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基于CNKI的宋玉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
被引量:1
- 1
-
-
作者
许应田
陈亮
-
机构
南通大学楚辞研究中心
-
出处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22-26,共5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1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5CZW012)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ZWC014)
-
文摘
主要基于中国知网数据检索平台,以"宋玉"为目标搜索词汇,用"关键词""主题"和"篇名"等多种检索方式,对近二十年宋玉研究文献进行最全面化搜集。导出文献时采用Note Express导出格式,选择具有强大查重功能的分析软件Note Express进行查重,在此基础上再一步进行手工筛选,以确保数据查准率和查全率达到最大化。最后选择文献题目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进行可视化分析,包括对作家、机构、期刊、关键词等进行信息处理,尽可能多的挖掘出潜在语义关系,呈现出近二十年宋玉研究的动态变化过程。最终提出二十年来宋玉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一定的建议。
-
关键词
宋玉
计量
CNKI
SATI
-
Keywords
Song Yu
measurement
CNKI
SATI
-
分类号
I207.224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有感于教育为戏曲搭台
- 2
-
-
作者
许应田
-
机构
光明日报江苏记者站
-
出处
《江苏教育宣传》
2017年第5期10-11,共2页
-
文摘
戏曲艺术进校园,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趋势。“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艺术特征能够完美地将音乐化的对话与舞蹈化的动作结合起来去表现现实生活,因此,它能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如何在新时代让其焕发出新的活力。是当下许多人的目光所及、心之所盼。
-
关键词
戏曲艺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
教育
现实生活
艺术特征
戏剧文化
舞蹈化
-
分类号
G649.2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江苏:舞台要戏 校园要艺
- 3
-
-
作者
郑晋鸣
许应田
-
机构
不详
-
出处
《江苏教育宣传》
2017年第5期9-10,共2页
-
文摘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日前,在江苏师范大学的马可音乐厅,苏州弹词、徐州琴书、数来宝等传统曲艺轮番上演,婉转悠扬的唱腔、优美舒展的曲调,引得近千名大学生喝彩连连。这是江苏“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日常一幕。作为文化大省,江苏的本土剧种多达15种,扬剧、淮剧、锡剧均是享誉全国的戏种。
-
关键词
江苏
校园
舞台
戏曲艺术
师范大学
苏州弹词
徐州琴书
文化大省
-
分类号
G647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红色物业”当好百姓“金管家"
- 4
-
-
作者
许应田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党的生活(江苏)》
2019年第2期22-22,共1页
-
文摘
“这周有志愿服务吗?”每到周一的上午,来自南通市港闸区唐闸镇街道公园南苑的张汉清老人,便兴匆匆来到社区大厅内,询问小区有什么志愿活动。“参与活动有积分拿,能抵物业费!”
-
关键词
物业费
百姓
志愿服务
志愿活动
参与活动
港闸区
南通市
-
分类号
F293.33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
-
题名那时凋零
- 5
-
-
作者
许应田
-
出处
《美文(青春写作)》
2017年第2期29-32,共4页
-
文摘
近日回乡探亲,在村落的桥头人口处,遇见了冯伯。大概有三年未见了,目光迎面相遇时,我微点着头,待走近一点儿确认是冯伯无误后,方才停下脚步。“是添儿吧。”他半眯着眼睛,抽出一只放在后背的手,在空中比画了一下:“都这么大了。”站在桥上的冯伯背对着夕阳,旁边的水波晃动,深秋的冷意通过瑟瑟的风传递到老人的身体里。他的衣服显得单薄,土灰色的上衣角被风掀动,像是准备好了似的,嘴巴微张,打了个快节奏的喷嚏。
-
关键词
中学生
作文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
分类号
G633.34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望归,忘归
- 6
-
-
作者
许应田
-
机构
《光明日报》
-
出处
《岁月(原创)》
2017年第12期11-17,共7页
-
文摘
一我小的时候生长在一个叫大湾村的地方,村子临近一大河,叫做灌河,当地人视之为母亲河。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所写的"二郎神大战灌江口"便取材于此处。灌河两边是长长的堤岸,因东边的堤岸向南蜿蜒处有一位置拐了个大大的弯,于是当地的居民便把它称作"大湾村",村中的很多户人家一直都是靠打渔为生。
-
关键词
《西游记》
二郎神
吴承恩
-
分类号
I207.419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出炉的
- 7
-
-
作者
郑晋鸣
许应田
-
机构
不详
-
出处
《时代邮刊》
2018年第19期24-25,共2页
-
文摘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华社随即转发。这篇文章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作为这篇文章的主要作者,胡福明当时正任教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是幸福的1935年,胡福明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长安乡的一个农村家庭。因为家境贫寒,胡福明失学过几次。
-
关键词
胡福明
张丽华
“两个凡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王强华
-
分类号
A84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