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剂量布托啡诺对白犀牛镇静的药效学比较
1
作者 植广林 张马龙 +10 位作者 左珂菁 黄勉 梁玉珍 陈谭子芃 萨家祺 谢伟骏 彭仕明 陈绚姣 黎绘宏 文研 代军威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0-112,共3页
本试验使用4种不同剂量[5~20μg/(kg·bw)]的布托啡诺对雌性白犀牛进行镇静,对不同时间进行的各种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生理参数进行监测和记录。镇静后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如X线、超声波、内窥镜检查、采血和输液。在局麻的配... 本试验使用4种不同剂量[5~20μg/(kg·bw)]的布托啡诺对雌性白犀牛进行镇静,对不同时间进行的各种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生理参数进行监测和记录。镇静后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如X线、超声波、内窥镜检查、采血和输液。在局麻的配合下,进行第3眼睑缝合结扎、角基外科螺钉植入等手术治疗。结果表明布托啡诺镇静止痛效果好,副作用少,拮抗剂(纳洛酮)可安全快速的使动物恢复,可满足白犀牛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本试验是国内首次使用布托啡诺镇静白犀牛的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托啡诺 白犀牛 镇静 局部麻醉
下载PDF
舒泰对野生猕猴麻醉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谢伟骏 萨家祺 +1 位作者 胡倩雯 彭仕明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2年第1期52-55,共4页
利用舒泰50(替来它明和唑拉西泮合剂)对36只野生猕猴按(5.79±1.28)mg/kg的剂量肌肉注射进行麻醉,麻醉期间对镇痛、镇静、肌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监测。结果显示:舒泰对猕猴的诱导期为(2.72±1.72)... 利用舒泰50(替来它明和唑拉西泮合剂)对36只野生猕猴按(5.79±1.28)mg/kg的剂量肌肉注射进行麻醉,麻醉期间对镇痛、镇静、肌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监测。结果显示:舒泰对猕猴的诱导期为(2.72±1.72)min,平均诱导效果判定为“极好”,麻醉期间体温为(38.74±0.46)℃,较正常体温低;麻醉期5~30 min时呼吸频率(20.12±0.15)beat/min、心率(143.96±15.69)time/min、血氧饱和度(93.71±2.66)%,均较麻醉前稍下降。平均麻醉效果判定为4~5(中度麻醉至外科麻醉水平),麻醉维持时间(46.22±11.08)min,平均苏醒效果为“一般”到“好”。舒泰对野生猕猴麻醉(化学保定)效果确切,但苏醒过程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来他明 唑拉西泮 麻醉 猕猴 效果观察
下载PDF
玉米锦蛇隐孢子虫感染病例分析
3
作者 谢伟骏 萨家祺 +2 位作者 任浩斌 胡倩雯 张天佑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0年第1期31-34,共4页
隐孢子虫病能够引起蛇严重的临床症状如厌食、消瘦和腹部肿胀,死亡率较高,对蛇类危害巨大。由于国内对爬行动物疾病诊断手段不足,导致该病多呈亚临床状态易被忽略。本研究对三例圈养的玉米锦蛇(Pantherophis guttatus)感染隐孢子虫病例... 隐孢子虫病能够引起蛇严重的临床症状如厌食、消瘦和腹部肿胀,死亡率较高,对蛇类危害巨大。由于国内对爬行动物疾病诊断手段不足,导致该病多呈亚临床状态易被忽略。本研究对三例圈养的玉米锦蛇(Pantherophis guttatus)感染隐孢子虫病例,进行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剖检等分析,为制定蛇隐孢子虫病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孢子虫病 玉米锦蛇 诊断
下载PDF
圈养白鹇人工孵化育雏技术
4
作者 彭仕明 黄润基 +3 位作者 谢伟骏 吴亚江 陈武 单芬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23年第9期31-34,共4页
白鹇(Lophura nycthemera)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为了提高圈养白鹇的繁育水平,扩大种群数量,在白鹇繁殖期调整日粮配方进行投喂,通过人工孵化和人工育雏的方式,提高白鹇的出雏率和成活率。结果显示:圈养白鹇卵重为(45.1土1.32)g,卵径... 白鹇(Lophura nycthemera)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为了提高圈养白鹇的繁育水平,扩大种群数量,在白鹇繁殖期调整日粮配方进行投喂,通过人工孵化和人工育雏的方式,提高白鹇的出雏率和成活率。结果显示:圈养白鹇卵重为(45.1土1.32)g,卵径为(39~37)mm×(52~50)mm,卵形指数为1.35~1.33。人工孵化温度为37.3~37.5℃,孵化湿度为45%~55%,孵化期为24~26d,受精卵在孵化过程中约有12.9%的失重。采用人工孵化和育维技术有利于提高白鹇的繁殖率以及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人工孵化 人工育雏
原文传递
一例黄冠亚马逊鹦鹉感染博尔纳病毒的诊断 被引量:1
5
作者 曾洁莉 谢伟骏 +1 位作者 彭仕明 邹洁建 《当代畜牧》 2021年第8期51-52,共2页
鸟类博尔纳病毒(Avian Borna Virus,ABV)引起的前胃扩张(Proventricular di atation disease,PDD)是一种可以影响鸟类神经系统的疾病。最初在金刚鹦鹉中发现并被称为“金刚鹦鹉消瘦综合征”,至今为1上,已经在50多种鹦鹉中发现该病。研... 鸟类博尔纳病毒(Avian Borna Virus,ABV)引起的前胃扩张(Proventricular di atation disease,PDD)是一种可以影响鸟类神经系统的疾病。最初在金刚鹦鹉中发现并被称为“金刚鹦鹉消瘦综合征”,至今为1上,已经在50多种鹦鹉中发现该病。研究表明,许多临床表现为健康的鹦鹉也携带病毒,但对触发这些携带个体发病的机理和病毒传播方式尚不清楚。目前临床上对该病的诊断主要靠临床症状、死后的病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近日,南方某养殖单位发现了一例PDD死亡个体,对其进行剖检、病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笔者对该病例的发病情况、病理学及分子牛物学诊断方法进行讨论和分析,并从饲养环境、饲养管理等方面探讨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尔纳病毒 鹦鹉 病理学 预防 控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