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影像组学模型预测直径≤1 cm的单发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
1
作者 佘靖雯 覃夏川 +3 位作者 段亚阳 谢予晨 周圆圆 张超学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1115-1120,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超声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直径≤1 cm的单发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09月至2021年09月间474例经病理证实的直径≤1 cm的单发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术前超声影像及临床资料。其中中央... 目的:探讨基于超声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直径≤1 cm的单发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09月至2021年09月间474例经病理证实的直径≤1 cm的单发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术前超声影像及临床资料。其中中央淋巴结转移156例,中央淋巴结未转移318例。用软件Mazda勾画超声图像上的肿瘤区域并提取该区域的影像组学特征。应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逻辑回归方法筛选出最优特征子集。最后利用三种机器学习算法(逻辑回归、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构建预测模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预测能力,计算三种预测模型的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即AUC、灵敏度、特异度及精确度。结果:逻辑回归、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模型的训练组AUC分别为0.763、0.806、0.792,测试组分别为0.759、0.861、0.791。其中以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效能最好,其ROC为0.861。结论:超声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直径≤1 cm的单发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中随机森林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超声图像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超重与高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许文哲 谢予晨 +3 位作者 陈晴晴 沙蕾 杜联芳 李朝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9-272,共4页
目的探讨超重与高动脉僵硬度发生率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嘉定分院健康体检的自然人群中无心脑血管事件者2418例,根据入选者体质量指数(BMI)分为肥胖组258例,超重组792例和对照组1368例... 目的探讨超重与高动脉僵硬度发生率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嘉定分院健康体检的自然人群中无心脑血管事件者2418例,根据入选者体质量指数(BMI)分为肥胖组258例,超重组792例和对照组1368例。收集入选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动脉波速指数(AVI)等。结果肥胖组和超重组女性AVI及高动脉僵硬度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20.5±8.0 vs 17.0±5.2,19.6±6.8 vs 18.6±6.1;5.4%vs 0.8%,2.9%vs 1.6%,P<0.05)。肥胖组和超重组女性AVI及高动脉僵硬度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女性(P<0.05)。肥胖组男性AVI和高动脉僵硬度发生率明显低于超重组和对照组男性(P<0.05)。超重组65~79岁人群高动脉僵硬度发生率低于肥胖组和对照组(1.3%vs 3.9%、2.8%,P<0.05)。在整体受试者中,超重是高动脉僵硬度的独立保护因素(P=0.001)。分别在肥胖组、超重组和对照组中,年龄、收缩压是高动脉僵硬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身高和脉搏是高动脉僵硬度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P<0.01)。结论女性超重和肥胖者的AVI和高动脉僵硬度发生率均增高,男性超重和肥胖者高动脉僵硬度发生率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质量指数 肥胖症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动脉僵硬度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3
作者 陈建雄 罗向红 +4 位作者 谢予晨 沈崔琴 陈晴晴 杜联芳 李朝军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64-669,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僵硬度指标动脉波速指数(AVI)在不同年龄、性别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嘉定分院体检者4311例,年龄(57.8±12.8)岁。依据年龄分组为青年组(<45岁)755例... 目的探讨血管僵硬度指标动脉波速指数(AVI)在不同年龄、性别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嘉定分院体检者4311例,年龄(57.8±12.8)岁。依据年龄分组为青年组(<45岁)755例、中年组(45~59岁)1260例和老年组(≥60岁)2296例。采用袖带振荡波获取受试者的AVI。AVI≥33定义为高AVI,提示动脉硬化,其中高AVI组122例和正常AVI组4189例。结果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AVI分别为(12.8±3.7)、(17.5±5.7)、(19.8±6.5),随增龄AVI呈增加(F_(趋势)=767.819,P<0.01)。中年女性高AVI的发生率为2.8%(20/722),高于同年龄组男性的0.9%(5/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重、高身高和脉搏>80次/min是高AVI发生率的保护因素[OR(95%CI):0.468(0.317~0.690)、0.926(0.895~0.958)、0.143(1.026~2.432),均P<0.01];老年、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舒张压≥90mmHg是其危险因素[OR(95%CI):2.119(1.322~3.396)、6.652(4.136~10.699)、1.580(1.026~2.432),均P<0.05]。结论AVI随增龄而增加,中年女性受试者高AVI的发生率高于男性。年龄、血压增高等因素是发生高AVI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超重和身高因素可能影响AVI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波速指数 动脉僵硬度 年龄 性别
原文传递
探讨血管僵硬度新指标在性别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4
作者 陈建雄 吴秀琴 +4 位作者 沙蕾 童揽月 沈崔琴 谢予晨 李朝军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65-669,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血管僵硬度新指标肱动脉压力容积指数(API)在性别间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8月—2021年9月进行年度体检的参与者4311例,依据年龄由低至高五分位数分为≤46岁组(Q1)、47~56岁组(Q2)、57~63岁组(Q3)、64~68岁... 目的:初步探讨血管僵硬度新指标肱动脉压力容积指数(API)在性别间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8月—2021年9月进行年度体检的参与者4311例,依据年龄由低至高五分位数分为≤46岁组(Q1)、47~56岁组(Q2)、57~63岁组(Q3)、64~68岁组(Q4)和≥69岁组(Q5)。获取受试者一般资料后,采用袖带振荡波获取受试者的API。以API≥31定义为高API。比较5组内男女受试者的API和高API发生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API发生率的影响因素。结果:①5组收缩压、高血压患病率、Framingham风险评分、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和A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加(P<0.001)。②Q1组男性受试者API大于女性,而在Q5组男性受试者API小于女性(P<0.01)。Q1组的男性发生高API比率高于女性(P<0.05);Q4组和Q5组女性发生高API比率高于男性(P<0.05)。③在整体研究对象中,男性、舒张压≥90 mmHg和脉搏是高API发生率的保护因素[OR(95%CI):0.65(0.46~0.84)、0.43(0.17~0.70)、0.98(0.97~0.99),P<0.01];年龄、BMI≥24 kg/m^(2)、收缩压≥140 mmHg和空腹血糖≥6.10 mmol/L是其危险因素[OR(95%CI):1.04(1.04~1.05)、1.42(1.23~1.61)、17.01(16.77~17.25)、1.40(1.19~1.61),P<0.01]。结论:在不同年龄段,API在男女间存在差异。中青年男性的动脉僵硬度更高,而老年女性反高于男性,女性、超重、高血压和高血糖者发生高API的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 超重 动脉僵硬度 动脉压力容积指数 残余应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