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痤疮丙酸杆菌和痤疮:进展与悖论 被引量:11
1
作者 许德田 刘玮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4-237,共4页
痤疮丙酸杆菌被广泛认为是痤疮的病因之一,诸多研究探讨了痤疮丙酸杆菌与皮脂分泌、过度角化、炎症和组织损伤的关系。但痤疮丙酸杆菌导致痤疮的推测从未取得直接证据,且有许多悖论,甚至有研究认为痤疮丙酸杆菌可能是一种对皮肤有益的... 痤疮丙酸杆菌被广泛认为是痤疮的病因之一,诸多研究探讨了痤疮丙酸杆菌与皮脂分泌、过度角化、炎症和组织损伤的关系。但痤疮丙酸杆菌导致痤疮的推测从未取得直接证据,且有许多悖论,甚至有研究认为痤疮丙酸杆菌可能是一种对皮肤有益的微生物。该文综述了目前痤疮丙酸杆菌与痤疮关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痤疮丙酸杆菌 微生物 皮肤
下载PDF
寻常性痤疮患者皮肤由紫外诱导的红色荧光与痤疮炎症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
作者 许德田 齐显龙 +1 位作者 崔勇 刘玮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8-132,144,共6页
目的探讨痤疮患者皮损部位毛孔表面由紫外诱导的红色荧光(UVRF)与皮肤炎症严重程度的相关关系。方法利用VISIA皮肤记录和分析系统摄得痤疮患者面部紫外(UV)照片和红色模式照片,导出后选择大小一致、位置相同的痤疮皮损部位,利用阈值分... 目的探讨痤疮患者皮损部位毛孔表面由紫外诱导的红色荧光(UVRF)与皮肤炎症严重程度的相关关系。方法利用VISIA皮肤记录和分析系统摄得痤疮患者面部紫外(UV)照片和红色模式照片,导出后选择大小一致、位置相同的痤疮皮损部位,利用阈值分离法分离出毛孔部位的紫外荧光点,同时分离同一部位的红色模式照片中的炎症红斑区域,以分离面积作为严重程度指标,通过色彩学方法分析UVRF与皮损部位炎症严重程度的相关关系。结果 UVRF与皮肤炎症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UVRF与痤疮丙酸杆菌密度相关,本研究结果提示痤疮丙酸杆菌与痤疮皮肤的炎症程度不相关,其在痤疮皮损中的密度可能并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紫外诱导的红色荧光 皮肤荧光 痤疮炎症
下载PDF
口服胶原蛋白水解产物对皮肤的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许德田 齐显龙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3年第3期410-413,共4页
胶原蛋白是结缔组织主要的结构蛋白,占全身总蛋白的25%~30%。皮肤中胶原蛋白主要分布于真皮层,含量约为70%,主要为Ⅰ(85%)、Ⅲ和Ⅴ型。胶原蛋白纤维的网状架构为皮肤提供了弹性,纤维间分布着大量的水分、细胞外基质和细胞,... 胶原蛋白是结缔组织主要的结构蛋白,占全身总蛋白的25%~30%。皮肤中胶原蛋白主要分布于真皮层,含量约为70%,主要为Ⅰ(85%)、Ⅲ和Ⅴ型。胶原蛋白纤维的网状架构为皮肤提供了弹性,纤维间分布着大量的水分、细胞外基质和细胞,是皮肤重要的生化反应场所。随着人体衰老,皮肤中胶原蛋白纤维变细,纹路逐渐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蛋白 蛋白水解产物 皮肤 细胞外基质 口服 结构蛋白 结缔组织 生化反应
下载PDF
鲁南地区高产桑园的调查研究
4
作者 宋洪燕 王安皆 许德田 《江苏蚕业》 2000年第3期19-21,共3页
以建立桑园快速、高产、稳产为目标,在总结位于山东省南部的郯城县杨集镇高产桑园管理情况的基础上,为桑园的高产管理提供一些科学的依据和范例。
关键词 高产桑园 地膜覆盖 栽培技术 病虫害防治 夏伐
下载PDF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兔耳痤疮模型皮损及组织中IL-17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晨 张玲琳 +5 位作者 柳小婧 吴赟 黄建华 许德田 邹婷 王秀丽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39-1246,共8页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minolevulinic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对兔耳痤疮模型皮损治疗效果和ALA-PDT治疗前后皮损组织中IL-17表达水平及初步机制研究。方法将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P.acnes)皮...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minolevulinic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对兔耳痤疮模型皮损治疗效果和ALA-PDT治疗前后皮损组织中IL-17表达水平及初步机制研究。方法将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P.acnes)皮内注射于兔耳部皮肤,建立痤疮动物模型。建模后动物分为:ALA-PDT组及无干预组。通过观察皮损大体表现及其组织病理改变评价痤疮炎症变化趋势;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ALA-PDT治疗前以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4 h、24 h、4 d、7 d)IL-17及其上游转录因子RORα和RORγt的表达水平。结果兔耳皮肤注射P.acnes菌悬液可诱导痤疮样皮损。皮损大体表现,ALA-PDT组在治疗后4~24 h皮损区炎症逐渐加重;治疗后4 d组织淋巴细胞浸润较4 h、24 h减轻;治疗后7 d皮损好转明显且优于无干预组。Real-time PCR研究结果发现ALA-PDT组IL-17、RORα、RORγt表达水平在治疗后4 h逐渐升高,24 h后进一步升高;治疗后4 d表达水平较前降低;治疗后7 d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ALA-PDT早期通过上调IL-17放大炎症反应,随后下调IL-17,最终有效治疗痤疮。ALA-PDT的这一调控作用可能通过两个关键转录因子RORα和RORγt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 痤疮丙酸杆菌 兔耳痤疮模型 白介素-17
下载PDF
痤疮丙酸杆菌更名为Cutibacterium acnes相关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许德田 郑捷 王秀丽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48-949,共2页
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P.acnes)于1893年首次被观察到[1],1903年由Gilchrist首次命名为Bacillus acnes[2]。1923年Bergey等根据形态学证据将其命名为痤疮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acnes)。1946年,Douglas等[3]认为它... 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P.acnes)于1893年首次被观察到[1],1903年由Gilchrist首次命名为Bacillus acnes[2]。1923年Bergey等根据形态学证据将其命名为痤疮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acnes)。1946年,Douglas等[3]认为它与丙酸杆菌属更接近,因此应当命名为P.acnes,Moore等[4]通过生化实验等对此进行确认。近两年来,部分皮肤病学研究者开始使用该细菌新名称,即Cutibacterium ac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病学 痤疮棒状杆菌 痤疮丙酸杆菌 生化实验 CUT 丙酸杆菌属
原文传递
人皮脂腺细胞永生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刘佳 许德田 王秀丽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87-1090,共4页
皮脂腺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并与多种皮肤疾病相关,体外培养的皮脂腺细胞是重要的皮脂腺功能研究模型。上世纪60年代起,研究者开始皮脂腺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永生化工作,迄今取得了较大进展。人永生化皮脂腺细胞的成功建立,有助于促进对... 皮脂腺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并与多种皮肤疾病相关,体外培养的皮脂腺细胞是重要的皮脂腺功能研究模型。上世纪60年代起,研究者开始皮脂腺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永生化工作,迄今取得了较大进展。人永生化皮脂腺细胞的成功建立,有助于促进对痤疮等发病机理的理解和确定未来药物开发的目标,并可将其用作皮脂腺研究的稳定模型。本文对皮脂腺细胞的永生化技术路线、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脂腺 细胞培养 痤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