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的本源论-本原论思路探讨——从Φvστ和αρxη的汉译谈起
1
作者 谢文郁 谢一玭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34,111,共10页
恩培多克勒残篇8的Φvστ这个词在翻译上出现了两种看似毫不相关的翻译,即:"产生"和"本质"。本文希望通过希腊文αρxη的三种中文翻译("始基"、"本源"和"本原")来分析Φvστ... 恩培多克勒残篇8的Φvστ这个词在翻译上出现了两种看似毫不相关的翻译,即:"产生"和"本质"。本文希望通过希腊文αρxη的三种中文翻译("始基"、"本源"和"本原")来分析Φvστ。我们这里实际上是要处理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的两种不同思路,即:本源论思路与本原论思路。前者所理解的αρxη具有时间上的在先性,而后者的αρxη则指称结构在先的存在。落实到Φvστ一词,前面提到的两种译法正好反映了古希腊哲学家对αρxη的这两种不同理解。本文通过追踪这两种思路,一方面呈现Φvστ一词在中文翻译上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则借此梳理早期希腊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Φvστs αρxη 始基 本源 本原
下载PDF
佛家因果学说与安身立命之道——读《了凡四训》解 被引量:1
2
作者 谢一玭 《新西部(中旬·理论)》 2013年第6期92-92,98,共2页
中国百姓日用之赏善罚恶原则,与佛教因果有密切渊源。明朝居士袁了凡之《了凡四训》,即紧依佛家因果,并以生命阅历为证,宣扬为善以立命之说。文章指明,其行善改过并以之为安身立命之道,此学说于民间伦理中大有作为,对当今社会亦有极大... 中国百姓日用之赏善罚恶原则,与佛教因果有密切渊源。明朝居士袁了凡之《了凡四训》,即紧依佛家因果,并以生命阅历为证,宣扬为善以立命之说。文章指明,其行善改过并以之为安身立命之道,此学说于民间伦理中大有作为,对当今社会亦有极大补益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凡 因果 安身立命
下载PDF
辨析斯宾诺莎的宗教观与迷信的区别
3
作者 谢一玭 《神州》 2013年第26期154-155,共2页
斯宾诺莎作为17世纪荷兰最著名的哲学家,在《神学政治论》中为反对教会权威,对于《圣经》进行批判,究竟这是对基督教的批判,抑或是重新解读?斯宾诺莎所提出的迷信与基督教是否等同?斯宾诺莎的宗教观又是什么?这是本文将要论证的... 斯宾诺莎作为17世纪荷兰最著名的哲学家,在《神学政治论》中为反对教会权威,对于《圣经》进行批判,究竟这是对基督教的批判,抑或是重新解读?斯宾诺莎所提出的迷信与基督教是否等同?斯宾诺莎的宗教观又是什么?这是本文将要论证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宾诺莎 宗教 迷信 圣经 解释
下载PDF
恶的困境出路比较: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和小苏格拉底学派
4
作者 谢一玭 《理论界》 2018年第4期13-23,共11页
苏格拉底提出了"恶的困境"问题:人在生存中选择善,而善不在人的生存中。换句话说,人在恶的生存状态下无法解决恶的问题。对此困境,苏格拉底本人提出"活着就是练习与肉体分离"的解决方法,柏拉图企图通过在知识论上... 苏格拉底提出了"恶的困境"问题:人在生存中选择善,而善不在人的生存中。换句话说,人在恶的生存状态下无法解决恶的问题。对此困境,苏格拉底本人提出"活着就是练习与肉体分离"的解决方法,柏拉图企图通过在知识论上找到真正的善来解决这个困境,而小苏格拉底学派则坚持通过寻找身体的善性来走出这个困境。本文通过分析对比三种不同解决之路,试图梳理希腊哲学对恶的问题上的思想演进:即从对"真正的善"转变为"自己的善"的把握,从认识论追求善知识到生存论追求个人生存的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的困境 柏拉图 知识论 小苏格拉底学派 身体之善
原文传递
《理想国》中的爱欲与自然--基于施特劳斯自然正当理论的分析
5
作者 谢一玭 《理论界》 2018年第12期60-67,共8页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四卷和第九卷中对于欲望有不同的看法。第四卷中把欲望看作是与理性相对立的一部分,而第九卷中,欲望同样可以存在于理性中。如何理解这种前后不一致?本文基于施特劳斯的自然正当理论,认为柏拉图把爱欲看作人的自然...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四卷和第九卷中对于欲望有不同的看法。第四卷中把欲望看作是与理性相对立的一部分,而第九卷中,欲望同样可以存在于理性中。如何理解这种前后不一致?本文基于施特劳斯的自然正当理论,认为柏拉图把爱欲看作人的自然本性,他试图通过爱欲建构自己的政治思想。爱欲分为低等的爱欲、高贵的爱欲和理智的爱欲。柏拉图只是排斥低等的爱欲(灵魂三分中的欲望部分),修正了高贵的爱欲(激情部分),并隐藏了哲学的爱欲(理智部分)。通过厘清柏拉图对于以eors为基础所呈现的不同层面的具体的欲望(epit humia)的说法,尝试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欲望 爱欲 德性 哲学
原文传递
新冠肺炎疫情下“主体性”问题的反思
6
作者 谢一玭 《伦理学术》 2021年第1期194-204,共11页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背景下,中西方在应对措施上的不同,直接反映出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本文以疫情实例为基础,通过区分"权利主体性"和"责任主体性"来展现二者不同的张力结构和互动样态。在呼吁"同...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背景下,中西方在应对措施上的不同,直接反映出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本文以疫情实例为基础,通过区分"权利主体性"和"责任主体性"来展现二者不同的张力结构和互动样态。在呼吁"同情之理解"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中西方都需要重新审视人的主体性,重塑个体与群体的合理关系,以此矫正疫情应对措施中的不足,从而构建一个更加符合现代文明精神的和谐社会,而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给了我们新的理解思路。通过对比三种不同的"主体性"的理解思路,从而呈现出对于"主体性"问题的进一步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权利 责任 实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