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肠癌MRI:人工智能辅助压缩感知技术与并行成像技术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许桂晓 刘海彬 +3 位作者 吴尚远 黄颖怡 谢传淼 何浩强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46-451,共6页
目的:通过与传统并行成像(PI)技术对比,探讨人工智能辅助压缩感知(ACS)技术在直肠癌MR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将2021年1月1日-2022年3月1日在本院经病理检查首诊为直肠癌的74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在确诊前行直肠3.0T MRI扫描,... 目的:通过与传统并行成像(PI)技术对比,探讨人工智能辅助压缩感知(ACS)技术在直肠癌MR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将2021年1月1日-2022年3月1日在本院经病理检查首诊为直肠癌的74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在确诊前行直肠3.0T MRI扫描,扫描序列主要包括横轴面、矢状面和冠状面FSE-T1WI和FSE-T_(2)WI,其中矢状面FSE-T_(2)WI分别采用ACS技术和传统PI技术。比较采用ACS和PI技术的扫描时间及两组图像上病灶和正常肠壁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由两位医师采用李克特量表分别对两组图像上病灶显示情况、病灶边缘清晰度、图像伪影和整体图像质量4项指标进行评分,并对两位医师评分的一致性进行评估。两位医师分别基于ACS和PI技术的矢状面FSE-T_(2)WI(结合横轴面和冠状面高分辨率T_(2)WI)进行直肠癌T分期,比较两种技术的诊断准确性。结果:采用ACS技术的检查时间明显短于PI技术[(92.03±1.16)vs.(144.36±0.97)s,P<0.001]。两组图像上SNR病灶和SNR正常肠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病灶和正常肠壁的CNR值较PI组高(P<0.05);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结果显示,在病灶显示情况、病灶边缘清晰度、图像伪影和图像整体质量方面,ACS组的评分均高于PI组(P<0.001);两位观察者对图像质量4项评估指标的评分结果的一致性为良好或极好(Kappa值:0.603~0.929,P均<0.001)。两位医师基于ACS和PI技术诊断直肠癌T分期准确率分别为85.14%(63/74)和81.08%(60/74),诊断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并行采集技术相比,人工智能结合压缩感知(ACS)技术不仅可以缩短扫描时间,还可以改善图像质量,且不影响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诊断准确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人工智能 压缩感知 并行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自适应图像接收线圈与传统专用线圈在乳腺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比较
2
作者 彭康强 戴心仪 +4 位作者 刘辉明 何妮 江琳玲 钟林昌 谢传淼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9期1091-1097,共7页
目的:比较自适应图像接收(AIR)线圈与传统乳腺专用线圈在乳腺磁共振(MR)成像中的应用,以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受检者乳腺MR检查舒适度,为乳腺MR检查中线圈选择提供新方案。方法:对2023年1~3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乳腺MR检... 目的:比较自适应图像接收(AIR)线圈与传统乳腺专用线圈在乳腺磁共振(MR)成像中的应用,以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受检者乳腺MR检查舒适度,为乳腺MR检查中线圈选择提供新方案。方法:对2023年1~3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乳腺MR检查的34例健康女性受检者,分别采用两种射频线圈行乳腺MR检查。检查前后各发放调查问卷1份,收集受检者个人基本信息及检查舒适度情况;对比在两种线圈下T_(2)WI fs和MUSE-DWI序列中的图像信噪比、表观弥散系数值,并由2名高年资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分析舒适度及图像质量,比较两种线圈在乳腺MR检查中的优劣。结果:AIR线圈舒适度优于乳腺专用线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R线圈下T_(2)WI fs、MUSE-DWI序列信噪比均高于乳腺专用线圈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表观弥散系数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R线圈下T_(2)WI fs序列主观图像质量低于乳腺专用线圈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USE-DWI序列两组图像主观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MR检查中,AIR线圈舒适度优于传统乳腺专用线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圈 乳腺 磁共振成像 舒适度
下载PDF
靶向动脉粥样硬化携全氟己烷纳米粒的MRI/荧光显像及对活化巨噬细胞的影响
3
作者 叶曼 王志刚 +1 位作者 谢传淼 侯静馨 《联勤军事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547-552,共6页
目的 制备一种载相变材料全氟己烷(perfluorohexane, PFH)和配体硫酸葡聚糖(dextran sulfate, DS)的靶向清道夫受体A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近红外荧光双模态分子探针,研究其对活化巨噬细胞的影响。方法 采用... 目的 制备一种载相变材料全氟己烷(perfluorohexane, PFH)和配体硫酸葡聚糖(dextran sulfate, DS)的靶向清道夫受体A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近红外荧光双模态分子探针,研究其对活化巨噬细胞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乳化法和静电吸附法制备纳米粒(PFH-Fe/DiR-DS),检测该纳米粒的理化性质,研究其体外MRI和近红外荧光成像情况及其相变性能,分析纳米粒对活化巨噬细胞的靶向性和相变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 制备的PFH-Fe/DiR-DS纳米粒的最终尺寸为269~303 nm,分散性好,具有壳核结构,表面呈光滑的三维球形。纳米粒具有良好的MRI和近红外荧光多模态成像能力,在低强度聚焦超声(low-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LIFU)的辐照下能够发生相变。纳米粒对活化的巨噬细胞具有较高的亲和力,被巨噬细胞内吞后在LIFU的辐照下,能够通过声致相变效应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靶向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斑块的多模态多功能PFH-Fe/DiR-DS纳米粒,在LIFU辐照下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应用MRI和近红外荧光分子显像技术监控评估斑块状况,有望能够对AS斑块进行特异性诊断和靶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己烷 磁共振成像 近红外荧光成像 活化巨噬细胞
下载PDF
螺旋CT与MRI评价鼻咽癌颅底侵犯 被引量:39
4
作者 谢传淼 梁碧玲 +7 位作者 吴沛宏 郑列 阮超美 李立 莫运仙 钟锐 陈勇新 林浩皋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729-733,共5页
背景与目的:随着螺旋CT与MRI的普遍应用,研究哪种方法对鼻咽癌发生颅底侵犯的诊断更有价值,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拟探讨用CT与MRI诊断鼻咽癌颅底侵犯的价值。方法:选取1993年8月~2001年9月经病理证实为鼻咽癌的患者61例,全... 背景与目的:随着螺旋CT与MRI的普遍应用,研究哪种方法对鼻咽癌发生颅底侵犯的诊断更有价值,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拟探讨用CT与MRI诊断鼻咽癌颅底侵犯的价值。方法:选取1993年8月~2001年9月经病理证实为鼻咽癌的患者61例,全组患者治疗前均行螺旋CT及MRI检查。此外,螺旋CT薄层扫描三维重建8例。CT扫描采用ElscientCTTwinFlash,常规横断面平扫,部分加冠状面扫描,13例加增强扫描。MRI扫描采用PhilipsT5-Ⅱ型0.5Tesla超导成像系统,标准头部正交线圈。常规SE序列,扫描方向为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扫描范围由鞍上池至第二颈椎下缘水平,61例中55例患者进行增强扫描。结果:CT发现颅底骨质侵犯17例,MRI扫描发现颅底侵犯26例,其中6例MRI扫描发现斜坡、翼突基底部和蝶骨基底部早期的骨髓浸润,而CT检查未见有这些部位的骨质破坏,另外3例MRI见肿瘤沿三叉神经向颅内侵犯,而CT未见明确的卵圆孔破坏。结论:CT与MRI均可显示鼻咽癌通过破坏骨质侵犯颅底,也可以通过自然孔道进入颅内。MRI较CT对颅底骨质破坏的检出更敏感,MRI可以发现肿瘤沿三叉神经向颅内侵犯,而卵圆孔没有骨质破坏。MRI较CT可以更准确地界定肿瘤的侵犯范围;螺旋CT薄层三维重建,可以较为直观地显示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MRI 评价 鼻咽癌 颅底侵犯
下载PDF
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CT与MRI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谢传淼 梁碧玲 +1 位作者 林浩皋 吴沛宏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5-288,共4页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地区高发的恶性肿瘤,国外有些学者曾有过对鼻咽癌进行CT与MRI比较,但未有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进行单独论述;国内目前也没有相关的论述。本研究通过对56例鼻咽癌的CT、MRI扫描所见进行比较分析,探讨CT与MR...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地区高发的恶性肿瘤,国外有些学者曾有过对鼻咽癌进行CT与MRI比较,但未有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进行单独论述;国内目前也没有相关的论述。本研究通过对56例鼻咽癌的CT、MRI扫描所见进行比较分析,探讨CT与MRI对发现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选取自1993年8月至2000年12月病理证实为鼻咽癌病例56例,CT扫描机是ElscientCTTwinflash,常规横断平扫,3例加冠状扫描,其中的16例直接增强扫描;MRI成像使用PhiliPT5-Ⅱ型0.5Tesla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标准头部正交线圈,常规SE序列,扫描方向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扫描范围上达鞍上池,下至第二颈椎下缘水平,大部分病例增强扫描(50/56)。结果:MRI可以准确区分鼻咽癌颈动脉鞘区肿瘤侵犯还是咽后淋巴结转移,较CT明确(CT13例,MRI24例)。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RI可以区分肿瘤直接侵犯颈动脉鞘区还是咽后淋巴结转移,因而较CT更准确划分肿瘤的侵犯范围,对我国的92分期影响较明显,可以更准确地进行鼻咽癌的临床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咽后淋巴结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肿瘤转移 CT MRI 对比研究
下载PDF
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及CT假阳性病灶的病理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谢传淼 郑列 +4 位作者 莫运仙 李立 阮超美 吕衍春 吴沛宏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8-72,共5页
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简称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快进快出”的特点与其它病变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为进一步提高螺旋CT对肝细胞癌诊断的准确性,探讨与肝癌螺旋CT双期扫描特点类似的病变,分析出现假阳性病灶的原因,并阐明它们与病理... 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简称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快进快出”的特点与其它病变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为进一步提高螺旋CT对肝细胞癌诊断的准确性,探讨与肝癌螺旋CT双期扫描特点类似的病变,分析出现假阳性病灶的原因,并阐明它们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自2000年12月至2002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发现肝内病灶,并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病例52例(男性49例,女性3例),CT扫描共发现56个病灶。分析、总结肝癌病灶动脉期与门脉期增强特点,螺旋CT所见假阳性(falsepositive)病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本组52例的56个病灶中,癌灶51个,其中49个为肝细胞癌病灶,另有2例为肝细胞与胆管细胞的混合癌;假阳性灶5个。全部肝癌病灶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门脉期不均匀低密度;巨块型肝癌癌灶内可见不同程度坏死,小肝癌与结节性肝癌病灶内坏死较少见。病灶大部分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另外5个为CT扫描的假阳性病灶(8.9%),假阳性病灶病理诊断包括肝硬化结节增生、再生结节,肝硬化合并胆管增生、胆管结石合并胆管壁的炎性反应、纤维增生。假阳性病灶的螺旋CT征象与肝癌灶类似。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肝癌典型病灶可以明确诊断。假阳性病灶与典型的肝癌病灶双期螺旋扫描的CT征象差别不大,应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行随诊观察或病理活检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细胞 肝双期扫描 X线断层扫描 计算机 假阳性 病理学 诊断
下载PDF
胃癌和胃淋巴瘤的CT表现对比分析 被引量:26
7
作者 范卫君 吕衍春 +4 位作者 刘立志 沈静娴 谢传淼 李娴 张亮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9-543,共5页
背景与目的:进展期胃癌与胃淋巴瘤的CT表现在鉴别诊断上较困难,均可表现为胃壁增厚、腔内肿块、胃腔狭窄、淋巴结肿大、远处脏器转移等。本研究通过对比胃癌与胃淋巴瘤的CT表现差异,以提高对胃肿瘤,特别是胃淋巴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 背景与目的:进展期胃癌与胃淋巴瘤的CT表现在鉴别诊断上较困难,均可表现为胃壁增厚、腔内肿块、胃腔狭窄、淋巴结肿大、远处脏器转移等。本研究通过对比胃癌与胃淋巴瘤的CT表现差异,以提高对胃肿瘤,特别是胃淋巴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进展期胃癌和25例胃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观察病变部位、病变大体形态、胃周径侵犯范围、病灶的最大厚度、粘膜是否光整、粘膜皱襞是否增厚、浆膜受侵情况、有无坏死、病变强化程度、强化是否均匀、其他器官受累情况、腹部淋巴结情况。结果:23例(85.2%)胃癌近胃腔表面见"白线"征,门静脉期"白线"区范围较动脉期大;所有胃淋巴瘤患者均未见"白线"征。13例(48.1%)胃癌非"白线"区门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所有胃癌患者胃壁侵犯范围均<50%,23例(85.2%)胃淋巴瘤患者胃壁侵犯范围>75%。所有27例(100%)胃癌患者均见胃粘膜溃疡,1例(4%)胃淋巴瘤见胃粘膜溃疡。11例(44.0%)胃淋巴瘤有2个区或以上的胃周淋巴结肿大,8例(32.0%)胃淋巴瘤患者有肾门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所有胃癌患者均未见2个区或以上胃周肿大淋巴结,亦未见肾门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胃癌与胃淋巴瘤的CT表现各有其特点,包括有无胃粘膜"白线"征、粘膜溃疡、胃壁侵犯范围、胃周肿大淋巴结分布、有无肾门下腹膜后肿大淋巴结等,这些特点对于二者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腺细胞癌 胃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鉴别诊断
下载PDF
49例胃肠间质瘤多排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尹韶晗 谢传淼 +7 位作者 莫运仙 黄子林 吕衍春 刘学文 张赟 李建鹏 郑列 吴沛宏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83-988,M0002,共7页
背景与目的: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影像学检查在其术前诊断及术后疗效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和病理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回... 背景与目的: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影像学检查在其术前诊断及术后疗效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和病理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共53个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和病理学资料,将CT表现(包括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密度及强化方式)与生物学危险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53个GIST病灶的生物学危险性:极低度14个,低度11个,中度10个,高度18个。CT检查发现36个病灶(67.9%)。最大径≥50mm者,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呈浸润性生长,可见囊变坏死,明显不均匀强化,多为高度危险性;最大径<50mm者,大多形态规则,密度均匀,呈膨胀性生长,中度均匀强化,多为中度及以下危险性。发现血道转移5例,未见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结果仅有3个病灶S100阳性,CT均表现为沿胃壁或肠壁环形浸润。结论:CT检查有助于判断胃肠间质瘤的危险性,但对于微小病灶的检出有一定困难。神经方向分化(S100阳性)的间质瘤呈浸润性生长,其CT表现较难与胃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叶源性肿瘤 胃肠间质瘤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技术 危险性 免疫组化
下载PDF
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CT、MRI和PET-CT诊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苏勇 赵充 +7 位作者 谢传淼 卢丽霞 孙颖 韩非 吴湖炳 崔念基 曾宗渊 卢泰祥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21-525,共5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但诊断标准尚存在争议;18FDG-PET-CT近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拟对比CT、MRI和18FDG-PET-CT检测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差异,结合临床探讨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 背景与目的:目前,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但诊断标准尚存在争议;18FDG-PET-CT近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拟对比CT、MRI和18FDG-PET-CT检测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差异,结合临床探讨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和18FDG-PET-CT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鼻咽癌患者53例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0天内以同一固定体位,完成增强CT、MRI和PET-CT扫描检查。以横断面图像上咽后间隙内最大径≥4mm的独立肿大结节、中央坏死或环形强化作为CT/MRI诊断咽后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判定标准;肿大咽后淋巴结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明显高于周围组织且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uptakevalue,SUV)≥2.5为18FDG-PET-CT的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治疗后咽后淋巴结的消退情况,比较三者对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差异及诊断价值。结果:CT、MRI和PET-CT对53例患者106侧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分别为39.6%(42/106)、45.3%(48/106)、20.8%(22/106),CT和MRI显著高于PET-CT(P<0.01);CT稍低于MRI,但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T和MRI检出最大径0.4~0.9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分别有27例和31例,但PET-CT仅检出5例;其中MRI检出最大径≤0.4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7例,CT检出4例,PET-CT均未见放射性浓集。最大径≥1.0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CT、MRI和PET-CT分别检出12、14和13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诊,1例最大径为1.0cm(合并坏死)和1例最大径1.5cm的咽后淋巴结在治疗后6个月内消退,其余均在放疗后3个月内消退。结论: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诊断,MRI较CT并无明显优势。对最大径<1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的检出率明显低于CT或MRI。对并发坏死或横径≤0.5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以最大径≥0.4cm作为CT/MRI诊断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阳性标准较为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咽后淋巴结转移 诊断 磁共振成像(MRI)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18FDG-PET-CT)
下载PDF
下咽癌颈部及咽后淋巴结转移的CT/MRI分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邓雪英 苏勇 +4 位作者 郑列 谢传淼 古模发 曾睿芳 尹韶晗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2-206,共5页
背景与目的:下咽癌早期即可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然而关于下咽癌区域淋巴结尤其是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报道少见。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下咽癌CT/MRI扫描结果的分析,探讨下咽癌区域淋巴结特别是咽后淋巴结转移的特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背景与目的:下咽癌早期即可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然而关于下咽癌区域淋巴结尤其是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报道少见。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下咽癌CT/MRI扫描结果的分析,探讨下咽癌区域淋巴结特别是咽后淋巴结转移的特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至2009年3月我院病理证实的88例下咽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CT/MRI结果。对其局部分期、各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相互关系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研究。结果:下咽癌的区域淋巴结转移率为73.9%,Ⅱa、Ⅱb、Ⅲ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最高,分别为61.4%、44.3%及37.5%。Ⅰ、Ⅳ、Ⅴ、Ⅵ区及咽后淋巴结转移都较少,并且均合并Ⅱ、Ⅲ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Ⅰb、Ⅲ区淋巴结转移与Ⅳ区淋巴结转移,Ⅱb区、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Ⅳ区淋巴结转移与Ⅵ区淋巴结转移,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咽癌区域淋巴结转移途径遵循一定的规律,跳跃性转移少见,以Ⅱ、Ⅲ区转移最常见。双侧颈部淋巴结可能是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咽肿瘤 颈部肿物/淋巴结 咽后淋巴结 CT MRI
下载PDF
MRI在鼻咽癌临床分期中的价值 被引量:16
11
作者 曹卡加 谢传淼 +3 位作者 黄培钰 胡丹 孙蕊 陈秋燕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4-167,共4页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的临床分期主要依据影像学资料。本研究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在鼻咽癌P92临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2002年5月至2005年6月,共有100例经病理组织学诊断并在治疗前能同时或短时间内(不超过1...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的临床分期主要依据影像学资料。本研究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在鼻咽癌P92临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2002年5月至2005年6月,共有100例经病理组织学诊断并在治疗前能同时或短时间内(不超过15天)作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增强扫描和MRI增强扫描的鼻咽癌初治患者。其中男性74例,女性26例,年龄21~60岁,中位年龄46岁。分别计算两种检查方法所显示的各解剖部位受侵犯的阳性率,用卡方检验比较这两种检查方法对各解剖部位的检出率。按鼻咽癌P92分期标准,分别以CT加临床体检和MRI加临床体检对100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期,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种方法所划分的各期病例数的构成比。结果:CT和MRI对颅底骨质破坏的检出率分别为31.0%(31/100)和56.0%(56/100),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2.715,P=0.000)。CT和MRI对咽后淋巴结的检出率分别为40.0%和55.0%,差异有显著性(χ2=4.511,P=0.034)。对于T分期,用CT和MRI划分的各期病例数构成比差异有显著性(χ2=8.339,P=0.039),而CT和MRI对于N分期(χ2=0.275,P=0.965)和临床分期(χ2=5.525,P=0.137)划分的各期病例数构成比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RI对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和咽后淋巴结的检出率高于CT。MRI使鼻咽癌的T分期升级,对临床分期有升级的趋势,而对N分期则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MRI CT 诊断 临床分期
下载PDF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典型与不典型螺旋CT征象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郑列 吴沛宏 +4 位作者 沈静娴 莫运仙 谢传淼 阮超美 李立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61-865,共5页
背景与目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nodularhyperplasia,FNH)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肿瘤样病变,本研究旨在探讨该病典型与不典型的螺旋CT征象,从而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32例FNH患者... 背景与目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nodularhyperplasia,FNH)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肿瘤样病变,本研究旨在探讨该病典型与不典型的螺旋CT征象,从而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32例FNH患者的37个病灶的螺旋CT征象,包括病灶数目、大小、边缘情况、密度、强化形式、中央瘢痕、假包膜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37个病灶中,有14个病灶最大径≤3cm,有23个病灶最大径>3cm;有20个病灶位于肝包膜下;有7个病灶周边存在假包膜,这7个病灶最大径>3cm;有22个病灶存在中央瘢痕,其中有20个病灶最大径>3cm。所有病灶在动脉期均呈高密度,其中31个病灶肿瘤实质均匀强化,17个病灶周边可见异常增粗的血管影。结论:FNH典型的CT征象是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存在中央瘢痕并延迟强化;FNH不典型的CT征象是动脉期不均匀强化、无中央瘢痕、存在假包膜。征象的多样性与病灶的病理类型和病灶的最大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诊断 局灶性结节增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CT MRI和PET-CT对鼻咽癌局部肿瘤检测差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苏勇 赵充 +7 位作者 谢传淼 卢丽霞 孙颖 韩非 吴湖炳 崔念基 曾宗渊 卢泰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45-250,共6页
目的:比较CT、MRI和18F-PET-CT对鼻咽癌局部肿瘤的检测差异和探讨18F-PET-CT检测鼻咽癌局部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连续收治的原发鼻咽癌患者53例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0天内以同一固... 目的:比较CT、MRI和18F-PET-CT对鼻咽癌局部肿瘤的检测差异和探讨18F-PET-CT检测鼻咽癌局部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连续收治的原发鼻咽癌患者53例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0天内以同一固定体位,完成增强CT、MRI和PET-CT扫描检查,在CT、MRI和PET-CT上分别读片判定鼻咽癌局部侵犯范围。结果:CT、MRI与PET-CT分别检出咽后淋巴结转移31例(58.5%)、36例(67.9%)、20例(37.7%),CT、MRI检出率显著高于PET-CT(P=0.02,P=0.001);CT稍低于MRI,但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314)。CT和MRI检出的最大横径<1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大部分未能显示;最大横径≤0.5cm或并发液化坏死明显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均未能检出。对鼻腔、口咽、咽旁间隙、颈动脉鞘区、颞下窝、翼腭窝和颅底骨质侵犯的检出,CT、MRI和PET-CT无明显差异;对海绵窦和鼻窦侵犯的检出,MRI可能优于CT和PET-CT。结论:对鼻咽癌局部肿瘤侵犯的检测,PET-CT较CT和MRI无明显优势;对最大横径<1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的检出率明显低于CT或MRI;对最大横径≤0.5cm或并发液化坏死的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测,PET-CT可能存在较大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18F-PET-CT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在肺部肿物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阮超美 陈文静 +6 位作者 郑列 莫运仙 周志伟 吕衍春 谢传淼 李立 吴沛宏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8-83,共6页
背景与目的:良、恶性肿瘤的血流供应与代谢在质、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目前正在开发使用新的影像学技术来鉴别恶性、良性结节的血供情况,灌注成像技术是其中一种。本文采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定量评价肺内块状病灶的血流特点及其对... 背景与目的:良、恶性肿瘤的血流供应与代谢在质、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目前正在开发使用新的影像学技术来鉴别恶性、良性结节的血供情况,灌注成像技术是其中一种。本文采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定量评价肺内块状病灶的血流特点及其对良、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52例初诊为肺部肿物的患者(37例恶性、7例良性、8例活动性炎性),行16排螺旋CT灌注扫描。利用功能软件包自动获取动、静脉、病灶的时间-密度曲线及病变的灌注参数,包括灌注量(perfusionvolume,PV)、血容量(bloodvolume,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ittimeMTT)、增强峰值(peakheight,PH)。结果:恶性、活动性炎性、良性病变PV值分为(27.63±15.06)ml·min-1·ml-1、(30.80±20.33)ml·min-1·ml-1、(11.81±3.74)ml·min-1·ml-1,PH值分别为(28.46±12.07)Hu、(32.15±15.89)Hu、(10.41±3.77)Hu,BV分别为(21.64±10.97)ml/100g、(28.38±14.55)ml/100g、(10.61±5.33)ml/100g,恶性及活动性炎性病变这3值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恶性、活动性炎性、良性病变的MTT值分别为(28.39±21.66)s、(25.91±14.57)s、(29.86±13.57)s,三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恶性、活动性炎性病变间4个灌注参数均没有统计学差异。若以PV值>20ml·min-1·ml-1,且PH>15Hu作为鉴别恶性、良性病变(除外活动炎性病变)的阈值,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为91.9%、100%、84.1%。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定量评价肺部肿物血流模式,可用于无创性诊断和鉴别诊断肺部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肺肿块 灌注成像术 诊断
下载PDF
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和MRI影像特征 被引量:24
15
作者 张卫东 谢传淼 +1 位作者 莫运仙 李家尧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3-646,共4页
背景与目的: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用组织学方法检查难以与其它的小圆形细胞肿瘤(如尤文氏肉瘤)区别。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和探讨外周型PNET的CT和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 背景与目的: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用组织学方法检查难以与其它的小圆形细胞肿瘤(如尤文氏肉瘤)区别。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和探讨外周型PNET的CT和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外周型PNET的CT和MRI表现。结果:7例PNET发病部位分别为左鼻翼、右下颌骨、左/右胸壁、左精索、胸椎旁及腰段椎管内。发生于软组织的PNET CT表现主要为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伴坏死、囊变,无钙化,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发生于骨的PNET 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并伴巨大软组织肿块形成。发生于椎旁或椎管内的PNET MRI表现为与脊髓和马尾分界清的软组织肿块,在T1WI上呈稍低或等信号改变,在T2WI上呈稍高或等信号改变。结论:外周型PNET的CT和MRI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特征;CT和MRI检查可显示肿瘤的范围和发现远处转移,对确定手术的可切除性及评价治疗效果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诊断
下载PDF
能谱CT定量指标在鉴别诊断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中的价值 被引量:20
16
作者 沈静娴 谢传淼 +5 位作者 习勉 张赟 赵磊 刘施亮 吴沛宏 刘孟忠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38-743,共6页
【目的】评估能谱CT定量指标鉴别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价值。【方法】对48例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淋巴结(n=34)与非转移淋巴结(n=40)的CT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能谱定量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转移淋巴结平扫... 【目的】评估能谱CT定量指标鉴别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价值。【方法】对48例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淋巴结(n=34)与非转移淋巴结(n=40)的CT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能谱定量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转移淋巴结平扫及动脉期碘基物质密度、平扫及动脉期有效原子序数、平扫及动脉期标化有效原子序数、动脉期标化碘基物质密度均低于非转移淋巴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动脉期标化有效原子序数<0.7278,诊断淋巴结为恶性的正确几率分别为83.3%。依据动脉期标化碘基物质密度>0.1574,诊断淋巴结为良性的正确几率分别为86.7%。【结论】能谱CT定量指标对鉴别诊断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提供定量分析,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淋巴结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能谱成像
下载PDF
乳腺动态增强MRI及其后处理技术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7
作者 彭康强 黄子林 +6 位作者 谢传淼 陈林 欧阳翼 郑庆生 张岩 何浩强 吴沛宏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49-554,共6页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常用诊断手段主要包括体格检查、钼靶、超声等,MRI技术被视为乳腺疾病诊断最具有潜力的一种检查手段。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动态增强MRI及其后处理技术的优越性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06年5月至2007年9月在中...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常用诊断手段主要包括体格检查、钼靶、超声等,MRI技术被视为乳腺疾病诊断最具有潜力的一种检查手段。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动态增强MRI及其后处理技术的优越性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06年5月至2007年9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MRI检查的乳腺疾病初诊病例30例,全部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并通过工作站分别进行减影处理、动态曲线绘制、三维立体重建等后处理。选取病灶远隔部位正常组织为对照,计算最大线性斜率比值。结果:本组30例患者共49个病灶,MRI诊断正确率93.3%。结论:乳腺MRI是一种敏感性和准确性较高的检查方式,动态增强扫描、减影处理、时间-信号曲线的处理、三维立体重建后处理以及最大线性斜率比值,均有助于乳腺病灶的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MRI 动态增强 后处理技术 诊断
下载PDF
韧带样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 被引量:19
18
作者 王德玲 李卉 +3 位作者 谢传淼 刘学文 耿志君 王玲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8-151,共4页
目的探讨韧带样纤维瘤(DT)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DT患者的临床特征、CT、MRI及病理表现。结果 32例DT患者共38个病灶,其中84.21%(32/38)边界不清楚,39.47%(15/38)包绕侵犯血管神经,15.79%(6/38)有骨质侵犯。对11... 目的探讨韧带样纤维瘤(DT)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DT患者的临床特征、CT、MRI及病理表现。结果 32例DT患者共38个病灶,其中84.21%(32/38)边界不清楚,39.47%(15/38)包绕侵犯血管神经,15.79%(6/38)有骨质侵犯。对11例进行CT检查,共发现14个病灶,平扫呈稍低密度,均未见坏死及钙化,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等于或稍低于邻近肌肉组织。对21例进行MR检查,共发现24个病灶,T1WI上呈等或稍低于肌肉的信号,T2WI呈高于肌肉低于脂肪信号,增强扫描呈中等或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87.50%(21/24)可见条状或带状T1WI及T2WI低信号,增强后未见强化。组织学上肿瘤组织内纤维母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排列,偶见核分裂,细胞间可见胶原组织包绕。结论 T1WI、T2WI呈条带状低信号,且增强扫描不强化是DT的特征性MRI表现。CT检查可以帮助了解病灶的侵犯范围,为鉴别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下载PDF
MR弥散张量三维脑白质纤维束成像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贻卓 黄子林 +5 位作者 魏一飞 谢传淼 何浩强 魏大年 陈林 吴沛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44-1247,1250,共5页
目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R-DTI)是一种新的无创性成像方法,它不同于常规T2加权成像(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它可以准确地反映水分子扩散的方向信息,并通过特殊的软件处理,能够实现白质的纤维跟踪与可视化。本文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 目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R-DTI)是一种新的无创性成像方法,它不同于常规T2加权成像(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它可以准确地反映水分子扩散的方向信息,并通过特殊的软件处理,能够实现白质的纤维跟踪与可视化。本文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显示人脑白质纤维束,探讨其与正常解剖学描述的一致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6例志愿者,男4例,女2例,年龄范围21~62岁。于GE 1.5T Sign CV/I型磁共振扫描机,相控阵列鸟笼状头部线圈,采用单次激发回波平面弥散张量成像序列扫描,GE公司Workstation中的Functool软件进行DTI数据的后处理及三维脑白质纤维束示踪。结果能较好显示的白质纤维有:连合系、钩束、上下纵束、下额枕束、内囊等。上述纤维束与已知的解剖学上的正常的同名纤维束的描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通过DTI方法,我们可以获得一套较为完整的主要正常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图,该方法是一种可使脑白质束快速可视化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纤维 脑/解剖学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20
作者 崔春艳 李立 +4 位作者 刘立志 张卫东 吕衍春 谢传淼 李婵婵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6-200,共5页
背景与目的:直肠癌术前分期对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至关重要。传统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直肠癌术前分期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背景与目的:直肠癌术前分期对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至关重要。传统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直肠癌术前分期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87例,所有患者术前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由两位放射科医生独立评价肿瘤的部位、大小、侵犯范围(T)、淋巴结转移(N)及远处转移(M)情况,做出诊断及TNM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对照,评价准确性、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MSCT检出了全部87例直肠癌,对直肠癌TNM分期总的准确性为81.6%(71/87)。T、N、M期准确性分别为94.3%(82/87)、82.8%(72/87)、98.9%(86/87)。≤T2、T3、T4期灵敏度分别为90.5%、91.3%、97.7%,特异度分别为98.5%、94.2%、97.7%。N0、N1、N2期灵敏度分别为92.9%、72.0%、82.4%,特异度分别为88.9%、88.5%、91.7%。远处转移的患者仅1例因肝脏转移灶<5mm而漏诊。结论:MSCT能较准确地判断直肠癌的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是非常有价值的术前分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诊断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术前分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