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血再灌注对骨骼肌微血管及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邢新 郭恩覃 许丰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42-246,共5页
为了研究缺血再灌注对骨骨各肌微血管和微循环的影响,采用气囊止血带,在常温下使兔后肢缺血2小时(n=8)和5小时(n=8)。在解除止血带后,通过活体显微镜观察再灌注最初1小时期间足背肌腱表面微循环变化,并于再灌注后1小... 为了研究缺血再灌注对骨骨各肌微血管和微循环的影响,采用气囊止血带,在常温下使兔后肢缺血2小时(n=8)和5小时(n=8)。在解除止血带后,通过活体显微镜观察再灌注最初1小时期间足背肌腱表面微循环变化,并于再灌注后1小时和72小时,自胫前肌切取电镜和光镜标本,观察骨骨各肌微血管超微结构和组织形态变化。表现:①肢体缺血2小时再灌注后,虽然少数细静脉内可见轻度红细胞聚集和白细胞贴壁数增加,但腱外膜微循环可迅速恢复,分布也较均匀;骨骨各肌微血管仅有轻微损伤,肌纤维可存活。②肢体缺血5小时再灌注后,腱外膜微循环不能迅速而均匀地恢复,大部分区域发生无复流,细静脉内有大量白细胞粘附和聚集;骨骨各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显著肿胀,基底膜断裂,间质高度水肿,最终大部分肌纤维坏死。结果证明:缺血再灌注可导致微血管损伤和微循环紊乱,其严重程度取决于缺血时间的长短,并是决定缺血组织实质细胞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骨骼肌 微血管 微循环
下载PDF
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微动脉对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及硝酸甘油反应性变化 被引量:7
2
作者 邢新 李军辉 +1 位作者 郭恩覃 许丰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49-153,共5页
目的 探讨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方法 应用兔后肢止血带常温缺血模型及足背肌腱表面微循环观察法 ,观察肢体缺血 2小时及 5小时再灌注后微动脉对局部滴注血管收缩剂 [去甲肾上腺素 (10 - 6 mol/ L ) ]、内皮依赖性... 目的 探讨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方法 应用兔后肢止血带常温缺血模型及足背肌腱表面微循环观察法 ,观察肢体缺血 2小时及 5小时再灌注后微动脉对局部滴注血管收缩剂 [去甲肾上腺素 (10 - 6 mol/ L )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剂 [乙酰胆碱 (10 - 6 mol/ L ) ]及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剂 [硝酸甘油(10 - 4 mol/ L) ]的反应性变化。结果 与缺血前比较 ,肢体缺血 2小时再灌注后 ,微动脉对上述三种血管活性物质的反应性均无显著性变化 ;缺血 5小时再灌注后 ,微动脉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收缩反应仍无显著性变化 ,但对乙酰胆碱及硝酸甘油的舒张反应均见减弱 ,对乙酰胆碱的反应减弱非常显著 (P<0 .0 1) ,对硝酸甘油的反应减弱显著 (P<0 .0 5 )。结论 肢体缺血 2小时再灌注后 ,微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依赖性舒张机制均无显著损害 ,但缺血 5小时再灌注后则上述两种血管舒张机制均受妨碍 ,尤以内皮依赖性舒张为著 ,这可能是长时间缺血肢体再灌注后发生微血管痉挛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缺血再灌注 微动脉 NE ACH 硝酸甘油
下载PDF
Ⅲ型胶原在烧伤创面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王韦 胡云风 +1 位作者 孙家玲 许丰勋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2-24,共3页
胶原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材料已应用于临床。Ⅲ型胶原有粘附作用,抗原性低,无毒性,无刺激性,在37℃下能成膜,作表皮细胞培养的支持物时,有促使表皮细胞贴壁和增殖作用。我们将自制的猪皮Ⅲ型胶原应用于创面换药,能促进创面愈合,取得较满意... 胶原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材料已应用于临床。Ⅲ型胶原有粘附作用,抗原性低,无毒性,无刺激性,在37℃下能成膜,作表皮细胞培养的支持物时,有促使表皮细胞贴壁和增殖作用。我们将自制的猪皮Ⅲ型胶原应用于创面换药,能促进创面愈合,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 烧伤 猪皮 创面
下载PDF
工业无机磷烧伤的治疗(附29例报告)
4
作者 王韦 方之扬 +1 位作者 许丰勋 霍正录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72-274,共3页
磷烧伤的死亡率很高,国外报道,烧伤面积10~15%可引起突然死亡。国内有报道磷烧伤面积5%,于伤后第4d突然死亡。1966~1978年我们进行磷烧伤动物实验,证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磷被吸收而引起肝、肾中毒。此后,在早期创面处理、切痂及全身... 磷烧伤的死亡率很高,国外报道,烧伤面积10~15%可引起突然死亡。国内有报道磷烧伤面积5%,于伤后第4d突然死亡。1966~1978年我们进行磷烧伤动物实验,证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磷被吸收而引起肝、肾中毒。此后,在早期创面处理、切痂及全身解毒、排磷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用于临床,取得明显效果。现将29例磷烧伤的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磷 烧伤
下载PDF
播散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被引量:9
5
作者 许丰勋 《实用外科杂志》 CSCD 1989年第7期338-341,共4页
晚近,随同治疗同种器官移植排斥,严重烧伤、创伤,胶原疾病、血液性、淋巴网状恶性疾病,以及外科手术等方面所取得的较大进展,使病人的存活时间延长。但由于广泛应用细胞毒性药物、皮质类固醇、抗生素、放射线等,改变了宿主对微生物侵入... 晚近,随同治疗同种器官移植排斥,严重烧伤、创伤,胶原疾病、血液性、淋巴网状恶性疾病,以及外科手术等方面所取得的较大进展,使病人的存活时间延长。但由于广泛应用细胞毒性药物、皮质类固醇、抗生素、放射线等,改变了宿主对微生物侵入的防御机转,播散性真菌感染率日益增多。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尚存在着极其复杂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散性真菌感染 诊断 防治 致病原因
原文传递
异种、同种及自体皮肤移植后组织形态及血管变化的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邢新 许丰勋 郭恩覃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15-117,159+162,共3页
我们应用组织学检查和染料注射技术,对同时移植于同一兔体上的异种(大鼠)、异体及自体皮肤移植物的组织形态及血管变化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①异种皮肤移植物不能发生血管化,并在术后第3天即呈现坏死征象,而此时的异体及自体皮肤移... 我们应用组织学检查和染料注射技术,对同时移植于同一兔体上的异种(大鼠)、异体及自体皮肤移植物的组织形态及血管变化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①异种皮肤移植物不能发生血管化,并在术后第3天即呈现坏死征象,而此时的异体及自体皮肤移植物已出现了初步的血管化。②异种皮肤移植物术后经历了一个"白移植物排斥"反应过程,其坏死与这种排斥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异种移植 血管化 大鼠
原文传递
兔后肢缺血再灌注后足背肌腱表面微循环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邢新 郭恩覃 许丰勋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70-273,321,共4页
应用活体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兔后肢常温止血带缺血2h(n=8)及5h(n=8)再灌注后最初1h 期间足背肌腱表面微循环动态变化,尤其是白细胞内皮粘附及微血管灌注状况的变化,旨在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结果表明:①肢体... 应用活体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兔后肢常温止血带缺血2h(n=8)及5h(n=8)再灌注后最初1h 期间足背肌腱表面微循环动态变化,尤其是白细胞内皮粘附及微血管灌注状况的变化,旨在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结果表明: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缺血组织微静脉内皮上粘附的白细胞数显著增加,而且缺血时间越长,增加越显著。②肢体缺血5h 再灌注后,缺血组织的微循环并不能均匀恢复,部分区域发生“无复流现象”,包括原发性无复流和继发性毛细血管灌注衰竭两种形式。提示:①白细胞内皮粘附参与了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②肢体缺血5h 再灌注后发生的局部组织损伤并非皆属缺血再灌注损伤,部分区域可能系单纯缺血性损伤,部分区域则可能属缺血再灌注—继发性缺血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微循环 肢体缺血再灌注
原文传递
应用择期更植自体皮的方法治疗深度烧伤 被引量:5
8
作者 穆学夏 许丰勋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93-196,238,共4页
两年来应用冻干戊二醛猪皮覆盖切(削)痂创面,以后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择期揭除戊二醛猪皮更植自体皮,治疗40例病人,获得满意效果,治愈率92.5%。该法对于稳定病情。缓解自体供皮的困难,扩大网状植皮的应用,提高自体皮的成活率,改善外观和... 两年来应用冻干戊二醛猪皮覆盖切(削)痂创面,以后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择期揭除戊二醛猪皮更植自体皮,治疗40例病人,获得满意效果,治愈率92.5%。该法对于稳定病情。缓解自体供皮的困难,扩大网状植皮的应用,提高自体皮的成活率,改善外观和功能恢复等,都有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植皮 自体皮 切痂 移植
原文传递
去炎松处理同种异体皮延长其存活时间的实验研究
9
作者 穆学夏 许丰勋 +1 位作者 赵长生 张巍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1984年第3期104-105,共2页
关键词 去炎松 处理 同种异体皮 存活时间 实验研究 SURVIVA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