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卒中后脑–心相互作用
1
作者 唐于广 谢宗义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4期2092-2098,共7页
神经心脏病学是一个新兴的专业领域,致力于研究和解决大脑和心脏之间的相互作用,其重点在于探究心脏损伤对大脑的影响以及脑损伤对心脏的影响。据统计,大多数卒中后死亡归因于神经系统损伤,而心血管并发症则是卒中后死亡的次要原因。临... 神经心脏病学是一个新兴的专业领域,致力于研究和解决大脑和心脏之间的相互作用,其重点在于探究心脏损伤对大脑的影响以及脑损伤对心脏的影响。据统计,大多数卒中后死亡归因于神经系统损伤,而心血管并发症则是卒中后死亡的次要原因。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累积证据表明脑损伤与心功能障碍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此,我们需要确定心功能不全是由中风引发的,还是一个独立的并发症,或者说是中风的根本原因。中风引起的心脏损伤可能导致死亡或潜在的终身心脏问题,例如心力衰竭,也可能是轻度和可恢复的损伤,例如神经源性应激性心肌病和Takotsubo心肌病。卒中后脑损伤的位置和偏侧化在脑–心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心脏并发症的临床生物标志物和表现;以及可能的机制,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儿茶酚胺激增、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肠道微生物组、免疫应答和全身炎症等,也是研究的焦点。本文综述了卒中后脑–心相互作用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脑缺血 心力衰竭 炎症 卒中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内镜治疗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2
作者 青松 陈武 +2 位作者 何秋光 马向科 谢宗义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6期740-744,共5页
目的探索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内镜治疗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2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接受神经内镜治疗的328例高血压脑出... 目的探索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内镜治疗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2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接受神经内镜治疗的32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37)和对照组(n=291)。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内镜治疗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血栓组患者的年龄大于对照组患者,有糖尿病、心房颤动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发病至开始手术的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合并糖尿病、合并心房颤动、发病至开始手术的时间≥5 h均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内镜治疗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糖尿病、心房颤动、发病至开始手术的时间均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神经内镜治疗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密切相关,临床医师可根据上述高危因素及时识别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并给予针对性的预防和严密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高血压脑出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高危
下载PDF
那不勒斯预后评分与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关系的研究
3
作者 陈昶村 刘睿 +1 位作者 孙明江 谢宗义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4期5486-5493,共8页
目的:探讨那不勒斯预后评分(Naples prognostic score, NPS)与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272名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数据。使用患者入院24小时内收集的血... 目的:探讨那不勒斯预后评分(Naples prognostic score, NPS)与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272名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数据。使用患者入院24小时内收集的血清学数据分别计算NPS、控制营养状况评分(CONUT)和预后营养指数(PNI)。根据改良的Rank评分(mRS),评估6个月的结局。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使用Dlong检验比较不同指标预测不良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以此来比较其预测性能。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不良组患者的NPS评分较高(P < 0.001)。多变量分析显示,在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NPS仍然是不良结局的独立预测因子(P < 0.001)。NPS预测不良预后的AUC数值明显高于其他指标(P < 0.05)。结论:NPS可能是脑出血患者预后的新的预测评分系统,且比其他评分系统具有更强大的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不勒斯预后评分 脑出血 预后
下载PDF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 被引量:6
4
作者 谢宗义 马颖 程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34-836,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变化。方法雌性SD大鼠80只,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和SAH组。采用经额叶底面蛛网膜下腔插管至Willis环注血法建立SAH模型,在SAH后...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变化。方法雌性SD大鼠80只,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和SAH组。采用经额叶底面蛛网膜下腔插管至Willis环注血法建立SAH模型,在SAH后6、12、24、36、48、60、72h等不同时间点,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和荧光显微镜方法分别检测大脑皮质BBB对伊文思蓝(Evans Blue,EB)的通透性,同时利用透射电镜观察BBB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NS组比较,大脑皮质EB含量和漏出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SAH后36h时(P<0.05),于60h时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BBB超微结构改变在SAH后36h时最明显。结论BBB通透性改变发生在SAH急性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所致,而且SAH后BBB具有自我修复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脑屏障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大鼠 伊文思蓝
下载PDF
一种新的前循环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 被引量:4
5
作者 谢宗义 马颖 程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82-85,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重复性好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物模型。方法:在立体定位下将导管插入视交叉前池,注入300μl自体动脉血建立SAH模型。监测动脉血压、血气分析、颅内压,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仪(LDF)测定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进行...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重复性好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物模型。方法:在立体定位下将导管插入视交叉前池,注入300μl自体动脉血建立SAH模型。监测动脉血压、血气分析、颅内压,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仪(LDF)测定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血液广泛分布在前颅窝底、Willis环、基底池周围。SAH组大鼠的血压、血pH、PaO2、PaCO2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P在SAH后1min迅速增高至最大值(P<0.05)。rCBF在SAH后1min迅速降低,于SAH后3min进一步降低至最低点(P<0.05)。大部分大鼠在SAH后24h有轻度的神经行为异常,在SAH后48h恢复正常。结论:该模型能更好地模拟临床SAH,重复性好,更适合于前循环动脉瘤性SAH后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压 脑血流量 动物模型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周皮细胞与血脑屏障 被引量:4
6
作者 谢宗义 程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78-380,共3页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一个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细胞屏障,维持脑内离子、激素和递质等动态平衡。由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细胞间紧密连接、星形胶质细胞终足、基膜和周皮细胞共同组成的一个细胞复合体。近年来,许...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一个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细胞屏障,维持脑内离子、激素和递质等动态平衡。由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细胞间紧密连接、星形胶质细胞终足、基膜和周皮细胞共同组成的一个细胞复合体。近年来,许多研究都是针对内皮细胞及其紧密连接,而对星形胶质细胞和周皮细胞研究相对较少,并且二者在BBB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血脑屏障 细胞间紧密连接 中枢神经系统 内环境 内离子 复合体
下载PDF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分离脑微血管及其蛋白质组学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
7
作者 谢宗义 陈维福 +1 位作者 陈松 程远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LCM)技术分离脑微血管及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研究微血管蛋白质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将新鲜大鼠脑皮质常规制备冰冻切片,采用快速免... 目的:探讨应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LCM)技术分离脑微血管及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研究微血管蛋白质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将新鲜大鼠脑皮质常规制备冰冻切片,采用快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应用LCM技术分离脑微血管,提取微血管蛋白质,建立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结果:通过LCM技术可以准确、快速地分离微血管。通过优化2-DE各参数,2-DE能充分分离微血管蛋白质,并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2-DE图谱。结论:LCM技术可以成功解决组织异质性问题,获取纯度较高的脑微血管,2-DE技术能应用于微血管蛋白质组研究。这些结果表明2-DE联合免疫染色法-LCM技术运用于脑微血管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 脑微血管 蛋白质组学
下载PDF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5
8
作者 谢宗义 沈唯薇 凌宗秀 《现代医药卫生》 2004年第2期98-100,共3页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治疗 禁食 胃肠减压 抗生素 外科疗法
下载PDF
病例教学模式在神经外科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探索 被引量:4
9
作者 谢宗义 黄琴 +7 位作者 汪峰 蒋永祥 徐忠烨 陈维福 陈晋 马颖 程远 刘长安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第2期293-295,共3页
目的探讨病例教学模式在神经外科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将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在该院神经外科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60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人。研究组采用病例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习结束后对两... 目的探讨病例教学模式在神经外科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将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在该院神经外科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60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人。研究组采用病例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习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试、实践操作考试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结果研究组学生在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方面的平均成绩[(85.68±4.85)、(77.42±6.68)分]均高于对照组[(81.26±5.76)、(67.56±8.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13)。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组学生的问卷调查平均总分[(81.75±5.96)分]明显优于对照组[(71.48±8.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病例教学模式在神经外科学临床实习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神经外科学的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案 教育 医学 临床实习 神经外科学 病例教学
下载PDF
神经外科研究生临床带教的思考 被引量:7
10
作者 谢宗义 陈维福 程远 《现代医药卫生》 2012年第8期1264-1266,共3页
临床实习是整个医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医学本科生、研究生由学生向医生转变的第一步,是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临床技能有机结合的必经之路。在目前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环境下,临床实习教学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关键词 神经外科(学) 临床实习 研究生 教育 医学
下载PDF
外科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后脑水肿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宋春旺 谢宗义 +2 位作者 陈维福 马颖 程远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9期2925-2928,共4页
目的探讨手术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水肿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60例,分保守治疗组、开颅治疗组和微创治疗组。采用单元、多元线性回归和方差分析分别研究血肿量与脑水肿量的相关性;不同部位及不同血... 目的探讨手术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水肿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60例,分保守治疗组、开颅治疗组和微创治疗组。采用单元、多元线性回归和方差分析分别研究血肿量与脑水肿量的相关性;不同部位及不同血肿量对脑水肿相对增量(relative growth of perihematomal edema volume,RE)的影响;手术与非手术对RE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量与脑水肿发生呈正相关(r2=0.5831),与不同时间点RE相关(P<0.01);不同出血部位的RE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幕上出血中小血肿的RE最大(P<0.05);幕上微创组和开颅组间的R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保守治疗组相比,RE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幕下开颅治疗组与保守治疗组相比,R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量与脑水肿程度、RE密切相关,幕上少量血肿对脑水肿变化速率影响较大,手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脑水肿发展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脑水肿 血肿 引流术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S100B蛋白表达增加与脑血管痉挛有关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果 马颖 +3 位作者 程远 陈维福 谢宗义 朱凤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1736-1738,共3页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不同时间点S100B蛋白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探讨S100B蛋白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关系,进一步阐述SAH后CVS的发生机制。方法SD大鼠4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不同时间点S100B蛋白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探讨S100B蛋白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关系,进一步阐述SAH后CVS的发生机制。方法SD大鼠4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和实验组。根据取材时间不同,又将实验组分为SAH后第1、3、4、7、14天组,病理切片观察基底动脉病理改变;测定S100B蛋白染色含量,并比较不同时间点基底动脉中S100B蛋白的表达;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AH后在第3天时出现明显的血管腔变小;7 d时血管痉挛达高峰;14 d时动脉改变较7 d时有减轻;基底动脉中S100B蛋白主要表达位于平滑肌细胞。SAH后第3天开始表达增强,7 d时表达最强,14 d时减弱。结论SAH后不同时间点S100B蛋白的表达强度不一,随着CVS加重表达越强,在第7天达高峰。S100B蛋白的表达可能与CVS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H CVS SIOOB蛋白 免疫组化染色
下载PDF
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的问题与策略 被引量:12
13
作者 马明 谢宗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553-555,共3页
大面积脑梗死(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MCI)通常是指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质支的完全性脑卒中。发生率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10%。主干血管梗死,导致相应供血区脑灌注压降低、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细胞毒性脑水肿和血... 大面积脑梗死(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MCI)通常是指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质支的完全性脑卒中。发生率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10%。主干血管梗死,导致相应供血区脑灌注压降低、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细胞毒性脑水肿和血管源性脑水肿。由于颅腔的封闭性,脑组织体积增加,必然导致颅内压逐渐增高,颅内压增高又会导致脑灌注压降低,进一步加重脑水肿,形成了颅内压增高的恶性循环,最后发生脑疝而死亡,即使采取最佳的保守治疗方案也无法打破此恶性循环,其病死率可高达80%,所以又称为恶性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卒中 脑水肿 脑疝 减压术 外科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翔 程远 谢宗义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4年第1期54-57,共4页
慢性分流依赖性脑积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一种常见并发症,关于其预测因素存在大量研究。其中,较为明确的是高龄,入院时高Hunt&Hess、WFNS和Fisher分级,急性脑积水的发生和脑室内出血的存在。而终板造瘘与腰池外引流的使用... 慢性分流依赖性脑积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一种常见并发症,关于其预测因素存在大量研究。其中,较为明确的是高龄,入院时高Hunt&Hess、WFNS和Fisher分级,急性脑积水的发生和脑室内出血的存在。而终板造瘘与腰池外引流的使用在降低其发病率的有效性上目前仍不明确。新的脑脊液循环学说的提出赋予其发生机制新的解释,并有助于对此病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积水 终板造瘘 腰池外引流 发病机制
下载PDF
MRI引导聚焦超声开放血脑屏障靶向传递不同分子数量级药物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琴 徐忠烨 +4 位作者 谢宗义 陈晋 程远 刘映江 王智彪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1-155,共5页
探讨MRI引导聚焦超声开放兔血脑屏障(BBB)后药物在脑内的摄入量与药物分子量之间的关系及药物在靶区空间分布情况。25只新西兰大白兔被随机平均分为5组,在MRI引导聚焦超声开放BBB后,分别静脉注入荧光标记的不同分子数量级的右旋糖酐(10,... 探讨MRI引导聚焦超声开放兔血脑屏障(BBB)后药物在脑内的摄入量与药物分子量之间的关系及药物在靶区空间分布情况。25只新西兰大白兔被随机平均分为5组,在MRI引导聚焦超声开放BBB后,分别静脉注入荧光标记的不同分子数量级的右旋糖酐(10,150 and 2000 k Da),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其在靶区的荧光强度,并将切片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右旋糖酐与神经元标志物共区域化现象。10k Da的右旋糖酐以最高浓度呈片状分布在整个超声照射区域,而150 k Da和2000 k Da的右旋糖酐以较低的浓度在靶区呈点状分布(P<0.01);通过与神经元标志物共区域化,10k Da的右旋糖酐更为均一的分布在整个神经元胞浆和胞核内,而150 k Da和2000 k Da的右旋糖酐在神经元胞浆内主要以囊泡样结构分布,且后者该结构的数量较少。MRI引导聚焦超声开放BBB后,药物在脑内的摄入量与药物分子量有关,分子量越小靶区药物浓度越高,其在神经元内的分布越均一。本研究将有助于治疗脑部疾病药物的合理设计、选择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脑屏障 药物传递 聚焦超声 右旋糖酐
下载PDF
异常肌反应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杰 谢宗义 《现代医药卫生》 2018年第17期2670-2673,共4页
面肌痉挛(HFS)是一侧面部表情肌发作性地不可控抽动,并且常以运动支中颞支、颧支支配的肌肉抽动起病,向下发展至颊支、下颌缘支的支配区域,严重者甚至有颈阔肌受累,抽动频率、持续时间可进行性加重[1?2]。HFS可以导致一系列的社交问题,... 面肌痉挛(HFS)是一侧面部表情肌发作性地不可控抽动,并且常以运动支中颞支、颧支支配的肌肉抽动起病,向下发展至颊支、下颌缘支的支配区域,严重者甚至有颈阔肌受累,抽动频率、持续时间可进行性加重[1?2]。HFS可以导致一系列的社交问题,发作性睑痉挛也会使阅读、驾驶、工作等受到干扰,发展到最后甚至可以引起患者的严重心理障碍。面神经的微血管减压术(MVD)现普遍开展,能明显降低绝大部分患者的肌肉抽动频率、程度、持续时间等,且可使部分患者的症状完全好转,总体来说极少出现并发症,有助于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状态[3]。异常肌反应(AMR)是一种仅对HFS患者行神经电生理监测时可得到的肌电反应波形,可作为该疾病的诊断依据,且在MVD中有相当确切的指导作用。MVD术后的监测结果变化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有一定的评估作用。本文就其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异常肌反应 监测方式
下载PDF
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阿替普酶改善老年基底节区脑出血的预后 被引量:16
17
作者 陈自光 谢宗义 +5 位作者 罗旭 刘洪材 黄琴 陈维福 马颖 程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46-849,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阿替普酶治疗中等量老年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4年我科老年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96例,其中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阿替普酶治疗(微创组)50例,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开...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阿替普酶治疗中等量老年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4年我科老年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96例,其中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阿替普酶治疗(微创组)50例,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月的Glasgow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术后1年的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和病死率。结果:术后1月,微创组的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除消化道出血外)、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开颅组(P〈0.05),GCS明显高于开颅组(P〈0.05)。术后1年,微创组GOS和BI均明显高于开颅组(P〈0.05),微创组m RS低于开颅组(P〈0.05)。不过,2组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阿替普酶是一种治疗老年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有效手段,能降低脑出血的并发症和致残率,改善神经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区脑出血 微创穿刺引流术 开颅血肿清除术 阿替普酶
下载PDF
岛叶出血后血清肌钙蛋白T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18
作者 罗翰生 程远 谢宗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6-289,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中岛叶出血患者血清肌钙蛋白T(cTnT)变化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性脑出血患者150例(研究组)及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150例(对照组),并根据是否累及岛叶,将脑出血患者分为岛叶出血组59例和非岛叶出血组9...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中岛叶出血患者血清肌钙蛋白T(cTnT)变化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性脑出血患者150例(研究组)及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150例(对照组),并根据是否累及岛叶,将脑出血患者分为岛叶出血组59例和非岛叶出血组91例。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cTnT水平及心电图的变化,随访6个月并了解其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血清cTnT水平升高比例及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00%vs 0.67%,63.33%vs 13.33%,P<0.01)。岛叶出血组血清cTnT水平升高、心电图异常、异位搏动、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ST段异常及QTc间期延长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岛叶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右侧岛叶出血患者血清cTnT水平升高、异位搏动及心房颤动发生率明显高于左侧患者(P<0.05,P<0.01),窦性心动过缓、ST段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左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血清cTnT水平升高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血清cTnT水平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18%vs 3.42%,P<0.05)。在研究组生存患者中,血清cTnT水平升高者神经功能障碍重度比例明显高于血清cTnT水平正常者,轻度比例明显低于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急性岛叶出血初期,血清cTnT水平即可升高,其升高比例及心电图异常与出血部位、预后有一定相关,其中岛叶出血患者血清cTnT水平升高明显,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右侧岛叶出血患者心肌损伤更重,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肌钙蛋白T 心房颤动 心律失常 窦性
下载PDF
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KCNMB2和KCNMB4在人不同WHO级别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9
作者 范文 廖正步 +2 位作者 肖虹 谢宗义 谭戈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800-1804,共5页
目的观察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large conductance calcium-activated potassium,BKCa)β2亚基(KCNMB2)和β4亚基(KCNMB4)在人不同WHO级别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变化,探讨星形细胞肿瘤增殖、生长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人各个WHO级别星形细胞... 目的观察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large conductance calcium-activated potassium,BKCa)β2亚基(KCNMB2)和β4亚基(KCNMB4)在人不同WHO级别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变化,探讨星形细胞肿瘤增殖、生长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人各个WHO级别星形细胞瘤标本69例,另以15例外伤后脑减压术患者的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KCNMB2和KCNMB4的表达。结果与正常脑组织相比,星形细胞瘤组织中KCNMB2和KCNMB4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KCNMB2的表达与星形细胞瘤的WHO分级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及星形细胞瘤的部位无关(P>0.05),即KCNMB2的表达水平随着星形细胞瘤WHO级别的增高而升高。KCNMB4的表达与性别、年龄、星形细胞瘤的WHO分级及部位均无关(P>0.05)。结论 KCNMB2和KCNMB4在星形细胞瘤中呈高表达,且KCNMB2表达与星形细胞瘤的WHO分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CNMB2 KCNMB4 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 星形细胞瘤 WHO分级
下载PDF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皮质中VDAC1的表达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雷波 谢宗义 +1 位作者 马颖 程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705-1709,共5页
目的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大脑皮质中VDAC1表达和皮质神经元凋亡,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蛋白1(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1,VDAC1)参与SAH后早期脑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 目的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大脑皮质中VDAC1表达和皮质神经元凋亡,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蛋白1(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1,VDAC1)参与SAH后早期脑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将SD大鼠10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18只)和SAH组(n=90,下设SAH后6、12、36、48、72 h 5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8只)。采用视交叉前池注血法建立SAH模型,应用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大鼠SAH后不同时相点VDAC1在mRNA水平、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变化。凋亡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SAH后不同时相点大脑皮质神经元凋亡。结果大脑皮质中VDAC1表达,无论在mRNA水平,还是在蛋白质水平,在SAH后12 h均明显增加[mRNA(2.40±0.19),蛋白(1.14±0.08)],于36 h时表达达最高峰[mRNA(3.40±0.65),蛋白(1.72±0.22)],于48 h开始下降[mRNA(1.94±0.30),蛋白(0.97±0.07)],至72 h时基本恢复正常(P>0.05)。TUNEL法检测显示大鼠SAH后12 h,大脑皮质中神经元凋亡细胞数开始增加,36 h达到高峰,之后逐渐降低(P<0.05),72 h时降至正常(P>0.05)。结论 SAH后不同时间点VDAC1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与神经元凋亡发生、发展的时相性是一致的,提示VDAC1可能通过细胞凋亡途径参与SAH后早期脑损伤的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细胞凋亡 VDAC1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