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景观人类学视角下遗产阐释体系建构与多元认知研究——以苏州园林为例
1
作者
周详
刘雅旭
+1 位作者
谢伊鸣
常婧超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27,共11页
【目的】将景观人类学置于“三位一体”架构下,通过打造联通多元主体的遗产阐释体系,衔接“自上而下”的权威话语体系与“自下而上”的大众话语体系。【方法】将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选作研究对象,以景观人类学视角切入,从外部群体的客...
【目的】将景观人类学置于“三位一体”架构下,通过打造联通多元主体的遗产阐释体系,衔接“自上而下”的权威话语体系与“自下而上”的大众话语体系。【方法】将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选作研究对象,以景观人类学视角切入,从外部群体的客位“空间生产”与地方社会的主位“场所建构”两个维度,探讨基于“超位-高位-本位”3种价值立场的遗产话语阐释方式。其中,超位-高位分析利用官方文本挖掘来构建权威话语体系下的遗产价值评估框架;本位分析则从游客和居民视角出发,利用数字足迹和半结构访谈挖掘苏州园林“外部景观”与“内部景观”所表征的主体自我建构过程。【结果】苏州园林的遗产阐释体系不仅呈现出一种内在关联的“三位一体”构架,还通过整合遗产阐释的内外视角链接了遗产话语中的宏大叙事与地方表达,折射出不同文化主体对世界遗产的生产和塑造。【结论】景观人类学视角下基于多元认知建构的遗产阐释体系,不仅完善了苏州园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立体形象,对于遗产保护的公众化与社会化转型亦有特殊意义与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景观人类学
遗产话语
遗产阐释
价值评估
景观认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临时都市主义”到“日常都市主义”:城市剩余空间社会性与公平性问题探析
2
作者
周详
汤雨杭
+1 位作者
谢伊鸣
刘雅旭
《中国园林》
2024年第9期117-123,共7页
在“流动”背景下,城市更新对剩余空间的社会性与公平性要求不断提升。作为连接城市设计与日常生活的有效途径,临时都市主义与日常都市主义在剩余空间的改造利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临时都市主义作为空间操作层面的更新策略,关注剩...
在“流动”背景下,城市更新对剩余空间的社会性与公平性要求不断提升。作为连接城市设计与日常生活的有效途径,临时都市主义与日常都市主义在剩余空间的改造利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临时都市主义作为空间操作层面的更新策略,关注剩余空间的社会存量问题,以及如何弹性适应剩余空间的二次开发;日常都市主义作为价值研判层面的改造理念,批判了基于抽象原则建立的专业技术指标,清晰指出剩余空间的公平性目标。从临时都市主义到日常都市主义的理念转换,体现了当代空间实践对于城市更新公平性的回应。以基于临时都市主义与日常都市主义的剩余空间实践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目标导向、参与方式、操作策略与实践成效4个层面进行解析。并以美国旧金山、英国伦敦与日本京都的剩余空间实践为例,将其划分为以社会价值为导向的临时实验、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商业实践,以及经济利益为取经的项目开发3种类型。提出以“临时”为起点、以“日常”为目标的剩余空间更新是存量更新背景下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临时都市主义
日常都市主义
剩余空间
空间正义
社会价值
经济价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景观人类学视角下遗产阐释体系建构与多元认知研究——以苏州园林为例
1
作者
周详
刘雅旭
谢伊鸣
常婧超
机构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27,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字足迹支持下的历史性城市景观游憩体验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编号5200808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信息传递模型支持下历史性城市景观时空感知测度与文化连通机制研究”(编号24YJCZH471)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中外比较视阈下‘景观美育’教学创新研究”(编号23MY0403)。
文摘
【目的】将景观人类学置于“三位一体”架构下,通过打造联通多元主体的遗产阐释体系,衔接“自上而下”的权威话语体系与“自下而上”的大众话语体系。【方法】将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选作研究对象,以景观人类学视角切入,从外部群体的客位“空间生产”与地方社会的主位“场所建构”两个维度,探讨基于“超位-高位-本位”3种价值立场的遗产话语阐释方式。其中,超位-高位分析利用官方文本挖掘来构建权威话语体系下的遗产价值评估框架;本位分析则从游客和居民视角出发,利用数字足迹和半结构访谈挖掘苏州园林“外部景观”与“内部景观”所表征的主体自我建构过程。【结果】苏州园林的遗产阐释体系不仅呈现出一种内在关联的“三位一体”构架,还通过整合遗产阐释的内外视角链接了遗产话语中的宏大叙事与地方表达,折射出不同文化主体对世界遗产的生产和塑造。【结论】景观人类学视角下基于多元认知建构的遗产阐释体系,不仅完善了苏州园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立体形象,对于遗产保护的公众化与社会化转型亦有特殊意义与时代价值。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景观人类学
遗产话语
遗产阐释
价值评估
景观认知
Keywords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anthropology
heritage discourse
heritage interpretation
value assessment
landscape cognition
分类号
TU981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临时都市主义”到“日常都市主义”:城市剩余空间社会性与公平性问题探析
2
作者
周详
汤雨杭
谢伊鸣
刘雅旭
机构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
出处
《中国园林》
2024年第9期117-123,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008085,52278051)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23MY0403)。
文摘
在“流动”背景下,城市更新对剩余空间的社会性与公平性要求不断提升。作为连接城市设计与日常生活的有效途径,临时都市主义与日常都市主义在剩余空间的改造利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临时都市主义作为空间操作层面的更新策略,关注剩余空间的社会存量问题,以及如何弹性适应剩余空间的二次开发;日常都市主义作为价值研判层面的改造理念,批判了基于抽象原则建立的专业技术指标,清晰指出剩余空间的公平性目标。从临时都市主义到日常都市主义的理念转换,体现了当代空间实践对于城市更新公平性的回应。以基于临时都市主义与日常都市主义的剩余空间实践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目标导向、参与方式、操作策略与实践成效4个层面进行解析。并以美国旧金山、英国伦敦与日本京都的剩余空间实践为例,将其划分为以社会价值为导向的临时实验、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商业实践,以及经济利益为取经的项目开发3种类型。提出以“临时”为起点、以“日常”为目标的剩余空间更新是存量更新背景下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临时都市主义
日常都市主义
剩余空间
空间正义
社会价值
经济价值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emporary urbanism
everyday urbanism
residual space
space justice
social value
economic value
分类号
TU986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景观人类学视角下遗产阐释体系建构与多元认知研究——以苏州园林为例
周详
刘雅旭
谢伊鸣
常婧超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从“临时都市主义”到“日常都市主义”:城市剩余空间社会性与公平性问题探析
周详
汤雨杭
谢伊鸣
刘雅旭
《中国园林》
202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