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鲜羊膜在儿童共同性斜视缝线调整显微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谭叶辉 廖武 +3 位作者 曾广川 何欢 谢仁艺 叶阳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2166-2168,共3页
目的:探讨新鲜羊膜在儿童共同性斜视缝线调整显微手术中的应用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应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依据眼科门诊就诊号将2010-01/2015-10在我科住院并行显微斜视矫正术的60例112眼儿童共同性斜视患者平均分为... 目的:探讨新鲜羊膜在儿童共同性斜视缝线调整显微手术中的应用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应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依据眼科门诊就诊号将2010-01/2015-10在我科住院并行显微斜视矫正术的60例112眼儿童共同性斜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A组30例58眼行直肌后徙缝线调整联合羊膜移植术, B组30例54眼行单纯直肌后徙缝线调整术,斜视矫正术后随访均≥6 mo。 结果:斜视患者27例48眼术后眼位需调整,眼位需调整率为42.9%。术后1mo,眼位可调整18例29眼,其中A组16例26眼,眼位可调整率为44.8%,眼位可调整量平均为2.56±0.64 mm;B 组2例3眼,眼位可调整率为5.6%,眼位可调整量平均为0.52±0.28mm,两组比较眼位可调整率及可调整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477,P〈0.01;t=16.502,P〈0.01)。除3例患儿术后不配合眼位调整外,其余均在术后1 mo内行不同程度的眼位调整,眼位调整后, A组27例53眼眼位正位,正位率为91.4%, B 组16例28眼眼位正位,正位率为51.9%,两组比较斜视术后正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27,P〈0.01)。 结论:在儿童共同性斜视缝线调整显微手术过程中应用新鲜羊膜效果确切,可明显延长眼位调整时间及增加眼位调整量,提高了儿童斜视手术的可控性和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 儿童 共同性斜视 缝线调整术
下载PDF
羊膜在儿童水平型斜视显微矫正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谭叶辉 廖武 +4 位作者 曾广川 谢仁艺 邵毅 叶阳君 贾晓静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6年第24期110-113,共4页
目的:探讨羊膜在儿童水平型斜视显微矫正手术中的应用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2月于本院就诊并行显微斜视矫正术的56例(102眼)儿童水平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是否应用羊膜随机分为A组(28例52眼)和... 目的:探讨羊膜在儿童水平型斜视显微矫正手术中的应用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2月于本院就诊并行显微斜视矫正术的56例(102眼)儿童水平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是否应用羊膜随机分为A组(28例52眼)和B组(28例50眼),术中两组患者均实施水平直肌后徙术,术后随访均≥6月,比较两组术后眼位情况。结果:26例(46.42%)儿童水平斜视患者术后眼位需调整,术后1周,眼位可调整24例(38眼),其中A组13例(20眼,38.46%),B组11例(18眼,36.00%),两组可调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0.066,P>0.05);术后3周,眼位可调整17例(26眼),其中A组11例(18眼,34.62%),B组6例(8眼,16.00%),两组可调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4.651,P<0.05));术后5周,眼位可调整11例(16眼),其中A组9例(14眼,26.92%),B组2例(2眼,4.00%),两组可调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10.127,P<0.01)。眼位调整后,A组26例患者眼位正位,正位率为92.86%,B组15例眼位正位,正位率为53.57%,两组斜视术后正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11.018,P<0.01)。术后所有患者均无感染和排斥,羊膜均未见脱出或移位。结论:部分儿童水平型斜视全麻显微矫正术后需行眼位调整,手术过程中应用羊膜效果确切,可明显延长眼位调整时间,提高了儿童斜视手术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 儿童 水平斜视 眼位调整
下载PDF
聚焦近视防控,我们正在行动--中国眼镜行业近视防控面面观(下) 被引量:1
3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李丽华 +8 位作者 于翠 夏江胜 倪海龙 梅颖 谢仁艺 曾骏文 王瑞强 张武斌 李梦华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23年第4期6-27,共22页
2023年3月,为推动各地、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全面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要求,进一步营造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氛围,培育视力健康文化,教育部以“全社会都要行动起... 2023年3月,为推动各地、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全面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要求,进一步营造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氛围,培育视力健康文化,教育部以“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为主题,开展了第6个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校 眼镜行业 青少年近视 实施方案 视力健康 幼儿园 教育氛围 综合防控
下载PDF
直肌联结术后反复结膜肉芽肿和缝线暴露1例
4
作者 杨梅 赵堪兴 +1 位作者 潘美华 谢仁艺 《临床眼科杂志》 2023年第4期367-369,共3页
患者男性,52岁。因发现“右眼反复红1周”于2019年8月14日来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就诊。患者既往因右眼外展神经麻痹于2017年10月在外院行“右眼内直肌后徙联合Jensen直肌联结术”,术后眼位矫正理想出院。门诊检查:右眼视力0.8/(-0.... 患者男性,52岁。因发现“右眼反复红1周”于2019年8月14日来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就诊。患者既往因右眼外展神经麻痹于2017年10月在外院行“右眼内直肌后徙联合Jensen直肌联结术”,术后眼位矫正理想出院。门诊检查:右眼视力0.8/(-0.5DS/-0.5DC×65°→1.0),眼压12.0 mmHg(1 mmHg=0.133 kPa),眼睑皮肤无红肿,睑缘位正常,睫毛排列齐,颞侧及颞下方结膜充血明显,距角膜缘约5 mm的颞下方球结膜可见大小约3 mm×4 mm、扁平微隆起的红色实性肉芽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眼视力 眼睑皮肤 结膜充血 门诊检查 睑缘 球结膜 直肌联结术 肉芽组织
下载PDF
不同麻醉方式下儿童睑板腺囊肿切除术的综合疗效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何欢 潘美华 +5 位作者 任小军 杨梅 谢仁艺 翁建森 王芬琴 林志荣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23-1726,共4页
目的:对比全身麻醉与局部麻醉下进行儿童霰粒肿切除术的综合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2015-01/2016-12在我院接受霰粒肿切除手术的双眼霰粒肿患儿(4~10周岁),根据采用的麻醉方法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全麻组,67例134眼)和局部... 目的:对比全身麻醉与局部麻醉下进行儿童霰粒肿切除术的综合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2015-01/2016-12在我院接受霰粒肿切除手术的双眼霰粒肿患儿(4~10周岁),根据采用的麻醉方法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全麻组,67例134眼)和局部麻醉组(局麻组,72例144眼)。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及术后心理创伤,以及术后1mo眼表健康状况、术后1a内复发率和并发症等四个方面的差异。结果:全麻组和局麻组患儿均未出现麻醉相关并发症和意外。全麻组患儿术中不存在疼痛,术后3h的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R)值为4.94"1.23分,低于局麻组(7.00"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全麻组患儿有12例出现再次就医回避,局麻组为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麻组的泪膜破裂时间、泪膜脂质层厚度和泪河高度均高于局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睑脂性状评分也低于局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麻组患儿囊肿复发率为6.0%,低于局麻组的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患儿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4.5%,局麻组为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下进行儿童霰粒肿手术具有术后疼痛轻、患儿依从性好的基本优点。与局部麻醉下手术相比,全身麻醉术中能够进行精细操作,术后眼表健康情况更好,并发症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睑板腺囊肿 儿童 眼表
下载PDF
斜视术后双眼遮盖对儿童医疗恐惧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黄贞 谢仁艺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第32期66-68,共3页
目的研究斜视术后双眼遮盖与否对儿童患者医疗恐惧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3~7月于我院小儿眼科住院手术的224例斜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术后双眼开放,B组术后双眼遮盖。术后第1天采用儿童医疗恐惧量表(CMFS)评估两组患儿医疗恐惧程度,采... 目的研究斜视术后双眼遮盖与否对儿童患者医疗恐惧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3~7月于我院小儿眼科住院手术的224例斜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术后双眼开放,B组术后双眼遮盖。术后第1天采用儿童医疗恐惧量表(CMFS)评估两组患儿医疗恐惧程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两组患儿术后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手术切口周围球结膜出血、水肿程度,术后1周评估手术切口感染率。结果A组患儿医疗恐惧评分(23.00±4.21)分,B组医疗恐惧评分(35.00±6.41)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VAS评分(1.80±0.24)分,B组VAS评分(1.70±0.28)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球结膜出血及球结膜水肿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手术切口均无感染。结论术后双眼开放有助于减轻儿童患者术后医疗恐惧,且不加重术后球结膜切口局部反应,不会增加手术切口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手术 双眼遮盖 儿童医疗恐惧 结膜出血 结膜水肿 切口感染
下载PDF
儿童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杨梅 潘美华 谢仁艺 《临床眼科杂志》 2022年第5期385-390,共6页
目的了解眼别、性别以及年龄对儿童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探索其演变规律。方法横断面研究。征集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因眼部健康检查首诊我院的年龄在3~18岁的儿童。检查并记录患儿双眼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眼压(IO... 目的了解眼别、性别以及年龄对儿童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探索其演变规律。方法横断面研究。征集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因眼部健康检查首诊我院的年龄在3~18岁的儿童。检查并记录患儿双眼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眼压(IOP),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角膜宽度(WTW)、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平均曲率(K)、角膜平坦曲率(K1)、角膜陡峭曲率(K2)、角膜散光(CYL)均通过光学生物测量仪AL-Scan检测;睫状肌麻痹下检影验光,记录并换算为等效球镜(SE)。入选者按年龄分为A组(3~5岁)、B组(6~11岁)、C组(12~18岁)。采用SPSS 26.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征集3~16岁儿童528例。右眼的AL比左眼长0.04 mm,K2比左眼低0.06 D,CYL比左眼低0.08 D(P<0.05)。男孩的AL比女孩长0.56 mm,ACD比女孩深0.13 mm,WTW比女孩宽0.21 mm,K、K1、K2分别比女孩低0.74 D、0.71 D及0.75 D(P<0.05)。BCVA(A组0.73±0.25,B组0.96±0.11,C组1.00±0.03)、AL[A组(22.08±0.93)mm,B组(23.58±1.05)mm,C组(24.22±0.87)mm]、ACD[A组(3.32±0.26)mm,B组(3.65±0.26)mm,C组(3.75±0.29)mm]、CYL[A组(1.77±0.76)D,B组(1.52±0.85)D,C组(1.24±0.61)D]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IOP(13.72±2.50)mmHg低于B组(15.72±3.48)mmHg及C组(16.37±3.20)mmHg,而K2(44.71±1.83)D高于C组(44.05±1.30)D(P<0.05);但是IOP在B组与C组间的差异以及K2在A组与B组(44.32±1.56)D,B组与C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出现SE<0的眼数比例为19.6%,B组为67.8%,C组为90.4%,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172,P=0.000);A组中正SE的均值为(1.68±1.51)D,B组为(1.11±1.22)D,C组为(0.17±0.33)D,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OP与CCT(r=0.358,P=0.000)、AL和ACD(r=0.660,P=0.000)、CYL和实际散光值(r=0.117,P=0.007)均显著正相关。结论左右眼间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差异小,男性的眼球比女性大,角膜比女性平坦。CVA、AL、ACD、IOP随年龄增加,而K2、CYL、SE值随年龄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眼部生物学参数 性别 年龄
下载PDF
Keratograph5M眼表综合分析仪对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的眼表评价 被引量:8
8
作者 杨梅 潘美华 +3 位作者 谢仁艺 何欢 王海燕 林晓滨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7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评价共同性水平斜视人群的眼表健康状况,并探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征集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采用新一代的Keratograph5M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测患者双眼首次非侵入式测量泪膜破裂时间(NI-TBUT-f)、平均非侵入式测量泪膜破裂时间(NI-... 目的评价共同性水平斜视人群的眼表健康状况,并探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征集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采用新一代的Keratograph5M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测患者双眼首次非侵入式测量泪膜破裂时间(NI-TBUT-f)、平均非侵入式测量泪膜破裂时间(NI-TBUT-ave)及泪河高度(TMH),采用相关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斜视类型、眼别、性别对检测指标的影响,及各测指标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研究征集了年龄在8-58岁的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118例(236只眼),检测结果为,TMH(O.16±0.05)mm、NI-BUT-f(9.70±6.13)s、NI-BUT-ave(11.85±5.94)s,它们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NI-BUT-f明显短于NI-BUT-ave(P=0.00);除外男性的泪河高度值比女性略低(P=0.02),斜视类型、眼别及性别对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相比年长者,25岁及以下者的泪膜破裂时间明显缩短(P=0.00)。结论儿童及青少年的眼表健康情况令人堪忧,应引起临床工作者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表综合分析仪 斜视 泪膜破裂时间 泪河高度 眼表
原文传递
增视能对屈光性弱视治愈患儿的立体视觉训练疗效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任小军 潘美华 +2 位作者 庄建福 叶梅 谢仁艺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57-859,共3页
目的初步评价并分析增视能训练软件对屈光不正性及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后患儿的立体视觉训练的疗效。方法应用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虚拟网络训练软件(增视能)对47例立体视功能异常的弱视治愈患儿进行立体视训练,年... 目的初步评价并分析增视能训练软件对屈光不正性及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后患儿的立体视觉训练的疗效。方法应用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虚拟网络训练软件(增视能)对47例立体视功能异常的弱视治愈患儿进行立体视训练,年龄5—8岁,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29例,屈光参差性弱视18例,矫正视力≥0.8,训练时间3个月。采用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Lang型和L型立体检查图以及同视机检测其训练前后近立体视、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和远立体视锐度。结果屈光不正组训练前近立体视60″3例,占10.34%;远立体视锐度60″2例,占6.89%;交叉视差达100″4例占13.79%;非交叉视差达100″2例占6.89%。训练后近立体视达60″15例,占51.72%;远立体视锐度达60″11例,占30.03%;交叉视差达100″17例,占58.62%;非交叉视差达100″9例,占24.14%。屈光参差组训练前近立体视60″1例,占5.26%;交叉视差达100″1例占5.26%;非交叉视差及远立体视锐度均无正常者。训练后近立体视达60″9例,占47.37%;远立体视锐度达60″7例,占36.84%;交叉视差达100″10例,占52.63%;非交叉视差达100″6例,占31.58%。治疗前后两组立体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增视能软件能有效改善屈光性弱视治愈患儿的远、近立体视觉;对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儿的效果优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虚拟现实软件 立体视 弱视
原文传递
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手术治疗 被引量:6
10
作者 庄建福 潘美华 +2 位作者 任小军 修阳晖 谢仁艺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的13例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的手术方式,观察手术前后眼位、斜视度数、患眼上转功能及双眼视功能的变化。... 目的探讨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的13例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的手术方式,观察手术前后眼位、斜视度数、患眼上转功能及双眼视功能的变化。根据被动牵拉试验的结果选择手术方式。2例行患眼内外直肌向上直肌移位术(Knapp手术)合并水平斜视手术,1例行患眼1/2内外直肌与上直肌连接(Jensen)术,5例行患眼下直肌后退合并或不合并水平斜视手术,2例行患眼下直肌后退联合1/2内外直肌向上直肌移位加后固定术(Foster手术),1例行健眼下斜肌切断及上直肌后退术,1例行健眼下斜肌转位及上直肌后徙术,1例行患眼下直肌后退联合健眼上直肌后退术。结果 8例患者术前下直肌被动牵拉试验阳性,10例患者术后眼位矫正达临床治愈(≤10 PD),5例患眼上转功能从术前的不过中线(-4)到术后的仅轻度不足(-1),2例患者手术前后均保存有双眼视觉,其余患者手术前后均没有双眼视。术后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没有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结论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临床表现个体差异明显,需要根据其不同的临床检查结果设计个性化手术方案,被动牵拉试验的结果对术式的正确选择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肌麻痹 临床特征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4~10岁A—V综合征术后立体视重建影响因素观察
11
作者 任小军 潘美华 +1 位作者 修阳晖 谢仁艺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8-80,共3页
目的观察A—V综合征患者术后重建的影响因素。方法4.10岁A—V综合征住院患者共97例,其中V征71例,外斜V征48例,内斜V征23例,平均年龄6.3岁;A征26例,外斜A征21例,内斜A征5例,平均年龄5.9岁,随访时间8—16周,平均10.7周。术... 目的观察A—V综合征患者术后重建的影响因素。方法4.10岁A—V综合征住院患者共97例,其中V征71例,外斜V征48例,内斜V征23例,平均年龄6.3岁;A征26例,外斜A征21例,内斜A征5例,平均年龄5.9岁,随访时间8—16周,平均10.7周。术前、术后采用同视机和Tnmils和分别测定远,近立体视。观察指标包括:发病年龄、病程、术后眼位和水平斜视类型。结果97例患者中,术后正前方及下方均正位的患者共88例,术后分别有27例(30.68%)和35例(39.77%)获得了远立体视和近立体视,比例高于术后欠矫或过矫组。发病年龄组间比较,术后立体视获得比率〈3岁组低于≥3岁组(P〈0.05);病程≤2年患者的术后获得立体视的比例明显高于病程〉3年的患者(P〈0.05);外斜V或A征组术后的立体视获得比例要高于内斜V或A征组,组间近立体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P〈0.05),远视力比较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V型斜视术后立体视的重建与发病年龄和病程相关,因此早期发现,正确的诊断与治疗有助于双眼单视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综合征 立体视 手术
原文传递
新型睫状前血管保留术在常规显微斜视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潘美华 杨梅 谢仁艺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98-600,共3页
目的探讨新型睫状前血管分离并保留术在常规显微斜视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016年4月-2017年4月,征集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100例,采用改良的斜视手术器械在显微镜下进行眼内、外直肌的后退/缩短术,术中采用新型睫状前血管分离器械对睫状前血... 目的探讨新型睫状前血管分离并保留术在常规显微斜视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016年4月-2017年4月,征集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100例,采用改良的斜视手术器械在显微镜下进行眼内、外直肌的后退/缩短术,术中采用新型睫状前血管分离器械对睫状前血管进行分离并保留,术毕,观察血管的完整和通畅情况。术后定期随访。结果在新型血管分离器械的辅助下,分离单条肌肉的血管仅需(52.2±18.3)s,在保留血管的情况下,1条肌肉后徙或缩短的操作时间为(13.1±4.6)min,眼外直肌和内直肌血管保留成功率分别为98.1%和93.4%。所有患者术后术眼无不良反应,均随访6个月~2年,术后远期正位率达97%。结论采用新型的睫状前血管分离并保留术,操作简单,分离效率高,值得在常规显微斜视手术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睫状前血管 斜视 显微斜视手术 血管分离 血管保留
原文传递
关于斜视手术中角膜保护对眼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潘美华 杨梅 +3 位作者 谢仁艺 何欢 王海燕 林晓滨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7年第7期700-703,共4页
目的了解斜视手术对眼表的影响,探讨术中角膜保护的临床意义。方法征募年龄为7-45岁斜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角膜保护剂组)、c组(棉片组),于术前1天及术后1天、1周、3周,检测术眼泪膜破裂时间及泪河高... 目的了解斜视手术对眼表的影响,探讨术中角膜保护的临床意义。方法征募年龄为7-45岁斜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角膜保护剂组)、c组(棉片组),于术前1天及术后1天、1周、3周,检测术眼泪膜破裂时间及泪河高度值,并行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评分。于术后1天,客观评价患者畏光流泪情况。最后,对三组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的泪膜破裂时间与术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其它两组相比,角膜保护剂组的术后畏光流泪症状及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阳性率最低,泪河高度值增加最少,并于术后一周时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斜视手术中应注重角膜的保护,角膜保护剂使用方便,可有效保护术眼角膜上皮,减少患者术后不适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保护 斜视手术 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 畏光
原文传递
外伤致麻痹性斜视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海燕 庄建福 +2 位作者 潘美华 杨梅 谢仁艺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8年第12期889-893,共5页
目的探讨外伤致麻痹性斜视的手术时机与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外伤性麻痹性斜视23例。分析不同处理时间与处理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所有病例均随访半年以上。结果病程半年以内的7例中,6例眼位正位... 目的探讨外伤致麻痹性斜视的手术时机与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外伤性麻痹性斜视23例。分析不同处理时间与处理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所有病例均随访半年以上。结果病程半年以内的7例中,6例眼位正位、复视与代偿头位消失、眼球运动恢复正常;病程半年以上的16例中,13例眼位正位,复视与代偿头位消失,但均残余不同程度眼球运动障碍。结论外伤致麻痹性斜视应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外伤致麻痹性斜视早期非常规处理与多种斜视技术联合应用,可尽早消除复视、改善眼位与眼球运动障碍、扩大双眼单视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麻痹性 手术 外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