬细胞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甲状腺筛状桑葚型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和分子学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赵辉 李东 +5 位作者 康恩豪 计晓彬 种道臣 林东亮 庄洁 张伟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2年第6期527-532,共6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筛状桑葚型乳头状癌(CMV-PTC)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分子学特征。方法收集海军第九七一医院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诊断的2例CMV-PTC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分子学检测分析该亚型甲状腺乳头状... 目的探讨甲状腺筛状桑葚型乳头状癌(CMV-PTC)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分子学特征。方法收集海军第九七一医院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诊断的2例CMV-PTC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分子学检测分析该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23和27岁,肿瘤分别位于甲状腺左叶和右叶。巨检:结节样肿物,直径分别为2.3 cm和4 cm,均边界清楚,有完整包膜,切面灰白、灰红、实性。镜检:2例瘤组织均主要呈筛状、乳头状(60%)及实性片状排列,1例并可见多量管状结构,瘤细胞胞质浅嗜酸,边界不清,核圆形或不规则,染色质均匀细颗粒状,部分可见核沟或核内包涵体。1例实性区瘤细胞密集,短梭形,核分裂象易见。瘤组织内均散在多少不一具有毛玻璃样核或同心圆状的桑葚样结构。瘤组织均巢团状侵及包膜,并见脉管内瘤栓形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2例瘤细胞及桑葚体均呈Galectin-3和β-catenin阳性,Vimentin、CK19、TTF-1和ER仅在肿瘤细胞表达;CDX-2和HBME-1仅在桑葚体结构表达;Ki-67指数≤5%。分子学检测:2例均未检测到K-ras、N-ras、B-raf(V600E)和PIK3CA突变。结论CMV-PTC是一种与家族性大肠腺瘤样息肉病(FAP)和Gardner综合征密切相关的罕见甲状腺乳头状癌亚型,具有独特性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学特点,总体预后大多良好。及时准确的病理诊断对患者及其亲属相关病变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癌 甲状腺 筛状桑葚型 B-raf(V600E) RAS
下载PDF
肠道结节性淋巴组织增生症36例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6
作者 郭芷含 计晓彬 +3 位作者 代晓艳 史海磊 武杰 何冰 《精准医学杂志》 2022年第1期56-59,64,共5页
目的探讨肠道结节性淋巴组织增生症(nodular lymphoid hyperplasia,NLH)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20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肠道NLH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学特征... 目的探讨肠道结节性淋巴组织增生症(nodular lymphoid hyperplasia,NLH)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20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肠道NLH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检测、鉴别诊断及患者预后情况进行总结。结果36例患者中男30例,女6例;年龄11~66岁(中位年龄30岁)。患者大多伴有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36例中5例伴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2例伴有恶性肿瘤,1例伴有黑斑息肉综合征。1例因恶性肿瘤死亡,其余35例均生存良好。内镜检查可见肠道黏膜表面灰白息肉样隆起,单发或多发。镜下见黏膜层淋巴滤泡结构存在,增生形成大小不一息肉样小结节,增生的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扩大,可相互融合,套区境界清楚,淋巴细胞无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淋巴滤泡CD20强阳性表达,散在T淋巴细胞CD3阳性,生发中心CD10及bcl-6阳性,不表达bcl-2,CD21及CD23染色显示淋巴滤泡内滤泡树突网完整。36例中19例进行了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检测,均为阴性。结论肠道NLH可伴或不伴肠道症状,其诊断及鉴别诊断需要依靠内镜、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基因重排结果,该病或与HP感染、恶性肿瘤发生和转归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免疫组织化学 基因检测 病理学 临床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肾嗜酸性空泡状肿瘤7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7
作者 王彦 庄洁 +7 位作者 李玉军 计晓彬 李云霞 张月娟 于文娟 种道臣 张伟 蒋艳霞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10-915,共6页
目的探讨肾嗜酸性空泡状肿瘤(eosinophilic vacuolated tumor,EV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6例)和海军第九七一医院(1例)形态学典型、病理诊断无异议的肾EVT,进行组织形态学... 目的探讨肾嗜酸性空泡状肿瘤(eosinophilic vacuolated tumor,EV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6例)和海军第九七一医院(1例)形态学典型、病理诊断无异议的肾EVT,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2例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另选取同期诊断的肾嗜酸细胞瘤(RO)22例、嗜酸型嫌色细胞肾细胞癌(eChRCC)17例进行比较。结果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29~61岁(平均年龄42岁)。临床上,7例均系体检发现,瘤体直径1.5~4.5 cm,结节状,边界清楚,切面灰红、灰白色,实性,质软。镜下观察:瘤组织呈巢团状或实性排列,伴有多少不等的腺泡状或小囊状结构,瘤细胞胞质嗜酸,胞质内均可见大而突出的透明空泡,核圆形,核仁明显,4例局部可见核周空晕,1例见灶状分布、胞质稀少、核深染的小细胞成分。所有病例均未见坏死和核分裂象。3例存在水肿性间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7例肿瘤均呈CD117、Cathepsin K阳性,波形蛋白、细胞角蛋白(CK)7阴性,CK20散在或斑片状阳性,Ki-67阳性指数1%~4%。全外显子测序显示2例肿瘤均存在MTOR基因突变。统计学分析表明,EVT与RO中Cathepsin K、CD10、S-100A1和Cyclin D1的表达(P<0.05)及EVT与eChRCC中Cathepsin K、CD10、CK7和claudin7的表达(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例随访4~96个月(平均50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肾EVT是一种在形态学、免疫表型与RO、eChRCC均有重叠、与TSC/MTOR通路密切相关的少见肾肿瘤,嗜酸性胞质内可见大而突出的透明空泡以及存在显著的核仁是该肿瘤的重要组织学特征。联合应用系列免疫组织化学抗体有助于EV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该肿瘤生物学行为通常惰性,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空泡 诊断 鉴别
原文传递
胃原发杯状细胞腺癌临床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林东亮 李玉军 +5 位作者 王晗 户燕姣 计晓彬 代晓艳 周璇 刘杰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76-478,共3页
目的探讨胃原发杯状细胞腺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9年3月及4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2例胃原发杯状细胞腺癌进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HER2基因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1例... 目的探讨胃原发杯状细胞腺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9年3月及4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2例胃原发杯状细胞腺癌进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HER2基因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1例,78岁;女性1例,50岁。胃镜活检均诊断为腺癌,肿瘤分别位于胃体和胃窦。镜下见肿瘤细胞团及腺体在胃壁内浸润性生长,2例中均可见杯状及印戒样肿瘤细胞。杯状细胞呈柱状,细胞质透亮,核位于基底部,核异型不明显;印戒样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质内富含黏液,核深染,月牙形。瘤巢呈实体小巢、菊形团样及小梁状结构。部分细胞巢中央可见小的腺管结构。例1表现为单纯杯状细胞腺癌。例2中可见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及传统腺癌成分。2例杯状细胞腺癌成分均表达细胞角蛋白8/18、突触素,1例表达嗜铬粒素A;HER2免疫组织化学2例均阴性,双色原位杂交检测2例HER2基因均未见扩增。结论胃原发杯状细胞腺癌极为少见,组织形态学方面与原发阑尾的杯状细胞腺癌类似,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病理科 浸润性生长 胃镜活检 基底部 免疫组织化学 核深染 杯状细胞 菊形团
原文传递
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的病理学特征及基因表型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胡沙沙 王丽丽 +4 位作者 赵涵 李广起 计晓彬 信芳杰 王继纲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04-709,共6页
目的:探讨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benign metastasizing leiomyoma,BM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及MED12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2—2018年的9例BML患者资料,分析影像学资料及组织学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 目的:探讨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benign metastasizing leiomyoma,BM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及MED12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2—2018年的9例BML患者资料,分析影像学资料及组织学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RB1、PTEN、ATRX、p16、p53等常见肿瘤驱动基因蛋白表达以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D34、延胡索酸水化酶(FH)、Ki-67等指标的表达情况,采用Sanger测序检测MED12基因第2外显子突变情况。结果:9例BML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8~64岁,中位年龄55岁。所有患者均有子宫平滑肌瘤病史。镜下肿瘤细胞形态类似子宫良性平滑肌瘤,不具有恶性组织学特征。肿瘤细胞均表达ER和PR而不表达CD34,RB1、PTEN、ATRX、FH均为阳性(野生型),p16局灶阳性,p53阳性率均<5%(野生型),Ki-67阳性指数均<1%;6例BML标本行Sanger测序,1例存在无义突变c.142_144delinsTAA(p.Glu48Ter),1例同时存在同义突变c.192C>T(p.Phe64=)和错义突变c.196C>T(p.Pro66Ser)。结论:BML病理组织学及基因表型不同于平滑肌肉瘤以及普通子宫平滑肌瘤,进一步明确BML的基因表型,特别是肿瘤驱动基因蛋白表达及MED12基因突变情况,有助于明确BML的病理机制,辅助其与平滑肌肉瘤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滑肌瘤 免疫组织化学 表型 MED12
原文传递
原发脊髓的卵黄囊瘤一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月娟 王继纲 +3 位作者 陈云庆 史海磊 计晓彬 王彦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30-1332,共3页
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也称内胚窦瘤,是通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睾丸及卵巢的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纵隔、腹膜后及尾椎等性腺外部位亦可发病。其中原发于颅内的卵黄囊瘤较少见,而原发于脊髓内的病例则更为罕见,国外报道仅3... 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也称内胚窦瘤,是通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睾丸及卵巢的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纵隔、腹膜后及尾椎等性腺外部位亦可发病。其中原发于颅内的卵黄囊瘤较少见,而原发于脊髓内的病例则更为罕见,国外报道仅3例,国内未见报道。许多病理医师及临床医师对原发脊髓的卵黄囊瘤认识不足,易引起误诊。现报道1例发生于28岁女性的脊髓内多灶性卵黄囊瘤。磁共振成像显示脊髓内多发占位性病变。肿瘤镜下可见卵黄囊瘤经典的Schiller-Duval(S-D)小体及网状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SALL4、Glypican-3、胎盘碱性磷酸酶弥漫阳性,甲胎蛋白及甲状腺转录因子1部分阳性。患者于术后34 d死于脑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黄囊瘤 甲状腺转录因子1 内胚窦瘤 病理医师 占位性病变 临床医师 磁共振成像 中枢神经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