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建立健康促进学校两年效果观察 被引量:5
1
作者 许龙善 潘宝骏 +7 位作者 林金祥 陈丽萍 许贤让 李友松 程由注 杨发柱 郑永顺 晋承潮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6-87,共2页
目的:评价以降低蠕虫感染为突破口,建立健康促进学校的效果。方法:选择福建省连江县4所中小学的全体师生,按“WHO西太区发展健康促进学校区域行动纲要”要求的内容、方法进行,并选取2所中小学作对照。结果:采用驱虫与健康促进措... 目的:评价以降低蠕虫感染为突破口,建立健康促进学校的效果。方法:选择福建省连江县4所中小学的全体师生,按“WHO西太区发展健康促进学校区域行动纲要”要求的内容、方法进行,并选取2所中小学作对照。结果:采用驱虫与健康促进措施相结合的4所试点中小学,2年来学校与社区关系进一步融洽,学生肠道蠕虫感染率下降85.60%,卫生知识的及格率与卫生行为良好率分别比开展前上升87.03%和30.85%;而只驱虫未开展健康促进教育的2所对照中小学,肠道蠕虫下降率仅为56.70%,卫生知识及格率仅上升0.5%,而卫生行为良好率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结论:实行从驱虫入手建立健康促进学校的途径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促进学校 驱虫
下载PDF
福州地区艾滋病高危人群行为学调查 被引量:17
2
作者 许龙善 严延生 +12 位作者 陈亮 陈舸 颜苹苹 陈黄河 林华 刘建湘 何新 陈利民 林金财 陈玉麟 柯棣华 潘振忠 吴国笔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1年第4期220-222,共3页
目的 调查营业性娱乐场所服务小姐的卖淫活动情况及避孕套使用情况,动态观察影响福州地区HIV/AIDS流行的行为危险因素。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根据所指定的观察指标,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目标人群进行卖淫活动及与艾滋病性病相关的危险... 目的 调查营业性娱乐场所服务小姐的卖淫活动情况及避孕套使用情况,动态观察影响福州地区HIV/AIDS流行的行为危险因素。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根据所指定的观察指标,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目标人群进行卖淫活动及与艾滋病性病相关的危险性行为调查。结果 76.1%(761/998)被调查的营业性娱乐场所服务小姐有卖淫活动,不同场所的服务小姐卖淫的比例不同,在桑拿中的比例为81.0%,而在卡拉OK、歌舞厅等其它场所的比例为 74.0%,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x2=6.00,P<0.05)。卖淫者在过去1个月内发生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避孕套者占48.7%,最近1次发生性行为时使用避孕套者占67.0%。结论 福州地区营业性娱乐场所服务小姐从事卖淫比例高,但避孕套使用率仍不高,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及强化干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卖淫 营业性娱乐场所 避孕套 行为学监测
下载PDF
台湾登革热的流行与控制 被引量:12
3
作者 许龙善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20-22,共3页
20世纪以来 ,台湾历经 1915~ 1916年、 1931年、 1942~ 1943年 3次全岛性登革热大流行 ,此后 38年流行静息 ,1981年再度发生流行 ,至今尚未遏阻。 1993年以前 ,以登革 型病毒为主 ,1994年以后 ,病毒型别多样 ,台北、台南以 型为主 ... 20世纪以来 ,台湾历经 1915~ 1916年、 1931年、 1942~ 1943年 3次全岛性登革热大流行 ,此后 38年流行静息 ,1981年再度发生流行 ,至今尚未遏阻。 1993年以前 ,以登革 型病毒为主 ,1994年以后 ,病毒型别多样 ,台北、台南以 型为主 ,而南部高雄地区则以 型为主。调查显示 ,台湾登革热流行在南部以埃及伊蚊为主要媒介 ,而台中、台北则以白纹伊蚊为主要媒介。 1988年 12月为控制登革热流行 ,台湾卫生署和环境保护署成立了“登革热防治中心”,制定了“登革热防治计划”和“登革热防治中程计划”,从疫情监视、病媒调查、喷药灭蚊、蚊媒孳生地消除、卫生宣传教育、检验和医疗各方面积极开展防治工作 ,取得一定成效。继中程防治计划完成后 ,又着手制定“登革热第二期中程计划”现正在实施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台湾 媒介 防治 流行病学
下载PDF
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3
4
作者 许龙善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1-3,共3页
关键词 灾害卫生 公共卫生 疾病控制
下载PDF
福建省食源性寄生虫病研究现状与防控策略 被引量:4
5
作者 许龙善 《海峡科学》 2007年第1期86-88,共3页
近年来,不良的饮食方式不断侵入人们的生活,使得食源性寄生虫病发病率呈迅速上升的趋势。本文综述近年来福建省主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状况与特点,传播宿主的种类与地区分布,并提出了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控策略。
关键词 食源性寄生虫病 广州管圆线虫 并殖吸虫 东方次皋吸虫 防控策略
下载PDF
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三种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6
作者 许龙善 何秀华 +2 位作者 黄柏芳 吴金俊 郑祖杰 《医学动物防制》 1993年第4期209-210,共2页
近年来,同工酶电泳技术日益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并用同工酶作为遗传标志进行物种鉴定,探讨自然种群基因结构的变化及种内、种间的亲缘关系。本文用垂直平板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闽北种群数量大。
关键词 中华按蚊 嗜人按蚊 同功酶
下载PDF
福建省医学寄生虫学科发展报告 被引量:1
7
作者 许龙善 《海峡科学》 2009年第1期81-90,共10页
在总结福建省医学寄生虫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全面阐述近年来学科领域所涉及到的各类寄生虫病防治研究进展,科学分析学科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今后发展的目标和对策。
关键词 医学寄生虫学 发展现状 科学研究 展望
下载PDF
福建省2009年甲型HIN1流感122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8
8
作者 欧剑鸣 洪荣涛 +10 位作者 许龙善 严延生 郑奎城 沈晓娜 陈武 蔡少健 章灿明 詹美蓉 吴生根 王加熊 陈俊磊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11-714,共4页
目的了解新出现的甲型H1N1流感在福建省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和福建省卫生厅网站收集福建省各地发现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相关信息,用Excel建立病例的个案信息库,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 目的了解新出现的甲型H1N1流感在福建省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和福建省卫生厅网站收集福建省各地发现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相关信息,用Excel建立病例的个案信息库,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年5月23日至7月13日,福建省共发现122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无重症或死亡病例;其中107例为境外输入病例,2例为省外输入病例,13例为输入病例引发的本土续发病例,续发率为2.2%。53.3%(65/122)病例由卫生部门主动监测发现。未出现感染来源不明的本土病例,未发生社区暴发流行。结论福建省甲型H1N1流感疫情以输入性为主,由于防控得力,未造成疫情大面积传播;病例临床症状温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性 甲型H1N1流感 流行特征 续发率 福建省
下载PDF
福建省莆田市2007年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被引量:39
9
作者 翁育伟 洪荣涛 +8 位作者 张山鹰 陈端 谢汉国 蔡少健 许龙善 严延生 郑金凤 周剑平 黄文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0-333,共4页
目的调查分析2007年福建省莆田市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影响因素,并对病原体的可能来源进行追踪。方法利用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报告数据以及病毒分离株的序列信息,分析、阐明暴发的流行学特点及影响因素;从感染者体内分离病毒并进... 目的调查分析2007年福建省莆田市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影响因素,并对病原体的可能来源进行追踪。方法利用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报告数据以及病毒分离株的序列信息,分析、阐明暴发的流行学特点及影响因素;从感染者体内分离病毒并进行病毒序列测定,分析本次暴发可能的病毒来源。结果本次暴发为登革II型病毒引起的登革热暴发流行。共报告确诊病例103例,波及5个乡镇,发病主要集中在9月8日-10月8日,多数病例发生在1-2个村(街道),发病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聚集性特征,病例临床表现均为典型登革热特征,无临床严重或死亡病例。从病毒分离株的序列分析表明,导致暴发的病毒来源可能为东南亚。外界病毒传入、高白纹伊蚊密度和临床漏诊可能是导致该起登革热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结论本次暴发流行为一起由输入性病例引起,在当地扩散造成的登革II型病毒暴发,病毒的来源可能是东南亚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流行病学调查 序列分析 传染源追踪
下载PDF
福建省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调查分析 被引量:35
10
作者 程由注 许龙善 +9 位作者 陈宝建 李莉莎 张榕燕 林陈鑫 林金祥 李友松 李燕榕 方彦炎 林开铅 郑国斌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83-287,共5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方法按照全国统一制定的调查方案,按病种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点。以Kato-Katz法检查肠道蠕虫卵,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定钩蚴,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12岁以下儿童蛲虫卵。并殖吸虫病调查... 目的了解福建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方法按照全国统一制定的调查方案,按病种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点。以Kato-Katz法检查肠道蠕虫卵,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定钩蚴,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12岁以下儿童蛲虫卵。并殖吸虫病调查,采用问卷、皮试和血清学检测以及嗜酸粒细胞检查。带绦虫∕囊尾蚴病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对血清阳性者再用Kato-Katz法检查带绦虫卵。通过对门诊及住院档案检索,回顾性调查寄生虫病例,。结果本次共抽样调查24县(市、区)73个点(村)4类病种45736人,检出14种寄生虫。肠道蠕虫总感染率为36.15%。其中,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分别为9.55%、19.73%和11.48%,蛲虫感染率为22.06%,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0.60%。并殖吸虫病人群皮试阳性率为7.07%,血检阳性率为9.23%,病史及嗜酸粒细胞检查符合并殖吸虫感染者占81.70%。带绦虫∕囊尾蚴病共调查16371人,检出带绦虫病3例,血检阳性率为2.28%。回顾性调查3210例,查出蛔虫病等21种寄生虫病。人体感染埃及棘口吸虫和东方次睾吸虫均为国内外首次报告,广州管圆线虫病、颚口线虫病、阔节裂头绦虫病及牛带绦虫病为福建省新纪录。结论福建省土源性寄生虫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经济不发达及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地区仍居高不下,应关注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人体寄生虫 感染 调查
下载PDF
福州郊区登革热媒介防制措施与效果 被引量:24
11
作者 徐保海 许龙善 +6 位作者 黄耕成 李世清 吴金俊 屠照平 方勇 黄鼎生 陈润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 :1999年夏秋季福州郊区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 ,白纹伊蚊是当地传播媒介 ,为迅速控制疫情 ,在流行区实施以灭蚊为主的防制措施。方法 :开展以健康教育、环境治理、清除无用积水和减少媒介滋生环境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 ;使用高效氟氯氰... 目的 :1999年夏秋季福州郊区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 ,白纹伊蚊是当地传播媒介 ,为迅速控制疫情 ,在流行区实施以灭蚊为主的防制措施。方法 :开展以健康教育、环境治理、清除无用积水和减少媒介滋生环境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 ;使用高效氟氯氰菊酯和强力克敌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以 2 0mg/m2 实行滞留喷洒和空间喷洒灭蚊。灭蚊前、后调查白纹伊蚊种群密度 ,以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布雷图指数和成蚊刺叮率评价防制效果。结果 :灭蚊前白纹伊蚊房屋指数 5 6 .5 ,容器指数 5 4.5 ,布雷图指数 175 .5 ;灭蚊后分别下降为 2 .4、11.5和 4.0 ,下降率分别为 95 .8% ,78.9%和 97.8% ;刺叮率从灭蚊前平均 42 .3只 /人工小时下降为零 ,从 10月 12日后未再发现新病例。结论 :防制措施得当有效 ,白纹伊蚊种群密度显著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媒介 防制措施 防制效果 福州
下载PDF
福建省淡水溪蟹种类、地理分布及其携带并殖吸虫囊蚴 被引量:18
12
作者 张世阳 许龙善 +6 位作者 李友松 程由注 林陈鑫 李卫华 连羡玉 周宪民 张芝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0-344,共5页
目的查清福建省淡水蟹类在34个各县市分布及其携带并殖吸虫情况。方法广泛收集各地溪蟹标本并鉴别种类,检查蟹体内感染并殖吸虫囊蚴种类与感染率。结果与结论发现在福建省已报告有福建华溪蟹等17种溪蟹和7种待报告的华南溪蟹属等新种。... 目的查清福建省淡水蟹类在34个各县市分布及其携带并殖吸虫情况。方法广泛收集各地溪蟹标本并鉴别种类,检查蟹体内感染并殖吸虫囊蚴种类与感染率。结果与结论发现在福建省已报告有福建华溪蟹等17种溪蟹和7种待报告的华南溪蟹属等新种。这些蟹体内发现感染有卫氏并殖等7种并殖吸虫囊蚴,总感染率为43.49%(3483/8009),显示福建省是一个并殖吸虫虫种和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类繁多的省份,人的感染也是此起彼伏的散在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地理分布 并殖吸虫 淡水蟹类 囊蚴
下载PDF
福州郊区登革热传播媒介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43
13
作者 徐保海 许龙善 +8 位作者 李世清 陈润 屠照平 黄耕成 郑能雄 陈黄河 方勇 吴金俊 黄鼎生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96-97,共2页
目的  1999年夏秋季福州郊区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 ,调查本次暴发流行的传播媒介及其生态习性 ,为控制登革热流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调查流行区媒介伊蚊种类 ,以免疫萤光法检测成蚊病毒自然感染率并判定传播媒介 ;以房屋指数、容器指... 目的  1999年夏秋季福州郊区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 ,调查本次暴发流行的传播媒介及其生态习性 ,为控制登革热流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调查流行区媒介伊蚊种类 ,以免疫萤光法检测成蚊病毒自然感染率并判定传播媒介 ;以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和布雷图指数调查幼虫密度 ,以人饵诱捕法人工小时调查成蚊刺叮率 ;调查主要流行村蚊虫孳生环境 ,了解媒介伊蚊孳生现状。结果 白纹伊蚊是当地的优势蚊种 ,埃及伊蚊末捕及 ,成蚊登革病毒 2型自然感染率为 2 3.0 7% ,8个主要流行村白纹伊蚊密度指数平均房屋指数为 5 6 .5 ,容器指数 5 4.5 ,布雷图指数 175 .5 ,刺叮率为 42 .3只。白纹伊蚊的孳生环境类型有 19种 ,主要为闲置的缸、罐类 ,桶类和旧轮胎等各种容器型积水 ,分别占全部阳性积水容器的 2 9.42 % ,17.0 7%和 15 .33%。结论 白纹伊蚊是本次登革热暴发流行的传播媒介 ,当地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 ,缸、罐类和桶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密度指数 孽生地 传播媒介 流行病学
下载PDF
福建省首次从病人血清及蚊体分离出登革病毒的研究 被引量:39
14
作者 李世清 何似 +2 位作者 陈润 徐保海 许龙善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5-56,共2页
目的 1999 年入夏以来, 我省某地发生不明原因发热、头痛、肌痛、乏力、皮疹等症状的病人, 拟诊为登革热。为了从病原学上证实, 我们进行了病毒分离, 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早期病人血清7 份, 白纹伊蚊1 份经... 目的 1999 年入夏以来, 我省某地发生不明原因发热、头痛、肌痛、乏力、皮疹等症状的病人, 拟诊为登革热。为了从病原学上证实, 我们进行了病毒分离, 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早期病人血清7 份, 白纹伊蚊1 份经处理后接种C6/36 细胞, 并应用恢复期病人血清、双相血清、免疫血清及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法鉴定及分型。结果 在7份早期病人血清中经2 ~3 代分离出5 株登革病毒, 并从白纹伊蚊体内分离出1 株登革病毒。结论 此分离的毒株经鉴定均为登革II型病毒。此系福建省首次从病人血清及蚊媒体内分离出病毒的报告。不仅为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而且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人血清 白纹伊蚊 Ⅱ型 登革病毒
下载PDF
辽宁与四川两省嗜人按蚊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徐保海 许龙善 +5 位作者 刘成模 李凤华 李莉莎 谢汉国 欧阳榕 刘庆生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2-74,共3页
目的 确定辽宁省可疑按蚊与嗜人按蚊的遗传关系。方法 以人工诱导法和自然交配法对辽宁省可疑嗜人按蚊与四川省嗜人按蚊进行杂交实验 ,观察杂交卵的孵化率、幼虫生长情况、化蛹率、羽化率 ,判定辽宁省可疑嗜人按蚊与四川省嗜人按蚊是... 目的 确定辽宁省可疑按蚊与嗜人按蚊的遗传关系。方法 以人工诱导法和自然交配法对辽宁省可疑嗜人按蚊与四川省嗜人按蚊进行杂交实验 ,观察杂交卵的孵化率、幼虫生长情况、化蛹率、羽化率 ,判定辽宁省可疑嗜人按蚊与四川省嗜人按蚊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按Kanda法制作幼虫唾腺染色体 ,观察杂交F1代幼虫唾腺染色体联会情况。结果 两地按蚊人工诱导杂交卵的孵化率为 72 36 % ,化蛹率 70 13% ,羽化率 92 5 4 % ;自然交配孵化率、化蛹率和羽化率分别为 87 72 %、70 99%和 95 0 9%。杂交F1代与亲本回交和自交 ,杂交F2 代均能正常发育。杂交F1代幼虫唾腺染色体完全联会。结论 两地嗜人按蚊不存在生殖隔离 ,辽宁省可疑按蚊确系嗜人按蚊无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 四川 嗜人按蚊 细胞遗传学 唾腺染色体
下载PDF
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3α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肖方震 张山鹰 +3 位作者 许龙善 黄江宏 谢汉国 欧阳榕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13-816,共4页
目的分析我国部分地区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3α(PvMSP-3α)基因多态性。方法套式PCR分别对PvMSP-3α和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vMSP-1)基因进行扩增,并应用限制性片段多态性(RFLP)对PvMSP-3α的PCR扩增产物酶切进行分析。结果31... 目的分析我国部分地区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3α(PvMSP-3α)基因多态性。方法套式PCR分别对PvMSP-3α和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vMSP-1)基因进行扩增,并应用限制性片段多态性(RFLP)对PvMSP-3α的PCR扩增产物酶切进行分析。结果31个PvMSP-3α基因型中Ⅰ型、Ⅱ型和Ⅲ型比例分别占77.42%、6.45%和16.13%。其中云南勐腊24份样本中Ⅰ型、Ⅱ型和Ⅲ型分别占79.17%、4.17%和16.17%。PvMSP-3α的Ⅱ型和Ⅲ型均为PvMSP-1的Belem型,而PvMSP-1的Sal-1型均为PvMSP-3α中的Ⅰ型。结论云南分离株的PvMSP-3α存在广泛多态性,PvMSP-3α和PvM-SP-1之间的联系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日疟原虫 裂殖子表面蛋白3α 裂殖子表面蛋白1 基因 多态性
下载PDF
福建省嗜人按蚊防制效果的评价与监测 被引量:7
17
作者 徐保海 许龙善 +7 位作者 张山鹰 杨发柱 谢汉国 吴金俊 屠昭平 欧阳榕 叶道光 张芝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0-114,共5页
目的评价灭蚊效果,监测和清除残存嗜人按蚊,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重新暴发流行。方法对嗜人按蚊分布区实施以2g/m2DDT滞留喷洒和20mg/m2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灭蚊,开展复查评价防制效果。停止灭蚊后,继续开展媒介和疟疾的监测。以叮人率和... 目的评价灭蚊效果,监测和清除残存嗜人按蚊,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重新暴发流行。方法对嗜人按蚊分布区实施以2g/m2DDT滞留喷洒和20mg/m2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灭蚊,开展复查评价防制效果。停止灭蚊后,继续开展媒介和疟疾的监测。以叮人率和人房捕获蚊数计算密度。结果闽北14个嗜人按蚊分布县(市、区)258个分布点已全部完成灭蚊后效果考核,平均每个分布点复查3.18次,浦城县部分点监测30年复查20余次。第一次复查发现,80.01%的分布点嗜人按蚊已被清除,残存嗜人按蚊从灭蚊前人房按蚊的34.1%降至4.02%。经继续实施灭蚊措施,1995年后未再捕及嗜人按蚊。1996停止灭蚊措施后,1996-2007年监测期间复查276村(次),捕获人房按蚊13408只,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证明福建省嗜人按蚊已被清除。嗜人按蚊媒介区灭蚊前1980年疟疾发病12921例,发病率44.90/万,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率为23.00%。实施灭蚊措施后,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1992年发病率降至0.43/万,1990-2007年嗜人按蚊媒介区未再出现疟疾暴发流行,1998年以后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病人。结论DDT滞留喷洒和溴氢菊酯浸泡蚊帐可有效防制嗜人按蚊,反复查灭清除嗜人按蚊是阻断疟疾流行,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死灰复燃的根本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媒介 嗜人按蚊 防制效果 清除与监测
下载PDF
福建省不同地理株白纹伊蚊rDNA ITS2基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林岩 张山鹰 +4 位作者 林耀莹 薛灵抒 许龙善 谢汉国 方义亮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35-738,共4页
目的探讨福建省不同地理环境白纹伊蚊rDNA ITS2基因序列特征。方法在闽东福鼎市、闽北武夷山市、闽中涵江区和闽南东山县分别现场采集5个点的白纹伊蚊幼虫,实验室饲养,收集羽化成蚊,用75%酒精-20℃保存,PCR特异扩增白纹伊蚊rDNAITS2,用... 目的探讨福建省不同地理环境白纹伊蚊rDNA ITS2基因序列特征。方法在闽东福鼎市、闽北武夷山市、闽中涵江区和闽南东山县分别现场采集5个点的白纹伊蚊幼虫,实验室饲养,收集羽化成蚊,用75%酒精-20℃保存,PCR特异扩增白纹伊蚊rDNAITS2,用生物信息系统进行白纹伊蚊rDNAITS2基因多态性的分析。结果 PCR特异扩增福建省4个不同地理环境白纹伊蚊rDNA ITS2,在琼脂凝胶电泳上获得500bp左右的扩增片段。序列分析福建不同地理环境的白纹伊蚊在rDNA ITS2表现了基因的多态性,其rDNA ITS2基因单核苷酸存在转换、颠换和缺失,而同一地理环境的5只白纹伊蚊rDNA ITS2基因序列没有差异。结论福建省不同地理区域的白纹伊蚊在rDNA ITS2区表现的遗传多态性,可能与蚊虫生态环境如海拔高度、气温、降雨量和湿度等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白纹伊蚊 RDNA ITS2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福建省登革热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6
19
作者 何似 李世清 +3 位作者 陈润 许龙善 严延生 翁育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56-457,共2页
关键词 福建 登革热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下载PDF
福建省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离及灭活病毒抗原的制备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式芹 严延生 +11 位作者 翁育伟 沈晓娜 谢剑锋 张拥军 吴冰姗 何爱华 许龙善 洪荣涛 欧剑鸣 杨秀惠 吴春敏 蔡宏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52-554,共3页
目的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摸索病毒灭活条件,用于制备安全和有效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灭活抗原。方法鸡胚分离法分离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应用甲醛和戊二醛两种灭活剂对分离物进行灭活。用鸡胚培养法进行病... 目的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摸索病毒灭活条件,用于制备安全和有效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灭活抗原。方法鸡胚分离法分离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应用甲醛和戊二醛两种灭活剂对分离物进行灭活。用鸡胚培养法进行病毒增殖试验,以确定灭活效果,同时测定灭活病毒的血凝效价。结果应用鸡胚分离法,并用电子显微镜及RT-PCR鉴定,确认从福建省人感染病例中分离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应用甲醛和戊二醛对病毒进行灭活时,在1‰~5‰终浓度、4℃作用24h的条件下,两者均能完全灭活病毒;灭活病毒的血凝效价随着灭活剂的浓度增高而逐渐下降;灭活病毒随保存时间的延长,其血凝活性逐步下降;应用甲醛灭活后的病毒抗原,其血凝效价可维持更长时间。结论首次分离成功福建省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病毒。应用1‰终浓度的甲醛可使高滴度的病毒完全灭活,并保持较好的血凝活性,适用于大量制备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灭活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5N1病毒 病毒分离 灭活 甲醛 戊二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