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针治疗联合下肢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
作者 吴月峰 蔡锣杰 +5 位作者 董晓琼 朱童 高海军 张芳 许夏彬 陶丽琴 《浙江医学》 CAS 2022年第3期269-273,278,共6页
目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观察头针治疗联合下肢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异常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机器人对照组和头... 目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观察头针治疗联合下肢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异常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机器人对照组和头针对照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的常规运动康复治疗及头针治疗,其中试验组及机器人对照组患者在常规运动康复治疗及头针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下肢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而头针对照组不增加;试验组患者头针治疗与下肢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同时进行,机器人对照组及头针对照组患者的头针治疗与常规运动康复治疗中的步行训练及步态矫正训练同步进行。3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测定Fugl-Meyer评定量表的下肢部分(FMA-L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步行时的步幅、步速、步宽、双足支撑百分比及患侧支撑相期髋关节伸展、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跖屈的峰值力矩等三维步态参数。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FMA-LE、MBI评分、步幅、步速、步宽、双足支撑百分比、髋、膝、踝关节峰值力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治疗后FMA-LE、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试验组与机器人对照组患者MBI评分较头针对照组患者均明显为高(均P<0.05)。3组患者治疗后步幅、步速、步宽、双足支撑百分比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试验组与机器人对照组患者步幅、步速较头针对照组患者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试验组患者步速较机器人对照组明显加快(P<0.05)。3组患者治疗后髋、膝、踝关节峰值力矩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试验组与机器人对照组患者髋、膝、踝关节峰值力矩较头针对照组均明显为高(均P<0.05),试验组患者膝关节峰值力矩较机器人对照组明显为高(P<0.05)。结论应用头针治疗联合下肢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态,头针治疗的同时进行下肢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针 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 三维步态分析 脑卒中 步态
下载PDF
步行支持带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效果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董晓琼 吴月峰 +3 位作者 张芳 范虹 朱童 许夏彬 《浙江医学》 CAS 2020年第14期1515-1519,共5页
目的观察步行支持带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57例患者随机分为步行支持带组(20例)、踝足矫形器(AFO)组(19例)和常规治疗组(18例)。3组患者均接... 目的观察步行支持带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57例患者随机分为步行支持带组(20例)、踝足矫形器(AFO)组(19例)和常规治疗组(18例)。3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偏瘫的常规康复治疗,步行支持带组患者联用步行支持带治疗,AFO组患者加用踝足矫形器治疗,常规治疗组患者只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前、4周后采用表面肌电测试和下肢简化FMA-LE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定3组患者的足背伸时胫骨前肌平均肌电值(AEMG)值和下肢运动功能。结果(1)治疗后3组患者的患侧足背伸时胫骨前肌AEMG及健、患侧足背伸时胫骨前肌AEMG比值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患侧足背伸时胫骨前肌AEMG值及健、患侧足背伸时胫骨前肌AEMG比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步行支持带组患者的患侧足背伸时胫骨前肌AEMG值与常规治疗组、AFO组相比均明显增加(均P<0.05),健、患侧足背伸时胫骨前肌AEMG比值与常规治疗组、AFO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均P<0.05)。(2)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LE评分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LE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步行支持带组、AFO组患者的FMA-LE评分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均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步行支持带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同时较AFO可更好地促进胫骨前肌的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步行支持带 下肢运动功能 表面肌电
下载PDF
双重任务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董晓琼 吴月峰 +2 位作者 许夏彬 蒋周洁 韩英 《浙江医学》 CAS 2022年第15期1650-1652,共3页
目的探讨双重任务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绍兴市人民医院康复科治疗的康复期脑卒中患者6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在常规平衡功能训练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双重任务... 目的探讨双重任务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绍兴市人民医院康复科治疗的康复期脑卒中患者6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在常规平衡功能训练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双重任务步行训练,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步行训练。分别于康复治疗前、4周后采用PROKIN平衡训练评估系统(评估指标包括运动椭圆面积、运动长度)、Bre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运动椭圆面积、运动长度均小于对照组,BBS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椭圆面积、运动长度均小于治疗前,BBS评分、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重任务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任务 脑卒中 平衡
下载PDF
悬吊模式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罗思嘉 龚剑秋 +4 位作者 朱童 董晓琼 许夏彬 滕树利 吴月峰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7-521,共5页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模式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进行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模式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进行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实验组则进行悬吊训练模式下核心稳定性训练,每日训练1次,每周5次,连续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Prokin平衡仪对2组患者的站立位平衡能力进行评定,并记录患者睁眼、闭眼平衡测试时的运动轨迹长度及运动椭圆面积;同时利用表面肌电图(sEMG)记录平衡测试时双侧竖脊肌和多裂肌肌电信号的平均肌电(AEMG)值。结果①平衡功能变化:治疗后,睁眼闭眼平衡测试,2组患者压力中心的运动轨迹长度、运动椭圆面积均少于组内治疗前(P<0.01);实验组患者压力中心的运动轨迹长度[睁眼(226.40±88.59)mm、闭眼(312.07±118.45)mm]、运动椭圆面积[睁眼(198.83±84.99)mm2、闭眼(303.50±123.86)mm2]均少于对照组[运动轨迹长度:睁眼(291.23±117.71)mm、闭眼(405.27±181.05)mm;运动椭圆面积:睁眼(250.47±109.23)mm2、闭眼(379.03±144.91)m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表面肌电图变化:治疗后,睁眼和闭眼平衡测试时,2组患者双侧竖脊肌与多裂肌的AEMG值均大于组内治疗前(P<0.01);闭眼平衡测试时,实验组患侧多裂肌的AEMG值[(58.48±10.40)μV]显著大于对照组[(52.39±10.63)μV],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训练模式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其效果优于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悬吊训练 核心稳定性训练 平衡功能 表面肌电
原文传递
运用三维步态分析评价下肢机器人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朱童 冯玲 +6 位作者 吴月峰 高海军 唐邵威 许夏彬 朱海平 何贤杰 章一锋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67-271,共5页
目的应用三维步态分析评价下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对照组同时辅以传统下肢步行训练,观察组... 目的应用三维步态分析评价下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对照组同时辅以传统下肢步行训练,观察组则辅以下肢机器人训练。2组患者下肢训练时长均为每次30min,每周训练5d。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检测2组患者步态时间参数、时相参数、关节活动角度及地面反作用力大小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经下肢机器人辅助训练后,其步速[(59.34±12.20)cm/s]、步频[(89.39±13.80)次/分钟]、跨步长[(74.17±15.54)cm]提高,步宽[(18.69±3.16)cm]缩小;患侧支撑期百分比[(69.72±10.06)%]、健侧与患侧支撑期比值(1.07±0.11)、双支撑期百分比[(16.85±8.23)%]、髋关节最大活动度[(35.39±9.31)。]、膝关节最大活动度[(50.21±15.34)°]、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占体重百分比[(109.36±13.28)%]、患侧向前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占体重百分比[(6.95±1.98)%]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传统步行训练比较,下肢机器人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机器人 步行能力 三维步态分析 步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