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内镜辅助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被引量:2
1
作者 谢乙团 荆国杰 罗洪海 《医学综述》 2009年第5期748-751,共4页
颅内动脉瘤的微侵袭治疗是动脉瘤外科的新方向。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弥补单纯显微外科的一些不足。利用内镜,手术医师能在较小的显露范围内看清动脉瘤的各个方向和周围结构,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牵拉;内镜下可以看清载瘤动脉上的重要... 颅内动脉瘤的微侵袭治疗是动脉瘤外科的新方向。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弥补单纯显微外科的一些不足。利用内镜,手术医师能在较小的显露范围内看清动脉瘤的各个方向和周围结构,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牵拉;内镜下可以看清载瘤动脉上的重要穿支血管,确定夹闭位置是否正确,瘤颈夹闭是否完全,动脉瘤夹是否压迫周围的重要的神经及血管;在个别复杂的动脉瘤病例中,只有在内镜视野内才能夹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
下载PDF
血压精准控制对颈动脉内膜剥脱围术期并发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谢乙团 胡栋 +3 位作者 李富雄 马宝新 陈威 罗均然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13期248-250,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血压精准控制对颈动脉内膜剥脱围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进行诊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并术后3~6个月内对其... 目的探讨分析血压精准控制对颈动脉内膜剥脱围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进行诊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并术后3~6个月内对其进行复查,观察参加本实验患者的术前血压变化,精准控制术中血压、术后血压的范围。通过及时调整与综合防范措施,减少患者出现围术期并发症。结果参加本实验的38例患者的切口愈合等级为甲,1例切口愈合等级为乙,1例切口愈合等级为丙。2例患者出现脑高灌注综合征症状,1例患者出现脑梗死,2例患者出现术后切口感染,经治疗后所有研究对象全部康复出院。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围术期并发症重点在预防,仔细的术前准备、术中、术后血压的积极干预能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随着相关技术的日益完善,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血压精准控制 围术期并发症 疗效评价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与介入手术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谢乙团 胡栋 +3 位作者 马宝新 郑定柯 陈威 罗均然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22期40-42,共3页
目的对比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与介入手术的疗效。方法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实施介入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治疗效果及... 目的对比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与介入手术的疗效。方法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实施介入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出血量(2.23±0.27)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7.55±2.56)ml,手术时间(1.16±0.18)h与住院时间(10.56±1.38)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20±0.27)h、(17.23±2.0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与对照组的97.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与对照组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开颅夹闭手术与介入手术均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开颅夹闭手术相对于介入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术后恢复较慢,住院时间长,因此应加强对患者术前的相关资料分析,完善术前评估,正确的选择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开颅夹闭 介入手术 疗效
下载PDF
三维DSA及虚拟内镜成像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谢乙团 姚晓腾 +4 位作者 荆国杰 曾春生 郑定柯 景英朝 吕一帆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14期2099-2100,共2页
目的探讨DSA血管虚拟内镜成像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于我科住院的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患者共90例,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5例,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数字减影... 目的探讨DSA血管虚拟内镜成像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于我科住院的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患者共90例,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5例,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虚拟内镜成像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动脉瘤完全栓塞率、是否发生术后梗塞灶、患者恢复时间、术后预后评分(GOS)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临床上在血管介入诊治颅内动脉瘤时,可以采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血管虚拟内镜成像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虚拟内镜 颅内动脉瘤 栓塞治疗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评估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谢乙团 荆国杰 +6 位作者 姚晓腾 李毅毅 景英朝 李王安 林才 马宝新 吕一帆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22期67-68,共2页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评估亚低温治疗弥散性轴索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10—2012-12因颅脑受伤,诊断为弥散性轴索损伤患者69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普通治疗组,并于入院当天(治疗前)、2个月后分别复查头颅DTI影像,并统计2个月后...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评估亚低温治疗弥散性轴索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10—2012-12因颅脑受伤,诊断为弥散性轴索损伤患者69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普通治疗组,并于入院当天(治疗前)、2个月后分别复查头颅DTI影像,并统计2个月后患者的GOS评分。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患者2个月后复测FA值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比2组患者GOS评分,亚低温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可清晰显示损伤的神经轴索,并进行定量研究分析,为弥散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轴索损伤 磁共振 弥散张量成像 亚低温
下载PDF
血压精准控制对颈动脉内膜剥脱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谢乙团 胡栋 +2 位作者 张俐娜 马宝新 郑定柯 《智慧健康》 2020年第24期62-63,65,共3页
目的探讨血压精准控制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术期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7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围术期行常规血压... 目的探讨血压精准控制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术期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7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围术期行常规血压管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开展血压精准控制。结果实验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给予患者血压精准控制,能维持颅内血流灌注平衡,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精准控制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动脉粥样硬化 并发症
下载PDF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谢乙团 荆国杰 +3 位作者 姚晓腾 李毅毅 景英朝 曾春生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5年第3期1-2,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的适应证、应用方法、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进一步提高动脉瘤手术的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方法选取2011-06—2014-10间住院的9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的适应证、应用方法、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进一步提高动脉瘤手术的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方法选取2011-06—2014-10间住院的9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行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对照组单纯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收集2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及优势。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临床预后及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可显著改善手术靶区的可视范围,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显微手术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甲状腺激素变化的临床干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毅毅 荆国杰 +2 位作者 姚晓腾 景英朝 谢乙团 《海南医学》 CAS 2013年第22期3300-3302,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甲状腺激素变化的临床干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经过确诊的153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将存在甲状腺素水平下降变化的88例患者进行格拉斯哥GCS评分,分型后确定三类患者,分别按每类患者情...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甲状腺激素变化的临床干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经过确诊的153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将存在甲状腺素水平下降变化的88例患者进行格拉斯哥GCS评分,分型后确定三类患者,分别按每类患者情况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给予甲状腺素片替代治疗,对照组则采取常规方式进行相应治疗。比较经不同方式治疗后,患者于伤后不同时间的T3和FT3水平以及患者死亡率、致残率以及GOS评分情况。结果以整体水平而言,治疗组和对照组T3和FT3呈现上升恢复趋势。治疗组恢复水平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且T3和FT3于7 d和14 d含量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死亡率和致残率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在GOS评分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因急性颅脑损伤而致甲状腺素水平发生下降的患者,给予甲状腺素片治疗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实施条件要求不高,一般县级医院均可进行。因此,该疗法具有较好的市场应用前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颅脑损伤 甲状腺激素 变化 临床干预
下载PDF
中医辨证治疗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9
作者 林晓敏 谢乙团 +1 位作者 叶思文 张小玲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第3期520-522,共3页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0 d。结果两组患者治疗...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0 d。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43%,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7.54±9.62)分、(22.89±12.87)分,分别低于治疗前的(28.46±8.05)分、(29.26±8.06)分(P<0.05);两组比较,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治疗前后观察组不同中医证型中医症类诊断标准评分比较,观察组各中医证型中医症类诊断标准评分均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急性期优势明显,能提高疗效及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辨证治疗 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 治疗效果
下载PDF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3
10
作者 景英朝 姚晓腾 +3 位作者 李毅毅 郑定柯 刘克君 谢乙团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120-122,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并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微小动脉瘤(共35个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栓塞加支架辅助治疗3例。结果动脉瘤完全填塞28个,瘤颈残留7个。术中无动脉瘤破裂,术后...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并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微小动脉瘤(共35个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栓塞加支架辅助治疗3例。结果动脉瘤完全填塞28个,瘤颈残留7个。术中无动脉瘤破裂,术后脑梗死8例。30例病人术后3个月复查DSA,残颈无增大表现而继续临床观察。随访34例,时间12个月,完全康复30例,遗留轻微神经功能障碍4例。结论对于已破裂的微小动脉瘤,在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通过采取相应技巧,预防出血及缺血性并发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微小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术结合DTT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克君 李毅毅 +4 位作者 郑定柯 胡栋 陈新坚 谢乙团 姚晓腾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8年第15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术结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治疗高血压脑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78例高血压脑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组,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术结合...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术结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治疗高血压脑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78例高血压脑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组,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术结合DTT治疗19例(A组)、单纯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术治疗32例(B组)、普通穿刺外引流治疗27例(C组),分析三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再发出血率及NHIS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A组与B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HISS评分优于B组(P<0.05);A组住院时间少于C组(P<0.05),治疗后NHISS评分优于C组(P<0.05);B组住院时间少于C组(P<0.05),治疗后NHISS评分优于C组(P<0.05)。结论: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基底节区出血创伤小、恢复时间短、神经功能恢复好,结合DTT的立体定向穿刺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 穿刺引流术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高血压 脑出血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与预后 被引量:11
12
作者 姚晓腾 荆国杰 +5 位作者 谢乙团 李毅毅 陈佳 景英朝 曾春生 林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第21期3-6,共4页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BPC、D-dimer、FIB的变化及与亚低温治疗预后的关系,并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准入指标。方法收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8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及常温治疗组,2组患者除低温相关干预措施不同外,其余治...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BPC、D-dimer、FIB的变化及与亚低温治疗预后的关系,并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准入指标。方法收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8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及常温治疗组,2组患者除低温相关干预措施不同外,其余治疗方案均相同。治疗时观察分析各患者BPC、D-dimer、FIB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FIB在伤后6 h内,D-dimer在伤后12 h内均出现异常增高,两者在亚低温治疗患者上升程度均较常温组低,随后出现下降趋势。亚低温组无需血小板治疗者的疗效较需输注血小板治疗者好(P=0.000)。结论在颅脑损伤后6 h内开始实施亚低温治疗可以改善预后。曾发BPC<50×109/L患者,预后差,可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凝血功能 血小板 准入指标
下载PDF
两种皮瓣分离方法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5
13
作者 吕一帆 姚晓腾 +6 位作者 荆国杰 李王安 谢乙团 林才 刘克君 李毅毅 曾春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第23期7-10,共4页
目的比较单层皮瓣法与双层皮瓣法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3例符合标准并拟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单层皮瓣组20例,双层皮瓣组23例。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术前颞肌体积和术中去除骨瓣面... 目的比较单层皮瓣法与双层皮瓣法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3例符合标准并拟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单层皮瓣组20例,双层皮瓣组23例。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术前颞肌体积和术中去除骨瓣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单层皮瓣组皮瓣分离时间(25.30±3.39)min,较双层皮瓣组(31.22±3.61)min明显缩短,术后晚期颞肌萎缩程度(6.81±1.61)cm3较双层皮瓣组(8.59±2.06)cm3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层皮瓣组骨瓣成型时间(30.00±2.51)min,较单层皮瓣组(41.22±3.61)min明显缩短,开颅术总时间(61.22±3.38)min,较单层皮瓣组(67.2±4.25)min明显减少,术后早期颞肌水肿程度(7.87±1.79)cm3,明显较单层皮瓣组(17.37±4.90)cm3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面神经额支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单层皮瓣法皮瓣分离时间较短,术后早期颞肌水肿程度较轻;双层皮瓣组开颅总时间明显缩短,对颞肌直接损伤小,术后颞肌萎缩程度轻;两种方法在面神经额支保护方面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分离方法 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 单层皮瓣法 双层皮瓣法
下载PDF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成人烟雾病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马宝新 谢乙团 +1 位作者 胡栋 荆国杰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0年第3期6-9,共4页
目的分析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成人烟雾病(MD)的效果。方法收集2017-06-2020-01间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搭桥术的30例M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mRS... 目的分析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成人烟雾病(MD)的效果。方法收集2017-06-2020-01间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搭桥术的30例M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mRS)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均高于术前,相对平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查造影示吻合口通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STA-MCA术治疗成人MD,效果显著、安全性高,能增加缺血区域的脑血流量、减少烟雾状血管的生产、改善神经功能和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 搭桥术 成人
下载PDF
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 被引量:4
15
作者 景英朝 姚晓腾 +3 位作者 荆国杰 祝刚 刘克君 谢乙团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1年第4期3-4,共2页
目的总结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的技术、术后处理和临床疗效。方法使用微弹簧圈在48h内进行血管内介入栓塞21例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其中宽颈动脉瘤5例,行球囊辅助成形微弹簧圈栓塞术,术毕均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结... 目的总结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的技术、术后处理和临床疗效。方法使用微弹簧圈在48h内进行血管内介入栓塞21例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其中宽颈动脉瘤5例,行球囊辅助成形微弹簧圈栓塞术,术毕均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结果栓塞21例前交通动脉瘤,其中填塞>90%16例,填塞80%~90%5例。19例完全康复,2例留有神经功能障碍。结论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辅以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是治疗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腰大池置管外引流术
下载PDF
两种不同经皮气管切开术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马宝新 谢乙团 +1 位作者 李毅毅 荆国杰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9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比较牛角型经皮气管切开术(GWCH)和经皮气管旋切术(GWDS)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5-01—2018-11间在惠州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期间行气管切开术的375例危重症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为2组,GWCH组(175例)行GWCH,GWDS组(200例... 目的比较牛角型经皮气管切开术(GWCH)和经皮气管旋切术(GWDS)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5-01—2018-11间在惠州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期间行气管切开术的375例危重症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为2组,GWCH组(175例)行GWCH,GWDS组(200例)行GWDS。对两种术式的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 2组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WCH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均短于或少于GW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WCH在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中可以安全、快速、有效建立人工气道,有利于提升救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患者 牛角型经皮气管切开术 经皮气管旋切术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垂体瘤术后尿崩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林晓敏 谢乙团 《四川中医》 2016年第4期135-136,共2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垂体瘤术后尿崩症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仅给予正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理论,加用中药进行综合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垂体瘤术后尿崩症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仅给予正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理论,加用中药进行综合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疗效较好;观察组治疗后尿量、尿比重及尿渗透压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的患者中,观察组起效明显快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垂体瘤术后尿崩症优势明显,能提高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瘤术后 尿崩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下载PDF
硬膜-颈肌悬吊法预防枕下正中开颅减压术后皮下积液 被引量:3
18
作者 吕一帆 李王安 +2 位作者 荆国杰 谢乙团 赵冬青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6年第6期9-10,共2页
目的研究硬膜-颈肌悬吊法在预防枕下正中开颅减压术后皮下积液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组20例急重型小脑出血患者常规行枕下正中入路开颅减压术,清除血肿并去除骨瓣减压,将修补扩充的硬膜四点缝合悬吊于颈部肌群。对照组20例行常规分层缝... 目的研究硬膜-颈肌悬吊法在预防枕下正中开颅减压术后皮下积液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组20例急重型小脑出血患者常规行枕下正中入路开颅减压术,清除血肿并去除骨瓣减压,将修补扩充的硬膜四点缝合悬吊于颈部肌群。对照组20例行常规分层缝合。结果研究组20例患者无1例出现症状性枕部皮下积液,对照组出现6例明显枕部皮下积液,经皮下穿刺抽液及腰穿治疗后治愈。结论硬膜-颈肌悬吊法能有效预防枕下正中开颅减压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颈肌悬吊 枕下开颅 皮下积液
下载PDF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克君 景英朝 +3 位作者 姚晓腾 郑定柯 谢乙团 荆国杰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7年第5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3-01—2016-12间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共13例,其中尿激酶动脉溶栓+碎栓3例,溶栓+碎栓+Solitaire支架拉栓10例,必要时...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3-01—2016-12间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共13例,其中尿激酶动脉溶栓+碎栓3例,溶栓+碎栓+Solitaire支架拉栓10例,必要时进行球囊扩张血管狭窄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即时取栓效果、疗效,总结并发症的预防经验。结果术后即刻造影及复查头颅CT显示,血管完全再通10例,部分再通2例,未再通1例,再通率为92%。术后复查CT显示无脑出血病例,较大面积脑干梗死5例。良好功能恢复(MRS评分0~2分)6例,中度残疾(MRS评分3分)2例,严重功能障碍(MRS评分4~5分)3例,死亡1例。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血管再通率高,安全、有效,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 动脉闭塞性疾病 动脉溶栓 机械开通 支架
下载PDF
破裂出血的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分析(附42例病例报告) 被引量:1
20
作者 景英朝 姚晓腾 谢乙团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年第5期5-7,共3页
目的 总结单用onyx胶栓塞或结合显微手术治疗以颅内出血为表现的动静脉畸形(AVM)的经验.方法 选择2010-2013年临床表现为自发性颅内出血的42例患者,造影明确为脑动静脉畸形,单使用onyx胶栓塞或结合显微手术治疗,进行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目的 总结单用onyx胶栓塞或结合显微手术治疗以颅内出血为表现的动静脉畸形(AVM)的经验.方法 选择2010-2013年临床表现为自发性颅内出血的42例患者,造影明确为脑动静脉畸形,单使用onyx胶栓塞或结合显微手术治疗,进行疗效及并发症分析.结果 自发性颅内血肿量较少的Ⅰ-Ⅱ级AVM患者中17例仅使用onyx胶栓塞,获碍痊愈机会.5例部分栓塞及复查显影的行Y刀治疗.10例颅内血肿量较大,在1~5d内开颅手术的Ⅱ-Ⅲ级AVM患者,术前部分栓塞,降低开颅手术风险.5例Ⅳ级AVM,急性期栓塞瘤巢内动脉瘤,降低短期再出血几率,为后期续贯栓塞提供机会.结论 对表现为颅内出血的AVM患者,识别血管构筑学特点,并行完全或靶向性栓塞,可获得较好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颅内出血 ONYX胶 血管内栓塞 显微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