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申报》华盛顿会议报道与国家意识建构研究
1
作者 马雅成 谢庆立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6-79,共4页
大众传媒能够进行意识建构,促进国民形成想象的共同体。基于报刊原始资料,从媒介社会学的视角,考察《申报》对一战后华盛顿会议的报道。研究发现,《申报》在报道中强调国家主权、呼吁国民责任、维护国家形象,意在凭借大众传媒手段建构... 大众传媒能够进行意识建构,促进国民形成想象的共同体。基于报刊原始资料,从媒介社会学的视角,考察《申报》对一战后华盛顿会议的报道。研究发现,《申报》在报道中强调国家主权、呼吁国民责任、维护国家形象,意在凭借大众传媒手段建构国家意识。而《申报》对国家意识的建构受制于当时国际形势、国内社会与传媒自身三者的结构性束缚,《申报》国家意识建构的动力正是来源于这种结构性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意识 国际报道 《申报》 华盛顿会议
下载PDF
搅活一池春水——论五四时期副刊文化主体与副刊文本建构 被引量:1
2
作者 谢庆立 《青年记者》 2008年第4期76-77,共2页
五四时期,一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新型报纸副刊名家云集,积极引领时代文化潮流。它们在传播新思想、建设新文学、促进现代中国文化转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当时影响较大的《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民国日报... 五四时期,一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新型报纸副刊名家云集,积极引领时代文化潮流。它们在传播新思想、建设新文学、促进现代中国文化转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当时影响较大的《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民国日报·觉悟》为个案,把副刊作为一种媒介文化方式,从副刊文化主体与副刊文本建构这一视角,探讨副刊文化主体的形成、文化价值取向,以及对副刊编辑理念、编辑形态等文本建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纸副刊 文本建构 文化主体 五四时期 《晨报副刊》 文化价值取向 编辑理念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英汉同传中定语从句的传译技巧 被引量:2
3
作者 谢庆立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1期36-37,共2页
本文探讨同传中"顺句驱动"在合理分配注意力中的作用,进而分析英汉同传中传译定语从句时使用"顺句驱动"的可行性,并提出五种具体技巧。
关键词 顺句驱动 注意力分配 技巧
下载PDF
政治话语与个人情感的双重变奏——论20世纪50-70年代冰心笔下的日本形象
4
作者 谢庆立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6-110,117,共6页
冰心在20世纪50-70年代所塑造出来的日本形象是一个"正在觉醒"的国家形象:日本人民正在觉醒,反抗美国的侵略和政府的卖国行径。这个日本形象由与美国勾结的日本官方形象与在苦难中反抗的民间形象组成。既有国家政治层面上的... 冰心在20世纪50-70年代所塑造出来的日本形象是一个"正在觉醒"的国家形象:日本人民正在觉醒,反抗美国的侵略和政府的卖国行径。这个日本形象由与美国勾结的日本官方形象与在苦难中反抗的民间形象组成。既有国家政治层面上的独特含义,又有冰心个人情感层面的隐蔽含义。她笔下的日本形象在反衬出中国国家独立自强的同时,也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体验。这个"正在觉醒"的日本形象是冰心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对日本的想象。冰心无法改变那个时代,但她仍在一套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夹缝中表达着自己的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形象 政治意识形态话语 写作立场 情感体验
下载PDF
把握时代主流,“趣味”“学理”并重——五四时期著名报纸副刊的文化传播策略
5
作者 谢庆立 《青年记者》 2010年第12Z期77-78,共2页
如何推进报纸副刊的创新与发展,发挥报纸副刊应有的文化功能,激发文化创造的活力,满足读者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回顾历史,作为一种新闻文化的传统精神资源,五四时期的《晨报副刊》、《民国日报·觉悟》、《时事新报·学灯》
关键词 报纸副刊 传播策略 时代主流 五四时期 《晨报副刊》 副刊编辑 民国日报 时事新报 文化特性 孙伏园
下载PDF
电视受众的主动性新探
6
作者 谢庆立 李勇 《山东视听》 2006年第10期18-21,1,共5页
现代受众理论认为:受众作为解码者其主动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受众信息接受过程中的主动性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电视受众的主动性新探》一文,针对当前学术界在受众主动性研究中存在的不同认识,从“超越文本的... 现代受众理论认为:受众作为解码者其主动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受众信息接受过程中的主动性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电视受众的主动性新探》一文,针对当前学术界在受众主动性研究中存在的不同认识,从“超越文本的约束力”、“主动的抵抗性”以及文本艺术品质的判断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其中一些观点新颖独到,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受众 电视节目 信息接受 文本意义 电视作品 社会生活 艺术品质 抵抗性 就第 普通受众
下载PDF
理想是一种“逃离”
7
作者 谢庆立 《人民周刊》 2015年第11期86-86,共1页
有人问我,理想是什么?我认为,童年的生活是一个人的生命底色,这底色,岁月的河流冲刷不掉,生活的风霜也无法侵蚀.而理想,就是生命底色上最灿烂的元素!这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初发动机.
关键词 理想 逃离 人的生命 个人成长 底色 发动机 生活 元素
下载PDF
中国早期副刊编辑思想的发展
8
作者 谢庆立 《青年记者》 2008年第10期94-95,共2页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新闻事业迅速发展,报纸副刊编辑形态由基本定型发展到成熟阶段。城市报业的竞争、市民文化的需求、激烈的政治斗争,以及特定时代文化启蒙的需要,促使编辑主体不断探索编辑规范...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新闻事业迅速发展,报纸副刊编辑形态由基本定型发展到成熟阶段。城市报业的竞争、市民文化的需求、激烈的政治斗争,以及特定时代文化启蒙的需要,促使编辑主体不断探索编辑规范,初步形成了早期报纸副刊的编辑思想。按这一时期报纸副刊的发展脉络,本文把早期报纸副刊的编辑思想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对此进行梳理、考察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编辑思想 副刊编辑 20世纪20年代 报纸副刊 社会文化
下载PDF
“援西入中”的历史纽带--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与19世纪早期在华中文外报知识传播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白素 谢庆立 《新闻爱好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0-72,共3页
针对学界鲜少关注的近代早期来华西人利用报刊进行知识传播这一议题,从媒介与知识传播的视角,以早期来华西人群体成立的“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为考察对象,探究19世纪早期来华西人如何利用在华中文外报撬动中国传统知识生产与传播格局,... 针对学界鲜少关注的近代早期来华西人利用报刊进行知识传播这一议题,从媒介与知识传播的视角,以早期来华西人群体成立的“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为考察对象,探究19世纪早期来华西人如何利用在华中文外报撬动中国传统知识生产与传播格局,分析西学“有用知识”对晚清知识架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早期在华中文外报 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 近代西方知识 知识传播
下载PDF
“亚罗号事件”的冲击波--《北华捷报》与英国对华战争舆论制造初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晓琼 谢庆立 赵亮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44,共5页
"亚罗号事件"爆发之后,《北华捷报》对其展开了大规模报道。通过表明立场、跟进事件进展、发表社论和刊登读者来信,制造了舆论话题,引发读者热议。《北华捷报》通过议程设置,发挥了媒介引导舆论的作用,使"亚罗号事件&qu... "亚罗号事件"爆发之后,《北华捷报》对其展开了大规模报道。通过表明立场、跟进事件进展、发表社论和刊登读者来信,制造了舆论话题,引发读者热议。《北华捷报》通过议程设置,发挥了媒介引导舆论的作用,使"亚罗号事件"及后续冲突进入在华西人的舆论视野,为英国海军提供了舆论引导,更为其借"亚罗号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提供了理由和借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华捷报》 “亚罗号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下载PDF
《字林西报》中国国民性话语对华传播研究
11
作者 王璇 谢庆立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7-59,共3页
《字林西报》自创刊起,聚焦中国人的群体特征,生产了一套蕴含西方诉求和文化情感因素的中国国民性话语。基于19世纪原始报刊史料,研究《字林西报》中国国民性话语对华读者传播的基本路径,考察《字林西报》中国国民性话语及其所蕴含的西... 《字林西报》自创刊起,聚焦中国人的群体特征,生产了一套蕴含西方诉求和文化情感因素的中国国民性话语。基于19世纪原始报刊史料,研究《字林西报》中国国民性话语对华读者传播的基本路径,考察《字林西报》中国国民性话语及其所蕴含的西方对华的欲望。研究发现,《字林西报》的中国国民性话语在某种程度上也为近代中国文化自觉提供了“镜子”,同时为近代中国“改造国民性”文化思潮提供了一些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林西报》 中国国民性 新闻话语
下载PDF
《中国丛报》报道与“林维喜案”中的领事裁判权问题
12
作者 常昌盛 谢庆立 《新闻爱好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1-73,共3页
1832年,美国传教士在广州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英文月刊《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中国丛报》在报道“林维喜案”时,不仅遮蔽了新闻事实,还炮制假新闻调动读者的情绪。在整个新闻的议程中,报刊主编裨治文将英人塑造... 1832年,美国传教士在广州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英文月刊《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中国丛报》在报道“林维喜案”时,不仅遮蔽了新闻事实,还炮制假新闻调动读者的情绪。在整个新闻的议程中,报刊主编裨治文将英人塑造成“受难者”,有意模糊中英冲突的根本原因,转移读者的注意力。《中国丛报》通过控制舆论走向,把话题引入领事裁判权的讨论中,在论证领事裁判权的正当性之余,也提出了自己的领事保护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维喜案 领事裁判权 中国丛报 中英冲突
下载PDF
《大英国人事略说》及其大清旅行--中文小册子跨语际实践中的译介与传播
13
作者 白素 谢庆立 《新闻爱好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3-46,共4页
1831年,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大班马治平(Charles Majoribanks)撰写了一篇介绍英国人性格特征的文章,传教士马礼逊将其翻译成中文小册子——《大英国人事略说》,小册子在大清民众、官员与道光皇帝之间广为传播。现对小册子的传播话语展开文... 1831年,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大班马治平(Charles Majoribanks)撰写了一篇介绍英国人性格特征的文章,传教士马礼逊将其翻译成中文小册子——《大英国人事略说》,小册子在大清民众、官员与道光皇帝之间广为传播。现对小册子的传播话语展开文本分析,从传播的话语视角,对小册子传播形式、传播内容和传播实践进行考察,分析小册子的话语在中英文版本中的差异呈现。这些差异的形成可在中西观念对比中找到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英国人事略说》 跨语际实践 中西观念
下载PDF
构建“三维一体”科研平台,提升外语教师科研能力 被引量:3
14
作者 陶文好 吕红波 谢庆立 《大学教育》 2020年第9期160-163,共4页
高校教师应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教师特别是外语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强,其普遍感到科研压力大。高校外语教师的科研现状存在科研成果数量有余但精品不足、学校提供的科研平台不够等问题。因此,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 高校教师应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教师特别是外语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强,其普遍感到科研压力大。高校外语教师的科研现状存在科研成果数量有余但精品不足、学校提供的科研平台不够等问题。因此,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反思,培养科研意识,充分利用学校、学院和教研室构建的三维科研平台,切实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语教师 科研能力 三维一体 科研平台
下载PDF
中国社会转型期大都市生活的浮世绘——对本世纪一、二十年代社会——言情小说价值的思考 被引量:2
15
作者 谢庆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90-102,共13页
社会小说和言情小说被人们视为近现代通俗文学中的两大分支.随着这两类小说自身的演变,到本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初,纯情小说和纯粹的社会小说越来越少,出现了两大分支渐渐渗透,自然汇合的文学景观.这种社会+言情的小说就在鸳鸯蝴蝶——... 社会小说和言情小说被人们视为近现代通俗文学中的两大分支.随着这两类小说自身的演变,到本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初,纯情小说和纯粹的社会小说越来越少,出现了两大分支渐渐渗透,自然汇合的文学景观.这种社会+言情的小说就在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文学中占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情小说 中国社会转型期 狭邪小说 二十年代 通俗小说 都市生活 浮世绘 社会小说 作品 《上海春秋》
下载PDF
口译动态交际中的多元语境要素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谢庆立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105-108,共4页
在语境研究的维度走向多元化的趋势下,探讨口译语境理应基于其多元化特征,全面兼顾口译交际中诸多的语境要素。本文以动态语境观为视角,探析口译中的多元语境要素,阐释身处言语交际核心的译员如何发挥参照、利用多元语境要素的能动作用... 在语境研究的维度走向多元化的趋势下,探讨口译语境理应基于其多元化特征,全面兼顾口译交际中诸多的语境要素。本文以动态语境观为视角,探析口译中的多元语境要素,阐释身处言语交际核心的译员如何发挥参照、利用多元语境要素的能动作用,促进言语交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语境观 能动作用 多元语境要素
下载PDF
基于“经济原则”的交传表达策略研究
17
作者 谢庆立 汪玉霞 《兰州学刊》 CSSCI 2010年第10期212-214,共3页
"经济原则"影响着以双语交际为特点的交替传译(简称"交传");在交传表达中,译员应当遵循"经济原则"的言语配置规则,尽量使言语投入与言语需求达到均衡,即译员在表达的言语配置中既要考虑言语编码的负担,... "经济原则"影响着以双语交际为特点的交替传译(简称"交传");在交传表达中,译员应当遵循"经济原则"的言语配置规则,尽量使言语投入与言语需求达到均衡,即译员在表达的言语配置中既要考虑言语编码的负担,又要兼顾交际与信息传递的需要。文章结合我国外交部四位高翻在记者招待会中的口译实例,指出交传译员在表达的言语配置上可采取策略有以简译简、化繁为简、以繁译繁和化简为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原则 言语配置 言语投入 言语需求 表达策略
下载PDF
心灵停滞的“异教徒”——19世纪晚期上海英文外报中国国民性知识话语生产初探 被引量:1
18
作者 谢庆立 《新闻爱好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7-71,共5页
19世纪晚期在上海出版的《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晋源西报》(Shanghai Courier and China Gazette)与《上海文汇报》(The Shanghai Mercury)等英文外报,以其有关"中国国民性"的评论与报道为研究对象,考察英... 19世纪晚期在上海出版的《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晋源西报》(Shanghai Courier and China Gazette)与《上海文汇报》(The Shanghai Mercury)等英文外报,以其有关"中国国民性"的评论与报道为研究对象,考察英文外报中国国民性知识话语的生产机制,梳理与分析这种知识话语所呈现的媒介图景,探究这种知识话语生产内在逻辑、价值立场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英文外报 中国国民性 知识话语
下载PDF
殖民欲望浸透的晚清军事形象——早期在华外报对中国军事报道和评论议题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谢庆立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5-69,共5页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军事实力成为早期在华外报持续关注的议题,所发表的有关报道和评论为西方建构了中国军事形象。早期在华外报建构了怎样的中国军事形象,这一形象折射出传播者的何种心态,其持续关注中国的军事实力的动因何在?研究...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军事实力成为早期在华外报持续关注的议题,所发表的有关报道和评论为西方建构了中国军事形象。早期在华外报建构了怎样的中国军事形象,这一形象折射出传播者的何种心态,其持续关注中国的军事实力的动因何在?研究者通过考察有关"中国军事实力"这一议题发现,借助有关报道和评论,早期在华外报不仅仅是为了研究中国军事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找"控制东方的秘密";这一议题被在华外报持续关注,其主要动力来自于当时西方国家征服中国的殖民欲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报 军事实力 建构
下载PDF
借助网络的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试探 被引量:2
20
作者 谢庆立 Brendan Bartlett 《文教资料》 2017年第22期204-206,共3页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强调"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以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在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引入工作坊的运行模式,有助于克服传统翻译教学的弊端,为翻译课堂注入活力;同时,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特点,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强调"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以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在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引入工作坊的运行模式,有助于克服传统翻译教学的弊端,为翻译课堂注入活力;同时,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特点,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可尝试实现网络化,以突破翻译传统课堂时空的限制,更有效地为翻译教学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坊 网络化 翻译教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