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与物:《山海经·五臧山经》“物”记述
1
作者 高莉芬 谢秀卉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8期1-12,34,共13页
《山海经·五臧山经》(以下简称《五臧山经》)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由五方之山所藏之金、石、草、木、禽、兽、虫、鳞等"物"记述构成其主要内容。《五臧山经》中"明标... 《山海经·五臧山经》(以下简称《五臧山经》)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由五方之山所藏之金、石、草、木、禽、兽、虫、鳞等"物"记述构成其主要内容。《五臧山经》中"明标山川道里方位"与"述明物之位置、种类、质量、功能"、"总校群山祠礼"等三种程式化的记述方式,使其文本形式自成体系,呈现独特的规律性。五方之山,山各有"臧","臧"有其"用"。"臧"有"常"、"异"之分,"用"有"善"、"恶"之别,而"记物"之博与"辨物"之异的思维就鲜明地体现在《五臧山经》的"物"记述中。《五臧山经》就在"以山聚类"、"常异分述"、"善恶有别"的记述原则中形成一个平常自然与怪奇谲丽兼而有之的"记物"与"辨物"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海经 五臧山经 博物 辨物 神灵物类
下载PDF
汉世里巷观言与汉乐府的“里巷语域”(中)
2
作者 谢秀卉 《乐府学》 CSSCI 2017年第2期144-154,共11页
汉乐府部分作品采摭自"街陌""里巷""闾阎""间里",相关乐府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多会论及,然而,关于此一流播语境与汉乐府语言艺术特征形成之关系却较少为人所注意与讨论。本文即是由汉世里巷空间中的"里巷之观"与"里巷之言"切... 汉乐府部分作品采摭自"街陌""里巷""闾阎""间里",相关乐府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多会论及,然而,关于此一流播语境与汉乐府语言艺术特征形成之关系却较少为人所注意与讨论。本文即是由汉世里巷空间中的"里巷之观"与"里巷之言"切入,分析指出存在于汉乐府中的"里巷语域"。首先,指出汉人以"城"为主的居住形态与活动场域;其次,讨论汉人于里巷空间中的群体交流及其所属的群体类型;再次,从汉世里巷空间中的"观""言"活动切入,指出"语""号""谚""谣""歌"同为汉世里巷口头传播之重要组成,进而从"传播方式""场景""交际者"三方面探究阐释汉乐府中的"里巷语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府 里巷 语域 口头传播
原文传递
汉世里巷观言与汉乐府的“里巷语域”(上)
3
作者 谢秀卉 《乐府学》 CSSCI 2017年第1期197-216,共20页
汉乐府部分作品采摭"街陌""里巷""间阎""间里",相关乐府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多会论及。然而,关于此一传播语境与汉乐府语言艺术特征形成之关系却较少为人所注意与讨论。本文即是由汉世里巷空间中的"里巷之观"与"里巷之言"切... 汉乐府部分作品采摭"街陌""里巷""间阎""间里",相关乐府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多会论及。然而,关于此一传播语境与汉乐府语言艺术特征形成之关系却较少为人所注意与讨论。本文即是由汉世里巷空间中的"里巷之观"与"里巷之言"切入,分析指出存在于汉乐府中的"里巷语域"。首先,指出汉人以"城"为主的居住形态与活动场域;其次,讨论汉人于里巷空间中的群体交流及其所属的群体类型;最后,从汉世里巷空间中的"观""言"活动切入,指出"语""号""谚""谣""歌"同为汉世里巷口头传播之重要组成,进而从"传播方式""场景""交际者"三方面探究阐释汉乐府中的"里巷语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府 里巷 语域 口头传播
原文传递
汉世里巷观言与汉乐府的“里巷语域”(下)
4
作者 谢秀卉 《乐府学》 CSSCI 2018年第1期147-185,共39页
汉乐府部分作品采摭自"街陌""里巷""闾阎""闾里",相关乐府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多会论及,然而,关于此一流播语境与汉乐府语言艺术特征形成之关系却较少为人所注意与讨论。本文即是由汉世里巷空间中的"里巷之观"与"里巷之言"切... 汉乐府部分作品采摭自"街陌""里巷""闾阎""闾里",相关乐府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多会论及,然而,关于此一流播语境与汉乐府语言艺术特征形成之关系却较少为人所注意与讨论。本文即是由汉世里巷空间中的"里巷之观"与"里巷之言"切入,分析指出存在于汉乐府中的"里巷语域"。首先,指出汉人以"城"为主的居住形态与活动场域;其次,讨论汉人于里巷空间中的群体交流及其所属的群体类型;接着,从汉世里巷空间中的"观""言"活动切入,指出"语""号""谚""谣""歌"同为汉世里巷口头传播之重要组成,进而从"传播方式""场景""交际者"三方面探究阐释汉乐府中的"里巷语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府 里巷 语域 口头传播
原文传递
《宋书·乐志》与《古今乐录》现存吴声西曲解说探析
5
作者 谢秀卉 《乐府学》 2021年第2期295-323,共29页
《宋书·乐志》《古今乐录》保存一批吴声西曲解说,过去研究多只视为南朝乐府研究佐证,事实上,这批解说与当世新声曲调屡经制改之史实颇相呼应,乃从乐之“用”出发来界定新声。本文即在阐释南朝新声兴盛的乐史背景对乐书认识新声的... 《宋书·乐志》《古今乐录》保存一批吴声西曲解说,过去研究多只视为南朝乐府研究佐证,事实上,这批解说与当世新声曲调屡经制改之史实颇相呼应,乃从乐之“用”出发来界定新声。本文即在阐释南朝新声兴盛的乐史背景对乐书认识新声的影响:首先,二乐书现存吴声西曲解说虽资料有限,实已非同过往由乐教出发概视新声为“淫声”“溺音”等负评,而是以曲调本身内容实质的制改因革为述解焦点。其次,《宋书·乐志》作为史书乐志而能录解当世新声,对照汉世同类乐书,实非易事,所以如此,乃因当时雅俗乐旧制散佚,前代乐书多所沦亡,对雅俗乐事皆出于用乐考虑而搜罗纂辑,在此乐史背景下,《宋书·乐志》的编纂者采取类似沈约所云“乐事无小大,皆别纂录”的纂辑原则,乐事辑录范围因而扩及非雅乐,遂将吴声西曲收入其中,而与《古今乐录》共同留下这批有关南朝当世新声制改因革的音乐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书·乐志》 《古今乐录》 吴声 西曲
原文传递
浅析中英文商标的翻译
6
作者 谢秀卉 刘雪萍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第6X期68-68,共1页
本文着重从跨文化交际等角度分析了中英文商标的不同翻译方式,同时特别提醒翻译者注意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背景及民情风俗,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 中英文商标 翻译 跨文化交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