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前见”在文学“经典”生成中的作用--以《鲁滨逊漂流记》与《福》为例
1
作者 许锦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期7-12,共6页
“前见”作为一个哲学概念移植到文学领域时,虽然大致概念并未改变,但仍存一定的问题。同时文学“经典”作为一个前现代概念,虽然已被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者批判,但仍有其存在意义。而“前见”在文学“经典”生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却... “前见”作为一个哲学概念移植到文学领域时,虽然大致概念并未改变,但仍存一定的问题。同时文学“经典”作为一个前现代概念,虽然已被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者批判,但仍有其存在意义。而“前见”在文学“经典”生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却鲜有讨论。因而首先要对“前见”概念进行哲学史语境中的梳理。历史既是理解的前提,亦是理解的产物,历史是“被理解”的历史。文学“前见”可以从文学创作主体与文学接受主体两方面考虑。文学“经典”的产生亦需要探其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以及解构该小说的小说《福》,具体论述“前见”在文学“经典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前见”在“经典化”过程中的两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见 文学经典 经典化 《鲁滨逊漂流记》 《福》 可能性
下载PDF
数字时代的语文教育——从新媒介文艺主体论出发
2
作者 许锦煊 《中学语文》 2024年第5期3-6,共4页
数字时代来临,语文教育面临新发展和新挑战,传统式的“教师—教室空间—纸质课本—学生”显然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一种数字时代新型语文教育的范型理论亟待被提出与实践。包括自然人主体、赛博格主体、人工智能主体、“数字虚拟人”主... 数字时代来临,语文教育面临新发展和新挑战,传统式的“教师—教室空间—纸质课本—学生”显然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一种数字时代新型语文教育的范型理论亟待被提出与实践。包括自然人主体、赛博格主体、人工智能主体、“数字虚拟人”主体在内的新媒介文艺主体进课堂成为语文教育的一种新的可能,然而成本资金的短缺、技术设备和资源的匮乏、教育体制的刚性框架和教育政策法规的约束,以及学生接受度和适用性等仍制约着新媒介文艺主体进课堂。但不能否认的是,在未来新媒介文艺主体将扮演引领创新潮流的角色,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丰富的学习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语文教育 新媒介文艺主体 困境与制约
下载PDF
“昳丽”是光艳美丽吗?
3
作者 许锦煊 周掌胜 《中学语文》 2021年第31期94-95,共2页
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收录了选自《战国策·齐策一》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其中有“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一句,教材注解“昳丽”为“光艳美丽”。不仅是统编版教材,苏教版、北师大版等语文教材以及《汉语大词典》都... 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收录了选自《战国策·齐策一》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其中有“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一句,教材注解“昳丽”为“光艳美丽”。不仅是统编版教材,苏教版、北师大版等语文教材以及《汉语大词典》都持这一观点。本文就此注释提出质疑,展开探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 昳丽 注释质疑
下载PDF
迷失的“我”——精神分析视域下的电影《生命之树》
4
作者 许锦煊 《视听》 2021年第2期75-76,共2页
自电影《生命之树》上映以来,对导演泰伦斯·马力克想要在影片中表达主题的解读就层出不穷。但所有对主题的解读终究要回归到对主人公杰克·奥布莱恩的解读上去。本文在精神分析视域下,通过精神分析学派发展史上重要代表人物的... 自电影《生命之树》上映以来,对导演泰伦斯·马力克想要在影片中表达主题的解读就层出不穷。但所有对主题的解读终究要回归到对主人公杰克·奥布莱恩的解读上去。本文在精神分析视域下,通过精神分析学派发展史上重要代表人物的观点,梳理整合了电影的细节,深度挖掘杰克这一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杰克心中"我"的迷失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之树》 精神分析 迷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