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个复合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突变分析
1
作者 郑周 徐琦煜 +2 位作者 周星星 王明山 谢耀盛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947-953,共7页
目的:对两个由F5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V(FV)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初步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检测两个家系各成员外周血的血浆FV活性(FV:C)和FV抗原(FV:Ag)等凝血指标。通过PCR扩增F5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 目的:对两个由F5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V(FV)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初步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检测两个家系各成员外周血的血浆FV活性(FV:C)和FV抗原(FV:Ag)等凝血指标。通过PCR扩增F5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区域,并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辅助分析突变对蛋白功能的影响。使用PyMOL软件分析突变前后FV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变化。通过凝血酶生成实验评估突变蛋白的功能变化。结果:表型检测显示两个先证者FV:C和FV:Ag均同步下降,表现为I型FV缺陷症。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A第3外显子存在c.332G>T杂合错义突变(p.Ser111Ile)及第25外显子存在c.6665A>G杂合多态性(p.Arg2222Gly);先证者B第3外显子存在c.286G>C杂合错义突变(p.Asp96His)及第13外显子存在c.2393-2393del C杂合缺失突变(p.Pro798Leufs*13)。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p.Ser111Ile和p.Pro798Leufs*13突变均为致病性突变。蛋白模型分析显示,p.Ser111Ile突变导致氨基酸间的氢键发生改变;p.Pro798Leufs*13突变产生了截断蛋白。凝血酶生成实验表明,先证者A和B的凝血功能已受到影响。结论:这四种突变可能是造成该两个家系FV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p.Ser111Ile突变鲜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V缺陷症 F5基因 生物信息学 凝血酶生成
下载PDF
沙门菌对环丙沙星与奈啶酸耐药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谢耀盛 周铁丽 +3 位作者 刘晖 李超 郑佳音 刘欢乐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0-41,共2页
目的了解本地区肠道外标本分离的沙门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现状。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和琼脂稀释法测定此类沙门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结果136株沙门菌对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奈啶酸的敏感菌株分别为131株(96.3%)、123株(... 目的了解本地区肠道外标本分离的沙门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现状。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和琼脂稀释法测定此类沙门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结果136株沙门菌对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奈啶酸的敏感菌株分别为131株(96.3%)、123株(90.4%)、21株(15.4%)。其中123株环丙沙星敏感株中奈啶酸耐药100株,占81.3%。结论虽然肠道外标本分离的沙门菌对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性不高,但低敏株大量出现;对环丙沙星低敏菌株,应测奈啶酸的耐药性,以避免环丙沙星假敏感导致临床治疗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 耐药性 环丙沙星 奈啶酸
下载PDF
子宫肌瘤患者雌激素水平对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谢耀盛 王明山 +1 位作者 金艳慧 杨丽红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360-362,共3页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内源性雌激素水平对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一期凝固法、免疫比浊法及发色底物法检测142例子宫肌瘤患者及8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雌二醇(E2)、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内源性雌激素水平对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一期凝固法、免疫比浊法及发色底物法检测142例子宫肌瘤患者及8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雌二醇(E2)、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等各项指标,并通过四分位数法将子宫肌瘤患者按雌激素水平进行分组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子宫肌瘤患者的血清E2水平、FⅧ:C及VWF:A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和APTT明显缩短,D-D含量升高,FIB含量降低(均P<0.05)。按内源性雌激素水平分组,子宫肌瘤患者的Q4组PT及APTT明显短于其他3组,且Q4组D-D含量明显升高(均P<0.05),而其他指标各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存在相对的凝血与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虽然其总体E2无明显变化,但E2水平明显升高的个体其凝血与继发性纤溶功能相对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雌激素 凝血功能 纤溶功能
下载PDF
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基因多态性对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谢耀盛 谢海啸 +2 位作者 王明山 牛真珍 金艳慧 《检验医学》 CAS 2012年第3期213-216,共4页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因子Ⅻ(FⅫ)基因多态性对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一期凝固法、免疫比浊法及发色底物法检测75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60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因子Ⅻ(FⅫ)基因多态性对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一期凝固法、免疫比浊法及发色底物法检测75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60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活性(PLG∶A)、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等指标。采用直接测序法测定上述研究对象的FⅫ基因启动区第46位碱基多态性。结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46TT多态性较正常对照组比例增高,46TT型患者FⅫ∶C明显低于46CT、46CC型及正常对照组(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4,6TT型的AT∶A活性明显减低,而FIB、D-D、FⅧ∶C和VWF含量明显升高(P均<0.05);但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多态性各型之间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Ⅻ多态性各型患者及对照组之间的PLG和PC活性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基因46TT多态性明显增多而导致FⅫ活性明显下降;FⅫ基因多态性各组之间凝血和纤溶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Ⅻ 基因多态性 凝血 纤溶功能 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FⅫ基因多态性对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抗凝功能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谢耀盛 王明山 +1 位作者 谢海啸 金艳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874-1876,共3页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因子Ⅻ(FⅫ)基因多态性对其机体内抗凝状态及狼疮样抗凝物质(LA)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75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人群的FⅫ基因启动区第46位碱基多态性,并采用一期凝固法...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因子Ⅻ(FⅫ)基因多态性对其机体内抗凝状态及狼疮样抗凝物质(LA)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75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人群的FⅫ基因启动区第46位碱基多态性,并采用一期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及血浆蝰蛇毒时间法分别测定上述研究对象的血浆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及血浆LA比值(LAC)等各项指标。结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基因多态性46TT型较正常对照组比例增高,通过基因型单因素分析,TT基因型危险性约为46CC+CT基因型的2.2倍(P<0.05)。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6TT型的FⅫ:C、AT:A明显低于其他基因型及正常对照组(P<0.05),而46CT、46CC基因型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各基因型LA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各基因型之间LAC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46TT基因型增多,且46TT基因型是患者抗凝血酶活性明显消耗性下降的潜在因素,对FⅫ46TT基因型患者及时监测抗凝功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凝血因子Ⅻ 多态性 抗凝功能
下载PDF
手术治疗对胃癌病人抗凝与纤溶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谢耀盛 王明山 +2 位作者 张李雅 金艳慧 杨丽红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2年第4期313-315,共3页
关键词 手术治疗 胃癌 抗凝 纤溶系统 影响
下载PDF
凝血因子Ⅶ与Ⅹ联合缺陷患者误食鼠药导致的表型变化及相关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谢耀盛 金艳慧 +3 位作者 谢海啸 杨丽红 朱丽青 王明山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417-420,共4页
目的:探讨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VI(FVI)与因子X(FX)联合缺陷症患者误食敌鼠钠后实验室表型特点及其相关分析。方法:对1例误食敌鼠钠患者进行止凝血指标初筛试验和凝血因子促凝活性的多次检测,并在多个疗程(大于1年)治疗后用DNA直接测序法... 目的:探讨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VI(FVI)与因子X(FX)联合缺陷症患者误食敌鼠钠后实验室表型特点及其相关分析。方法:对1例误食敌鼠钠患者进行止凝血指标初筛试验和凝血因子促凝活性的多次检测,并在多个疗程(大于1年)治疗后用DNA直接测序法对患者及家系成员进行相关凝血因子基因分析及抗原等测定,同时选择106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患者敌鼠钠中毒后治疗前实验室检查首次结果为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分别为102.4 s和88.5 s;凝血因子I、VI、IX、X促凝活性明显减低,分别为7%、3%、8%和2%;在1年多治疗期间多次复查PT、APTT仍明显延长,FVI、FX促凝活性为5%左右,而FI、FIX促凝活性在治疗1周后逐渐回升,12周后基本维持在正常水平。患者F7基因分析g.11267C>T的纯合突变导致Arg277Cys,F10基因g.28139G>T的纯合突变导致Val384Phe,其父亲、母亲、姐姐均存在F7基因g.11267C>T和F10基因g.28139G>T杂合子。患者FVI及FX抗原分别为7%、30%。结论:遗传性FVI与FX联合缺陷症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极似获得性维生素K缺乏症,基因分析是区别两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VI缺乏 因子X缺乏 突变 血液凝固障碍 中毒
下载PDF
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部分抗凝物质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谢耀盛 金艳慧 +2 位作者 王明山 杨丽红 王晗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8年第6期370-371,共2页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生理性和病理性抗凝物质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和血浆蝰蛇毒时间法分别检测34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人群的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和狼疮样抗凝物质比值(LAC),...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生理性和病理性抗凝物质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和血浆蝰蛇毒时间法分别检测34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人群的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和狼疮样抗凝物质比值(LAC),评价静脉血栓形成组抗凝蛋白缺陷发生情况。结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AT:A低于对照组(P<0.01),LAC高于对照组(P<0.01),而PC:A无显著性差异;34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共有17例患者存在有生理性抗凝蛋白缺陷,其中AT缺陷占44.1%,PC缺陷占2.9%,复合缺陷占2.9%。结论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抗凝血酶活性下降,狼疮样抗凝物质增多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血酶 蛋白C 狼疮样抗凝物
下载PDF
血液分析仪VCS参数分析应激反应时中性粒细胞形态改变的价值 被引量:8
9
作者 金艳慧 王明山 +3 位作者 谢耀盛 黄小芳 张卓 杨丽红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0-41,共2页
目的探讨应激反应时中性粒细胞(Neg)VCS参数对Neg核象变化和中毒性改变的可靠性。方法利用Beckman-Coul-ter Gen.S血液分析仪的体积、高频传导、激光散射(VCS)技术,测定50例健康体检者和130例重症患者应激状态下的WBC、Neg百分数(Neg%)... 目的探讨应激反应时中性粒细胞(Neg)VCS参数对Neg核象变化和中毒性改变的可靠性。方法利用Beckman-Coul-ter Gen.S血液分析仪的体积、高频传导、激光散射(VCS)技术,测定50例健康体检者和130例重症患者应激状态下的WBC、Neg百分数(Neg%)、Neg体积(NegV)、电导率(NegC)、光散射性(NegS)及各自平均分布宽度(SD),镜下观察WBC分类和细胞形态学结果,并采用ROC曲线评价各参数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重症患者不同程度核左移组及无中毒性改变组、有中毒性改变组的WBC、Neg%和NegV-SD、NegC-SD、NegS-SD明显升高,而Neg-C、Neg-S显著下降(Р均<0.05)。NegV、NegC、NegV-SD的ROC曲线下面积判断有无核象改变分别为0.799、0.823、0.843,有无中毒性改变分别为0.731、0.754、0.761,均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重症患者在应激状态下NegVCS参数均可发生明显变化,以NegV、NegC、NegV-SD对预测其形态学改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反应 中性粒细胞 细胞形态学 细胞体积
下载PDF
不同标本对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测定HBV0-DNA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陶志华 谢耀盛 +1 位作者 周武 陈晓东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45-346,共2页
目的 利用沉淀煮沸裂解法提取HBV核酸 ,探讨不同的临床标本和贮存条件对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NDA)结果的影响 ,为临床标本的收集和贮存提供依据。方法 按不同要求收集特定的临床标本 ,用本实验室使用的HBV DNA提取... 目的 利用沉淀煮沸裂解法提取HBV核酸 ,探讨不同的临床标本和贮存条件对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NDA)结果的影响 ,为临床标本的收集和贮存提供依据。方法 按不同要求收集特定的临床标本 ,用本实验室使用的HBV DNA提取方法提取DNA模板 ,再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的含量。结果 经EDTA、中等含量肝素、枸橼酸钠抗凝血浆标本与相应血清标本测定HBV DNA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别均 (P >0 0 5 ) ,但高浓度肝素 (10 0 0U/ml)抗凝管结果显著降低 (F值为 2 5 96 ;P <0 0 5 ) ;溶血、高血脂标本、标本反复冻融、血浆 (清 )标本在室温下短期贮存 (48h内 )对HBV DNA含量均无明显影响 (P >0 0 5 )。结论 用本实验室使用的HBV DNA提取方法 ,可使抗凝剂及其它PCR反应抑制物质对HBV DNA测定结果影响降到最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标本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胃癌患者常规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的变化与肿瘤转移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杨丽红 金艳慧 +2 位作者 王明山 谢耀盛 张卓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常规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的变化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将胃癌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69例)和无转移组(45例),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利用自动血凝仪测定常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常规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的变化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将胃癌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69例)和无转移组(45例),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利用自动血凝仪测定常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T)和血红蛋白(HBG),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胃癌两组的PT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淋巴结转移组的FIB、D-D和PLT明显高于无转移组和对照组(P<0.01或P<0.05);胃癌两组HGB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无转移组(P<0.05);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与贫血发生、血小板升高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胃癌患者FIB、D-D和PLT的升高及HGB的降低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有关,常规凝血指标检测有助于了解肿瘤的进展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凝血 肿瘤转移
下载PDF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核酸与细胞因子含量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陶志华 陈晓东 +4 位作者 王忠永 周武 戴菁 谢耀盛 袁谦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1-213,共3页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核酸与血清细胞因子变化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实时PCR技术定量检测 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 15例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BVDNA含量 ,用ELISA法定量检测血浆细胞因子 (IFN ...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核酸与血清细胞因子变化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实时PCR技术定量检测 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 15例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BVDNA含量 ,用ELISA法定量检测血浆细胞因子 (IFN γ、TNF α、IL 4、IL 6、TGF β1、sIL 2R)水平。 结果 :①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细胞因子 (IFN γ、TNF α、IL 4、IL 6、TGF β1、sIL 2R)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②单个核细胞HBVDNA阳性组IFN γ、TNF α含量明显低于阴性组 ,而sIL 2R含量则高于阴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 ,IL 4、IL 6、TGF β1含量无差异 ;③随着PBMCs中HBVDNA含量升高 ,TNF α含量逐渐降低 ,IL 4和sIL 2R含量逐渐升高 ,而IFN γ、IL 6、TGF β1含量无显著性变化。 结论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DNA持续存在及含量变化与细胞因子相对异常有关 ,进而导致肝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细胞因子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下载PDF
脂肪肝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和血清脂质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虞丹丹 王明山 +2 位作者 金艳慧 谢耀盛 张卓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81-182,共2页
目的探讨脂肪肝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和血清脂质含量的变化。方法根据B超诊断结果,将242例高脂血症患者分为脂肪肝组(n=74)、脂肪肝倾向组(n=59)和肝无异常发现组(n=109)三组,及随机选择血脂水平正常者83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利用日本Olympu... 目的探讨脂肪肝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和血清脂质含量的变化。方法根据B超诊断结果,将242例高脂血症患者分为脂肪肝组(n=74)、脂肪肝倾向组(n=59)和肝无异常发现组(n=109)三组,及随机选择血脂水平正常者83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利用日本Olympus AU27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利用Beckman Coulter Gen S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平均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结果脂肪肝倾向组PLT明显高于脂肪肝组、肝无异常发现组及健康对照组,而MPV明显缩小(P<0.05),肝无异常组PDW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脂肪肝、脂肪肝倾向及肝无异常发现三组TG、TC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HDL-C含量显著下降,且脂肪肝组HDL-C含量明显低于肝无异常发现组(P<0.05)。结论脂肪肝倾向可导致PLT相关参数变化,了解高脂血症患者PLT相关参数的变化,有助于临床判断脂肪肝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血小板 高脂血症
下载PDF
经静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计光 李玲文 +4 位作者 王霄霞 黄伟剑 邱俏檬 谢耀盛 方英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212-214,共3页
目的:探讨经静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前后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48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经静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器组),30例无经静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无起搏器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 目的:探讨经静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前后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48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经静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器组),30例无经静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无起搏器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血浆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纤维蛋白原(FI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血浆D-二聚体(D-D)含量。植入起搏器组在植入起搏器前及植入后1、7d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起搏器组和无起搏器组FⅧ:C、VWF和D-D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T: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起搏器组FⅧ:C、VWF和AT:A变化更甚。起搏器植入后第1天PT和PTT明显延长,FⅧ:C、VWF、FIB和D-D明显升高,AT:A和PLG:A明显降低(P<0.01);到第7天时PT明显缩短,AT:A和PLG:A明显升高,FIB和D-D还处于明显升高状态(P<0.01)。结论: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血液处于血栓前状态,植入起搏器手术时会使这一状况加深,但随后可有明显改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起搏器 凝血
下载PDF
血浆抗内皮细胞抗体检测在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天新 谢耀盛 +3 位作者 陈波 丁晓凯 张挺 许菲菲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1年第2期138-140,共3页
目的:探讨抗内皮细胞抗体与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的相关性。方法:将39例狼疮患者分为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组和非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组。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上述两组血浆抗内皮细胞抗体的阳性率及浓度。结果:在39例狼疮患者中,抗内... 目的:探讨抗内皮细胞抗体与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的相关性。方法:将39例狼疮患者分为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组和非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组。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上述两组血浆抗内皮细胞抗体的阳性率及浓度。结果:在39例狼疮患者中,抗内皮细胞抗体的阳性率为38.5%。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组AECA的阳性率和浓度均高于非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ECA预测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3,95%可信区间为0.45~0.81,P=0.20。结论:血浆抗内皮细胞抗体在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中有较高的阳性率,但不能作为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内皮细胞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 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
下载PDF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检测 被引量:2
16
作者 陶志华 陈晓东 +4 位作者 王忠永 周武 戴菁 谢耀盛 袁谦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4年第5期471-474,共4页
目的 探讨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中HBVDNA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细胞计数并提取单个核细胞及相应血浆中HBVDNA ,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单个核细胞和血浆中HBVDNA含量。结... 目的 探讨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中HBVDNA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细胞计数并提取单个核细胞及相应血浆中HBVDNA ,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单个核细胞和血浆中HBVDNA含量。结果 对 188例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相应血浆中HBVDNA定量检测 ,结果发现 :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DNA检出率为 80 3% ,血浆中HBVDNA检出率为 72 9% ,两者检出率无差异 (χ2 =3 13,P >0 0 5 ) ,检出结果具有一致性 (χ2 =8 2 5 2 ,P <0 0 1)。②在HBV血清学标志为HBsAg(+)HBeAg(+)到HBsAg(+)HBcAb(+)各组中 ,其血浆和PBMCs中HBVDNA检出率和含量均逐渐降低 ,各组中血浆和PBMCs中HB VDNA含量间具有相关性 (P <0 0 5 )。③在不同类型乙型肝炎患者中 ,除 18例急性肝炎患者的血浆和PBMCs中均检出HBVDNA并含量较高外 ,在其余的病例中 ,随着病情严重 ,PBMCs中的检出率明显升高而血浆中的检出率明显降低 ;而除急性肝炎组PBMCs和血浆中HBVDNA含量不具有相关性外 (P >0 0 5 ) ,其它各组间均具有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PBMC中的HBVDNA持续存在在乙肝患者的发病机制起着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 DNA FQ-PCR PBMCS
下载PDF
骨髓涂片中肥大细胞的快速瑞氏染色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霄霞 周霞 +2 位作者 杨嫆嫆 张卓 谢耀盛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7-158,共2页
目的比较常规瑞氏染色、快速瑞氏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对骨髓涂片中肥大细胞的着色及检出情况。方法分别用3种方法对80×3张骨髓片染色,观察镜下肥大细胞的特征;低倍镜下计数每张骨髓涂片中肥大细胞的总数及低倍镜视野数,计算每个低... 目的比较常规瑞氏染色、快速瑞氏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对骨髓涂片中肥大细胞的着色及检出情况。方法分别用3种方法对80×3张骨髓片染色,观察镜下肥大细胞的特征;低倍镜下计数每张骨髓涂片中肥大细胞的总数及低倍镜视野数,计算每个低倍镜视野中肥大细胞个数。结果肥大细胞的检出率分别为76.3%、87.5%及86.3%,每个低倍镜视野中肥大细胞中位数分别为0.045、0.206及0.203,快速瑞氏染色vs常规瑞氏染色,Z=-6.200,P<0.05;甲苯胺蓝染色vs常规瑞氏染色,Z=-6.108,P<0.05;快速瑞氏染色vs甲苯胺蓝染色,Z=-0.473,P>0.05。结论快速瑞氏染色法与甲苯胺蓝染色法媲美,是一项简单、快速、有效且实用的肥大细胞染色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大细胞 染色方法 骨髓
下载PDF
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肌钙蛋白I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红香 王明山 +5 位作者 李向阳 卢中秋 胡云良 谢耀盛 张信良 楼文文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cTnI)测定在诊断急性有机磷中毒 (AOPP)患者心肌损伤时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不同程度的AOPP患者 5 2例 ,于中毒的第 1、第 2、第 3、第 5、第 7天 ,测定血清cTnI、肌酸激酶 (CK)、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 目的 :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cTnI)测定在诊断急性有机磷中毒 (AOPP)患者心肌损伤时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不同程度的AOPP患者 5 2例 ,于中毒的第 1、第 2、第 3、第 5、第 7天 ,测定血清cTnI、肌酸激酶 (CK)、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乳酸脱氢酶 (LDH)的含量 ,按中毒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中毒组 ,根据AOPP后心肌酶谱达峰值的第 3天对上述项目进行比较分析 ,同时以cTnI与心肌酶谱各参数大于正常对照 2SD为阳性 ,进行阳性率的比较。结果 :AOPP患者血清cTnI在中毒后第 2天~第 3天达高峰 ,第 7天还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但与中毒后第 1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中毒后第 3天 ,不同程度的中毒患者血清cTnI和心肌酶谱值随病情的加重而增加 ,但cTnI的敏感度高于CK、CK MB及LDH ,其阳性率分别为96 .2 %、78.8%、84 .6 %和 76 .9%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AOPP越重 ,血清cTnI值升高越显著 ;血清cT nI对有机磷农药中毒心肌损伤的诊断敏感性高 ,比心肌酶谱更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 中毒 肌钙蛋白Ⅰ 心肌酶谱
下载PDF
胃癌病人手术前后狼疮样抗凝物质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丽红 金艳慧 +3 位作者 陈必成 王明山 谢耀盛 陈吉彩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8年第3期251-252,共2页
狼疮样抗凝物质(LA)在机体内可抑制抗凝血过程而促进血栓形成.与动、静脉血栓性疾病有关。胃癌是常见且易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的恶性肿瘤。手术根治是其常用治疗方法,但可引发机体的应激反应,促进静脉血栓形成,严重者可影响预后日。... 狼疮样抗凝物质(LA)在机体内可抑制抗凝血过程而促进血栓形成.与动、静脉血栓性疾病有关。胃癌是常见且易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的恶性肿瘤。手术根治是其常用治疗方法,但可引发机体的应激反应,促进静脉血栓形成,严重者可影响预后日。本研究对胃癌病人手术前、后的IA比值及其与IA和高凝状态相关指标,如血浆蛋白C活性(P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手术期间 狼疮凝固抑制物
下载PDF
VCS技术对异常结果标本白细胞分类的可靠性评价 被引量:4
20
作者 金艳慧 王明山 +2 位作者 谢耀盛 杨丽红 张李雅 《江西医学检验》 2002年第6期341-342,共2页
目的探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GEN-S五分群血细胞分析仪采用VCS技术对白细胞分类的可靠性。方法分别采用仪器计数分类和手工显微镜分类,对182例正常对照组和8612例患者标本中白细胞分类单核细胞百分率(MO%)>12%R共327例各种疾患的标本进... 目的探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GEN-S五分群血细胞分析仪采用VCS技术对白细胞分类的可靠性。方法分别采用仪器计数分类和手工显微镜分类,对182例正常对照组和8612例患者标本中白细胞分类单核细胞百分率(MO%)>12%R共327例各种疾患的标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GEN-S仪器计数分类和手工显微镜分类的五种白细胞结果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种疾患组当仪器分类MO%>12%时,肝病组、肾病组、癌症化疗组、肺病组的MO%结果仪器法显著高于手工法(P<0.01),肾病组、肺病组和癌症化疗组的淋巴细胞百分率(LY%)仪器法显著低于手工法(P<0.01);肝病组的嗜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仪器法显著低于手工法(P<0.01)。结论贝克曼库尔特GEN-S血细胞分析仪对正常结果的血标本白细胞分类结果准确,但对白细胞分类MO%>12%的标本应手工复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CS技术 白细胞分类 可靠性 血细胞分析仪 细胞体积 高频电流传导 激光散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