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斑天牛头部附器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21
1
作者 诸葛飘飘 罗森林 +1 位作者 王满囷 张国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6-121,I0004,F0003,共8页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云斑天牛成虫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感器类型、形态及分布特征,并分析比较雌雄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云斑天牛触角上共存在5类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凹槽钉形感器、乳突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5种...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云斑天牛成虫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感器类型、形态及分布特征,并分析比较雌雄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云斑天牛触角上共存在5类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凹槽钉形感器、乳突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5种亚型,刺形感器分2种亚型。云斑天牛雌、雄成虫触角存在性二型现象:1)虽然雄虫体型明显小于雌虫,但雄虫触角却显著长于雌虫触角;2)乳突形感器只在雌虫触角上发现,且雌虫触角上的粗长锥形感器(BⅠ)、粗短锥形感器(BⅡ)和长刺形感器(ChⅡ)在数量上多于雄虫,但发锥形感器(BⅢ)少于雄虫;3)雌虫触角上的刺形感器(包括ChⅠ和ChⅡ)的长度显著长于雄虫。其他感器的形态及数量在两性触角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下颚须和下唇须上都发现了毛形感器、长刺形感器、末梢锥形感器(包括TBⅠ和TBⅡ2个亚型)、钟形感器和隙缝感器5类。下颚须和下唇须的长度在两性之间无明显差异,但下颚须的末梢锥形感器数量多于下唇须,隙缝感器少于下唇须;雌虫的末梢锥形感器数量多于雄虫,钟形感器少于雄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斑天牛 触角 下颚须 下唇须 感器
下载PDF
桑天牛头部附器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13
2
作者 诸葛飘飘 葛红梅 +3 位作者 王满囷 吴胜兵 罗森林 张国安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8-243,共6页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桑天牛Apriona germari(Hope)成虫的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上感器的分布及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雌、雄桑天牛触角上共存在6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芽形感器、鳞形感器和棒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5种亚型...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桑天牛Apriona germari(Hope)成虫的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上感器的分布及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雌、雄桑天牛触角上共存在6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芽形感器、鳞形感器和棒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5种亚型,刺形感器分2种亚型,且部分感器在雌雄成虫触角上的分布模式及数量存在差异,如棒形感器及角锥形感器丛模式仅在雄虫触角上发现,而雌虫触角上的细锥形感器和耳锥形感器多于雄虫,芽形感器少于雄虫;下颚须和下唇须存在5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末梢锥形感器、钟形感器和隙缝感器,各种感器在雌、雄天牛下颚须和下唇须上的分布和数量无明显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天牛 触角 下颚须 下唇须 感器
下载PDF
西花蓟马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6
3
作者 丁艳红 诸葛飘飘 +1 位作者 王满囷 张国安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5-171,共7页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了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若虫、伪蛹及成虫触角上的感器类型、分布及其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西花蓟马3种虫态触角上共存在4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U形感器和刺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6种...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了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若虫、伪蛹及成虫触角上的感器类型、分布及其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西花蓟马3种虫态触角上共存在4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U形感器和刺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6种亚型,刺形感器分3种亚型;若虫、蛹及成虫在触角长度、节数、感器数量及类型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其中蛹的感器类型及数量最少,若虫次之,成虫最多,U形感器仅见于成虫触角上等。此外,发现触角长度、触角末端、L锥形感器及刺形感器在雌雄之间存在差异,其它感器在雌、雄西花蓟马触角上的分布和数量无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花蓟马 触角 感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