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希望的力量:高学业成就农家子弟留守历程中的精神向度及其建构 被引量:6
1
作者 许程姝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23年第3期70-81,共12页
对25位农家子弟的教育自传进行叙事分析后发现,作为精神向度的“希望”力量蕴藏在农家子弟的自我叙事之中。在以乐观、接纳、信仰及期盼为具体内容和表征的“希望”精神向度之下,农家子弟的个体意志不断增强,形成了困境的自我化解机制,... 对25位农家子弟的教育自传进行叙事分析后发现,作为精神向度的“希望”力量蕴藏在农家子弟的自我叙事之中。在以乐观、接纳、信仰及期盼为具体内容和表征的“希望”精神向度之下,农家子弟的个体意志不断增强,形成了困境的自我化解机制,并最终实现了对社会结构性壁垒的群体性突破。农家子弟的叙事揭示了一个基于现实之上的乌托邦精神实践过程,即个体可以凭借维持和累进“希望”的力量来践行向上的人生。因而,探索农村儿童主动成长路径与有效社会支持的改革方案,重点在于构建出一种新型的希望教育观,并依此创设出清晰的希望教育实践策略和多元主体支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望思维 留守历程 农家子弟 高学业成就 叙事民族志
下载PDF
农村文化资本与文化生产——基于农村儿童“差别优势”的理论构型 被引量:19
2
作者 许程姝 邬志辉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4-153,共10页
基于文化多样性的文化资本理解为差异化城乡社会中的个体发展开辟了“差别优势”的话语进路。在城乡分野的文化生产场,文化资本并非均质化存在,农村儿童以不同于城市儿童的文化资本实现着文化生产。尽管面临家庭文化资本缺失的可能风险... 基于文化多样性的文化资本理解为差异化城乡社会中的个体发展开辟了“差别优势”的话语进路。在城乡分野的文化生产场,文化资本并非均质化存在,农村儿童以不同于城市儿童的文化资本实现着文化生产。尽管面临家庭文化资本缺失的可能风险,但自然心性、人伦传统、亲密关系等农村文化资本也能促使农村儿童从中汲取“担当”“尊重”“乐观”“回馈”等向上的文化品质,进而为他们取得高学业成就带来精神力量。因而,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文化资本具有促进乡村社会与儿童文化生产的本体教育价值。但不容忽视的是,伴随现代社会制度从传统社会秩序中分离的进程,农村儿童面临一系列由社会转型与城镇化浪潮带来的挑战,农村文化资本与阶层再生产的暗面不断显现,有待于进一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文化资本 文化生产 农村儿童 差别优势 高学业成就
下载PDF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视阈下的教育治理研究——来自“成都经验”的制度分析模型 被引量:5
3
作者 许程姝 邬志辉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1期165-171,共7页
城镇化过程中,大都市所辖的超规模人口与城乡的强人口变动为义务教育治理带来负荷。地方政府不仅要均衡教育资源以实现变动中的城乡义务教育公平发展,更要提升治理能力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质量提高。以"问题取向""制度... 城镇化过程中,大都市所辖的超规模人口与城乡的强人口变动为义务教育治理带来负荷。地方政府不仅要均衡教育资源以实现变动中的城乡义务教育公平发展,更要提升治理能力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质量提高。以"问题取向""制度分析""地方特色"为基调的教育研究观,不仅能生动地描绘出地方政府的教育过程性实践,更能为我国义务教育治理改进提供事实性依据。以"成都经验"为个案,将其纳入"观念—组织—机制"的分析框架下,使"超规模、强流动"人口表征的制度分析模型得以构建。研究表明,"全域成都"的观念制度将城乡义务教育融入圈层的整体网络之中,"市域统筹"的组织制度打破了区县之间的"地方主义""各自为政","四类一体"的机制设计激发了地方教育治理创新活力。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有效治理,观念共识、合理统筹、创新机制成为重要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义务教育 一体化 教育治理 “成都经验”
下载PDF
农村留守儿童“动态”成长历程的实践图式及教育审思——基于生命历程理论
4
作者 许程姝 邬志辉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49-257,共9页
传统研究以对象化指征和功能主义概念视角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理解为“一直留守”或始终保持稳定的“留守”状态,过于简化或静态化处理具有潜在风险,部分地消解了留守群体的实在困境及情感体验,并面临政策立场上的抽象治理困局。生命历... 传统研究以对象化指征和功能主义概念视角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理解为“一直留守”或始终保持稳定的“留守”状态,过于简化或静态化处理具有潜在风险,部分地消解了留守群体的实在困境及情感体验,并面临政策立场上的抽象治理困局。生命历程理论下“轨迹”和“转变”的分析路径昭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历程的“动态”特性,农村留守儿童“忧伤与孤独”的情感律动隐匿在“归属与分离”的成长轨迹中;“交替式监护”使亲子关系演化为“陌生人”、缺失情境的“家”观念被构造为“不团圆”等教养风险;教育历程中频繁“转学”成为既定事实并激发了农村留守儿童的主体行动与融入策略。生命历程视角下“留守”的动态机制挖掘及实践反思成为理解留守命题的新进路,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亟须深入基于动态情境的教育政策理解,考虑留守历程中形成、维持或加剧问题的教育事件,提高对在变化情境中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关注并施加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 生命历程理论 农村留守儿童 轨迹 转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