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极活性材料Li_4Ti_5O_(12)的制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
作者 许江枫 李建玲 +1 位作者 李文生 王新东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79-884,共6页
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考察了烧结温度及时间、锂源对固相合成Li_4Ti_5O_(12)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温度为最显著影响因素;恰当的温度与时间组合可以制备粒径小、结晶度好的产物,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硝酸锂为锂源制备的Li_4Ti_5O_(12... 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考察了烧结温度及时间、锂源对固相合成Li_4Ti_5O_(12)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温度为最显著影响因素;恰当的温度与时间组合可以制备粒径小、结晶度好的产物,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硝酸锂为锂源制备的Li_4Ti_5O_(12)具有较好的高倍率充放电能力.以LiNO_3为锂源,空气气氛下800℃烧结12h,所得Li_4Ti_5O_(12)在大电流密度下充放电性能良好,1C、2C、5C时的放电容量分别达到了151、140、115mAh·g^(-1),且具有良好的可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活性材料 LI4TI5O12 制备
下载PDF
电极活性材料Li_4Ti_5O_(12)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4
2
作者 许江枫 李建玲 +1 位作者 李文生 王新东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15-1018,1058,共5页
以LiNO3和TiO2为初始反应物,固相法合成了Li4Ti5O12(M1).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表明,所得粉体为较纯的尖晶石结构的Li4Ti5O12复合氧化物.Li4Ti5O12电极以35mA.g-1电流密度恒流充放电,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70mAh.g-1,接近理论容量,首次充放电效... 以LiNO3和TiO2为初始反应物,固相法合成了Li4Ti5O12(M1).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表明,所得粉体为较纯的尖晶石结构的Li4Ti5O12复合氧化物.Li4Ti5O12电极以35mA.g-1电流密度恒流充放电,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70mAh.g-1,接近理论容量,首次充放电效率为92%.其在大电流密度下充放电性能良好,以175,350,875mA.g-1的电流密度放电,放电容量分别达到了151,140,115mAh.g-1;与传统方法使用LiOH和TiO2固相合成的Li4Ti5O12(M2)加以比较,3个倍率下的放电容量分别提高了约5%,10%和26%.循环伏安曲线表明:M1电极电位极化小,可逆性好,电极电化学活性高;M1电极嵌入/脱出锂后交流阻抗测试表明其电化学反应阻抗分别为16和20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活性材料 Li4Ti5O(12) LiNO3 材料制备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Li_4Ti_5O_(12)的合成过程分析及性能 被引量:4
3
作者 许江枫 李建玲 王新东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1-33,共3页
以高熔点的Li2CO3及低熔点的Li NO3为锂源,采用固相法合成Li4Ti5O12。热重、XRD及SEM实验表明:以Li2CO3为锂源时,合成过程为全固相;以Li NO3为锂源时,反应开始前有熔融Li NO3产生,产物具有更好的结晶性,形貌更接近球形,粒径略大但分布... 以高熔点的Li2CO3及低熔点的Li NO3为锂源,采用固相法合成Li4Ti5O12。热重、XRD及SEM实验表明:以Li2CO3为锂源时,合成过程为全固相;以Li NO3为锂源时,反应开始前有熔融Li NO3产生,产物具有更好的结晶性,形貌更接近球形,粒径略大但分布均匀。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以Li NO3为锂源的产物,在0.5C、1.0C、2.0C、5.0C、8.0C及10.0C时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47 mAh/g、141 mAh/g、133 mAh/g、106 mAh/g、83 mAh/g和69 mAh/g,较以Li2CO3为锂源的产物分别提高了约5%、7%、12%、14%、16%和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4TI5O12 合成过程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工业矿物与岩石”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许江枫 白志民 +1 位作者 周熠 闵鑫 《科技风》 2023年第35期135-137,共3页
为适应新形势下国家人才培养需要,新工科建设势在必行。本研究基于科学范式教育现状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业矿物与岩石”课程特点,对课程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及资源建设等课程要素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课... 为适应新形势下国家人才培养需要,新工科建设势在必行。本研究基于科学范式教育现状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业矿物与岩石”课程特点,对课程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及资源建设等课程要素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课程以新工科理念、教育心理学理念、课程思政协同为先行,优化课程内容,建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实施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案,建设立体化“学材”资源,为高质量高等学校课程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工业矿物与岩石 课程要素 改革与研究
下载PDF
以学生为本的“材料制备与性能实验”课程系统优化研究
5
作者 许江枫 张娜 +3 位作者 闵鑫 吴小文 周熠 房明浩 《科技风》 2023年第34期88-90,共3页
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是高教改革的重点,实践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材料学科高质量人才培养成效。论文基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的实践课程“材料制备与性能实验”开展教学研究,分别从课程设置改革、课程系统优化、评... 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是高教改革的重点,实践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材料学科高质量人才培养成效。论文基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的实践课程“材料制备与性能实验”开展教学研究,分别从课程设置改革、课程系统优化、评价方式优化等方面展开讨论,在课程设置改革中以整合的课程形式实现了系统化、延续性实验教学;在课程系统优化方面提出了实验内容优化、实验设计优化、实验实施调整、教学方法优化等方案;在评价方式优化方面采用细化的考核方案,实现了全过程考核,并以评价促教学、促创新。通过项目研究,提出了创新的课程设置方式、切实可行的教学过程优化方案及多样性的评价方式,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类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教学 课程设置 课程系统 评价方式
下载PDF
新型感应式电能传输系统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绪鹏 王长松 许江枫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6-108,共3页
新型感应式能量传输系统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从电源到负载之间的无接触电能传输。介绍了感应式电能传输技术的构成以及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该系统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感应 电能 传输
下载PDF
基于PCB的新型感应式电能传输系统 被引量:4
7
作者 张绪鹏 王长松 许江枫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0-101,共2页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基于PCB技术的感应式电能传输系统。它将感应式电能传输技术和平面变压器技术相结合,除了具有一般感应式电能传输系统无接触、无磨损、可靠性高、安全性好的特点,还有着体积小、能量密度大、损耗小,散热面积大、电流通...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基于PCB技术的感应式电能传输系统。它将感应式电能传输技术和平面变压器技术相结合,除了具有一般感应式电能传输系统无接触、无磨损、可靠性高、安全性好的特点,还有着体积小、能量密度大、损耗小,散热面积大、电流通过性好等诸多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式电能传输 PCB 平面变压器
下载PDF
“材料设计与系统模拟”课程的教学体系建设 被引量:2
8
作者 刘玉芹 李金洪 许江枫 《中国地质教育》 2010年第2期58-60,共3页
本文针对"材料设计和系统模拟"课程内容多、涵盖面广等特点,探讨了该课程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践教学的体系建设。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包括最优化实验方案设计、不同空间尺度的材料设计方法以及材料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上机实践... 本文针对"材料设计和系统模拟"课程内容多、涵盖面广等特点,探讨了该课程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践教学的体系建设。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包括最优化实验方案设计、不同空间尺度的材料设计方法以及材料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上机实践教学创新性设计为正交实验方案设计和结果分析、基于相图计算的材料设计和Materials Studio在材料设计与模拟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设计与系统模拟 教学内容 体系建设
下载PDF
“材料研究系列实验”课程教学实践与创新
9
作者 吴小文 杜高翔 +1 位作者 许江枫 梅乐夫 《科教导刊》 2011年第24期29-30,共2页
“材料研究系列实验”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实践必修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大有裨益。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分别在实验平台建设、实验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 “材料研究系列实验”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实践必修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大有裨益。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分别在实验平台建设、实验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研究 实验 教学实践
下载PDF
金云母-氧化铁珠光颜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桂贤 李云华 +1 位作者 葛琦 许江枫 《非金属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54,共3页
采用化学液相沉积法制备金云母-氧化铁珠光颜料,考察了反应过程中体系pH值、氯化铁浓度以及焙烧温度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确定了金云母基珠光颜料的优化制备工艺为:FeCl3溶液质量分数6%,pH值2~2.5,焙烧温度700℃。此时金云母珠光颜料成品... 采用化学液相沉积法制备金云母-氧化铁珠光颜料,考察了反应过程中体系pH值、氯化铁浓度以及焙烧温度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确定了金云母基珠光颜料的优化制备工艺为:FeCl3溶液质量分数6%,pH值2~2.5,焙烧温度700℃。此时金云母珠光颜料成品具有良好的性能,珠光颜料包覆粒径均匀,包覆效果较好,珠光效应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光颜料 金云母 氧化铁 化学液相沉积法
下载PDF
电极材料Mn_3O_4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浩 许江枫 +5 位作者 乐黎明 罗阳 高越 刘月 谢慧琳 王辰辰 《中国锰业》 2016年第3期105-112,共8页
采用共沉淀法结合热分解法制备Mn_3O_4,并对其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探究。考查了煅烧温度、PVA用量以及碳酸铵的添加等因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确定了优化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Mn_3O_4的优化煅烧温度是1 000℃,PVA对Mn_3O_4的形成... 采用共沉淀法结合热分解法制备Mn_3O_4,并对其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探究。考查了煅烧温度、PVA用量以及碳酸铵的添加等因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确定了优化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Mn_3O_4的优化煅烧温度是1 000℃,PVA对Mn_3O_4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较优的PVA添加量为20%左右,较不添加PVA所制备的样品其放电比容量提高了近10倍。在无PVA条件下,添加碳酸铵对产物的电化学性能起到抑制作用;在有PVA条件下,添加碳酸铵能提高产物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氧化三锰 电化学性能 超级电容器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工业矿物与岩石》教学改革与创新举措研究
12
作者 周熠 闵鑫 +2 位作者 许江枫 梅乐夫 白志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3年第4期152-155,共4页
新工科建设对我国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工科专业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充分探讨《工业矿物与岩石》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加强课程设计与内容组织、多维度开发课程思政元素、紧密结合当今世界科技前沿开展本科教学和... 新工科建设对我国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工科专业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充分探讨《工业矿物与岩石》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加强课程设计与内容组织、多维度开发课程思政元素、紧密结合当今世界科技前沿开展本科教学和不断加强实践教学与学科交叉四个方面,结合具体教学设计详细阐述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举措,为进一步彰显课程特色与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矿物与岩石 工程教育 材料类专业
下载PDF
中国“茶巴克”文化营销模式的研究分析
13
作者 李可 丁子淇 +2 位作者 刘家钰 许江枫 耿泽 《丝路视野》 2018年第24期47-49,共3页
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浓墨重彩的一个组成部分,融合了多种哲学思想,凝聚了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然而在全球一体化的格局和“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茶文化并没有焕发新机,对比咖啡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之热,更显保守陈... 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浓墨重彩的一个组成部分,融合了多种哲学思想,凝聚了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然而在全球一体化的格局和“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茶文化并没有焕发新机,对比咖啡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之热,更显保守陈旧.本文通过对星巴克文化营销模式的研究分析,探索出一种中国“茶巴克”文化营销模式,走出一条利于中国现有茶馆的发展道路,加强标准化建设和品牌文化构建,重塑品牌形象,从而推动我国国际化战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营销模式 研究
下载PDF
新型感应式电能传输系统的耦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长松 张绪鹏 许江枫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4-127,132,共5页
感应式电能传输系统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电能的无接触传输,具有无磨损、可靠性高、安全性好的特点。为了有效的提高感应式电能传输系统传输效能,提出对初次级线圈之间的状态对传输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利用互感定义和椭圆积分,讨论了线... 感应式电能传输系统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电能的无接触传输,具有无磨损、可靠性高、安全性好的特点。为了有效的提高感应式电能传输系统传输效能,提出对初次级线圈之间的状态对传输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利用互感定义和椭圆积分,讨论了线圈的形状参数和相对位置变化对互感参数的影响,并通过实验对比验证了文章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式电能传输 传输效率 互感 线圈 椭圆积分
原文传递
新型平面感应式电能传输系统
15
作者 王长松 张绪鹏 许江枫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159-161,166,共4页
针对功率器件不断提高的降低能耗、减小体积的需求,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平面变压器技术的感应式电能传输系统。该系统将感应式电能传输技术和平面变压器技术相结合,利用平面变压器技术,将线圈整合在电路板上,并与其他元器件集成在一起... 针对功率器件不断提高的降低能耗、减小体积的需求,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平面变压器技术的感应式电能传输系统。该系统将感应式电能传输技术和平面变压器技术相结合,利用平面变压器技术,将线圈整合在电路板上,并与其他元器件集成在一起,在保持较好的感应式电能传输效能的基础上有效地减小了传输系统的体积。实验证明该系统能够满足一般的监测设备馈电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式电能传输 平面变压器 非接触 PCB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