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水声学方法的东洞庭湖鱼类空间分布和资源量评估 被引量:12
1
作者 谢意军 王珂 +3 位作者 郭杰 刘绍平 陈大庆 段辛斌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46,共7页
2015年7月11—17日期间,通过使用回声探测仪(Simrad公司EY60型,200 k Hz换能器)对东洞庭湖的鱼类资源进行了探测评估。结果表明,调查航段的鱼类平均目标强度(目标鱼类对声波的反射能力)为(-51.24±5.66)d B,平均体长约为12 cm... 2015年7月11—17日期间,通过使用回声探测仪(Simrad公司EY60型,200 k Hz换能器)对东洞庭湖的鱼类资源进行了探测评估。结果表明,调查航段的鱼类平均目标强度(目标鱼类对声波的反射能力)为(-51.24±5.66)d B,平均体长约为12 cm,体长范围为2~125.8 cm,不同区域间的鱼类目标强度(即鱼类大小)差异性显著。所有调查航段中鱼类密度1.223~1 534.2 f/1 000 m^3之间,均密度为186.3 f/1 000 m^3,不同区域间鱼类密度差异性显著,中部湖区(CEC航段)鱼类密度较高。应用资源密度体积法估算东洞庭湖鱼类资源量约为2.36×10^8f,其中目标强度在-43 d B(体长约28 cm)以下的鱼类占9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声学 东洞庭湖 鱼类 大小组成 空间分布 资源量
下载PDF
PIT标志技术在鱼类资源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王宇亮 谢意军 +3 位作者 黄晋 袁劲松 姜昊 徐珊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7期1-5,26,共6页
PIT(pass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标记因其具有储存的信息量大、持久可靠、识别迅速、性能稳定、唯一性、体积小等优点,被广泛用于鱼类种群动态、增殖放流、生境选择和过鱼设施等研究领域,成为鱼类资源保护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介绍... PIT(pass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标记因其具有储存的信息量大、持久可靠、识别迅速、性能稳定、唯一性、体积小等优点,被广泛用于鱼类种群动态、增殖放流、生境选择和过鱼设施等研究领域,成为鱼类资源保护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介绍了PIT标志技术的工作原理,梳理了1991—2020年国内外PIT标志技术在鱼类资源保护中的应用研究,探讨了PIT标志技术在鱼类种群动态、过鱼设施、增殖放流以及生境选择等研究中的成效。通过对比国内外PIT标志技术的应用研究情况,结合国内鱼类资源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与研究现状,分析了国外PIT标志技术应用研究对我国开展相关工作的指导作用,指出PIT标志技术在我国应用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加强PIT标志技术在过鱼设施的长期监测、鱼类增殖放流、鱼类种群动态与鱼类生境选择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提升PIT标志技术在鱼类资源保护研究中的技术水平,制定PIT标记应用的技术规范,建立我国PIT标记监测网络平台等建议,以满足鱼类科研、保护和管理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T标志 检测技术 鱼类资源 保护 应用研究
下载PDF
二、三倍体虹鳟肌肉组织结构及营养成分的比较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雪薇 谢意军 +1 位作者 薛淑群 韩英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69-576,共8页
选取相同养殖条件下3个不同体质量组的二倍体虹鳟和三倍体虹鳟,其中每组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各10尾,分析其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肌纤维密度及直径,以比较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的肌肉品质特性差异。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体质量的增加... 选取相同养殖条件下3个不同体质量组的二倍体虹鳟和三倍体虹鳟,其中每组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各10尾,分析其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肌纤维密度及直径,以比较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的肌肉品质特性差异。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体质量的增加,二倍体、三倍体虹鳟肌纤维密度均降低,而肌纤维直径增大;二倍体虹鳟肌纤维直径小于三倍体,密度大于三倍体(P<0.05)。随着体质量的增加,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肌肉水分含量和粗灰分含量减少,而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显著增加;三倍体虹鳟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同组二倍体(P<0.05),水分和粗灰分含量略低于二倍体,均差异不显著(P>0.05)。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肌肉中谷氨酸含量均最高,三倍体虹鳟总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以及鲜味氨基酸含量高于二倍体;根据营养价值评价结果,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均为蛋氨酸和胱氨酸总量最高,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苯丙氨酸。整体上来说,二倍体虹鳟和三倍体虹鳟均为优质蛋白源,二倍体虹鳟嫩度优于三倍体,但随着体质量的增加,三倍体虹鳟肌肉在营养成分上较均衡,且鲜美度要优于二倍体,有更好的食用价值及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倍体虹鳟肌肉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肌纤维
下载PDF
长江中游洪湖至宜昌江段鱼类空间分布特征的水声学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段辛斌 谢意军 +3 位作者 郭杰 王珂 刘绍平 陈大庆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42-1849,共8页
为了解长江中游洪湖至宜昌江段鱼类时空分布变化,于2014~2015年的秋季、春季和夏季,使用Simrad EY60鱼探仪对该江段的鱼类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3次水声学调查。结果表明:鱼探仪探测获得的鱼类回波信号与湖底反射信号的图像均比较清晰,且... 为了解长江中游洪湖至宜昌江段鱼类时空分布变化,于2014~2015年的秋季、春季和夏季,使用Simrad EY60鱼探仪对该江段的鱼类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3次水声学调查。结果表明:鱼探仪探测获得的鱼类回波信号与湖底反射信号的图像均比较清晰,且图像的背景噪声较小,长江干流的鱼类多以个体形式进行活动,探测时未发现鱼群。夏季鱼类目标强度(TS值)最高(–47.2±8.6)d B,春季鱼类TS值最低(–60.0±6.4)d B,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3个季节的鱼类TS值差异极其显著(P〈0.01);3个季节该江段鱼类资源水平分布不均匀,鱼类最大密度分别为63.7 ind./1 000 m3(秋季)、141.4 ind./1 000 m3(春季)和266 ind./1 000 m3(夏季),且3个季节鱼类水平分布差异极显著(F=151.08,P〈0.01);垂直水层方向上,3个季节的鱼类密度均表现出相同的分布特征,即表层〉中层〉底层,各水层3个季节之间的鱼类密度存在极显著性差异(df=2,P〈0.01);在方差齐性下,采用LSD方法对3个季节各水层之间鱼类密度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秋季仅表层与底层之间鱼类密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春季表层与中层、中层与底层之间鱼类密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夏季表层、中层和底层两两之间鱼类密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该江段鱼类时空分布差异与鱼类的越冬、索饵、产卵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鱼类资源 时空分布 水声学
原文传递
拉萨裂腹鱼在藏木和加查鱼道基于基因交流的过坝需求及其受到的遗传选择
5
作者 董微微 杨佐斌 +6 位作者 谢意军 乔晔 邵科 熊美华 汪鄂洲 余丹 朱滨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83-796,共14页
为了解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在藏木和加查鱼道基于基因交流的过坝需求及其受到的遗传选择,采用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分析来自藏木水电站坝址上游(ZMBS)、藏木鱼道(ZMYD)、藏木水电站坝址下游(ZMBX)、加查鱼道(JCYD)和加查水... 为了解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在藏木和加查鱼道基于基因交流的过坝需求及其受到的遗传选择,采用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分析来自藏木水电站坝址上游(ZMBS)、藏木鱼道(ZMYD)、藏木水电站坝址下游(ZMBX)、加查鱼道(JCYD)和加查水电站坝址下游(JCBX)5个群体共220尾拉萨裂腹鱼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果表明:(1)藏木水电站和加查水电站坝址上游与下游拉萨裂腹鱼群体(ZMBS、ZMBX和JCBX)遗传多样性水平相近(H_(d(ZMBS))=0.868,P_(i(ZMBS))=0.00416;H_(d(ZMBX))=0.825,P_(i(ZMBX))=0.00388;H_(d(JCBX))=0.833,P_(i(JCBX))=0.00370),两两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25.23<|N_(m)|<81.33),未发生遗传分化(-0.0202<F_(ST)<0.0061;P>0.05),远交风险较低,具有基于基因交流的过坝需求,应被列为过鱼对象;(2)Network网络结构图和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拉萨裂腹鱼分化成3个Clade,存在同域分化现象,但未达到种的分化水平,可能是因为经历“昆仑-黄河运动”或更新世冰期避难所后的二次接触而形成;(3)单倍型和Clade的分布频率结果显示藏木鱼道和加查鱼道对拉萨裂腹鱼不同单倍型和不同Clade存在遗传选择压力。研究可为复核过鱼对象选择的合理性和鱼道精细化运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裂腹鱼 鱼道 基因流 同域分化 遗传选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