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速移动的重型战车——马龙技术特辑之发球篇
1
作者 谢春英(编译) 《乒乓世界》 2013年第8期74-75,共2页
马龙在一局比赛中可以发出三组长球,堪称世界顶级选手中发长球几率最大的选手。图中,马龙发不转长球到左手选手波尔的反手位,随后用自己擅长的前三板抢攻夺得一分。对于波尔来说,接这板球时还是想避开马龙的正手位,不得已才使用反... 马龙在一局比赛中可以发出三组长球,堪称世界顶级选手中发长球几率最大的选手。图中,马龙发不转长球到左手选手波尔的反手位,随后用自己擅长的前三板抢攻夺得一分。对于波尔来说,接这板球时还是想避开马龙的正手位,不得已才使用反手提拉回球到马龙的反手位。马龙早已算到了波尔的用心,所以提前侧身,拿下了这分。之所以能将发长球战术运用得如此自如,是因为马龙对自己的相持能力十分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龙 发球 技术 战车 重型 反手位 战术运用 相持能力
原文传递
高速移动的重型战车——马龙技术特辑之非持拍手篇
2
作者 谢春英(编译) 《乒乓世界》 2013年第8期76-77,共2页
不拿球板的另一只手,称为非持拍手。图中马龙的反手拉球,持拍手和非持拍手在击球时都大幅度地挥向了前方。这样在平稳手肘角度后发力,动作就不会变形,在前台的反手拉球稳定性也会随之提高。德国选手波尔在前台反手拉球时也经常使用... 不拿球板的另一只手,称为非持拍手。图中马龙的反手拉球,持拍手和非持拍手在击球时都大幅度地挥向了前方。这样在平稳手肘角度后发力,动作就不会变形,在前台的反手拉球稳定性也会随之提高。德国选手波尔在前台反手拉球时也经常使用同样的非持拍手技术。但是在中远台拉球时使用这样的非持拍手会减小攻击幅动,造成力量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马龙 战车 重型 拉球 反手 稳定性 击球
原文传递
高速移动的重型战车——马龙技术特辑之还原篇
3
作者 谢春英(编译) 《乒乓世界》 2013年第8期80-81,共2页
如图,马龙发球后被马琳抢拉了一板斜线大角度。他抱着拼死的心态,充分伸展持拍手,在近台进行防守(图3.5)。在利用交叉步扑到正手位后,马龙左脚踩住地,右脚随后猛力蹬回,迅速还原到了反手位。依靠反手连续拉球,马龙又将比赛转... 如图,马龙发球后被马琳抢拉了一板斜线大角度。他抱着拼死的心态,充分伸展持拍手,在近台进行防守(图3.5)。在利用交叉步扑到正手位后,马龙左脚踩住地,右脚随后猛力蹬回,迅速还原到了反手位。依靠反手连续拉球,马龙又将比赛转入了自己擅长的相持局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龙 还原 技术 战车 重型 反手位 交叉步 马琳
原文传递
马琳经典技术之实战中的斜线撇搓
4
作者 谢春英(编译) 《乒乓世界》 2013年第1期94-95,共2页
马琳在发完球后(如图5),已经做出了准备拉球的姿势。而在图6中,当马琳判断出来球不够长,不能拉的时候。他右脚蹬地,又做出摆短的姿势。图7中,马琳把拍子放到了自己身体的侧方。调整到下一板可以任意回球的板形。如果这板上不了... 马琳在发完球后(如图5),已经做出了准备拉球的姿势。而在图6中,当马琳判断出来球不够长,不能拉的时候。他右脚蹬地,又做出摆短的姿势。图7中,马琳把拍子放到了自己身体的侧方。调整到下一板可以任意回球的板形。如果这板上不了手的话。他可以在摆短、挑打或者撇搓在这几种打法中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琳 斜线 技术 姿势 拉球 来球 身体 打法
原文传递
马琳经典技术之实战中的直线挑打
5
作者 谢春英(编译) 《乒乓世界》 2013年第1期96-97,共2页
对于柳承敏发出的下旋短球,马琳采取摆短到对方的正手位。当柳承敏又回摆到马琳的反手位时。马琳侧身使用了自己特长的台内直线挑打技术。图8中,马琳球拍的准备姿势已经沉到了台底,如果对方回球出台的话,马琳为上手提拉做出了足够... 对于柳承敏发出的下旋短球,马琳采取摆短到对方的正手位。当柳承敏又回摆到马琳的反手位时。马琳侧身使用了自己特长的台内直线挑打技术。图8中,马琳球拍的准备姿势已经沉到了台底,如果对方回球出台的话,马琳为上手提拉做出了足够的准备。但中国选手的特长就是无论前三板还是接发球都能时刻准备上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琳 直线 技术 准备姿势 柳承敏 反手位 接发球 前三板
原文传递
马琳经典技术之侧身的撇搓及挑球打法接球瞬间让对方判断不出你的打法
6
作者 谢春英(编译) 《乒乓世界》 2013年第1期92-93,共2页
日本选手在处理台内球时一般都是在身体的低处接球,而马琳在侧身位处理台内球的特征是“身体在高处接触球”。这样的姿态可以让使用者更好地运用台上技术,也更容易使用假动作技术。撇搓图3,马琳的姿势让对方判断不出来回球线路,甚... 日本选手在处理台内球时一般都是在身体的低处接球,而马琳在侧身位处理台内球的特征是“身体在高处接触球”。这样的姿态可以让使用者更好地运用台上技术,也更容易使用假动作技术。撇搓图3,马琳的姿势让对方判断不出来回球线路,甚至对方都判断不出他到底是挑打还是摆短。图4中,马琳张开板形,制造侧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动作技术 马琳 对方 接球 打法 瞬间 使用者 身体
原文传递
高速移动的重型战车——马龙技术特辑之反带篇
7
作者 谢春英(编译) 《乒乓世界》 2013年第8期78-79,共2页
如国,对于波尔的正手逆旋转发球,马龙运用了击球节奏较快的回搓(图3—5)。波尔利用第三板旋转强烈的反手提拉,回球到马龙的中路偏正手位。马龙快速衔接,用强烈的正手反带取得了这分(图9-13)。
关键词 马龙 技术 战车 重型 旋转 正手 波尔 击球
原文传递
马琳经典技术之正手接发球摆短
8
作者 谢春英(编译) 《乒乓世界》 2012年第10期96-97,共2页
摆短是防止对方进攻最有效的接发球技术。如果把球摆得又低又短。对方就无法抢攻。而在高水平选手的较量中,控制质量一般的球,依旧会被对方进攻。所以中国运动员更要求摆短要有旋转。这样即使过去的球稍微有些高或者有些出台,都不会... 摆短是防止对方进攻最有效的接发球技术。如果把球摆得又低又短。对方就无法抢攻。而在高水平选手的较量中,控制质量一般的球,依旧会被对方进攻。所以中国运动员更要求摆短要有旋转。这样即使过去的球稍微有些高或者有些出台,都不会被对方强烈攻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发球技术 正手 马琳 中国运动员 对方 进攻 抢攻 选手
原文传递
马琳经典技术之正手位回球的假动作
9
作者 谢春英(编译) 《乒乓世界》 2012年第12期94-95,共2页
假动作打法的要点就是提供给对方错觉。让对方看不出自己的回球路线。在摆短中,马琳的拍形从平行瞬间立了起来。对方从他的拍形来判断的话一定会认为回球是斜线。而随后,马琳又将拍形后仰进行摆短。这一下的动作要点就是大拇指用力,... 假动作打法的要点就是提供给对方错觉。让对方看不出自己的回球路线。在摆短中,马琳的拍形从平行瞬间立了起来。对方从他的拍形来判断的话一定会认为回球是斜线。而随后,马琳又将拍形后仰进行摆短。这一下的动作要点就是大拇指用力,控制住拍形。与左图的摆短相比,右图撇直线长球打法重要的就是对对方回球要有一定程度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动作 马琳 手位 技术 动作要点 对方 大拇指 打法
原文传递
马琳经典技术之直板横打中的小摩擦
10
作者 谢春英(编译) 《乒乓世界》 2012年第12期90-91,共2页
直板选手的优势是手腕的柔软性以及对板形灵活的运用。以前对于直板选手来说,在处理反手位的下旋球时一般会比较困难,多数情况下都要依靠侧身来完成高质量的进攻。通过增加反手海绵套胶的粘贴,直板选手也可以像横板选手一样在反手上... 直板选手的优势是手腕的柔软性以及对板形灵活的运用。以前对于直板选手来说,在处理反手位的下旋球时一般会比较困难,多数情况下都要依靠侧身来完成高质量的进攻。通过增加反手海绵套胶的粘贴,直板选手也可以像横板选手一样在反手上手方面得到了增强。在直板横打中加小摩擦,就是横打攻击技术中的一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击技术 直板 摩擦 马琳 反手位 选手 柔软性 进攻
原文传递
马琳经典技术之正手挑打斜线
11
作者 谢春英(编译) 《乒乓世界》 2012年第10期98-99,共2页
中国选手要求不必做很大的动作,以快速灵活的小动作为主。在高水平选手之间,无论怎样的强进攻,在判断线路后都可以防御,还可以反带还击。所以才出现了看似摆短的挑打或看似直线挑打的斜线挑打。因此,到接触球瞬间为止都不让对方有... 中国选手要求不必做很大的动作,以快速灵活的小动作为主。在高水平选手之间,无论怎样的强进攻,在判断线路后都可以防御,还可以反带还击。所以才出现了看似摆短的挑打或看似直线挑打的斜线挑打。因此,到接触球瞬间为止都不让对方有所准备,推迟对手的反应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线 正手 技术 马琳 反应能力 动作 选手 进攻
原文传递
马琳经典技术之直板台内横拉的实战运用
12
作者 谢春英(编译) 《乒乓世界》 2012年第12期92-93,共2页
在反手位使用直板台内横拉,让马琳在现代乒坛又掌握了一门不可缺少的技术。自此,他不光再靠着正手和反手的单一技巧,而是要去掌握以台内作为基础的一套组合技术。
关键词 组合技术 实战运用 直板 马琳 反手位 正手
原文传递
马琳经典技术之正手撇打的实战运用
13
作者 谢春英(编译) 《乒乓世界》 2012年第12期96-97,共2页
如果对方摆短出台的话,马琳已经做出了拉球的准备,在判断出不能提拉后,立即做出摆短的姿势;
关键词 实战运用 马琳 正手 技术 对方 拉球
原文传递
超强的反手发动!拧拉后快顶直线
14
作者 可晨立 谢春英(编译) 《乒乓世界》 2013年第8期86-87,共2页
提前预判,敢于应变 使用反手拧拉的重要前提就是先预判好击球点,而击球点则是通过步法移动来寻找的。樊振东接发球时的步法调节非常细腻,他采用了两个碎步进行取位,这样能够更精确地找到击球点,保证击球质量。
关键词 反手 直线 步法移动 击球点 接发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