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Ⅰ型Bartter综合征新发剪切位点突变分析及文献复习
1
作者 谢彦舒 钟京梓 +2 位作者 廖海霞 官红林 蓝丹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85-189,共5页
目的:对Ⅰ型Bartter综合征家系剪切位点纯合突变的临床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从基因水平上明确该病诊断,并探讨该病的致病机制。方法:收集1例Ⅰ型Bartter综合征患儿及家系临床资料,通过二代基因测序检测含SLC12A1、KCNJ1、CLCNKB... 目的:对Ⅰ型Bartter综合征家系剪切位点纯合突变的临床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从基因水平上明确该病诊断,并探讨该病的致病机制。方法:收集1例Ⅰ型Bartter综合征患儿及家系临床资料,通过二代基因测序检测含SLC12A1、KCNJ1、CLCNKB、BSND、CASR、SLC12A3等基因在内270个相关基因,用Sanger测序对筛查出来的可能致病突变位点进行家系验证,通过软件及查阅文献对突变位点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临床表现为消瘦乏力、多饮多尿、生长发育落后、低血钾、代谢性碱中毒及高醛固酮血症,测序结果显示:SLC12A1基因c.1786+2T>C剪切位点纯合突变,其父为无症状杂合突变携带者,其母和哥哥未发现变异。查阅文献发现先证者临床表现符合Bartter综合征且SLC12A1基因为Ⅰ型Bartter综合征的致病基因,检索db SNP数据库、Clin Var数据库、HGMD数据库、Pubmed、中国知网等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均未发现该突变位点报道。同时,Poly Phen-2、SIFT和MutationTaster 5软件分析预测该突变可能为致病性突变。综合分析临床表型和基因结果该先证者可诊断为Ⅰ型Bartter综合征,且其c.1786+2T>C剪切位点纯合突变为新发致病性突变。结论:本文首次报道c.1786+2T>C突变为新发致病性剪切位点纯合突变,扩展了SLC12A1基因突变谱,为Bartter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帮助,并为进一步探索其致病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TTER综合征 SLC12A1基因 NKCC2 新发突变 剪切突变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在肌营养不良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唐静 张家鹏 +4 位作者 杨学军 钟京梓 谢彦舒 孟琦 蓝丹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31-1237,共7页
目的总结肌营养不良(muscular dystrophy,MD)常见亚型下肢肌肉骨骼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点,积累应用MRI协助诊断MD的经验。方法选取经基因检测确诊的48例MD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下肢肌肉MRI特点,统计各亚型... 目的总结肌营养不良(muscular dystrophy,MD)常见亚型下肢肌肉骨骼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点,积累应用MRI协助诊断MD的经验。方法选取经基因检测确诊的48例MD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下肢肌肉MRI特点,统计各亚型肌肉脂肪浸润累计评分,并分析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脂肪浸润累计评分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以臀大肌、大收肌受累为著,Becker型肌营养不良以股外侧肌受累为著,肢带型肌营养不良以大收肌、股中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受累为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下肢肌肉脂肪浸润累计评分与年龄、病程、肌肉力量及运动功能明显相关(P<0.05),与血清肌酸激酶无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亚型MD的MRI表现特点不同,MRI有助于MD的诊断与病情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肌营养不良 DUCHENNE肌营养不良 诊断 儿童
下载PDF
改良翻转课堂在留学生儿科全英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3
作者 谢彦舒 蓝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3年第3期118-121,共4页
随着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选择到我国进行学习的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世界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1]。为有效解决留学生儿科全英见习教学效果不佳和学习效率低等问题,以改良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代替... 随着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选择到我国进行学习的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世界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1]。为有效解决留学生儿科全英见习教学效果不佳和学习效率低等问题,以改良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代替传统教学模式,提高留学生学习主动性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留学生儿科全英见习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课堂式教学 PBL教学 CBL教学 儿科全英见习 留学生医学教育
下载PDF
新复合杂合突变致婴儿型低磷酸酯酶症1例及其家系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李登峰 蓝丹 +3 位作者 钟京梓 Roma Kajal Dewan 谢彦舒 杨莹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39-544,共6页
该文对1例婴儿型低磷酸酯酶症(HPP)患儿及其家系进行临床特点分析及碱性磷酸酯酶基因(ALPL)检测。先证者,男,5个月,多发骨骼畸形:胸骨凹陷、双侧桡骨弯曲畸形、双膝外翻畸形,伴喂养困难、体重下降、发育迟滞、反复肺炎并呼衰,血碱性磷... 该文对1例婴儿型低磷酸酯酶症(HPP)患儿及其家系进行临床特点分析及碱性磷酸酯酶基因(ALPL)检测。先证者,男,5个月,多发骨骼畸形:胸骨凹陷、双侧桡骨弯曲畸形、双膝外翻畸形,伴喂养困难、体重下降、发育迟滞、反复肺炎并呼衰,血碱性磷酸酶显著降低。患儿父母、姐姐、叔父、姨母(其他家系成员未能配合)中除父母及姨母的碱性磷酸酶略低,姨母可见脊柱侧弯畸形,余均无临床表型及实验室异常。患者ALPL基因检测到来源于母亲的c.228delG突变及来源于父亲的c.407G>A复合杂合突变,其姨母携带c.228delG突变。c.407G>A突变为已报道的HPP致病突变,c.228delG为新的致病性突变。低磷酸酯酶症是由ALPL基因突变所致,ALPL基因检测是有效的诊断方法。该研究拓展了ALPL基因突变谱,为HPP的基因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磷酸酯酶症 ALPL基因 家系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