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出血恢复期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临床预测模型建立和验证
1
作者 许季祥 王自成 +1 位作者 刘骁 齐胤良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1期1828-1835,共8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恢复期患者发生肺部感染(PI)的主要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预测PI发生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住院于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高压氧医学科的761例脑出血恢复期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临床... 目的探讨脑出血恢复期患者发生肺部感染(PI)的主要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预测PI发生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住院于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高压氧医学科的761例脑出血恢复期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与胸片确定发生肺部感染情况,将患者分为PI组[257例,其中女116例、男141例,年龄60(53,70)岁]与非PI组[504例,其中女204例、男300例,年龄58.5(51,69)岁]。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初筛出危险因素,随后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运算(LASSO)回归进行危险因素优化,最终将优化过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中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以及决策曲线分析(DCA)来确定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结果年龄、抗菌药物使用、意识障碍、气管切开、吞咽障碍、卧床时间、鼻饲均是脑出血恢复期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06、5.507、8.878、8.931、2.709、3.402、2.528,均P<0.05),高压氧治疗是减少肺部感染的保护因素(OR=0.202,P<0.05)。预测模型ROC的AUC为0.901(95%CI 0.878~0.924),采Bootstrap法从原始数据中重复抽样1000次后AUC为0.900(95%CI 0.877~0.923);Hosmer–Lemeshow检验:χ^(2)=4.28,P=0.982。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方便识别脑出血恢复期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早期识别和风险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恢复期 肺部感染 临床预测模型 列线图
下载PDF
不同压力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后昏迷患者的疗效研究
2
作者 李炎 齐胤良 +1 位作者 许季祥 周小妹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2期3575-3582,共8页
目的:比较0.16 MPa和0.20 MPa两种压力高压氧治疗对重型颅脑创伤后昏迷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接受0.16 MPa高压氧治疗和41例接受0.20 MPa高压氧治疗的重型颅脑创伤后昏迷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ADL评分、GOS评分的... 目的:比较0.16 MPa和0.20 MPa两种压力高压氧治疗对重型颅脑创伤后昏迷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接受0.16 MPa高压氧治疗和41例接受0.20 MPa高压氧治疗的重型颅脑创伤后昏迷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ADL评分、GOS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0.16 MPa治疗组在GCS评分3~4分的极重型患者疗效优于0.20 MPa组(P < 0.05)。结论:0.16 MPa高压氧治疗可提高重型颅脑创伤后昏迷患者,尤其是极重型患者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压力 高压氧 重型颅脑损伤 昏迷 疗效
下载PDF
高压氧联合舱内呼吸机治疗在呼吸机脱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许季祥 魏翔 +1 位作者 周小妹 齐胤良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501-505,共5页
目的 探讨高压氧联合舱内呼吸机治疗在呼吸机脱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高压氧科收治的30例脱机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高压氧联合舱内呼吸机治疗,分析其... 目的 探讨高压氧联合舱内呼吸机治疗在呼吸机脱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高压氧科收治的30例脱机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高压氧联合舱内呼吸机治疗,分析其脱机情况,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心功能指标、甲状腺功能指标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 30例脱机困难患者中共有22例脱机成功,且脱机成功患者高压氧联合舱内呼吸机治疗次数主要集中在1~5次;治疗后的动脉血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aO_(2))、氧合指数(OI)、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分别为(82.17±9.93) mmHg、(97.80±2.66)%、(391.27±47.31) mmHg、(10.00±1.82)分,明显高于治疗前的(58.60±7.88) mmHg、(85.77±3.60)%、(279.05±37.53) mmHg、(6.37±1.8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分别为(63.20±4.85)%、(86.43±6.73) mL,较治疗前的(48.10±3.40)%、(71.33±8.11) mL明显升高,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的舒张末期容积(LVEDV)分别为(114.70±9.91) m L、(178.33±14.66) mL,较治疗前的(145.50±5.65) mL、(223.13±14.23) mL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甲状腺功能指标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素(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分别为(5.95±0.99)μg/dL、(1.82±0.40) pmol/L、(2.79±0.91) pmol/L、(20.21±4.39) pmol/L、(2.06±1.04) mU/L,明显高于治疗前的(4.05±0.76)μg/dL、(1.51±0.31) pmol/L、(1.55±0.37) pmol/L、(9.28±1.29) pmol/L、(0.73±0.71) m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联合舱内呼吸机对脱机困难者的脱机效果十分显著,能提高患者血气功能、心功能、甲状腺功能以及改善患者昏迷意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舱内呼吸机 脱机 血气指标 心功能指标 甲状腺功能指标
下载PDF
精准气道护理在改善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中的效果研究
4
作者 王翠英 梅静 +4 位作者 吴家旺 李萌 齐胤良 许季祥 周小妹 《安徽医学》 2023年第12期1520-1524,共5页
目的分析精准气道护理在脑卒中气管切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2021年6月至2023年5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脑卒中气管切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期间住院的8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 目的分析精准气道护理在脑卒中气管切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2021年6月至2023年5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脑卒中气管切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期间住院的8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期间住院的80例患者接受精准气道护理,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好转率、护理满意度、炎症指标、血气指标以及临床指标改善时间。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肺部感染好转率分别为68.8%和88.8%,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6%和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护理干预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护理干预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发热消退时间、肺部影像学病灶吸收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气管切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实施精准气道护理,提高了肺部感染好转率、改善炎症及血气指标、缩短临床指标改善时间及提升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气管切开 肺部感染 精准气道护理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基于新型传染病的特点构建大型综合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长效应急管理体系 被引量:10
5
作者 许季祥 齐胤良 陈振飞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2年第11期87-90,共4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短时间内给群众带来严重健康危害的传染病、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等事件[1]。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汉蔓延开来,由于该病毒是一种全新的传染性病毒且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是一场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短时间内给群众带来严重健康危害的传染病、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等事件[1]。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汉蔓延开来,由于该病毒是一种全新的传染性病毒且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是一场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我国新冠肺炎疫情能够迅速地被控制,不仅依靠于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和协调、全国人民的积极配合,还与我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与反应能力有关。虽然目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稳定控制,但是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事件频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大型综合医院 无症状感染 应急管理体系 不明原因 疫情 健康危害 统一部署
下载PDF
2013-2017年合肥市PM10与居民非意外死亡的时间序列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许季祥 丁涛 +4 位作者 庚文风 耿茜雅 崔龙江 肖长春 翟金霞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0年第1期49-56,共8页
目的探讨合肥市PM10与人群非意外死亡率的关联。方法收集2013-2017年合肥市每日空气污染物数据、气象数据以及居民死亡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来研究PM10质量浓度对居民死亡人数影响,按照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进行亚组分... 目的探讨合肥市PM10与人群非意外死亡率的关联。方法收集2013-2017年合肥市每日空气污染物数据、气象数据以及居民死亡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来研究PM10质量浓度对居民死亡人数影响,按照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进行亚组分析,并分析纳入NO2和SO2后PM10对居民死亡的影响。结果合肥市2013-2017年PM10质量浓度为95μg/m3经过DLNM模型拟合分析得出,居民非意外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随着PM10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PM10质量浓度每增加10μg/m^3,人群非意外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95%CI)增加0.55%(0.23%87%)和0.97%(0.26%,1.68%)PM10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之间无统计学关联;纳入SO2和NO2后PM10与人群的非意外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之间的关联变弱;女性、老年人群对PM10更加敏感未发现PM10与死亡人群学历高低有关。结论合肥市PM10污染较为严重,对居民死亡人数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非意外死亡 时间序列分析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高压氧联合醒脑静注射液对创伤性脑损伤昏迷患者意识改善及血清SOD、NO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王自成 齐胤良 +2 位作者 许季祥 李伟 周小妹 《中华全科医学》 2023年第2期207-209,297,共4页
目的 探讨临床治疗创伤性脑损伤(TBI)昏迷患者,单用醒脑静注射液与高压氧联合醒脑静注射液的2种治疗方式对于患者意识改善及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法,整理2021年5月1日-2022年1月31日在合肥市第二人民... 目的 探讨临床治疗创伤性脑损伤(TBI)昏迷患者,单用醒脑静注射液与高压氧联合醒脑静注射液的2种治疗方式对于患者意识改善及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法,整理2021年5月1日-2022年1月31日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高压氧科及神经外科治疗的56例重度TBI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在院期间患者是否接受高压氧治疗分为高压氧治疗组(观察组)32例和未接受高压氧治疗组(对照组)24例。利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意识状态进行评估并记录,检测2组治疗前、治疗第10天、治疗第20天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水平并记录患者苏醒率。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GCS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均P<0.05),观察组GCS评分为(9.22±2.2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71±2.77)分,P<0.05];且观察组苏醒率[59.4%(19/32)]明显高于对照组[29.2%(7/24),P<0.05]。2组治疗前、治疗第10天和第20天的SOD值均依次上升。2组治疗前、治疗第10天和第20天的NO值均依次下降。结论 高压氧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创伤性脑损伤昏迷患者可更明显地改善患者意识状态,提升苏醒率,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与血清SOD水平升高及血清NO水平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创伤性脑损伤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一氧化氮 醒脑静注射液
原文传递
2015—2017年夏季合肥市热指数对心血管疾病住院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崔龙江 耿茜雅 +2 位作者 许季祥 丁涛 翟金霞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07-1011,共5页
目的探讨合肥市夏季热指数(HI)对心血管疾病住院的影响。方法采用时间序列的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控制时间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大气污染和其他混杂因素,分析合肥市2015—2017年夏季HI对居民心血... 目的探讨合肥市夏季热指数(HI)对心血管疾病住院的影响。方法采用时间序列的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控制时间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大气污染和其他混杂因素,分析合肥市2015—2017年夏季HI对居民心血管疾病住院的影响,并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当HI每升高1个单位时,总人群、男性、<65岁人群的心血管疾病住院风险的最大效应值RR(95%CI)分别为1.049(1.008~1.091),1.047(1.001~1.096),1.110(1.024~1.204),累积效应分别发生在滞后10、7、14 d。日最高气温每升高1℃时,总人群、男性、<65岁人群的心血管疾病住院风险的最大效应值分别为1.042(1.003~1.083),1.051(1.007~1.098),1.097(1.008~1.095)。日相对湿度每升高1%时,总人群、男性、<65岁人群的心血管疾病住院风险的最大效应值分别为1.016(1.002~1.030),1.003(1.000~1.010),1.031(1.008~1.055)。结论HI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住院风险,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期。HI对心血管疾病住院的影响效应值高于单独使用气温或相对湿度作为指标时的效应值,提示应综合考虑气温和相对湿度对心血管疾病住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指数 心血管疾病 气温 相对湿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