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种量表预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有症状性PICC相关血栓形成风险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许汇娟 刘颖 +4 位作者 姚嘉丽 姚晶晶 陈敏 邱甜甜 徐丹 《护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9-64,共6页
目的比较Padua量表、Autar量表与Caprini量表在预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有症状性PICC相关血栓风险的预测效能。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广州市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留置PICC的26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作为研... 目的比较Padua量表、Autar量表与Caprini量表在预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有症状性PICC相关血栓风险的预测效能。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广州市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留置PICC的26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Padua量表、Caprini量表、Autar量表和PICC导管维护随访表收集资料,计算3种评估量表的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并进行两两比较,计算量表的最佳临界值、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结果26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37例患者发生有症状性PICC相关血栓,发生率约14.0%;血栓发生时间为置管后第19.00(9.00,61.00)天。Padua量表、Caprini量表和Autar量表预测该类患者有症状性PICC相关血栓风险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784,0.633和0.648,且Padua量表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另外2种量表(P<0.05)。Padua量表的最佳临界值为4分,灵敏度为0.757,特异度为0.680,约登指数为0.437;Caprini量表最佳临界值为8分,灵敏度为0.676,特异度为0.548,约登指数为0.224;Autar量表最佳临界值为10分,灵敏度为0.595,特异度为0.693,约登指数为0.288。结论相较于Caprini量表和Autar量表,Padua量表能够更好地预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有症状性PICC相关血栓风险,但未来仍需针对具体疾病人群制定特异性的导管相关血栓风险评估工具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有症状性PICC相关血栓 Padua量表 Caprini量表 Autar量表
下载PDF
导管/静脉直径比预测血液肿瘤患者有症状性PICC相关血栓的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许汇娟 刘颖 +3 位作者 姚嘉丽 姚晶晶 陈敏 邱甜甜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44-48,共5页
目的探讨PICC导管/静脉直径比在预测血液肿瘤患者有症状性导管相关血栓的最佳临界值。方法选取留置PICC的273例血液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结合彩超监测有症状性血栓发生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目的探讨PICC导管/静脉直径比在预测血液肿瘤患者有症状性导管相关血栓的最佳临界值。方法选取留置PICC的273例血液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结合彩超监测有症状性血栓发生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导管/静脉直径比最佳临界值。结果6.23%患者发生了有症状性导管相关血栓。导管/静脉直径比35%~45%、≥46%的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栓的的风险分别是≤34%患者的16.762、15.529倍。导管/静脉直径比38%是预测导管相关血栓的最佳临界值。结论导管/静脉直径比与血液肿瘤患者PICC导管有症状性血栓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置管操作时,应尽可能保证该比值≤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PICC 导管/静脉比 有症状性血栓 最佳临界值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缺乏的白血病患者并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许汇娟 姚晶晶 +2 位作者 向丽 姚嘉丽 钟慧群 《广东医学》 CAS 2022年第4期447-451,共5页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缺乏的白血病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并为其有效防控提供对策。方法收集362例次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样本来源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原菌构成及患者预后,并对是否感染多重耐药菌进行危险因...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缺乏的白血病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并为其有效防控提供对策。方法收集362例次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样本来源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原菌构成及患者预后,并对是否感染多重耐药菌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提出防控对策。结果共有47例次(13.0%)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检出样本中,痰液及血液的比例最高,分别为21例次(44.7%)及9例次(19.1%);在多重耐药菌的分布构成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占40.4%;32例次(68.1%)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好转出院。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住院次数≥6次、发热、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留置引流管及既往感染过多重耐药菌5个变量是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留置引流管及既往感染过多重耐药菌是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性粒细胞缺乏的白血病患者感染的多重耐药菌种类较多,多从痰液及血液中检出,且以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总体预后较好;中性粒细胞缺乏的白血病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较多,医护人员应加强监测与筛查,制定综合感染控制措施,以有效防止耐药菌的流行和传播,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缺乏 多重耐药菌 感染
下载PDF
miR-361-3p调控BTG2对HL-6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4
作者 许汇娟 李珍 《广东医学》 CAS 2022年第11期1347-1352,共6页
目的研究miR-361-3p调控BTG2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增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microRNA靶基因预测软件获取miRNA-361-3p下游靶基因,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鉴定靶向关系。HL-60细胞随机分为7组:(1)正常组未转染;(2)miR-3... 目的研究miR-361-3p调控BTG2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增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microRNA靶基因预测软件获取miRNA-361-3p下游靶基因,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鉴定靶向关系。HL-60细胞随机分为7组:(1)正常组未转染;(2)miR-361-3p mimic组转染miR-361-3p mimic;(3)miR-361-3p inhibitor组转染miR-361-3p inhibitor;(4)mimic NC对照组转染miR-361-3p mimic NC;(5)inhibitor NC对照组转染miR-361-3p inhibitor NC;(6)si-BTG2组转染si-BTG2;(7)si-NC对照组转染siNC,后用完全培养基培养24、48和72 h。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分别检测HL-60细胞的增殖、凋亡、以及caspase-3、caspase-7、P53、Bcl-2、survive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NC对照组比较,靶基因BTG23′UTR质粒的荧光素酶活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NC对照组比较,miR-361-3p mimic组和si-BTG2组能促进细胞的增殖,而miR-361-3p inhibitor组能抑制细胞的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与NC对照组比较,miR-361-3p inhibitor组可促进细胞的凋亡,miR-361-3p mimics组和si-BTG2组抑制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NC对照组对比,si-BTG2组细胞caspase3/7、P53蛋白表达下降(P<0.05),Bcl-2、survive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361-3p通过靶向抑制BTG2基因,调控HL-60细胞增殖和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361-3p BTG2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下载PDF
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首次换药时间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陈敏 赵洁 +3 位作者 刘颖 许汇娟 姚嘉丽 姚晶晶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首次换药时间对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穿刺点愈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17例血液肿瘤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在PICC置管后24h常规进行首次换药,观察组则在术后48h首次换药,比较两组置管后穿刺点... 目的探讨首次换药时间对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穿刺点愈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17例血液肿瘤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在PICC置管后24h常规进行首次换药,观察组则在术后48h首次换药,比较两组置管后穿刺点渗血、感染及愈合情况。结果两组置管后穿刺点愈合较好率及换药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48h首次换药,可促进穿刺点愈合,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患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PICC置管 换药 穿刺点愈合 穿刺点感染 置管并发症
下载PDF
B超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用于血液科患者PICC置管 被引量:27
6
作者 赵洁 姚晶晶 +3 位作者 陈敏 李红梅 许汇娟 梁玉婷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CSCD 2015年第12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B超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引导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将150例血液病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B超组和心电图组各75例,分别采用B超引导置管、B超联合心电图定位法引导置管,并通过P波的变化确定导管末端的位置。结果 B超组导管末端一... 目的探讨B超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引导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将150例血液病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B超组和心电图组各75例,分别采用B超引导置管、B超联合心电图定位法引导置管,并通过P波的变化确定导管末端的位置。结果 B超组导管末端一次性到位率(88.00%)显著低于心电图组(97.26%),术中出血量、置管所需时间显著多于心电图组(P<0.05,P<0.01)。结论 B超联合心电图定位法应用于血液科患者PICC置管,可提高导管末端一次性到位率,减少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疾病 PICC B超 腔内心电图定位法 X线 导管异位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相关便秘预防和管理的循证护理实践 被引量:9
7
作者 姚晶晶 刘颖 +3 位作者 许汇娟 孙思敏 陈敏 江雪杰 《护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0-45,共6页
目的制定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相关便秘(chemotherapy-induced constipation,CIC)的最佳预防和管理策略,结合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的临床特点、个体需求及本院当前的医疗资源等,将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以改善患者化疗后排便情况。方法遵循JBI临... 目的制定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相关便秘(chemotherapy-induced constipation,CIC)的最佳预防和管理策略,结合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的临床特点、个体需求及本院当前的医疗资源等,将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以改善患者化疗后排便情况。方法遵循JBI临床证据实践应用模式,包括证据应用前基线审查、证据应用实践变革及证据应用后效果再审查3个阶段。将最佳证据转化成8条审查指标,应用于急性白血病患者。比较证据应用前后护士对最佳证据的执行率,患者化疗前1周和化疗后1周内排便次数以及排便形态为Bristol Ⅰ、Ⅱ型的次数。结果证据应用后,护士对CIC预防和管理的各项证据的执行率显著升高(P<0.001);患者化疗开始后1周内排便次数、出现Bristol Ⅰ和Ⅱ型粪便形态的次数较化疗前1周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基于最佳证据的CIC预防和管理策略应用于急性白血病患者后,能够提高护士对各项审查指标依从性,可预防和改善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排便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化疗 便秘 循证实践
下载PDF
某三级甲等医院静脉输液工具的使用及维护现状调查 被引量:33
8
作者 姚晶晶 赵洁 +5 位作者 周春兰 周宏珍 许汇娟 陈敏 李红梅 梁玉婷 《护理学报》 2015年第12期53-55,共3页
目的了解护士对住院患者静脉输液工具的使用及维护现状,为促进临床静脉输液技术进一步规范合理化提供依据。方法方便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264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医院培训是护士获取静脉输液知识... 目的了解护士对住院患者静脉输液工具的使用及维护现状,为促进临床静脉输液技术进一步规范合理化提供依据。方法方便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264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医院培训是护士获取静脉输液知识的主要来源(92.4%)。护士对静脉输液工具的使用及维护方法基本上符合规范和要求,但是在消毒接头、手卫生、导管固定、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封管液的量及浓度选择等方面的达标比例<75%,需要继续改进。结论临床护士对静脉输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存在问题,静脉治疗小组不仅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和护士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培训,还需加强跟踪检查和具体指导,以保证静脉输液治疗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输液 静脉治疗小组 护士培训
下载PDF
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在血液病病人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9
作者 姚晶晶 赵洁 +3 位作者 梁玉婷 陈敏 许汇娟 李红梅 《全科护理》 2016年第31期3271-3273,共3页
[目的]探讨通过观察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引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于最佳位置的应用效果,并针对不能顺利引出特征性P波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200例恶性血液病病人应用腔内心电图引导定位技术植入PICC,置管过程中观察心电图特征性P波... [目的]探讨通过观察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引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于最佳位置的应用效果,并针对不能顺利引出特征性P波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200例恶性血液病病人应用腔内心电图引导定位技术植入PICC,置管过程中观察心电图特征性P波,以此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置管后通过X线片验证结果,并分析不能顺利引出特征性P波的原因。[结果]197例病人置管过程中腔内心电图显示特征性P波,其中23例经原因分析和处理后显示;3例始终无特征性P波显示。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特征性P波与X线定位法相比,判断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最佳位置的灵敏度为98%,特异度为100%。影响心电图特征性P波显示的原因主要是心电示波不清、导管异位、送管过快。[结论]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的出现能够有效指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于最佳位置,护理操作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和排除不能显示特征性P波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腔内心电图 特征性P波 X线 护理
下载PDF
铁屑微电解法深度处理医院废水 被引量:2
10
作者 邹红林 陈恩鉴 许汇娟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2年第6期45-48,共4页
用铁屑微电池原理深度处理了医院废水 ,分析了废水pH、铁屑用量、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最佳的反应条件为 :废水进水pH为 3.5 ,铁屑用量为 12 .5 % ,常温反应 80min。
关键词 医院废水 废水处理 PH值 铁屑微电解法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
11
作者 赵洁 徐丹 +1 位作者 许汇娟 姚晶晶 《南方护理学报》 2005年第2期42-43,共2页
对1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了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移植治疗,患者合并相关并发症22例次,除1例移植后3月合并肺部感染死亡,其他病情均缓解,取得了良好疗效。由于患者移植前已经合并多脏器功能损害,因此在动员及移植期间应密切观察心... 对1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了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移植治疗,患者合并相关并发症22例次,除1例移植后3月合并肺部感染死亡,其他病情均缓解,取得了良好疗效。由于患者移植前已经合并多脏器功能损害,因此在动员及移植期间应密切观察心、肾功能的变化,如尿量、尿色、中心静脉压等,移植后期注意病毒、真菌、结核杆菌感染的发生,及早发现可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自体干细胞移植 CD34^+细胞 护理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不同留置部位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4
12
作者 钟慧群 张立力 +4 位作者 赵洁 柴燕燕 姚晶晶 许汇娟 罗晨玲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不同留置部位的效果。方法2018年1-9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留置外周静脉留置针超过3d的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并分析不同部位的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共纳入留置针...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不同留置部位的效果。方法2018年1-9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留置外周静脉留置针超过3d的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并分析不同部位的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共纳入留置针386例次,其中手背留置针190例次,前臂留置针196例次。手背及前臂的留置时间分别为(5.22±2.45)d及(5.65±2.94)d,导管堵塞发生率分别为25.8%及29.6%,液体渗漏发生率分别为5.8%及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46.8%及29.6%,且6例次(3.2%)手背留置针发生意外脱落,前臂则无一例意外脱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根据临床指征拔管时,前臂与手背留置针相比留置时间无差异,但静脉炎及导管脱落发生率低,护士应结合患者血管情况、病情等尽量选择前臂为患者置入外周静脉留置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置针 留置部位 并发症
下载PDF
不同外留长度耐高压PICC在血液病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姚晶晶 钟慧群 +3 位作者 许汇娟 向丽 陈敏 余国攀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3年第2期107-112,共6页
目的探讨2种不同外留长度耐高压PICC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行耐高压PICC置管的233例血液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置管后导管外留长度分为0~1 cm组132例和2~4 cm组101例,... 目的探讨2种不同外留长度耐高压PICC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行耐高压PICC置管的233例血液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置管后导管外留长度分为0~1 cm组132例和2~4 cm组101例,比较2组患者置管后24 h、72 h、7 d、14 d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舒适度。结果置管后24 h和72 h,0~1 cm组患者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分别为14.39%(19/132)和9.85%(13/132),2~4 cm组患者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分别为30.69%(31/101)和32.67%(33/10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02、14.16,均P<0.05);0~1 cm组患者置管后7 d和14 d穿刺点红肿发生率为9.09%(12/132)和5.30%(7/132),2~4 cm组为40.59%(41/101)和22.77%(23/10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32、15.57,均P<0.05);0~1 cm组患者置管后7 d和14 d的导管轻度脱出率分别为18.18%(24/132)和21.97%(29/132),2~4 cm组分别为59.41%(60/101)和67.33%(68/10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18、55.86,均P<0.05);置管后14 d,0~1 cm组患者舒适度明显高于2~4 cm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留置耐高压PICC外留长度为0~1 cm时,可减少患者渗血风险,降低脱管率,并提高患者舒适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患者舒适度 耐高压PICC 外留刻度 导管脱出
原文传递
广州市795名社区居民佩戴口罩的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园 许汇娟 +3 位作者 刘晓兰 胡艳利 李芳 武倩 《重庆医学》 CAS 2021年第24期4294-4297,共4页
目的调查2020年7-8月广州市社区居民佩戴口罩的态度、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佩戴口罩的影响因素。方法2020年7-8月,通过微信平台发放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广州市社区居民进行口罩相关知识的调查分析。结果共795人参与调查,... 目的调查2020年7-8月广州市社区居民佩戴口罩的态度、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佩戴口罩的影响因素。方法2020年7-8月,通过微信平台发放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广州市社区居民进行口罩相关知识的调查分析。结果共795人参与调查,认为佩戴口罩非常重要的占89.2%,口罩佩戴前会洗手的占78.6%,1个口罩使用时长在4 h内的仅占8.1%,能正确摘取口罩的占30.2%,存在口罩重复使用情况的占18.4%。结论2020年7-8月广州市社区居民佩戴口罩的意识仍较强,但对口罩的正确使用方法、使用时长、使用后对口罩的处理存在误区,需要政府、社会加大对居民使用口罩相关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开展多元化的指导,以更好地降低新发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社区居民 口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