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脑梗塞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16
1
作者 吴小丽 吴宏胜 +2 位作者 谢德丰 张承根 李朝健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799-801,共3页
目的: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miulation,rTMS)在脑梗塞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0例急性脑梗塞住院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及功能训练治疗相同的情况下,治疗... 目的: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miulation,rTMS)在脑梗塞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0例急性脑梗塞住院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及功能训练治疗相同的情况下,治疗组给予10次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运动诱发电位(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和简易的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MEP、CMCT及FM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MEP、CMCT及FM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rTMS有利于脑梗塞运动功能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梗塞 运动功能 康复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最佳方案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吴小丽 王冰雁 +2 位作者 吴宏胜 谢德丰 李朝健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2292-2294,共3页
目的探讨爆发式(burst)刺激方式、15 Hz高频刺激患侧皮质M1区和1 Hz低频刺激健侧皮质M1区3种方法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寻找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脑梗死的最佳优选方案。方法对90... 目的探讨爆发式(burst)刺激方式、15 Hz高频刺激患侧皮质M1区和1 Hz低频刺激健侧皮质M1区3种方法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寻找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脑梗死的最佳优选方案。方法对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3组(爆发组、高频组和低频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脑梗死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病情稳定后加做rTMS治疗,20 min/次,每周治疗5 d、停2d,疗程4周共治疗20次,在rTMS治疗前后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潜伏期、波幅、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值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的MEP的潜伏期、波幅、CMCT、NIHSS、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其中爆发组较高频组和低频组疗效改善更明显(P<0.05),高频组和低频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无论是高频、低频或爆发式刺激r,TM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的恢复均有促进作用,尤其爆发式刺激更能有效地提升患者大脑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梗死 运动诱发电位 疗效
下载PDF
肌电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损伤后下肢痉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吴小丽 文国强 +2 位作者 吴宏胜 谢德丰 孙畅 《海南医学》 CAS 2007年第3期89-89,28,共2页
目的探讨肌电引导对提高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损伤患者下肢肌痉挛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对30例脑损伤后下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前者采用肌电引导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者采用经验注射;按修订Ashworth量表(MAS)进行评... 目的探讨肌电引导对提高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损伤患者下肢肌痉挛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对30例脑损伤后下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前者采用肌电引导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者采用经验注射;按修订Ashworth量表(MAS)进行评价疗效。结果肌电引导组和非肌电引导组比较,治疗后M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肌电引导组疗效明显优于非肌电引导组。且下肢肌无力和注射后局部疼痛副作用分别为1例和5例,有显著差异,1~3周后完全恢复。结论肌电引导可明显提高治疗脑损伤下肢肌痉挛的疗效,且可有效减少副作用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下肢肌痉挛 肌电 肉毒毒素
下载PDF
瞬目反射对面神经炎预后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吴小丽 李朝健 +2 位作者 吴宏胜 谢德丰 张承根 《海南医学》 CAS 2010年第10期53-54,共2页
目的观察瞬目反射对面神经炎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对40例面神经炎在发病后第2-3周进行瞬目反射(BR)检查,根据是否引出波形分成两组,即BR组及非BR组,两组均经过系统内科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3个月后再次行瞬目反射检查,对各组瞬目反射健患... 目的观察瞬目反射对面神经炎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对40例面神经炎在发病后第2-3周进行瞬目反射(BR)检查,根据是否引出波形分成两组,即BR组及非BR组,两组均经过系统内科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3个月后再次行瞬目反射检查,对各组瞬目反射健患侧潜伏期之差异进行比较,同时进行面肌功能临床评估。结果两组患者面肌功能的比较、健侧和患侧BR各波潜伏期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BR组患者面肌功能恢复优于非BR组患者。结论对面神经炎患者发病后第2-3周进行电生理瞬目反射检查,可以作为评价面神经炎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炎 瞬目反射 预后评估
下载PDF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针极肌电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小丽 孙畅 +1 位作者 谢德丰 吴宏胜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103-104,107,共3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发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SHS组(35例)和非SHS组(25例),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患侧拇短展肌.小指展肌肌电图检查,并对自发电位进行评分。结果:SHS组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发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SHS组(35例)和非SHS组(25例),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患侧拇短展肌.小指展肌肌电图检查,并对自发电位进行评分。结果:SHS组30例均检出插入电位延长,自发电位出现率为100%,而非SHS组为46%(P<0.01),SHS组自发电位评分(135分)明显高于非SHS组评分(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卒中后SHS患者上肢周围神经远端存在部分轴突变性,原因可能与继发的周围神经损伤有关,对早期诊断SHS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针极肌电图
下载PDF
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治疗阿德福韦酯应答不佳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贵章 赵登蕴 +2 位作者 冯霞 谢德丰 许静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5期689-690,共2页
目的:研究对比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阿德福韦酯应答不佳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6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2例阿德福韦酯应答不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及意愿将其分... 目的:研究对比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阿德福韦酯应答不佳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6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2例阿德福韦酯应答不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及意愿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单药治疗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联合治疗组在阿德福韦酯治疗基础上增加拉米夫定治疗,对两组的ALT、HBeAg、HBV DNA阴转率及组织学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54周治疗,组内治疗前、后ALT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HBeAg阴转率为76.09%,HBV DNA阴转率为91.30%;单药治疗组分别为47.83%、67.39%,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组织学改善率为86.96%,单药治疗组为54.38%,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阿德福韦酯应答不佳慢性乙型肝炎具有显著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慢性乙型肝炎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检查早期诊断面神经炎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吴小丽 李朝健 +3 位作者 吴宏胜 谢德丰 张承根 曾建春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39-540,共2页
目的研究神经电生理检测在早期诊断及评估面神经炎的价值。方法对180例面神经炎患者进行多项神经电生理检测,检测项目包括瞬目反射(BR)、双侧面神经F波、患侧眼轮匝肌及口轮匝肌肌电图(EMG)、双侧面神经M波,并对各项检测异常率进... 目的研究神经电生理检测在早期诊断及评估面神经炎的价值。方法对180例面神经炎患者进行多项神经电生理检测,检测项目包括瞬目反射(BR)、双侧面神经F波、患侧眼轮匝肌及口轮匝肌肌电图(EMG)、双侧面神经M波,并对各项检测异常率进行比较。结果BR异常率最高,F波次之,M波最低,其中BR异常率与F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R异常率与EMG、M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波异常率与EMG、M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MG异常率与M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及F波早期诊断面神经炎的阳性率较高,其中BR能反映全程面神经传导功能,F波则主要反映面神经近端功能;EMG结果与患者病程有关,其结果能直接反映面神经受损程度;M波则主要反映面神经远端功能,对早期诊断面神经炎不够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炎 瞬目放射 F波 肌电图 M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