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克罗恩病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谢明颢 何晓生 +4 位作者 朱金玲 何真 何小文 兰平 练磊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8-64,共7页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MSC)在克罗恩病(CD)治疗中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建立CD小鼠动物模型。将75只6~8周龄SPF级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包括对照组(乙醇溶液灌肠加PBS腹...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MSC)在克罗恩病(CD)治疗中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建立CD小鼠动物模型。将75只6~8周龄SPF级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包括对照组(乙醇溶液灌肠加PBS腹腔注射)、TNBS组(TNBS灌肠加PBS腹腔注射)和ADMSC组(TNBS灌肠加ADMSC腹腔注射),每组25只。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定量 PCR等方法检测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并记录各组小鼠生存曲线。结果 ADMSC组较TNBS组病变程度明显减轻,生存率明显增加(60%比30%,P<0.05)。ADMSC组促炎因子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2(IL-1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显著低于TNBS组,而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显著增加(均P<0.05)。结论 ADMSC可能通过下调促炎因子TNF-α、IL-12和VEGF的表达和上调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有效修复结肠炎性损伤,有望用于CD的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克罗恩病 炎性因子 动物模型 小鼠
原文传递
炎性肠病外科百年发展历程 被引量:3
2
作者 练磊 吴小剑 +1 位作者 谢明颢 兰平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36,共6页
外科治疗是炎性肠病(IBD)出现肠道并发症或内科治疗失败时重要的治疗手段。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应及时选择合适的术式进行外科治疗。随着外科手术操作的不断优化和手术方式的不断创新,IBD外科治疗的理念和手术方式在一个多世纪的... 外科治疗是炎性肠病(IBD)出现肠道并发症或内科治疗失败时重要的治疗手段。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应及时选择合适的术式进行外科治疗。随着外科手术操作的不断优化和手术方式的不断创新,IBD外科治疗的理念和手术方式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期间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解各种治疗理念和手术方式的发展历程.对深入理解及熟练掌握各类术式的适应证和手术技巧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随着生物制剂、腹腔镜、多学科合作等新的技术和理念的发展.IBD外科医师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是顺应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肠病 外科治疗 历史沿革 手术适应证
原文传递
从"两面三道"浅谈直肠癌手术侧方淋巴结清扫的技巧——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一个思考 被引量:14
3
作者 练磊 谢明颢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97-600,共4页
关于直肠癌的侧方淋巴结清扫,目前尚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20世纪50至80年代的欧美学者研究认为,侧方淋巴结清扫存在手术时间长、增加术中出血量、术后影响排尿及性功能等并发症,且并不能改善患者的生存率。而日本学者普遍认为,侧方淋巴... 关于直肠癌的侧方淋巴结清扫,目前尚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20世纪50至80年代的欧美学者研究认为,侧方淋巴结清扫存在手术时间长、增加术中出血量、术后影响排尿及性功能等并发症,且并不能改善患者的生存率。而日本学者普遍认为,侧方淋巴结为直肠癌的区域淋巴结。他们通过不断调整手术适应证并不断改进手术方式,且由于在腹腔镜直视下操作及注意盆腔神经丛的保留,从而显著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腹膜反折以下的直肠癌行预防性侧方淋巴结清扫,曾经成为一种常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方淋巴结清扫 直肠癌手术 术后并发症 术中出血量 区域淋巴结 手术适应证 盆腔神经丛 手术时间
原文传递
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被引量:22
4
作者 覃华波 谢明颢 +4 位作者 练磊 何晓生 吴小剑 兰平 汪建平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530-534,共5页
目的比较直肠癌患者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行直肠癌根治术6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83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组),98例行开腹直肠癌根治... 目的比较直肠癌患者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行直肠癌根治术6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83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组),98例行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开腹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1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总蛋白、白蛋白及身体质量指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有腹部手术史患者、行Dixon手术及TNM分期Ⅱ、Ⅲ期患者比例较高(P<0.05),但开腹组采用新辅助放化疗、预防性造口患者的比例较腹腔镜组低(P<0.05)以及肿瘤下缘距肛门距离较腹腔镜组更远(P<0.05)。2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及具体的并发症如吻合口漏、肺部感染、尿潴留、肠梗阻、切口感染、腹腔内感染、泌尿系统感染、造口并发症、切口愈合不良、腹腔内出血、肠腔内出血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本研究的分析结果来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相似,都是直肠癌治疗的可行方法。但两种手术方式孰优孰劣,仍需要更多的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根治手术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储袋外科并发症及不典型增生的临床诊疗 被引量:2
5
作者 练磊 谢明颢 沈博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21年第2期125-129,共5页
全结直肠切除(TPC)+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是目前外科治疗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UC)、UC合并癌变以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标准术式。然而,IPAA术后可能出现一系列与储袋相关的外科并发症,如吻合口漏、储袋狭窄和储袋瘘管形成等,这些... 全结直肠切除(TPC)+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是目前外科治疗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UC)、UC合并癌变以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标准术式。然而,IPAA术后可能出现一系列与储袋相关的外科并发症,如吻合口漏、储袋狭窄和储袋瘘管形成等,这些并发症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具有特殊性,错误的诊断和不当的治疗往往会导致储袋失败而需转行永久性造口。而储袋不典型增生是发生储袋内癌变的高危因素,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则有可能造成癌变。因此,充分认识储袋术后外科相关并发症及储袋不典型增生,对其作出明确的诊断和及时的处理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就目前储袋手术外科并发症及不典型增生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总结和论述,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袋 并发症 不典型增生 全结直肠切除 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 吻合口漏 储袋狭窄 瘘管形成 松弛储袋综合征 溃疡性结肠炎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原文传递
肿瘤大小对3114例Ⅱ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宪哲 熊志中 +6 位作者 谢明颢 殷实 陈华显 张冯祥 靳龙洋 兰平 练磊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1年第2期149-157,共9页
目的探讨肿瘤大小对Ⅱ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20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现有指南报道的高危因素,将患者分为高危和低危两组。采... 目的探讨肿瘤大小对Ⅱ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20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现有指南报道的高危因素,将患者分为高危和低危两组。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患者生存差异,并通过单、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影响Ⅱ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共有3114例患者被纳入分析,其中高危组患者1149例和低危组患者1965例。仅在低危组患者的生存分析中,发现肿瘤≤5 cm比肿瘤>5 cm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更低(83.1%vs.89.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4,P=0.01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5 cm、年龄>60岁、CEA>5 ng/mL、CA125>35 U/mL及合并术后并发症是影响低危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五种独立预后因素构建低危组患者的列线图预后预测模型。通过一致性指数(0.63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1年为0.796,3年为0.760和5年为0.654)和校准曲线(与标准曲线拟合较好)对模型进行评估,显示模型预测的准确性较好。结论肿瘤大小是Ⅱ期低危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而与Ⅱ期高危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无关。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Ⅱ期低危结直肠癌患者的1年、3年、5年无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Ⅱ期 肿瘤大小 预后 列线图
原文传递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应用及前景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宪哲 谢明颢 练磊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4期236-241,共6页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其病因未明,有终生复发倾向,重症者迁延不愈。早期治疗以药物为主,部分重症患者后期需要手术干预。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SCs)由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节及组织修复功能已被广泛应...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其病因未明,有终生复发倾向,重症者迁延不愈。早期治疗以药物为主,部分重症患者后期需要手术干预。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SCs)由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节及组织修复功能已被广泛应用于IBD治疗的临床前基础研究中,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在已开展的MSCs治疗IBD的临床试验中,尚未有严重并发症的报道。虽然目前MSCs治疗不是IBD的标准治疗方案,但今后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治疗选择,特别是对于难治性或合并肛瘘的IBD患者。本文就MSCs的概况及其在IBD治疗的作用机制和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炎症性肠病 机制 应用
原文传递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治疗炎症性肠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熊志中 李宪哲 +1 位作者 谢明颢 练磊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71-1575,共5页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由多种病因引起、异常免疫介导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有终生复发的倾向,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成体干细胞,对IBD具有重要的肠道修复和保护作用。但越来...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由多种病因引起、异常免疫介导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有终生复发的倾向,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成体干细胞,对IBD具有重要的肠道修复和保护作用。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旁分泌是间充质干细胞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而细胞外囊泡(EVs)是其旁分泌的主要物质之一。本文就EVs特性及MSCs来源EVs在治疗IBD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外囊泡 炎症性肠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