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氨和空气暴露对大鳞副泥鳅血浆皮质醇、乳酸及血糖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丁淑荃 陈范 +6 位作者 马欢 谢云轶 毛颖睿 王光毅 金慧 董昭然 张云龙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19,共5页
为研究氨和空气暴露对大鳞副泥鳅血浆应激指标的影响,实验设置空气暴露组、氨暴露组和对照组3个组,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分别置于圆形塑料盆(空气暴露组)、10 L 30 mmol/L NH 4Cl溶液(氨暴露组)、10 L纯水(对照组),3... 为研究氨和空气暴露对大鳞副泥鳅血浆应激指标的影响,实验设置空气暴露组、氨暴露组和对照组3个组,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分别置于圆形塑料盆(空气暴露组)、10 L 30 mmol/L NH 4Cl溶液(氨暴露组)、10 L纯水(对照组),3个组的暴露时间均设置为0、12、24、48、72及96 h,每个暴露时间点均设置三个平行组,每个平行各装4尾。每个暴露时间点结束时,尾静脉取血测定血液生理指标。结果显示:空气暴露前24 h和氨暴露前12 h,大鳞副泥鳅血浆皮质醇含量均显著增加,而随后则显著下降。氨和空气暴露后,大鳞副泥鳅血糖含量均显著上升。空气暴露大鳞副泥鳅48 h内,其血浆乳酸含量的变化并不显著,而随后则显著上升。氨暴露条件下,大鳞副泥鳅血浆乳酸含量迅速上升,并在暴露12 h时达到最大值;随后迅速降至对照组水平。结果表明,氨和空气暴露可通过提高血浆皮质醇、血糖和乳酸含量以引起大鳞副泥鳅第一和第二阶段应激反应。血浆中皮质醇含量在氨和空气暴露一段时间后显著降低,在氨暴露72 h后降至对照水平,说明大鳞副泥鳅拥有某些特殊的氨耐受策略以应对体内外氨应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氨暴露 空气暴露 生理响应 应激
下载PDF
氨基酸代谢调控在大鳞副泥鳅应对氨暴露中的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张云龙 王光毅 +3 位作者 金慧 董昭然 张子涵 谢云轶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13-1020,共8页
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暴露于30 mmol/L NH4Cl溶液中以研究高浓度环境氨对其血浆、肝脏及肌肉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氨暴露会显著影响大鳞副泥鳅血浆、肝脏及肌肉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P<0.05)。随着氨暴露... 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暴露于30 mmol/L NH4Cl溶液中以研究高浓度环境氨对其血浆、肝脏及肌肉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氨暴露会显著影响大鳞副泥鳅血浆、肝脏及肌肉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P<0.05)。随着氨暴露时间的延长,大鳞副泥鳅血浆中丙氨酸的含量显著增加,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氨暴露12h后,其肝脏组织中游离谷氨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而在暴露72h后迅速下降(P<0.05)。而游离丙氨酸含量在氨暴露的前24h内基本保持恒定,随后开始显著上升(P<0.05)并持续至72h。在氨暴露大鳞副泥鳅12h后,肌肉中游离谷氨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随后快速下降至初始水平并持续到实验结束(P>0.05),且在暴露72h和96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肌肉中游离丙氨酸含量随着氨暴露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并在暴露12h和48h时出现2个峰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氨暴露下,其血浆、肝脏及肌肉中游离谷氨酸含量显著降低,且谷氨酰胺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显著提高,说明在高环境氨条件下,大鳞副泥鳅会利用谷氨酰胺合成酶将谷氨酸和NH4^+合成无毒的谷氨酰胺以降低氨毒性。随着氨暴露时间的延长,大鳞副泥鳅血浆和组织有明显的丙氨酸累积且游离谷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说明其可通过代谢这些特定氨基酸生成丙氨酸以降低体内氨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鳞副泥鳅 氨暴露 氨基酸代谢 耐氨策略
下载PDF
瓦氏黄颡鱼饥饿后再投喂的生长及转氨酶活性的个体差异 被引量:2
3
作者 丁浪 杨严鸥 +4 位作者 姚峰 童驿雯 谢云轶 陈路 黄双杰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11期81-84,101,M0006,M0007,共7页
选用平均体重15.42g的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18尾,分别置于室内18个玻璃水缸中,在水温23.4~28.2℃下饥饿2周后称重,测定终末重量,计算失重率。然后再饲喂2周,计算鱼体生长及饲料利用指标,并测定肝脏转氨酶活性... 选用平均体重15.42g的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18尾,分别置于室内18个玻璃水缸中,在水温23.4~28.2℃下饥饿2周后称重,测定终末重量,计算失重率。然后再饲喂2周,计算鱼体生长及饲料利用指标,并测定肝脏转氨酶活性。结果显示,再摄食后个体的湿重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及饲料转化效率与失重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生长率、摄食率与失重前的初始体重显著负相关(P<0.05),饲料转化效率与初始体重显著正相关(P<0.05);湿重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及饲料转化率与肝脏谷丙转氨酶活性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湿重特定生长率、摄食率与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正相关(P<0.05)。该结果表明恢复摄食后黄颡鱼的饲料转化效率与生长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与饥饿时的失重率无显著相关性,而是与初始体重密切相关。初始体重越低,摄食率越高,湿重特定生长率越高,谷草转氨酶活性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 饥饿 投喂 生长 转氨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