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影响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的时空分异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许吉黎 黄冠 +2 位作者 叶玉瑶 张虹鸥 刘郑倩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6,共8页
近年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在国家战略层面密集部署,成为培育新兴产业和构筑新兴产业链的重要支撑。鉴于现有研究对城市空间尺度“新基建”影响新兴产业链不同环节发展效应的时空分异关注有限,该文分析2011—2022年中国主要... 近年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在国家战略层面密集部署,成为培育新兴产业和构筑新兴产业链的重要支撑。鉴于现有研究对城市空间尺度“新基建”影响新兴产业链不同环节发展效应的时空分异关注有限,该文分析2011—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新基建”和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的时空特征,揭示城市“新基建”影响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中下游不同环节发展效应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发现:①2011年以来中国主要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和人工智能产业链取得快速发展,在国家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核心城市形成空间集聚;②城市“新基建”综合发展水平有效推动了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发展,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下游应用层、中游技术层和上游基础层,推动效应随时间推移而强化;③城市“新基建”影响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的效应在空间上主要凸显于东部沿海地区和核心城市群,影响程度在城市群发展梯队之间的空间异质性超过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之间的空间异质性,第一梯队城市群正成为城市“新基建”赋能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 新兴产业 人工智能产业 产业链 城市群 时空分异
下载PDF
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2
作者 许吉黎 叶玉瑶 +2 位作者 郭杰 许险峰 袁振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597,共12页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回顾并对比了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国外研究起步早、进展快、主题多,持续深入拓展,国内研究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但2019年以来在经济管理学者主导下呈爆发性增长态势;②国外研究基...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回顾并对比了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国外研究起步早、进展快、主题多,持续深入拓展,国内研究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但2019年以来在经济管理学者主导下呈爆发性增长态势;②国外研究基于批判性视角和需求端,重点关注数字鸿沟、社会–空间不平等和弱势地区的数字化转型,国内研究强调功能性视角和供给端,聚焦数字基础设施赋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和互联互通。总体而言,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信息社会公平公正和国家战略需求从供需两端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研究兴起,国内外研究议题相近但研究重点、视角和导向相异。展望未来,建议:①平衡供给和需求端的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地理学研究,强化研究成果的联动性和系统性;②将数字基础设施融入地理学既有理论框架,推进学科知识生产和理论建设;③充分挖掘地理学综合性优势,引领数字基础设施的跨学科交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新型基础设施 数字鸿沟 数字经济 智慧城市
下载PDF
超越技术的视角: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科学议题
3
作者 叶玉瑶 陈奕嘉 +1 位作者 刘向杰 许吉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3-561,共9页
新型基础设施(新基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石,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实现大国崛起的引擎,也是经济地理的前沿和重要研究领域。本文以超越技术的视角,系统梳理了当前经济地理学中关于新基建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技术关联性理论、关键赋能... 新型基础设施(新基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石,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实现大国崛起的引擎,也是经济地理的前沿和重要研究领域。本文以超越技术的视角,系统梳理了当前经济地理学中关于新基建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技术关联性理论、关键赋能技术理论、技术−制度协同演化理论和区域一体化理论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需重点关注的3个科学议题及研究思路,分别是新基建技术−制度协同演化路径与机制研究、新基建赋能产业创新发展机制研究和新基建统筹布局与区域一体化运行机制研究。本文旨在建立新基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以期为中国更好发挥新基建战略潜力和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一体化运行 技术−制度协同 关键赋能技术
下载PDF
安徽省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格局分析——兼论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模式 被引量:19
4
作者 许吉黎 韩玉刚 杨显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56,共6页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创新对于推动城市的经济新转型、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省域视角,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科技创新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和分层,分析了安徽省城市科技创新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创新对于推动城市的经济新转型、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省域视角,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科技创新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和分层,分析了安徽省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和空间格局现状。遵循"涓滴效应"和"梯度扩散"的规律,基于现状格局提出了安徽省域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三大模式,包括"三核驱动"模式、"点轴延伸"模式和"集群网络"模式,以期通过构建和发展科学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来推动城市间的创新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安徽省各市的高速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能力 空间格局 省城科技创新体系 发展模式 安徽省
下载PDF
安徽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演进规律及优化路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许吉黎 韩玉刚 张化文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55,共7页
同一行政主体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空间演进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多省份间的地域分工、产业协作、制度联合及跨省域区域规划具有重要的决策指导意义。该文应用数理统计和空间探索性分析,对2000-2011年安徽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的时空演变特... 同一行政主体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空间演进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多省份间的地域分工、产业协作、制度联合及跨省域区域规划具有重要的决策指导意义。该文应用数理统计和空间探索性分析,对2000-2011年安徽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皖浙、皖苏南地区形成极化中心且极化效应不断增强,H-H型单元集中于皖浙和皖苏南地区,L-L型单元集中于皖豫和皖鄂地区;区域整体差异的主导因素由地区内差异向地区间差异转变。总结了转型期安徽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演进规律为点状离散—单核极化—内同外异,结合多省域制度政策、相关理论和区域发展条件对未来的空间演进提出3条优化路径,包括跨区域分工协作与区域一体化、"多核驱动"与"极带延伸"以及边缘核心化与制度网络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边缘区 县域经济 空间结构 优化路径 安徽省
下载PDF
基于脆弱性分析的成熟期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优化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许吉黎 杨显明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6-21,共6页
基于脆弱性视角,采用层次分析方法,以安徽省淮南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系统选取20个指标建立了城市脆弱性评价体系。以2001-2010年的数据,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地研究了淮南市各系统脆弱性评价值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 基于脆弱性视角,采用层次分析方法,以安徽省淮南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系统选取20个指标建立了城市脆弱性评价体系。以2001-2010年的数据,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地研究了淮南市各系统脆弱性评价值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淮南市的城市脆弱性与近年来经济的稳定增长显现正相关性;环境污染加重、过度依赖煤炭采掘制造业、产业及就业结构单一、居民技能水平偏低为成熟期煤炭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结合淮南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现实状况,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路径的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性 煤炭城市 可持续发展 路径优化
下载PDF
基于发生学视角的淮南城市空间生长过程、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杨显明 焦华富 许吉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63-570,共8页
以淮南市为案例,结合历次城市规划用地现状资料和产业发展数据,利用GIS技术平台,对不同考察时点淮南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叠加对比研究、测算不同时期城市空间扩展形态紧凑度、扩展速度和扩展强度指数,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2个方面考察了淮... 以淮南市为案例,结合历次城市规划用地现状资料和产业发展数据,利用GIS技术平台,对不同考察时点淮南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叠加对比研究、测算不同时期城市空间扩展形态紧凑度、扩展速度和扩展强度指数,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2个方面考察了淮南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作为无依托型煤炭城市,淮南城市空间发展经历了散点发展、节点集聚扩展、飞地拓展、轴向延伸、内向填充、整合优化、区位再造7个阶段,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取向和圈层结构特征;在空间扩展过程中,深受资源分布的控制和煤炭产业的影响,城市空间围绕煤炭企业为中心生长扩展,导致城市空间从紧凑形态向分散发展,经多次嵌套填充、优化调整,再次向紧凑形态演化。分析认为,淮南在不同演化阶段,影响城市空间生长的主导因素有所差异:资源状况和通勤条件主导发生期城市空间形态、成长期受国家能源战略和交通运输的引导、中兴期则以产业结构演替为主导因素、转型期深受空间经济相互作用引导和规划调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 煤炭城市 发生学 淮南市
下载PDF
社会空间视角下成熟型煤炭资源城市地域功能结构研究——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 被引量:14
8
作者 焦华富 许吉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70-1678,共9页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服务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作为中国工业化阶段能源基地的资源型城市,正面临着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多位一体的全面转型。选取成熟型煤炭资源城市淮南为案例,基于社会空间视角划分城市地域功能结构,构建社会-经济-空间多维...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服务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作为中国工业化阶段能源基地的资源型城市,正面临着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多位一体的全面转型。选取成熟型煤炭资源城市淮南为案例,基于社会空间视角划分城市地域功能结构,构建社会-经济-空间多维因素的互动框架推进资源型城市的科学转型。研究发现:淮南市社会空间包括6个主因子,各主因子的空间集聚和街区分布均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基于不同街区的功能属性划分出5个空间功能组团,包括: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组团;居住、商业、生活服务组团;煤炭开采与加工工业组团;非矿点区域、乡村区域组团;经济新增长点培育、转型发展组团。城市地域功能结构特征表现为:1"城"、"矿"功能的隔离与排斥,2连绵型低收入农业空间的嵌入,3城市服务功能空间的紧缩,4煤炭开采与初加工的空间共位,5城市转型尚未形成规模与联动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地域结构的形成原因及优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煤炭资源城市 社会空间 城市地域结构 淮南市
下载PDF
淮北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及优化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杨显明 焦华富 许吉黎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2014年第4期127-135,共9页
运用Arcgis软件,将淮北市建市以来4次城市规划用地现状图进行对比,比较了不同时期城市外部形态指数、城市空间扩展规模、扩展速度和扩展强度、各主要用地类型规模及异质性指数。认为淮北城市空间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外部形态由早期的相... 运用Arcgis软件,将淮北市建市以来4次城市规划用地现状图进行对比,比较了不同时期城市外部形态指数、城市空间扩展规模、扩展速度和扩展强度、各主要用地类型规模及异质性指数。认为淮北城市空间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外部形态由早期的相对紧凑逐渐走向分散布局,并再次向紧凑布局演化;城市空间以夹符铁路为轴线沿东北—西南——东南向呈"C"形扩展;城市内部的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以及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规模不断扩张,相互之间也不断取代形成空间重构。从区域竞合关系、资源基础、交通区位、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现状出发,认为未来淮北城市空间以东向、南向扩展为宜,内部以合理调控各功能用地空间组合、完善城市功能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结构 演化 优化 淮北市
下载PDF
基于共生视角的“飞地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广清经济合作区(广德园)为例
10
作者 许险峰 许吉黎 +2 位作者 姚江春 黄嘉玲 胡思聪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63-2273,共11页
“飞地经济”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治理工具,广东在全国率先探索“飞地经济”模式,旨在“以点带面”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发展,但亟需破解“飞地经济”产业协同弱、与地方城镇化发展脱节、利益驱动机制不足等问题。文章借助共生理论... “飞地经济”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治理工具,广东在全国率先探索“飞地经济”模式,旨在“以点带面”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发展,但亟需破解“飞地经济”产业协同弱、与地方城镇化发展脱节、利益驱动机制不足等问题。文章借助共生理论,分析“飞地经济”中不同行为主体之间合作关系和互利共生机制,基于“飞地经济”的特点,建立“产业共生网络-产城共生单元-利益共生机制”的“飞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框架。实证上,以广清经济合作区(广德园)为案例,探讨其发展历程、驱动机理,分析其面临的产业移植化孤岛化、产城单元割裂、利益锁定与权责错配等共性问题,提出建立跨区域“飞地经济圈”、建立产城资源链接平台、构建利益共同体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推动从非对称互惠共生迈向更高水平的对称互惠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飞地经济 产业转移 高质量发展 广清经济合作区
下载PDF
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内涵与机制变化 被引量:19
11
作者 叶玉瑶 王翔宇 +4 位作者 许吉黎 张虹鸥 刘郑倩 孙嘉仪 卢秦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1-170,共10页
区域协同发展是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也是一项复杂、系统、与时俱进的科学议题。特别是当前伴随全球化格局、区域治理体系以及技术革新的快速演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将面临机... 区域协同发展是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也是一项复杂、系统、与时俱进的科学议题。特别是当前伴随全球化格局、区域治理体系以及技术革新的快速演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将面临机制性的变化。文章通过对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内涵与机制的系统性分析,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经历了生产要素一体化、制度整合一体化和全方位融合一体化3个阶段的演变,新时期协同发展涵盖产业协同创新、环境协同治理、资源协同配置、服务协同共享和制度协同安排5个维度,并且在全球化、市场要素、政府治理和技术变革影响下产生了诸多机制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协同发展 全球化 区域治理 科技创新
下载PDF
德国汉堡生物医药集群研发和商务知识的网络结构与空间流动 被引量:4
12
作者 许吉黎 杨帆 薛德升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5-333,共9页
以德国汉堡生物医药集群为例,基于研发、商务两类人才的社会网络和空间流动,探讨不同认识视角、不同类型知识溢出的空间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①不同认识视角下知识溢出对地理距离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知识流动相较于知识网络更加依赖... 以德国汉堡生物医药集群为例,基于研发、商务两类人才的社会网络和空间流动,探讨不同认识视角、不同类型知识溢出的空间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①不同认识视角下知识溢出对地理距离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知识流动相较于知识网络更加依赖地理邻近性。②不同类型知识的溢出具有差异化的空间需求,研发和商务知识溢出在多尺度空间上表现出强度和结构的异质性。③以大学、研究机构、产业协会和跨国企业为中心的地方产学研合作体系,创新能力均衡的国家城市体系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和商业合作推动知识网络的形成。分流教育和空间均衡的人才培养体系,国内充分的人才空间流动以及西欧北美地区的人才环流促进知识的空间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创新 知识网络 知识流动 知识基础 德国
下载PDF
珠三角高科技企业与香港科技创新赋能的关联特征及影响因素
13
作者 许吉黎 叶嘉安 +3 位作者 林初昇 刘行健 杨帆 罗子昕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1-1539,共19页
珠三角与香港跨境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本文聚焦珠三角高科技企业使用香港科技创新功能及要素的特征,集成客观视角下企业社会经济属性和主观视角下利益相关者合作动机以揭示影响因素。研究表... 珠三角与香港跨境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本文聚焦珠三角高科技企业使用香港科技创新功能及要素的特征,集成客观视角下企业社会经济属性和主观视角下利益相关者合作动机以揭示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香港地区对珠三角高科技企业的科创功能供给主要体现在“一国两制”框架制度优势的市场拓展、国际化运营和企业融资,投资创业退居相对次要位置,科创要素的供需关联性由强到弱分别是生产性服务、劳动力和科技;②港资、较大规模和创立年限更久的珠三角高科技企业更倾向使用香港科创要素,内资、中小规模和新创企业对香港科创要素的需求呈减弱态势;③香港地区劳动力、科技和生产性服务供给的优势体现在竞争力、国际接轨和国际视野,劣势在于高成本、粤港相互了解有待深化和合作机制不够健全;④宏观层面全球和国家新经济格局下香港地区的功能转型、中观层面“一国两制三关”跨境区域特性、微观层面企业异质性之间的多层级互动影响珠三角高科技企业与香港科技创新赋能的关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系统 高科技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 一国两制 珠江三角洲 香港地区
原文传递
“社会-技术协同”视角下的智慧城市转型研究与中国启示
14
作者 郭杰 汪坤 +2 位作者 许吉黎 张虹鸥 叶玉瑶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511-2522,共12页
智慧城市转型成为新时期学术界和城市管理者最为关心的重要议题。然而,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存在一种“技术决定论”或“知识(社会)决定论”二元对立的倾向,缺乏对智慧城市转型过程中技术-社会互构关系的探讨。鉴于此,本文采用社会-技术... 智慧城市转型成为新时期学术界和城市管理者最为关心的重要议题。然而,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存在一种“技术决定论”或“知识(社会)决定论”二元对立的倾向,缺乏对智慧城市转型过程中技术-社会互构关系的探讨。鉴于此,本文采用社会-技术互构视角和“社会-技术系统”思想,对技术创新与社会关系重组的共生性展开讨论,旨在揭示作为社会-技术系统的智慧城市,如何在社会组织、治理机制和技术创新的同步演进下发生渐进转型。研究通过采用“社会-技术系统”的多层级分析方法,从微观利基、中观体制、宏观景域3个层面提出“社会-技术协同”的分析思路,以期为中国智慧城市转型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城市 社会-技术系统 互构论 多层分析方法
原文传递
成熟期煤炭资源型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 被引量:20
15
作者 许吉黎 焦华富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68,共8页
基于"六普"分街区数据,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采用因子生态分析研究成熟期煤炭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将其社会区划分为:①政府机关、知识分子及非资源型产业从业者居住区;②低学历、农业及贫困人口居住区;③一般工薪阶层及退休人... 基于"六普"分街区数据,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采用因子生态分析研究成熟期煤炭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将其社会区划分为:①政府机关、知识分子及非资源型产业从业者居住区;②低学历、农业及贫困人口居住区;③一般工薪阶层及退休人员居住区;④煤炭资源初加工从业者聚居区;⑤煤炭资源开采与勘测从业者聚居区;⑥煤炭资源深加工从业者聚居区。基于社会区的空间特征和实地调研的经验研究,采用模型抽象法总结出淮南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为:"城—矿—乡"的三元结构特征和"东城—西矿—乡村边缘化"的空间隔离特征显著;"城区"呈同心圆、扇形格局;"矿区"呈飞地型组团式格局;"乡村地区"呈边缘化离散型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空间结构 成熟期煤炭城市 资源型城市 社会转型 淮南市
原文传递
体制转轨期煤炭资源型城市居民职住迁移路径及影响因素——基于安徽省淮南市(1998—2013)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许吉黎 焦华富 +1 位作者 杨显明 孙雷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1-67,46,共8页
基于个体行为与城市空间互动的视角,以煤炭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体制转轨期城市居民职住迁移路径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总结不同社会属性居民与城市空间的相互选择方式,以期把握城市社会空间的重构规律,为城市社会与空间结构转型... 基于个体行为与城市空间互动的视角,以煤炭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体制转轨期城市居民职住迁移路径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总结不同社会属性居民与城市空间的相互选择方式,以期把握城市社会空间的重构规律,为城市社会与空间结构转型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三个阶段淮南市居民迁居路径分别表现为组团内部交互式迁移、临近组团跳跃式迁移和目的地组团集中跨越式迁移,居民转职路径表现为复杂网络化与多点指向化、集中化与趋业化以及趋利化与非矿化;2伴随着体制转轨程度的深化,三个阶段居民职住迁移路径表现为居住矿业乡镇化—就业下岗去矿化、居住乡镇城镇化—就业矿业商业化以及居住城区新城化—就业行政商业化;3分别基于次数和导向划分了居民职住迁移路径并分析影响因素,发现不同社会属性特征的居民对居住空间及职业类型的选择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迁居行为 转职行为 职住迁移 淮南市
原文传递
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脉络演进与研究议题展望 被引量:1
17
作者 许吉黎 张虹鸥 +2 位作者 陈奕嘉 杜志威 叶玉瑶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433-2450,共18页
近20多年来,演化经济地理学成长为经济地理学前沿的分支学科,呈现动态性、复合性和开放性。鉴于目前对学科“全景式”理论发展的回顾及其承接逻辑的总结相对有限,并且在新时期亟待再思考学科发展方向,本研究致力于梳理演化经济地理学的... 近20多年来,演化经济地理学成长为经济地理学前沿的分支学科,呈现动态性、复合性和开放性。鉴于目前对学科“全景式”理论发展的回顾及其承接逻辑的总结相对有限,并且在新时期亟待再思考学科发展方向,本研究致力于梳理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脉络演进并展望研究议题。自1990年代以来,演化经济地理学经历了探索与萌芽、兴起与发展、争论与转型、拓展与繁荣4个关键时间节点。探索与萌芽源自于演化经济学的兴起补充了经济地理学对历史和时间因素关注的不足,兴起与发展依托于运用演化经济学概念、理论和方法丰富经济地理学经典议题的理论解释,争论与转型体现在对照搬移植演化经济学理论的反思,旨在强化对真实世界中区域产业演化的解释力,拓展与繁荣表现在与全球生产网络、可持续性转型、作用者能动性、地理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韧性和复杂性科学等多元理论框架的互动加深,学科边界持续拓展。近年来,中国学者基于中国国情特色、国家战略需求和现实问题导向,开展中国区域产业演化研究并反思西方理论的适用性,中西方理论对话日益丰硕。最后,从理论探索、方法创新和实证应用3个方面展望了研究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经济地理学 区域产业动态 路径依赖 路径创造 产业关联 研究综述
原文传递
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模式及影响因素——基于淮南市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6
18
作者 杨显明 焦华富 许吉黎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3-524,共12页
以淮南市为案例,结合历次城市规划用地现状资料,利用GIS软件,动态追踪了淮南城市空间结构时空演化进程。结果表明: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淮南城市空间形态较为分散,正逐步填充向紧凑布局演化;内部空间以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及公共设... 以淮南市为案例,结合历次城市规划用地现状资料,利用GIS软件,动态追踪了淮南城市空间结构时空演化进程。结果表明: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淮南城市空间形态较为分散,正逐步填充向紧凑布局演化;内部空间以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的增长为主,空间重构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加强,并以居住用地取代工业用地和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取代居住用地两种形式为主。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扩展模式不同:发生期以城矿共生扩张模式为主,成长期以厂兴镇、联厂成镇、延伸扩展模式为主,中兴期以后多通过新区扩张模式来实现空间结构演化,自组织扩展模式贯穿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始终。最后分析了资源、自然环境、交通、产业结构以及城市规划等主要因素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外部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资源型城市 空间结构演化 模式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不同发展阶段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对比研究——以淮南、淮北为例 被引量:30
19
作者 杨显明 焦华富 许吉黎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2-105,共14页
通过追踪淮南、淮北城市空间扩展,对比分析了中兴期和枯竭衰退期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扩展过程、特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煤炭资源城市空间形态较为分散,都会经历"相对紧凑→分散布局→再度集聚"的演化过程、具有沿交通线... 通过追踪淮南、淮北城市空间扩展,对比分析了中兴期和枯竭衰退期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扩展过程、特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煤炭资源城市空间形态较为分散,都会经历"相对紧凑→分散布局→再度集聚"的演化过程、具有沿交通线轴向延伸的共性;都会经历飞地拓展、轴向延伸、内向填充、区位再造4个阶段,但无依托型煤炭资源城市初期还会经历缘矿建镇阶段;城市空间扩展总量、扩展速度、扩展强度方面又具有阶段性差异。城市规模的扩张主要依靠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的增长来推动,空间重构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逐步加强,并以居住用地取代工业用地、商业及公共服务用地取代居住用地两种形式为主。从影响因素角度看,资源禀赋与矿区开发建设、地形及地质条件、交通运输、技术进步、城市职能以及城市规划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产生共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结构演化 煤炭资源型城市 不同发展阶段
原文传递
可持续性转型视角下区域新兴产业形成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6
20
作者 许吉黎 黄耿志 +2 位作者 张虹鸥 叶玉瑶 吴旗韬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2-151,共10页
演化经济地理学面对区域中更加激进、非关联性新兴产业形成的研究有待深入,呼吁引入可持续性转型理论框架以提供更加全面的解释。文章梳理并述评可持续性转型视角下区域新兴产业形成的研究进展并展望研究议题。可持续性转型视角下区域... 演化经济地理学面对区域中更加激进、非关联性新兴产业形成的研究有待深入,呼吁引入可持续性转型理论框架以提供更加全面的解释。文章梳理并述评可持续性转型视角下区域新兴产业形成的研究进展并展望研究议题。可持续性转型视角下区域新兴产业形成的理论探索致力于整合多层次视角、技术创新系统和多尺度空间、地方嵌入等分析框架,实证研究关注:(1)多层次视角、多尺度空间下多元作用者推动区域新兴产业形成研究;(2)界定空间范围内技术创新系统推动区域新兴产业形成研究。研究认为,可持续性转型视角下区域绿色新兴产业形成成为国内外经济地理学前沿议题,致力于强化多层次视角和技术创新系统的空间、地方和尺度性。但是,经济地理学视角下转型的概念内涵、新兴产业的类型以及区域案例的范围有待进一步丰富,可持续性转型与经济地理学不同流派互动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尚显不足。建议未来研究关注:(1)面向更广泛类型区域中更加多样化门类新兴产业的形成以优化转型地理理论框架;(2)“结构—能动性”互动下区域新兴产业形成的理论体系整合;(3)将可持续性转型更广泛地融入经济地理学不同流派理论;(4)运用可持续性转型视角服务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应用转化和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经济地理学 可持续性转型 新兴产业 多层次视角 技术创新系统 地方嵌入 绿色产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