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化二亚胺联合N-羟基琥珀酰亚胺交联过氧乙酸-乙醇处理后的肌腱:体外形态学特征
1
作者 马荣星 李瑞峰 +3 位作者 张浩然 许明悠 张净宇 胡永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3307-3313,共7页
背景:过氧乙酸已被证明能有效灭活异体肌腱中的潜在微生物,但会使胶原分子内、分子间交联受到破坏,因此如何减弱或者修复这种损伤,灭菌的同时改善肌腱形态学特性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目的:探讨碳化二亚胺/N-羟基琥珀酰亚胺交联是否对过... 背景:过氧乙酸已被证明能有效灭活异体肌腱中的潜在微生物,但会使胶原分子内、分子间交联受到破坏,因此如何减弱或者修复这种损伤,灭菌的同时改善肌腱形态学特性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目的:探讨碳化二亚胺/N-羟基琥珀酰亚胺交联是否对过氧乙酸-乙醇处理后的肌腱起保护作用。方法:选取18只新西兰大白兔,切取半腱肌肌腱(36条)作为实验材料。将肌腱分3组处理,每组12条:对照组肌腱脱细胞后置入过氧乙酸-乙醇溶液中进行灭菌处理;实验1组在对照组处理的基础上,置入MES缓冲液中浸泡24 h,置入含50 mmol/L MES、2.5 mmol/L碳化二亚胺、5 mmol/L N-羟基琥珀酰亚胺的乙醇交联液中浸泡6 h;实验2组在对照组处理的基础上,置入MES缓冲液中浸泡24 h,置入含50 mmol/L MES、5 mmol/L碳化二亚胺、5 mmol/L N-羟基琥珀酰亚胺的乙醇交联液中浸泡6 h;3组处理后均进行伽马辐照灭菌,分别进行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与偏光显微镜观察。结果与结论:①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空白组胶原纤维无序性较强,肌腱细胞散在分布,腱束间连接松散纤维间隙较宽,纤维缠绕在一起,波形紊乱;两实验组肌腱平行排列且均匀规则,呈波浪形,纤维间隙小,以实验2组表现更为显著;②透射电镜:实验2组胶原原纤维直径、胶原原纤维指数大于对照组、实验1组(P<0.05),实验1组、实验2组胶原纤维质量平均直径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胶原纤维密度大于实验1组、实验2组(P<0.05);③偏光显微镜:3组均为Ⅰ型胶原纤维占比较大、Ⅲ型胶原纤维占比较小,对照组纤维密度较小,间隙较宽松;实验1组纤维密度有所增加,实验2组纤维间隙最小、密度最为大,对照组胶原卷曲周期大于实验1组、实验2组(P<0.05);④结果表明,碳化二亚胺联合N-羟基琥珀酰亚胺交联处理能在微观角度改善肌腱的受损程度,对过氧乙酸-乙醇处理后肌腱起保护作用,且碳化二亚胺浓度为5 mmol/L较2.5 mmol/L处理可获得更好的肌腱形态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种异体 肌腱 胶原交联 过氧乙酸 碳化二亚胺 N-羟基琥珀酰亚胺 形态学观察
下载PDF
生物活性玻璃基骨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许明悠 刘永恒 +1 位作者 汪鹏生 胡永成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40-448,共9页
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种生物活性材料,具有骨传导和骨诱导活性,在移植后可与宿主骨产生紧密结合并促进成骨。根据材料组成可分为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磷酸盐生物活性玻璃和硼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等。目前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最常见,而磷酸盐和... 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种生物活性材料,具有骨传导和骨诱导活性,在移植后可与宿主骨产生紧密结合并促进成骨。根据材料组成可分为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磷酸盐生物活性玻璃和硼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等。目前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最常见,而磷酸盐和硼酸盐生物活性玻璃具有较高的溶出降解速率。熔融法和溶胶-凝胶法是最基础的两种制造工艺,分别可制得熔融法生物活性玻璃和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后者所需热处理温度低,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更好的生物活性。经热处理可获得生物活性微晶玻璃,提升了力学强度但生物活性稍降低;经其他处理方式改变材料的结构尺寸可获得比表面积更高的纳米生物活性玻璃。在此基础上可制成3D支架,或与其他生物材料复合制成复合生物活性玻璃支架,获得具有分级或仿生结构的三维互通孔隙,以提升力学强度,增强其成骨活性并提供适宜宿主骨的机械支撑。但生物活性玻璃的生物活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降解速率,与机械强度间存在一定矛盾,可通过选择合适的孔隙率或可控的降解速率,满足早期支撑和成骨的共同需求。在基础研究方面,有研究证实生物活性玻璃溶出离子通过巨胞饮途径作用于细胞,上调相关基因表达促进成骨;生物活性玻璃的降解速率与结构和组成相关,可对生物活性玻璃降解过程中的力学强度变化进行定量预测;在结构力学及检验方法方面也有所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玻璃 骨修复材料 溶胶-凝胶法 降解速率 力学强度 成骨活性 生物活性材料 相关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转移性脊髓压迫患者术后行走功能预后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永恒 于晓光 +12 位作者 胡永成 杨雄刚 蒙雪宁 伦登兴 王丰 许明悠 冯江涛 华堃池 杨立 张浩 张浩然 徐兆万 孙德修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5-73,共9页
目的 探讨转移性脊髓压迫症(metastatic spinal cord compression,MSCC)患者手术治疗后行走功能的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多中心收治的68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依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共纳入206例脊柱转移瘤... 目的 探讨转移性脊髓压迫症(metastatic spinal cord compression,MSCC)患者手术治疗后行走功能的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多中心收治的68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依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共纳入206例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应用ordered-logit模型进行单、多因素分析探讨年龄、性别、受累椎体部位、受累椎体数量、原发肿瘤类型、术前功能状态、有无其他部位骨转移、有无内脏转移、从原发肿瘤确诊到发生脊柱转移的时间、从出现压迫症状到治疗的间隔时间、发生运动障碍的进展时间、手术方式等因素对术后行走功能的影响。 结果 术前能行走者88例(42.7%),而术后能够行走者增至140例(68.0%);在术前能行走的88例中,79例(89.8%)术后保持了行走功能。Ordered-logit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受累椎体数量、受累椎体部位、从发生脊髓压迫症状到手术间隔时间、运动障碍的进展时间、术前KPS评分和ECOG-PS评分与术后神经功能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累椎体数量(OR=2.03,95% CI: 1.12-3.33,P=0.04)、从发生脊髓压迫症状到手术的间隔时间(OR=3.78,95%CI:3.12-9.15,P=0.024)、运动障碍的进展时间(OR=2.75,95%CI:1.22-3.89,P=0.01)、术前体力状态(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ECOG-PS)评分(OR=4.84,95%CI:2.42-8.15,P=0.038)是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独立的预后因素。 结论 单双椎体受累、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到治疗的间隔时间<48 h、运动障碍进展时间≥7 d以及术前ECOG-PS评分1-2分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预后较好,在患者出现不可逆神经功能障碍之前应尽早的给予干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压迫症 行走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