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波速度结构与2010年中国青海玉树M_s7.1地震间的联系:来自余震层析成像的证据 被引量:12
1
作者 裴顺平 陈永顺 +3 位作者 郑宁宁(译) 徐沁(校) 吕春来许(复校) 许忠淮(复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12年第6期14-21,共8页
由余震层析成像给出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震中附近上地壳的高分辨率二维(水平)地震波速度模型。这个速度模型是使用包括台站校正和地震深度校正在内的与Pn层析成像类似的方法得到的。最显著的结果是在玉树—甘孜断裂带(YGF)的... 由余震层析成像给出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震中附近上地壳的高分辨率二维(水平)地震波速度模型。这个速度模型是使用包括台站校正和地震深度校正在内的与Pn层析成像类似的方法得到的。最显著的结果是在玉树—甘孜断裂带(YGF)的震中位置处存在快速异常区。主破裂起始于这一快速异常区并向东南传播至玉树的慢速异常区。2010年5月29日邻近断层上的第二大余震也发生在这一快速异常区。这些结果以明显的例子表明,上地壳中地震波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控制着2010年玉树地震的发生原因(应力积累)和破裂传播以及余震分布。本文给出的简单二维Pg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介绍了一种利用丰富余震数据研究大地震破裂过程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分布 玉树地震 层析成像 速度结构 地震波 证据 青海 中国
下载PDF
2010年中国青海地震:超剪切破裂的中等地震 被引量:7
2
作者 D. Wang J. Mori +2 位作者 张岩(译) 吕春来(校) 许忠淮(复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12年第4期1-9,共9页
通过对近场以及远震数据的分析,估算了2010年中国青海地震(MW6.9)的破裂速度。破裂起始模型的计算结果与YUS台站实测近场地震图的比较显示出约为5.0km/s的快速超剪切破裂传播。根据使用包络线反褶积法和经验格林函数事件的远震分析,在... 通过对近场以及远震数据的分析,估算了2010年中国青海地震(MW6.9)的破裂速度。破裂起始模型的计算结果与YUS台站实测近场地震图的比较显示出约为5.0km/s的快速超剪切破裂传播。根据使用包络线反褶积法和经验格林函数事件的远震分析,在震中东南6.5km和41.8km的地方鉴别出2个高频脉冲,说明为2个子事件。高频脉冲事件的地点和时间也显示出4.7~5.8km/s的超剪切破裂速度。超剪切破裂速度可能致使破裂向玉树镇扩展时产生了严重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破裂 中等地震 青海 中国 经验格林函数 高频脉冲 子事件 破裂传播
下载PDF
2013年4月20日芦山(中国)M_S7.0地震可能的热红外亮温异常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T.Xie W.Y.Ma +2 位作者 张志宏(译) 李梦莹(校) 许忠淮(复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19年第4期303-315,共13页
2013年4月20日在中国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M_S7.0地震,造成196人死亡,23人失踪,12 000多人受伤。为了分析芦山地震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热红外亮温异常,搜集了区域(25°N~35°N,98°E~108°E)范围内,2011年6月1日至... 2013年4月20日在中国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M_S7.0地震,造成196人死亡,23人失踪,12 000多人受伤。为了分析芦山地震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热红外亮温异常,搜集了区域(25°N~35°N,98°E~108°E)范围内,2011年6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时间段内,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E观测的地表亮温资料。使用在时域和频域分辨率都很好的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分析相对功率谱亮温数据,得到了分析区域内亮温相对功率谱的时空演化过程。结果显示,相对小波功率谱异常出现在2013年1月24日到4月19日。异常首次出现在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区域,然后逐渐朝着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方向扩展;从3月1日开始沿鲜水河断裂带也开始出现异常;最终,异常聚集在龙门山断裂和鲜水河断裂的交会区域。随着异常的出现,异常区域和相对小波功率谱振幅逐渐增大,在3月下旬异常区域和异常振幅达到最大。随着地震的临近,异常振幅和空间区域逐渐减小,最终地震发生在异常区域的东南边缘。芦山地震是在此期间异常区域仅有的显著地质事件,因此认为,热红外相对小波功率谱的异常变化可能与芦山地震是有关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亮温 热异常 小波变换 四川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