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拟降雨条件下工程边坡土壤磷素流失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兴 庞鑫 +3 位作者 曹卓冰 彭培好 谢成晟 李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29,42,共7页
[目的]探究西南高山—亚高山地区工程边坡土壤磷素流失机理,为同类型工程边坡生态环境恢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及原状土搬迁等方法,研究在2种坡度(30°,50°)和4种雨强(25,45,65,85 mm/h)条件下工... [目的]探究西南高山—亚高山地区工程边坡土壤磷素流失机理,为同类型工程边坡生态环境恢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及原状土搬迁等方法,研究在2种坡度(30°,50°)和4种雨强(25,45,65,85 mm/h)条件下工程边坡全磷(TP),泥沙全磷(STP),溶解态磷(DP)迁移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侵蚀状况的关系.[结果]①工程边坡径流平均DP浓度整体较低且受雨强影响较小,STP浓度在降雨初期较高,随之降低或趋于稳定.②不同雨强下工程边坡DP流失率、STP流失率变化曲线具有明显差异性,当雨强为25 mm/h和45 mm/h时,工程边坡STP流失率、DP流失率较低且较为稳定;当雨强为65 mm/h和85 mm/h时,工程边坡STP流失率、DP流失率迅速上升后趋于稳定;当雨强由45 mm/h增至65 mm/h时,工程边坡STP流失率、DP流失率迅速增大.③土壤侵蚀率与DP流失率、DP平均浓度、STP流失率和浓度、TP流失率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径流率与DP流失率、STP流失率、TP流失率、DP平均浓度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STP浓度无显著相关关系.工程边坡TP流失率随径流率、土壤侵蚀率皆以幂函数形式逐渐增加.[结论]雨强和坡度对工程边坡磷素流失动态变化特征具有显著的影响且整体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强度 坡度 磷流失 工程边坡 土壤侵蚀
下载PDF
岩石-土壤-四川牡丹元素迁移体系中的微生物效应 被引量:2
2
作者 冯玮娜 彭培好 +1 位作者 谢成晟 罗雯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7-74,共8页
[目的]研究四川牡丹岩土环境背景以及微生物在元素迁移过程中的作用,为了解营养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规律及微生物在元素迁移体系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ICP-OES测定四川牡丹生境母岩、土壤以及种子的大量(P,S,K,Ca,Na,Mg,... [目的]研究四川牡丹岩土环境背景以及微生物在元素迁移过程中的作用,为了解营养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规律及微生物在元素迁移体系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ICP-OES测定四川牡丹生境母岩、土壤以及种子的大量(P,S,K,Ca,Na,Mg,Al)、微量(Fe,Mn,Cu)营养元素含量,同时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的组成和结构。[结果]①四川牡丹生长土壤以弱碱富钙为主要特征,元素组成基本保留了母岩特征;②元素从母岩到土壤中的迁移富集系数排序为:Ca>Na>S>P>Mg>K>Al>Fe>Mn>Cu,植物吸收系数排序为:P>S>K>Cu>Mg>Ca>Na>Mn>Fe>Al;③碱土金属淋溶率和铝铁率对土壤细菌的多样性(Alpha)影响显著,但对真菌的影响不显著;④P,Mn的迁移主要受母岩控制,而Ca,Mg,Fe,S等元素的迁移富集受到了微生物的影响。[结论]细菌和真菌在元素迁移体系中的作用相似,主要参与Fe,S,Mg,Ca的相关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迁移 风化淋溶 土壤微生物 四川牡丹
下载PDF
碳氧同位素在青藏高原新生代中晚期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3
作者 谢成晟 《科学技术创新》 2020年第2期31-32,共2页
作为全球构造运动最活跃,最年轻的地区之一,青藏高原的隆升演化,古环境演变及对当今全球气候,物种分布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碳氧同位素方法在研究青藏高原古环境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在总结以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碳... 作为全球构造运动最活跃,最年轻的地区之一,青藏高原的隆升演化,古环境演变及对当今全球气候,物种分布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碳氧同位素方法在研究青藏高原古环境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在总结以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碳氧同位素理论,列出目前运用在青藏高原古环境研究中的几个方面,从而具体理解碳氧同位素方法在青藏高原研究中的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古环境演变 碳氧同位素
下载PDF
四川泸定M_(S)6.8地震断层运动模拟与反演研究
4
作者 徐正 李勇 +4 位作者 杨欣 赵少泽 谢成晟 赵亮 易桂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367,共14页
鲜水河断裂南东段、龙门山后山断裂南西段与安宁河断裂构成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典型的“Y”字型断裂构造体系,强烈的构造活动使得该构造体系影响范围地震活动频发,尤其是位于“Y”字型的交汇处的泸定县磨西镇周边多次发生M_(S)6.0以上的中... 鲜水河断裂南东段、龙门山后山断裂南西段与安宁河断裂构成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典型的“Y”字型断裂构造体系,强烈的构造活动使得该构造体系影响范围地震活动频发,尤其是位于“Y”字型的交汇处的泸定县磨西镇周边多次发生M_(S)6.0以上的中强震。2022年9月5日发生的泸定MS6.8地震震中位于鲜水河断裂南东段磨西镇就是强震活动的最新体现,此次地震造成了百人以上的人员伤亡,是近年来青藏高原东南缘受关注度最高的一次地震。但是该区域地质构造极为复杂,传统的地质研究方法难以快速、有效地分析地震断层运动及应力变化等问题。本研究利用有限元接触面Interface方法数值模拟发震时主断裂运动特征,反演分析了该地震前、后区域位移矢量场以及库伦应力场的变化。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模型左侧边界施加南东向的侧向力、在上边界的北西角施加正南向的侧向力,且固定扬子块体情况下,对川滇块体底部施加左旋作用、川青块体底部施加右旋作用时,得到的数值拟合度高。地震前磨西镇同时存在张、压应力,其中位于鲜水河断裂南东段上的燕子沟、磨西镇及新民乡有应力集中现象;发震时主震发生在地表以下13 km左右深度,最大滑动位移在燕子沟-磨西镇段,存在1.5~2.0 m的同震剪切左行滑移;地震前、后实测位移点矢量方向变化,是受破碎点靠拢效应和震后地块物理回弹变形的影响。地震后川滇块体的剪切应变增量(平均为10×10^(-5))高于扬子块体(平均为5×10^(-5)),表明川滇块体在区域块体运动中依然发挥主导作用,主断裂带上的剪切应力朝南东向传递趋势明显。本研究为认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变形特征提供新的材料,对该地区的强震孕育发生机制、地震危险性分析及经济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_(S)6.8地震 发震运动特征 位移矢量场 库伦应力场
原文传递
基于树轮宽度重建川西南137年秋冬季平均气温变化 被引量:10
5
作者 谢成晟 李景吉 +4 位作者 高苑苑 石松林 彭培好 杨兴 冯玮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2-263,共12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横断山高海拔地区秋冬季温度变化已经成为区域气候变化研究热点。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时间尺度下秋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本文运用泸沽湖地区丽江云杉(Picea likiangensis)树轮宽度...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横断山高海拔地区秋冬季温度变化已经成为区域气候变化研究热点。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时间尺度下秋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本文运用泸沽湖地区丽江云杉(Picea likiangensis)树轮宽度资料,建立了标准年表。并基于气温与树轮宽度指数的关系,重建了过去137年来川西南地区的秋冬季平均气温波动历史。重建序列存在2个暖期(1911~1927 A.D.,1992~2015 A.D.)、1个冷期(1939~1991 A.D.)。与其他树轮序列、沉积记录及历史记录的比较和空间相关分析,显示重建结果可靠,且具有区域代表性。集合经验模态(EEMD)分解得到2 a、19 a和54 a的周期控制序列冷暖波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太阳黑子,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和北大西洋涛动(NAO)可能是以上周期的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重建 树木年轮 集合经验模态(EEMD) 川西南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