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微塑料诱导下污泥造粒潜能变化及微生物富集特征
被引量:
2
1
作者
谢晴帆
俞楠
+6 位作者
张妮
谢周云
单珂欣
吴亦馨
唐力
夏静芬
杨国靖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997-4005,共9页
微塑料(MPs)是污水处理厂中普遍检出的新兴污染物之一,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但有关微塑料暴露对污泥颗粒化过程的研究鲜见报道.为探究微塑料对污泥颗粒化的诱导影响,选用环境中广泛检出的聚对苯二...
微塑料(MPs)是污水处理厂中普遍检出的新兴污染物之一,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但有关微塑料暴露对污泥颗粒化过程的研究鲜见报道.为探究微塑料对污泥颗粒化的诱导影响,选用环境中广泛检出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微塑料(PET-MP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微塑料暴露试验研究PET-MPs对污泥造粒过程中系统潜能、胞外聚合物(EPS)组成和菌群富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PET-MPs暴露显著加快污泥颗粒化进程,同时以蛋白质(PN)为主导的EPS含量上升会增强污泥表面疏水性,造粒速度和EPS分泌量与暴露粒径成正比,微塑料和EPS协同促进颗粒污泥的形成.然而微塑料持续暴露会导致系统除污性能恶化,250μm PET-MPs暴露下亚硝酸盐氮积累的负面影响最严重,浓度高达(5.08±0.24)mg·L^(-1).高通量测序结果进一步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是促进颗粒污泥形成的主要优势门;红环菌科(Rhodocyclaceae)、鞘氨醇杆菌科(Sphingomonadaceae)、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和红细菌科(Rhodanobacteraceae)通过增加分泌EPS促进污泥絮体凝聚;但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和几丁质菌科(Chitinophagaceae)的相对丰度降低会削弱氨氧化和亚硝酸盐氧化能力;红杆菌科(Rhodobacteraceae)、生丝单胞菌科(Hyphomonadaceae)和黄单胞菌科(Xanthomonadaceae)丰度降低则抑制硝态氮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MPs)
污泥
造粒
系统潜能
微生物富集
原文传递
Pb(Ⅱ)对好氧颗粒污泥系统的生物效应及其迁移转化机制
2
作者
王显海
谢周云
+4 位作者
王宇
张妮
谢晴帆
徐佳杰
杨国靖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08-222,共15页
Pb(Ⅱ)会随工业的应用而残留在各类水体中,对人类和水生态构成潜在风险.以好氧颗粒污泥(Aerobic Granular Sludge,AGS)为接种污泥,在序批式反应器中研究Pb(Ⅱ)对AGS的生物毒性及其迁移转化特性,同时探讨AGS对Pb(Ⅱ)的吸附行为与机制.结...
Pb(Ⅱ)会随工业的应用而残留在各类水体中,对人类和水生态构成潜在风险.以好氧颗粒污泥(Aerobic Granular Sludge,AGS)为接种污泥,在序批式反应器中研究Pb(Ⅱ)对AGS的生物毒性及其迁移转化特性,同时探讨AGS对Pb(Ⅱ)的吸附行为与机制.结果表明,Pb(Ⅱ)会破坏AGS的三维结构,致使污泥生物量下降和沉降性能恶化.同时促进微生物分泌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但由于污泥内部孔道堵塞使得微生物以EPS为碳源,且Pb(Ⅱ)的持续毒性超过EPS保护阈值,最终导致EPS含量由对照组的(295.90±6.22)mg·g^(-1)最低降至(217.23±7.35)mg·g^(-1).在20 mg·L^(-1)Pb(Ⅱ)的长期暴露下,AGS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明显削弱,导致TN去除率由对照组的97.15%大幅下降至70.04%.高通量结果表明,Exiguobacterium和Candidatus_Competibacter菌属在高浓度Pb(Ⅱ)的胁迫下成为优势菌属,而与脱氮相关的Pseudomonas菌群相对丰度锐减至6.87%.此外,当Pb(Ⅱ)进水浓度为1 mg·L^(-1)时,AGS可对其实现99.15%的高效去除.整个过程的吸附动力学可以用准二级模型充分解释,且由多种扩散机制调控.使用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Pb(Ⅱ)的吸附,Temkin模型也进一步证实化学吸附可在去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和红外光谱表征结果,确定AGS对Pb(Ⅱ)的吸附机制是以表面络合和沉淀反应为关键途径,并伴有离子交换和静电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Ⅱ)
好氧颗粒污泥
生物效应
迁移转化
吸附机制
原文传递
题名
微塑料诱导下污泥造粒潜能变化及微生物富集特征
被引量:
2
1
作者
谢晴帆
俞楠
张妮
谢周云
单珂欣
吴亦馨
唐力
夏静芬
杨国靖
机构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
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处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997-4005,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8551)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Y21E080028)
+2 种基金
浙江省一流学科课题项目(CX2021045)
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新苗计划)项目(2021R420015)
浙江万里学院科研创新团队项目。
文摘
微塑料(MPs)是污水处理厂中普遍检出的新兴污染物之一,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但有关微塑料暴露对污泥颗粒化过程的研究鲜见报道.为探究微塑料对污泥颗粒化的诱导影响,选用环境中广泛检出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微塑料(PET-MP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微塑料暴露试验研究PET-MPs对污泥造粒过程中系统潜能、胞外聚合物(EPS)组成和菌群富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PET-MPs暴露显著加快污泥颗粒化进程,同时以蛋白质(PN)为主导的EPS含量上升会增强污泥表面疏水性,造粒速度和EPS分泌量与暴露粒径成正比,微塑料和EPS协同促进颗粒污泥的形成.然而微塑料持续暴露会导致系统除污性能恶化,250μm PET-MPs暴露下亚硝酸盐氮积累的负面影响最严重,浓度高达(5.08±0.24)mg·L^(-1).高通量测序结果进一步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是促进颗粒污泥形成的主要优势门;红环菌科(Rhodocyclaceae)、鞘氨醇杆菌科(Sphingomonadaceae)、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和红细菌科(Rhodanobacteraceae)通过增加分泌EPS促进污泥絮体凝聚;但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和几丁质菌科(Chitinophagaceae)的相对丰度降低会削弱氨氧化和亚硝酸盐氧化能力;红杆菌科(Rhodobacteraceae)、生丝单胞菌科(Hyphomonadaceae)和黄单胞菌科(Xanthomonadaceae)丰度降低则抑制硝态氮的去除.
关键词
微塑料(MPs)
污泥
造粒
系统潜能
微生物富集
Keywords
microplastics(MPs)
sludge
granulation
system performance
microbial enrichment
分类号
X7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Pb(Ⅱ)对好氧颗粒污泥系统的生物效应及其迁移转化机制
2
作者
王显海
谢周云
王宇
张妮
谢晴帆
徐佳杰
杨国靖
机构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
浙江仁欣环科院有限责任公司
出处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08-222,共1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408551)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LY21E080028)
+2 种基金
宁波市重点研发计划暨“揭榜挂帅”项目(No.2022Z059)
浙江省一流学科课题(No.CX2021046)
浙江万里学院科研创新团队资助项目。
文摘
Pb(Ⅱ)会随工业的应用而残留在各类水体中,对人类和水生态构成潜在风险.以好氧颗粒污泥(Aerobic Granular Sludge,AGS)为接种污泥,在序批式反应器中研究Pb(Ⅱ)对AGS的生物毒性及其迁移转化特性,同时探讨AGS对Pb(Ⅱ)的吸附行为与机制.结果表明,Pb(Ⅱ)会破坏AGS的三维结构,致使污泥生物量下降和沉降性能恶化.同时促进微生物分泌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但由于污泥内部孔道堵塞使得微生物以EPS为碳源,且Pb(Ⅱ)的持续毒性超过EPS保护阈值,最终导致EPS含量由对照组的(295.90±6.22)mg·g^(-1)最低降至(217.23±7.35)mg·g^(-1).在20 mg·L^(-1)Pb(Ⅱ)的长期暴露下,AGS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明显削弱,导致TN去除率由对照组的97.15%大幅下降至70.04%.高通量结果表明,Exiguobacterium和Candidatus_Competibacter菌属在高浓度Pb(Ⅱ)的胁迫下成为优势菌属,而与脱氮相关的Pseudomonas菌群相对丰度锐减至6.87%.此外,当Pb(Ⅱ)进水浓度为1 mg·L^(-1)时,AGS可对其实现99.15%的高效去除.整个过程的吸附动力学可以用准二级模型充分解释,且由多种扩散机制调控.使用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Pb(Ⅱ)的吸附,Temkin模型也进一步证实化学吸附可在去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和红外光谱表征结果,确定AGS对Pb(Ⅱ)的吸附机制是以表面络合和沉淀反应为关键途径,并伴有离子交换和静电吸附.
关键词
Pb(Ⅱ)
好氧颗粒污泥
生物效应
迁移转化
吸附机制
Keywords
Pb(Ⅱ)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bio-effects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dsorption mechanism
分类号
X7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微塑料诱导下污泥造粒潜能变化及微生物富集特征
谢晴帆
俞楠
张妮
谢周云
单珂欣
吴亦馨
唐力
夏静芬
杨国靖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2
原文传递
2
Pb(Ⅱ)对好氧颗粒污泥系统的生物效应及其迁移转化机制
王显海
谢周云
王宇
张妮
谢晴帆
徐佳杰
杨国靖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