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多伴发认知功能的损害,而认知功能损害与前额叶皮质的关系最为密切,此区富含与其它大脑皮质、边缘系统和皮下区的传入和传出纤维,但有关其代谢方面的研究甚少。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hydroge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抑郁症多伴发认知功能的损害,而认知功能损害与前额叶皮质的关系最为密切,此区富含与其它大脑皮质、边缘系统和皮下区的传入和传出纤维,但有关其代谢方面的研究甚少。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hydroge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是国际公认的无创活体脑代谢观测法;因此,本研究拟选未使用抗抑郁药的首发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前额叶皮质为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进行^1H-MRS分析,观测其代谢特点,探讨抑郁症可能的致病机制。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分析热敏灸在治疗临床病症方面近6年来的发展状况,系统评价其治疗的有效性。方法:收集热敏灸治疗临床病症的试验研究,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VIP)...目的:研究分析热敏灸在治疗临床病症方面近6年来的发展状况,系统评价其治疗的有效性。方法:收集热敏灸治疗临床病症的试验研究,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VIP),检索时间跨度为:201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筛选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分析的文献进行计量和质量分析,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 Man 5.2软件版进行统计处理,制成相应的趋势图表。结果:发表热敏灸治疗临床病症论文226篇,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所在单位多系三甲医院,涉及20个省市,发表在60类医学期刊上,文献涉及52种临床病症,分属于12个病症系统,发表论文数量、质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结论:2010—2015年,热敏灸治疗临床病症的科技论文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热敏灸近6年来研究的发展趋势,确定热敏灸在临床治疗上的有效性,为以后热敏灸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证据和方向。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针刺太冲穴治疗抑郁症的机制及肝经与额叶的联系。方法将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抑郁症诊断标准的42例首发中度抑郁症患者分为药物组(氟西汀)、针药组(太冲穴联合氟西汀)及针刺组(太冲穴),每组14例,疗程均...目的探讨针刺太冲穴治疗抑郁症的机制及肝经与额叶的联系。方法将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抑郁症诊断标准的42例首发中度抑郁症患者分为药物组(氟西汀)、针药组(太冲穴联合氟西汀)及针刺组(太冲穴),每组14例,疗程均为1个月,运用3.0T磁共振方法,分别对相应脑区治疗前后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比率低频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s,fALFF)的方法分析数据,各组治疗前后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并将治疗后的图像与汉密尔顿(HAMD)评分做相关分析。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针药组左侧额叶(BA6、BA9、BA48)、右侧额叶(BA4、BA46)、双侧顶下小叶(BA40、BA48)、楔前叶(BA7)、后扣带回(BA31)、左侧枕叶(BA17)及右侧枕叶中部(BA18)的fALFF值降低(P<0.05);药物组右侧顶下小叶(BA40)和右侧枕叶(BA17)的fALFF值降低(P<0.05);针刺组左侧额叶(BA10)、右侧额叶(BA45)、左侧枕叶(BA19)、右侧枕叶中部(BA17)、左侧楔前叶(BA7),后扣带回(BA31)的fALFF值降低(P<0.05)。针药组及针刺组的左侧额叶fALFF值均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药物组左侧额中回、左侧顶叶、左侧枕叶fALFF值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结论针刺联合抗抑郁药的疗效优于单一的针刺或药物治疗;额叶功能的改变与病情程度相关;肝经与额叶之间存在较为广泛的联系,可能是针刺太冲穴治疗抑郁症的机制。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针刺腧穴引起的中枢效应,探讨不同敏感度体质因素对针刺镇痛的影响。方法筛选3组典型体质的健康志愿者,分为不敏感组、正常组和敏感组,每组15例。测定各组针刺左足三里穴前后的试验压痛阈值,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镇痛效应。2周后,...目的研究针刺腧穴引起的中枢效应,探讨不同敏感度体质因素对针刺镇痛的影响。方法筛选3组典型体质的健康志愿者,分为不敏感组、正常组和敏感组,每组15例。测定各组针刺左足三里穴前后的试验压痛阈值,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镇痛效应。2周后,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对受试者针刺前后进行静息态血氧水平依赖(blood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扫描,计算并比较各组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值。结果①正常组和敏感组针刺前后压痛阈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针刺前比较,针刺后不敏感组在左颞下回、左梭状回ALFF值降低,未见ALFF值增高脑区;正常组在双侧小脑后叶、脑干、边缘叶、颞下回、右尾状核ALFF值增高;在左中央后回、左中央前回、双侧枕叶ALFF值减低;敏感组在双侧小脑后叶、颞下回、梭状回、额叶、基底节、前扣带回、右缘上回、右补充运动区、左岛叶ALFF值增高;在左颞中回、左中央后回、后扣带回、双侧枕叶ALFF值减低。结论不同敏感度体质因素影响针刺镇痛效应,其中枢神经调控机制可能与针刺引起不同的脑区响应网络相关。展开更多
文摘抑郁症多伴发认知功能的损害,而认知功能损害与前额叶皮质的关系最为密切,此区富含与其它大脑皮质、边缘系统和皮下区的传入和传出纤维,但有关其代谢方面的研究甚少。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hydroge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是国际公认的无创活体脑代谢观测法;因此,本研究拟选未使用抗抑郁药的首发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前额叶皮质为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进行^1H-MRS分析,观测其代谢特点,探讨抑郁症可能的致病机制。
文摘目的:研究分析热敏灸在治疗临床病症方面近6年来的发展状况,系统评价其治疗的有效性。方法:收集热敏灸治疗临床病症的试验研究,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VIP),检索时间跨度为:201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筛选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分析的文献进行计量和质量分析,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 Man 5.2软件版进行统计处理,制成相应的趋势图表。结果:发表热敏灸治疗临床病症论文226篇,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所在单位多系三甲医院,涉及20个省市,发表在60类医学期刊上,文献涉及52种临床病症,分属于12个病症系统,发表论文数量、质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结论:2010—2015年,热敏灸治疗临床病症的科技论文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热敏灸近6年来研究的发展趋势,确定热敏灸在临床治疗上的有效性,为以后热敏灸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证据和方向。
文摘目的探讨针刺太冲穴治疗抑郁症的机制及肝经与额叶的联系。方法将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抑郁症诊断标准的42例首发中度抑郁症患者分为药物组(氟西汀)、针药组(太冲穴联合氟西汀)及针刺组(太冲穴),每组14例,疗程均为1个月,运用3.0T磁共振方法,分别对相应脑区治疗前后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比率低频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s,fALFF)的方法分析数据,各组治疗前后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并将治疗后的图像与汉密尔顿(HAMD)评分做相关分析。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针药组左侧额叶(BA6、BA9、BA48)、右侧额叶(BA4、BA46)、双侧顶下小叶(BA40、BA48)、楔前叶(BA7)、后扣带回(BA31)、左侧枕叶(BA17)及右侧枕叶中部(BA18)的fALFF值降低(P<0.05);药物组右侧顶下小叶(BA40)和右侧枕叶(BA17)的fALFF值降低(P<0.05);针刺组左侧额叶(BA10)、右侧额叶(BA45)、左侧枕叶(BA19)、右侧枕叶中部(BA17)、左侧楔前叶(BA7),后扣带回(BA31)的fALFF值降低(P<0.05)。针药组及针刺组的左侧额叶fALFF值均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药物组左侧额中回、左侧顶叶、左侧枕叶fALFF值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结论针刺联合抗抑郁药的疗效优于单一的针刺或药物治疗;额叶功能的改变与病情程度相关;肝经与额叶之间存在较为广泛的联系,可能是针刺太冲穴治疗抑郁症的机制。
文摘目的研究针刺腧穴引起的中枢效应,探讨不同敏感度体质因素对针刺镇痛的影响。方法筛选3组典型体质的健康志愿者,分为不敏感组、正常组和敏感组,每组15例。测定各组针刺左足三里穴前后的试验压痛阈值,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镇痛效应。2周后,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对受试者针刺前后进行静息态血氧水平依赖(blood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扫描,计算并比较各组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值。结果①正常组和敏感组针刺前后压痛阈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针刺前比较,针刺后不敏感组在左颞下回、左梭状回ALFF值降低,未见ALFF值增高脑区;正常组在双侧小脑后叶、脑干、边缘叶、颞下回、右尾状核ALFF值增高;在左中央后回、左中央前回、双侧枕叶ALFF值减低;敏感组在双侧小脑后叶、颞下回、梭状回、额叶、基底节、前扣带回、右缘上回、右补充运动区、左岛叶ALFF值增高;在左颞中回、左中央后回、后扣带回、双侧枕叶ALFF值减低。结论不同敏感度体质因素影响针刺镇痛效应,其中枢神经调控机制可能与针刺引起不同的脑区响应网络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