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河川随水流输砂能力、底床条件及来水来砂条件等变化而演变,以相应调整河床型态与水砂关系,促使河川趋向近似冲淤平衡稳定状态。在一定流域来水来砂的条件下,河流将调整它的比降、型态、河床物质组成及河型进而达到稳定状态。河川...天然河川随水流输砂能力、底床条件及来水来砂条件等变化而演变,以相应调整河床型态与水砂关系,促使河川趋向近似冲淤平衡稳定状态。在一定流域来水来砂的条件下,河流将调整它的比降、型态、河床物质组成及河型进而达到稳定状态。河川型态分类将有助于了解河床稳定特性、来水来砂条件及河床地质条件相适应之均衡型态。本研究以台湾重要河川荖浓溪流域为研究范围,利用Leopold and Wolman(1957)[1]、Ferguson(1984)[2]、许炯心(2004)[3]及陈树群五层分类法(2001)[4]等方式进行荖浓溪河川型态分类,透过水文地文数据分析、河川型态分类与水力几何型态判别等计算,以进行河川型态特性分类及河床稳定等课题之分析探讨,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了解流域河川特性及河床演变之定性定量评估,并提供作为河川复育与流域经营管理之参考。展开更多
文摘天然河川随水流输砂能力、底床条件及来水来砂条件等变化而演变,以相应调整河床型态与水砂关系,促使河川趋向近似冲淤平衡稳定状态。在一定流域来水来砂的条件下,河流将调整它的比降、型态、河床物质组成及河型进而达到稳定状态。河川型态分类将有助于了解河床稳定特性、来水来砂条件及河床地质条件相适应之均衡型态。本研究以台湾重要河川荖浓溪流域为研究范围,利用Leopold and Wolman(1957)[1]、Ferguson(1984)[2]、许炯心(2004)[3]及陈树群五层分类法(2001)[4]等方式进行荖浓溪河川型态分类,透过水文地文数据分析、河川型态分类与水力几何型态判别等计算,以进行河川型态特性分类及河床稳定等课题之分析探讨,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了解流域河川特性及河床演变之定性定量评估,并提供作为河川复育与流域经营管理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