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末端脑钠肽前体与急性心肌缺血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4
1
作者 许炳灿 蒋龙元 王景峰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9年第1期4-5,52,共3页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急性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2006年11月至2007年4月于我院住院明确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70例,根据选择性冠脉造影显示冠脉病变支数的不同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急性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2006年11月至2007年4月于我院住院明确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70例,根据选择性冠脉造影显示冠脉病变支数的不同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包括左主干病变)组以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不同分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闭塞组,比较各组间NT-proBNP的水平。结果:三支病变组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双支病变组(P<0.05);双支病变组NT-proBNP水平又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闭塞组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狭窄组(P<0.05);中度狭窄组NT-proBNP水平又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缺血患者血NT-proBNP浓度随着心肌缺血程度的加重、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冠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升高,提示NT-proBNP浓度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末端脑钠肽前体 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 急性心肌缺血
下载PDF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2
作者 许炳灿 罗自通 陆燕华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1年第5期370-371,共2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我院住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268例,其中经桡动脉途径100例(观察组),经股动脉途径168例(对照组),比较两...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我院住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268例,其中经桡动脉途径100例(观察组),经股动脉途径16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PCI成功率、血管并发症(出血和血肿、假性动脉瘤、血管闭塞、深静脉血栓)、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外周血管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明显低(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较经股动脉途径更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股动脉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N-末端脑钠肽前体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关系研究
3
作者 许炳灿 曾丽萍 蒋龙元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0年第5期360-361,共2页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2006年11月至2007年4月于我院住院明确诊断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150例(其中心功能Ⅱ级30例、Ⅲ级70例、Ⅳ级50例),心功能正常者30例为对照,检测其血浆NT-proBNP水...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2006年11月至2007年4月于我院住院明确诊断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150例(其中心功能Ⅱ级30例、Ⅲ级70例、Ⅳ级50例),心功能正常者30例为对照,检测其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心力衰竭组NT-proBN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且随心功能的恶化NT-proBNP水平亦随之增高。结论:NT-proBNP与心功能有关,可作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较好的预后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末端脑钠肽前体 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 心力衰竭
下载PDF
关于冠脉介入术患者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4
作者 许炳灿 陆燕华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8年第5期413-41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后上消化道出血(UGIB)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6年8月就诊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因ACS而行PCI治疗的患者资...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后上消化道出血(UGIB)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6年8月就诊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因ACS而行PCI治疗的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1年内是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分为UGIB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特点,筛选发生UGIB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ACS患者PCI后双抗治疗1年内的UGIB发生率是5.2%;与对照组比较,UGIB组年龄大、女性、消化性溃疡史、肾功能不全及心功能不全比例均明显升高(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女性、年龄、消化性溃疡史、肾功能不全及心功能不全史是ACS患者PCI后口服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ACS患者PCI后服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时,应全面评估UGIB危险因素,高危患者应加强随访并采取避免出血的临床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上消化道出血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清尿酸、胆红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关系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姚友杰 杨敏华 +1 位作者 许炳灿 王景峰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8年第6期323-327,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胆红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评价三者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429例疑诊冠心病而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均同期检测血清尿酸、胆红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并检测三酰甘油(甘油三酯,TG)、...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胆红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评价三者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429例疑诊冠心病而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均同期检测血清尿酸、胆红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并检测三酰甘油(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素氮(BUN)和肌酐(Cr)。根据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冠状动脉无狭窄,3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冠状动脉狭窄小于50%,97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仅有一支冠状动脉分支狭窄大于或等于50%,123例)和多支病变组(有一支以上冠状动脉分支狭窄大于或等于50%,174例),并在每组内分高LDL-C亚组和正常LDL-C亚组。结果各组间总血尿酸水平依次呈递增趋势,多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较正常组分别升高了35.0%(P<0.05)和27.9%(P<0.05);而多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直接胆红素水平呈依次递减趋势,多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与正常组比较直接胆红素水平分别下降了38.2%和26.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接胆红素各组间两两比较未发现统计学差异。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多支病变组(0.934±0.826mg/L)和单支病变组(0.616±0.776mg/L)较正常组(0.164±0.432mg/L)均显著升高(P均<0.05);同时,多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升高了51.6%(P<0.05)。在剔除了LDL-C影响后亚组分析中,也得出类似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血尿酸、直接胆红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均为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的因素,其中尿酸的OR值最大(OR5.347,95%CI3.365~8.49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除LDL-C和血糖等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外,血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要强于直接胆红素(r值分别为1.124和2.113,P值分别为0.001和0.000)。结论(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增高。冠心病患者直接胆红素浓度降低,间接胆红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无明确关系。(2)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大于直接胆红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尿酸 胆红素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肠瘘并发腹腔感染的治疗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曾丽萍 许炳灿 +3 位作者 何清 唐启彬 李文滨 王捷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0年第5期335-336,共2页
目的探讨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治愈出院18例(81.3%),死亡3例,自动出院1例。结论有效的腹腔冲洗、脓肿引流、抗生... 目的探讨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治愈出院18例(81.3%),死亡3例,自动出院1例。结论有效的腹腔冲洗、脓肿引流、抗生素治疗以及积极支持疗法,是治愈肠外瘘并腹腔感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外瘘 腹腔感染 治疗
下载PDF
混合核苷片联合甲巯咪唑治疗甲亢20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李莉 叶华 +2 位作者 许炳灿 金小岩 曾映娟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3年第4期272-274,291,共4页
目的:探讨混合核苷片与甲巯咪唑合用治疗甲亢的疗效及混合核苷对甲巯咪唑相关副作用的影响。方法:在使用甲巯咪唑治疗甲亢的基础上,将患者随机分为加用混合核苷片(治疗组)或复合维生素B(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1年过程中甲状腺功能变化及... 目的:探讨混合核苷片与甲巯咪唑合用治疗甲亢的疗效及混合核苷对甲巯咪唑相关副作用的影响。方法:在使用甲巯咪唑治疗甲亢的基础上,将患者随机分为加用混合核苷片(治疗组)或复合维生素B(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1年过程中甲状腺功能变化及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肝功能损害及皮疹等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第一、二次减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1年后治疗组没有达到维持剂量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3个月治疗组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均高于对照组,其白细胞减少病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肝功能损害及皮疹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混合核苷片和甲巯咪唑合用治疗甲亢,能帮助甲状腺功能较快恢复,并可减少甲巯咪唑治疗过程中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核苷 甲巯咪唑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副作用
下载PDF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20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龙会宝 许炳灿 王连源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3年第5期342-343,共2页
目的:总结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22例分为老年组(n=200)和非老年组(n=222),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最主要的原因均为消化性溃疡,老年组中胃溃疡、... 目的:总结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22例分为老年组(n=200)和非老年组(n=222),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最主要的原因均为消化性溃疡,老年组中胃溃疡、胃癌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而十二指肠溃疡和食管静脉曲张的发生率则均明显低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患者无腹痛率及伴随疾病率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1)。结论:老年上消化道出血以胃溃疡和胃癌多见,同时伴有较多的并发症,死亡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 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老年
下载PDF
院内获得性肺炎6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聂晓莉 龙会宝 许炳灿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1年第1期21-22,共2页
目的:了解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分布,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院内获得性肺炎6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基础病是血液病18例(30%),脑血管病9例(15%):临床症状中发热占96.7%,咳嗽占63.3%;痰培养阳性... 目的:了解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分布,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院内获得性肺炎6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基础病是血液病18例(30%),脑血管病9例(15%):临床症状中发热占96.7%,咳嗽占63.3%;痰培养阳性率95.0%,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为两个主要致病菌,药敏试验发现铜绿假单胞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性增加,肺炎克雷伯氏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人死亡率为58.1%,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为48.4%,混合感染为67.7%。结论: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病人基础病多,病原菌对抗生素耐药率高,治疗难度大,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内获得性肺炎 痰培养 药敏试验
下载PDF
雌激素对去卵巢SD大鼠体重变化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莉 叶华 许炳灿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0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去卵巢后十月龄雌性SD大鼠及应用雌二醇替代治疗后对体重的影响。方法:81只十月龄雌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的方法分为去卵巢组(VOX组)、去卵巢加雌二醇注射组(EST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在进行手术当天及手术后第2天及其后每周... 目的:探讨去卵巢后十月龄雌性SD大鼠及应用雌二醇替代治疗后对体重的影响。方法:81只十月龄雌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的方法分为去卵巢组(VOX组)、去卵巢加雌二醇注射组(EST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在进行手术当天及手术后第2天及其后每周测量体重一次,直到14周。结果:大鼠的体重在手术后各组均先下降;然后均有增加,以VOX组为最快,增加到一定程度后,逐步变得平稳;基础体重轻的大鼠体重变化最大。结论:雌激素体内水平的改变,可以直接影响SD大鼠的体重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 去卵巢sD大鼠:体重变化
下载PDF
遗传性心律失常分子生物学与临床研究进展
11
作者 许子彬 许炳灿 黄至斌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8年第11期694-698,共5页
猝死是当今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猝死复杂的病因中,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占猝死的80%。在青少年人群中发生的猝死,遗传性心律失常是常见原因。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组学等研究进展,对心律失常基因机制有了长... 猝死是当今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猝死复杂的病因中,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占猝死的80%。在青少年人群中发生的猝死,遗传性心律失常是常见原因。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组学等研究进展,对心律失常基因机制有了长足的认识,基因的突变在遗传性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和儿茶酚胺依赖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被证实,并可预测年轻人猝死的危险性,因而,心律失常基因机制研究成为近年来心血管领域内的一个研究前沿。以下分别对与猝死有关的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分子生物学与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心律失常 分子生物学 临床研究 BRUGADA综合征 遗传性长QT综合征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源性猝死 短QT综合征
下载PDF
合贝爽与心律平转复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比较
12
作者 陆燕华 许炳灿 罗自通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7年第4期324-325,共2页
目的:观察合贝爽与心律平转复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择8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合贝爽5~20 mg,5 min静脉推注,对照组予心律平70 mg,5 min静脉推注,观察转复成功率,复律时间与不... 目的:观察合贝爽与心律平转复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择8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合贝爽5~20 mg,5 min静脉推注,对照组予心律平70 mg,5 min静脉推注,观察转复成功率,复律时间与不良反应。结果:PSVT转复成功率合贝爽组为85%,心律平组为70%;平均复律时间合贝爽组为5.06 min,心律平组为10.05 min;不良反应发生率合贝爽组为5%,心律平组为7.5%。结论:合贝爽转复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良好,可以作为PSVT急诊治疗的常规药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贝爽 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律平
下载PDF
自发性纵隔气肿的X线和CT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郑兴雄 许炳灿 姜骏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1年第4期297-298,共2页
目的:探讨X线胸片和CT对自发性纵隔气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0年12月39例自发性纵隔气肿的X线平片与CT表现。结果:39例自发性纵隔气肿中,X线胸片显示纵隔气肿呈现透亮影像,侧位片比正位片显示更清楚,CT可清晰显示... 目的:探讨X线胸片和CT对自发性纵隔气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0年12月39例自发性纵隔气肿的X线平片与CT表现。结果:39例自发性纵隔气肿中,X线胸片显示纵隔气肿呈现透亮影像,侧位片比正位片显示更清楚,CT可清晰显示纵隔气肿呈现气体密度及被气体勾画出的纵隔结构。结论:X线检查对早期自发性纵隔气肿易漏诊,CT检查有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 纵隔气肿 X线摄影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requent inappropriate therapy induced by pacing/sensing lead malfunction of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14
作者 罗年桑 陈样新 +4 位作者 许炳灿 林永青 袁沃亮 周淑娴 王景峰 《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1年第3期156-164,共9页
At present, malfunction of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CD) lead has already gradually become a serious clinic problems for doctors,to well identify and manage the frequent inappropriate therapy induced ... At present, malfunction of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CD) lead has already gradually become a serious clinic problems for doctors,to well identify and manage the frequent inappropriate therapy induced by sensing abnormality due to pacing/sensing (P/S) lead malfunctions of ICD are another kind of challenge for cardiologists. Methods Lead malfunctions of ICD were identified during follow-up period, in which insulation layer rupture and lead fracture were the most frequent. Except for conventional examinations, events histories and pacing parameters were reviewed from electrogram of ICD to determine the causes of lead malfunctions and guide the management. Results Frequent inappropriate therapy induced by sensing abnormality due to P/S lead malfunctions (normal high-voltage part of ICD lead) was identified in five patients and successfully managed by simply implanting an additional P/S lead but keeping the original defibrillation lead (high-voltage part of the ICD lead). Follow-up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method was safe and effective enough for these patients. Conclusions Inappropriate therapy induced by P/S lead malfunction could be well managed by only replacing P/S lead but keeping the normal original defibrillation lead, which could also greatly decrease the risk and medical cost than extracting original lead of ICD or adding a new defibrillation le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lead malfunction inappropriate therap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