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折电流疗法的改良 被引量:1
1
作者 谢明念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7年第12期1886-1887,1873,共3页
目的:针对电流治疗骨折等疾病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方法:分析以往使用电流对骨折等疾病进行治疗时存在的电化学副作用、创口易于感染、重复施术不便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诸如使用溶液导电、隔离电解物、使电极与创口闭合生长... 目的:针对电流治疗骨折等疾病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方法:分析以往使用电流对骨折等疾病进行治疗时存在的电化学副作用、创口易于感染、重复施术不便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诸如使用溶液导电、隔离电解物、使电极与创口闭合生长等改进方法;并提出将电流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骨科疾病电流疗法改良方案。结果:将电流与药物相结合治疗骨折等疾病是很有可行性的治疗方法,本法不仅克服了已往疗法存在的一些问题,还为骨伤药物直接进入病患部位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使骨折、骨不连等疾病能够快速愈合。今后应加强研究骨折愈合各阶段所需的直接注射药物及其配比。完善电流—药物复合电极使用方法,以便与本法尽快进入临床实践。结论:将电流与药物相结合治疗骨折等疾病是很有可行性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流疗法 电极 骨折 药物腔 中药
下载PDF
新高考背景下医用物理学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调研和探究
2
作者 刘淑静 刘峻宇 +6 位作者 唐万宇 谢明念 罗明艳 巨丹丹 王大珅 储信炜 吉强 《物理与工程》 2023年第3期21-27,共7页
因物理学科相对偏难、新高考政策和等级赋分等综合因素,选考物理的人数大幅下降,导致大学生物理基础知识薄弱,对大、中物理的有效衔接教学带来了挑战。本文针对天津医科大学2020级各专业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从多角度对比未选考物理和选考... 因物理学科相对偏难、新高考政策和等级赋分等综合因素,选考物理的人数大幅下降,导致大学生物理基础知识薄弱,对大、中物理的有效衔接教学带来了挑战。本文针对天津医科大学2020级各专业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从多角度对比未选考物理和选考物理的学生在物理基础知识结构上差距,分析两者学习医用物理学的不同步,研究作为本校衔接教学措施的线上医用物理学先导课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梳理医用物理学与高中物理课程有效衔接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期望有效提高医用物理学的教学质量,对医药类高校的学生、物理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都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高考 物理 衔接教育 医用物理学先导课
下载PDF
狭义相对论时空观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淑静 储信炜 +5 位作者 罗明艳 吉强 巨丹丹 刘峻宇 王大珅 谢明念 《大学物理》 2022年第4期44-51,80,共9页
本文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实施“课程思政”的具体方案.从狭义相对论时空观的知识出发,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将其恰当、自然地融入课堂,潜移默化地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传达给学生,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 本文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实施“课程思政”的具体方案.从狭义相对论时空观的知识出发,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将其恰当、自然地融入课堂,潜移默化地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传达给学生,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改进教学设计,提升教师自身“课程思政”的能力和素养.本文实现了狭义相对论中“课程思政”的“备”“教”“学”“评”的全部教学环节,立足“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探索了有机互融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知识技能上的“成长”和精神上的“成人”同向同行.期望本次教学实践能对“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点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义相对论 时空观 课程思政 人生观 世界观
下载PDF
动脉硬化仿真模拟分析
4
作者 谢明念 程红娟 +3 位作者 李殿双 吉强 王颖 张美玲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9年第5期992-994,共3页
目的:通过对血管中血液流动对血管的影响及血液内低密度脂蛋白(sLDL)微粒行为的模拟分析,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血流动力学原因。方法:第一步,使用流体力学软件CFD,建立动脉血管弯曲分叉仿真模型;第二步,分析血液流动特性,跟踪血液中15... 目的:通过对血管中血液流动对血管的影响及血液内低密度脂蛋白(sLDL)微粒行为的模拟分析,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血流动力学原因。方法:第一步,使用流体力学软件CFD,建立动脉血管弯曲分叉仿真模型;第二步,分析血液流动特性,跟踪血液中15-25纳米尺度范围类的sLDL粒子在动脉分叉模型中的流体力学行为,研究sLDL在血液流速稳定下在血管中的空间分布及流场特征分布。结果:血管起始段出现压强很高的区域。在动脉血管弯曲内侧处及分岔处的分支外侧血液流动较慢,并且在这些部位出现压强较高的区域。在血管弯曲外侧处及分岔点处,sLDL与血管壁发生碰撞的几率较其它位置较高,粒子在血管上沉积高发区域在这些部位呈斑块状分布。讨论及结论:在血管起始段的高压,可能是导致这一部分血管损伤,并进而引起动脉硬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动脉血管弯曲外侧处及分岔点处出现的高压低速血流分布,一方面增大了血液中包括sLDL粒子在内的致病因子与血管壁的接触时间,另一方面则引起这些部位血清的侧漏加强,出现所谓的'浓度极化'现象,从而导致这些部位出现高浓度的sLDL分布,增大sLDL粒子与血管壁的接触几率;粒子在血管上沉积高发区域往往存在于动脉血管分岔点处,而在血管弯曲外侧处也有较高几率沉淀,呈斑状分布;长期性轻微性振动的剪切压力的作用使多数血管内皮细胞性质改变,促进动脉硬化形成。在动脉血管起始段、弯曲处及分岔点处血液的高压低速分布、sLDL粒子的高沉积率及低剪切应力等是动脉硬化产生及演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密度脂蛋白(sLDL) 纳米粒子 动脉硬化 流场 压强 剪切力 沉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