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许加华 张军旗 石海燕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0年第6期464-466,共3页
目的:观察长春瑞滨联合顺铂(NP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术后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48例,长春瑞滨25mg/m^2,静脉滴注,d_(1,8),顺铂70mg/m^2,静脉滴注,d_2,21天~28天为1周期。结果:全组有效率60... 目的:观察长春瑞滨联合顺铂(NP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术后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48例,长春瑞滨25mg/m^2,静脉滴注,d_(1,8),顺铂70mg/m^2,静脉滴注,d_2,21天~28天为1周期。结果:全组有效率60.4%,中位生存时间25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1%、21.8%、5.5%。初治组疗效明显优于复治组(P=0.008);该方案对于既往是否使用蒽环类药物或紫杉醇类药物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灶1个~2个组和≥3个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Ⅲ度~Ⅳ度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和胃肠道反应。结论:NP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乳腺癌 长春瑞滨 顺铂
下载PDF
静脉泵入吗啡治疗重度癌痛46例疗效观察
2
作者 祝德 许加华 刘玮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1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观察吗啡静脉泵入治疗重度癌痛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5年8月-2009年3月收治的46例重度癌痛患者使用微量注射泵给予吗啡持续静脉注射,初始剂量30 mg/12h~60 mg/12h,采用数字疼痛强度分级法(NRS)进行疗效评估,生活质量评分(QOL)评... 目的:观察吗啡静脉泵入治疗重度癌痛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5年8月-2009年3月收治的46例重度癌痛患者使用微量注射泵给予吗啡持续静脉注射,初始剂量30 mg/12h~60 mg/12h,采用数字疼痛强度分级法(NRS)进行疗效评估,生活质量评分(QOL)评价生活质量。结果:46例重度癌痛患者使用吗啡静脉泵入后,完全缓解25例(54.35%),部分缓解18例(39.13%),轻度缓解1例(2.17%),总有效率93.48%(43/46)。结论:吗啡静脉泵入治疗重度癌痛疗效确切,有效率高,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静脉泵入 重度癌痛
下载PDF
SFBR联合贝伐珠单抗对结肠癌脉管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岳宏程 祝德 +5 位作者 许加华 何海林 张洪洋 岳兴家 张建文 熊良庚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49-55,共7页
目的探讨单次近距离放疗(SFBR)联合贝伐珠单抗对结肠癌脉管系统的影响。方法复制小鼠结肠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SFBR组、贝伐珠单抗组、SFBR联合贝伐珠单抗组(以下简称联合组)。治疗结束后第14天计算移植瘤的终体积和肿瘤... 目的探讨单次近距离放疗(SFBR)联合贝伐珠单抗对结肠癌脉管系统的影响。方法复制小鼠结肠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SFBR组、贝伐珠单抗组、SFBR联合贝伐珠单抗组(以下简称联合组)。治疗结束后第14天计算移植瘤的终体积和肿瘤生长抑制率。运用^(18)F-FDG microPET/CT测量肿瘤最大标准摄取值(SUV_(max)),评估肿瘤代谢活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淋巴管密度(LVD)、血管生成拟态密度(VMD)及肿瘤细胞Ki-67阳性表达率。利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率,评估肿瘤凋亡情况。结果联合组肿瘤组织中MVD、LVD、VMD低于SFBR组和贝伐珠单抗组(P<0.05),SUV_(max)、Ki-67表达水平低于SFBR组和贝伐珠单抗组(P<0.05);而联合组肿瘤抑制率、肿瘤细胞凋亡率高于SFBR组和贝伐珠单抗组(P<0.05)。结论SFBR联合贝伐珠单抗能降低结肠癌组织中MVD、LVD、VMD,从而有效抑制结肠癌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单次近距离放疗 贝伐珠单抗 脉管系统
下载PDF
多西他赛联合阿帕替尼在非鳞癌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中的疗效 被引量:14
4
作者 岳兴家 许加华 +1 位作者 张洪洋 杨瑞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49-1852,共4页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阿帕替尼非鳞癌非小细胞肺癌(NSCLC)二线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晚期非鳞癌NSCL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单独给予多西他赛75 mg/m^2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帕替...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阿帕替尼非鳞癌非小细胞肺癌(NSCLC)二线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晚期非鳞癌NSCL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单独给予多西他赛75 mg/m^2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帕替尼500 mg/d口服,两组均以21 d为1个治疗周期。比较2个治疗周期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以肺癌症状评估量表(LCSS)和卡氏行为状态评分(KPS)作为生活质量评估标准;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3%vs 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LCSS评分、K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其中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9.3±7.4)分vs (82.0±6.3)分、(88.6±6.1)分vs (78.8±5.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乏力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Ⅲ~Ⅳ级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多西他赛联合阿帕替尼可用于非鳞癌NSCLC的二线治疗,治疗有效率较高,少有出现难以控制的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他赛 阿帕替尼 非小细胞肺癌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骨硬化蛋白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
5
作者 张燕 贾维军 +1 位作者 张瑞 许加华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4-48,54,共6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上清液中骨硬化蛋白(Sclerostin)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L)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的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将多发...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上清液中骨硬化蛋白(Sclerostin)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L)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的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分为ISSⅠ期、Ⅱ期和Ⅲ期,其中ISSⅠ期患者18例,ISSⅡ期患者23例,ISSⅢ期患者19例。同时将同期通过骨髓穿刺证明其骨髓功能正常且无血液系统病症的58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收集整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校正血钙、骨损伤、C反应蛋白和乳酸脱氢酶等临床病理资料,检测并对比多发性骨髓瘤组和对照组骨髓骨硬化蛋白及RANKL表达水平。分析不同ISS分期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骨硬化蛋白和RANKL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等级相关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骨硬化蛋白和RANKL表达水平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骨髓骨硬化蛋白和RANKL表达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3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多发性骨髓瘤组骨髓骨硬化蛋白和RANKL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显示,患者骨髓骨硬化蛋白和RANKL表达水平与校正血钙、C反应蛋白和乳酸脱氢酶等密切相关(P<0.05)。不同ISS分期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骨硬化蛋白和RANKL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SSⅠ期和Ⅱ期患者相比,ISSⅢ期患者骨髓骨硬化蛋白和RANKL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ISSⅡ期患者骨髓骨硬化蛋白和RANKL表达水平显著高于ISSⅠ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P<0.05)。Pearso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骨硬化蛋白和RANKL表达水平正相关(r=0.551,P<0.001)。Kaplan-Meier结果显示骨髓骨硬化蛋白高表达者的3年生存率低于骨硬化蛋白低表达者(χ^(2)=3.916,P<0.05),骨髓RANKL高表达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3年生存率低于RANKL低表达患者(χ^(2)=4.223,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骨硬化蛋白和RANKL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二者对于预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骨硬化蛋白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 临床病理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