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蛋白激酶G对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红艳 诸葛祥真 +1 位作者 张弭 黄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4-696,共3页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G(PKG)对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中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的影响。方法:THP-1单核细胞用160 nmol/L的佛波酯诱导分化成巨噬细胞,再以50 mg/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G(PKG)对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中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的影响。方法:THP-1单核细胞用160 nmol/L的佛波酯诱导分化成巨噬细胞,再以50 mg/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处理形成泡沫细胞,油红"O"染色,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以PKG激动剂100μmol/L 8-Br-cGMP和抑制剂2μmol/L KT-5823分别处理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同时设立巨噬细胞正常对照组和泡沫细胞模型对照组,24 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ELISA检测各组细胞IL-6、IL-10、TNF-α的分泌。结果 :ox-LDL处理巨噬细胞48 h后,成功构建为泡沫细胞。泡沫细胞中IL-6、TNF-α分泌显著增加(P<0.05)。8-Br-cGMP处理巨噬细胞后,IL-6分泌显著减少(P<0.05),IL-10分泌显著增加(P<0.05);KT-5823处理巨噬细胞后,IL-10分泌显著减少(P<0.05)。8-Br-cGMP处理泡沫细胞后,IL-6和TNF-α分泌显著减少(P<0.05),IL-10分泌显著增加(P<0.05);KT-5823处理泡沫细胞后,IL-6和TNF-α分泌显著减少(P<0.05)。结论:PKG可能通过上调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下调促炎因子IL-6和TNF-α的表达,抑制炎症的发生发展;PKG可作为潜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思路和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类 蛋白激酶G 白介素-6 白介素-10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ABCA1,ACAT与动脉粥样硬化
2
作者 诸葛祥真 黄健 《医学信息》 2012年第11期392-393,共2页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与血脂水平有关系密切。其关键病理过程是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吞噬脂质(特别是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后形成泡沫化细胞。目前明确防止泡沫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与血脂水平有关系密切。其关键病理过程是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吞噬脂质(特别是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后形成泡沫化细胞。目前明确防止泡沫细胞的形成的通路是ABCA,通过促使细胞内的胆固醇外流,降低胞内胆固醇含量。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是一种内质网膜蛋白,主要作用是维持脑、皮肤、肾上腺和巨噬细胞等内的胆固醇代谢的平衡。本文就ABCA1,ACAT,胆固醇逆转运的研究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胆固醇逆转运 ABCA1 ACAT
下载PDF
鸢尾素和鸢尾素-纳米脂质颗粒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抗癌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于志辉 袁斌 +1 位作者 诸葛祥真 于祥远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1792-1798,共7页
目的:探讨鸢尾素和鸢尾素-纳米脂质颗粒(liposomes, LPs)对人类非小细胞肺癌细胞H1299的影响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颗粒表征和细胞线粒体形态。CCK8和流式细胞术分析鸢尾素和鸢尾素-LPs对H1299细胞活力、凋亡... 目的:探讨鸢尾素和鸢尾素-纳米脂质颗粒(liposomes, LPs)对人类非小细胞肺癌细胞H1299的影响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颗粒表征和细胞线粒体形态。CCK8和流式细胞术分析鸢尾素和鸢尾素-LPs对H1299细胞活力、凋亡和周期的影响。q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鸢尾素对Nrf2/HO-1信号的影响。结果:鸢尾素和鸢尾素-LPs能显著抑制H1299细胞的生长和细胞周期并促进其凋亡,其中鸢尾素-LPs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通过细胞骨架着色和线粒体膜电位检测,发现鸢尾素和鸢尾素-LPs能显著改变细胞骨架结构和线粒体功能。此外,鸢尾素和鸢尾素-LPs能显著诱导铁依赖性的脂质过氧化,即铁死亡。最后,鸢尾素和鸢尾素-LPs能显著调整Nrf2/HO-1信号通路的表达。结论:本研究揭示了鸢尾素和鸢尾素-LPs的抗肺癌活性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为鸢尾素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尾素 纳米脂质颗粒 非小细胞肺癌 铁死亡 活性氧
下载PDF
上海滴水湖周边土壤和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 被引量:12
4
作者 诸葛祥真 毕春娟 +2 位作者 陈振楼 张焕焕 倪玮怡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31-1539,共9页
采集滴水湖沉积物及其引水河与排水河沉积物、湿地沉积物以及周边农田土壤进行磷的等温吸附实验,探讨不同来源物质对磷吸附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滴水湖沉积物的吸附/解吸平衡质量浓度(EPC0值)为0.11~0.63 mg·L-1,高于其他来源土壤... 采集滴水湖沉积物及其引水河与排水河沉积物、湿地沉积物以及周边农田土壤进行磷的等温吸附实验,探讨不同来源物质对磷吸附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滴水湖沉积物的吸附/解吸平衡质量浓度(EPC0值)为0.11~0.63 mg·L-1,高于其他来源土壤和沉积物,更容易向上覆水体释放磷.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对磷的等温吸附都有较高的拟合程度.由Langmuir模型计算的最大吸附量(Qm)表明,不同来源土壤和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能力由高到低为河流沉积物(1 003.05~2 977.65 mg·kg-1)>滴水湖沉积物(669.77~1 717.94 mg·kg-1)>湿地沉积物(368.60~1 145.51 mg·kg-1)>农田土壤(441.36~702.30 mg·kg-1).这表明农田土壤对磷的吸附能力最弱,当过量使用化肥时,农田会成为滴水湖磷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水湖 土壤 沉积物 吸附特征
原文传递
上海临港新城滴水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倪玮怡 毕春娟 +4 位作者 王薛平 陈振楼 诸葛祥真 陶征楷 张焕焕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426-2433,共8页
为了对临港新城的水利调度中心——滴水湖做出科学、全面的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结合滴水湖表层水体和湖泊底泥的理化性质、生态特征指标和临港新城的社会发展状况,筛选构建最小数据集的指标,并依据各指标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评分标准,再利用... 为了对临港新城的水利调度中心——滴水湖做出科学、全面的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结合滴水湖表层水体和湖泊底泥的理化性质、生态特征指标和临港新城的社会发展状况,筛选构建最小数据集的指标,并依据各指标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评分标准,再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指标的权重值,最后根据评价分级对滴水湖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做出评价.本研究共筛选得到15个指标构成滴水湖生态系统评价模型的最小数据集,包含了水体DO、TP和底泥TOC、TP、Hg、As、Cu、Zn、Chl-a、浮游植物生物量(BA)、能质(Ex)、结构能质(Exst)、申港街道人口密度、滴水湖景区年接待游客量、绿化覆盖率等.评价结果显示,2012年冬季、2013年春季和夏季滴水湖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分别为0.76、0.71和0.69,总体上处于"较健康"的稳定水平,与实际情况相符,也证明了滴水湖水体近年来处于中、轻度富营养化状态.研究表明,目前制约滴水湖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子为底泥TP、BA和Exst,需要继续控制人为外源P排放入湖,提高上游来水水质,增加浮游生物量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结构能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水湖 最小数据集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原文传递
河岸带土壤对不同pH雨水中截留磷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刘超 毕春娟 +1 位作者 陈振楼 诸葛祥真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233-3238,共6页
通过河岸带土柱淋滤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pH值模拟雨水条件下河岸带土壤对雨水中磷的截留效应,分析了pH对河岸带土壤吸附磷素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不同pH的模拟雨水处理下,河岸带土壤对TDP和MRP的吸附具有显著的差异;且在pH=5条件下... 通过河岸带土柱淋滤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pH值模拟雨水条件下河岸带土壤对雨水中磷的截留效应,分析了pH对河岸带土壤吸附磷素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不同pH的模拟雨水处理下,河岸带土壤对TDP和MRP的吸附具有显著的差异;且在pH=5条件下河岸带土壤对磷素的吸附量最低。河岸带土壤对雨水中磷的去除率随着降雨时间的进行而不断下降,pH=5时,河岸带对磷的去除率最低,截留能力最弱。不同pH值的模拟雨水对土柱中TP的含量产生显著影响,pH=5时,土柱中TP含量最高,pH=3时,TP含量最低。土柱中的TP在表层10 cm含量最高,随深度的增加而不断降低。研究河岸带土壤对不同pH雨水中磷的截留效应对于理解磷在河岸带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机理以及防治水体富营养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带 PH 截留
原文传递
儿童青少年出生体质量与体质量指数关系系统评价
7
作者 于志辉 诸葛祥真 +2 位作者 黄公晨 梁秋莲 于祥远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11-717,共7页
目的探讨出生体质量(birth weight,BW)与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关系。方法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disc)、中国知网(CNKI)、万方、PubMed等数据库检索相关报道。以合并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atio,RR)及其95... 目的探讨出生体质量(birth weight,BW)与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关系。方法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disc)、中国知网(CNKI)、万方、PubMed等数据库检索相关报道。以合并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atio,R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评估BW与儿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的关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9篇合格文献,包含研究对象208095人,其中正常出生体质量(normalbirthweight,NBW)176930人、高出生体质量(lowbirthweight,LBW)27909人以及低出生体质量(high birth weight,HBW)3256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NBW相比,LBW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生超重或肥胖的危险性降低(RR=0.84,95%CI:0.77~0.92),而HBW可增加儿童青少年发生超重或肥胖的危险性(RR=1.54,95%CI:1.47~1.60);进一步性别亚组分析结果表明,LBW可降低女性儿童青少年发生超重或肥胖的危险性(RR=0.46,95%CI:0.25~0.84),而HBW可增加男性(RR=1.41,95%CI:1.28~1.56)和女性(RR=1.48,95%CI:1.21~1.82)超重或肥胖的危险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W可增加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发生的危险性,LBW可降低女性超重或肥胖的危险性,其是否可降低男性超重或肥胖的危险仍有待增加大样本、多中心研究的系统评价进行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生体质量 儿童青少年 体质量指数 超重肥胖 系统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